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人怎樣感知外部世界和環境——認知篇(3)

靈感的產生需要人有較強的行為動機,并為此進行長時間的探索。如果在長時期連續思考后,人還沒有找到答案,就可能轉入休息或進行其他休閑活動。這個階段就是醞釀階段。

人的意識好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叫“顯意識”,藏于水中的是“潛意識”。前者能被人覺察,如人們的思考、討論,而后者卻不能,靈感思維通常就是潛意識活動的結果。科學家認為,潛意識的能力要比顯意識更強,顯意識受常規思維的影響,難以自由發揮,而靈感則往往需要突破常規,可以說是一種頓悟。

人們對一個問題經過長時期的冥思苦想,在多次嘗試并失敗后,會暫時拋開這個問題,去休息、娛樂或是鍛煉,這時,人的思維反而排除了外界事物的干擾,顯意識活動減少了,潛意識思考活動得出的信息就可能突然冒出來,靈感就這樣產生了。

為了迎接靈感的到來,我們最好在醞釀階段隨時準備一個筆記本,記下腦中閃現的一些思維火花,這其中可能就有你需要的答案。

曾經擁有滄海,怎能握住水滴——大刺激和小刺激

我們都很容易明白這樣的道理:如果一份報紙或一張公共汽車票的價格由原來的1元漲到2元或3元,人們就很可能接受不了;可是如果一處原價30萬元的房產漲了2萬元,就不會給人特別明顯的感覺。

這是因為人們一開始受到的刺激越強,對以后的刺激也就越遲鈍。心理學上有一個關于心理刺激的規律:人們受到的第一次刺激,能夠緩解他受到的第二次較小的刺激。

心理學上有一個實驗,可以說明這個定律。

一個人右手舉著300克重的砝碼,這時如果在他的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碼,他并不會覺得有多少差別,直到左手法碼的重量加到306克時,他才會覺得有點重。如果右手舉重600克,這時左手上的重量要達到612克,他才能感受到差異。也就是說,要比前一種情況多給一倍以上的刺激,這個人才會有所反應。這個實驗告訴我們,要想辨別出刺激間的差異,刺激總量越大時,其差額也必須越大。

這個定律經常被巧妙地運用在經營中的人事變動或機構改組上。比如一家公司想要趕走被視為眼中釘的人,為了不使這件事情顯得很突出,引起很大的反應,這家公司就可以先在與這些人無關的部門進行比較大規模的人事變動或裁員,使其他職員習慣于這種震蕩。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變動或裁員時,再把矛頭指向原定目標。很多人受到第一次沖擊后,對后來的沖擊就已經麻木了,這樣便不會引起多大的反應。

在談判中,也有對于這個心理定律的應用。如果從一開始就提出令人難以拒絕的優厚條件,等談判基本結束后,再指出一些不好的細節,就比較容易使對方接受。這是一種“誘敵深入法”,也是以“大小刺激定律”為基礎的。一開始的優厚條件是一個比較大的刺激,對方容易受到誘惑,和這個比起來,后面的不好的部分只能算是個小刺激,也就會比較容易被接受了。

這種手段實質上是一種心理麻痹,即利用對比的效果,使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顯得不那么嚴重,以使對方更容易接受。手段就是事先設計一個對比物,把比較大的刺激放在前面,那么后來的真正目的就顯得不那么嚴重了。前面的那個大刺激像個煙幕彈,或者說虛晃一槍,打馬虎眼,其真正目的是后面不起眼的那件事情。這個策略也很接近三十六計里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在愛情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個定律的影響。有些人總抱怨結婚后對方對自己不如先前那么好了。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在兩個人還不熟悉的情況下,雙方不經意的接觸,一個眼神,一句叮嚀,一個熱吻……都會讓人記憶深刻。可是結婚以后,即使還是同樣的那些關懷,卻也無論如何不如當初那么能調動彼此的激情了。這就是因為在過去的激情以及結婚這些大的“刺激”之后,細微的體貼和親密就再也無法起到和過去同樣的作用了。

演員會逐漸向自己的角色轉變——角色深化

有這樣一個心理學實驗。實驗者讓吸煙者和非吸煙者以猜謎的形式回答幾個問題,問題一共有七個,包括“吸煙會使尼古丁進入肺部,因此……”,“肺部一旦吸入尼古丁會患上肺癌,因此……”等。

從問題的順序來看,當然應該填寫對吸煙采取否定態度的文字。當時,被測者被分為三組,分別接受三種類型的實驗,第一種是七個問題中有一個問題已知,自己補充六個問題;第二種是七個問題中有三個問題已知,自己補充四個問題;第三種是七個問題中有五個問題已知,自己填寫兩個。

當被測者回答完問題之后,組織者分析了他們對吸煙的態度。補充問題多的人,也就是對吸煙批判的問題自己思考和補充得比較多的人,對戒煙的重要性認識得更深刻。而補充問題少的吸煙者反而有被強迫的感覺,對禁煙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反感。

這個實驗證明,自己思考得出的結論能夠起到約束自己的作用,而從別人那里得來的結論,被強加于自己時,容易產生抵觸情緒。

我們自己也可能體會出這樣一個規律,就是我們把自己不理解的東西讀出來,或者對別人講一遍,自己也變得似乎更明白些了。比如有時我們把一篇本來不太理解的文章抄寫一遍,就會覺得對它的理解加深了。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角色深化”。什么是角色深化呢?就像當演員根據劇本演繹出各種性格的人時那樣,盡管一個角色是與自己沒有任何關系的,但是在演繹過程中,那個角色會開始滲透進自我,漸漸地,本來的自我也開始向那個角色發生了轉變,這就是角色深化。而心理學上的“角色深化定律”是指,我們在表達一個還未理解的東西時,會逐漸深入這個理念里面去,以致加深對它的理解。

看來,對原本不一定贊成的觀念,自己表達一遍,會使心理上更加靠近這個觀念。這個定律有時被用來在工作中應付和自己意見不一樣的人。

我們都知道,在工作中,內心對上司的意見不贊同的部下總是有的。如果上司讓這樣的部下向其他部門的人解釋某個意見,這個部下即使很不情愿,也必須去做。這時他就需要事先做好充分的準備,可能要搜集一些數據,繪制出圖表,建立簡單清晰的主題脈絡,還要準備應對其他人可能提出的質疑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部下可能會發現上司意見中有價值的部分,還可能會發現上司的想法比自己的成熟得多,從而轉變觀念,接受上司的意見。

這個定律告訴我們,對于不贊成自己意見的一方,有時與其用強有力的方式進行說服,還不如讓對方作為自己意見的代言人,去向其他人說明更有效。而且,作為上司,如果自己工作做得太細,不給部下任何負擔,使他們沒有機會去自己思考,就難以使部下與自己產生共鳴。

和美女在一起光陰易逝的秘密——時間錯覺

愛因斯坦晚年的時候,有一次與一群青年學生討論學術問題。學生們問他:“那么復雜的相對論,您能不能用簡單的語言概括一下它的含義呢?”

愛因斯坦思忖一會兒,回答道:“如果你和一個美麗的姑娘坐上2個小時,你會覺得好像只坐了1分鐘;但如果你坐在熾熱的火爐旁,哪怕只坐上1分鐘,也會感覺好像是坐了2小時。這就是相對論。”學生們仔細思考他的話,似有所悟。

我們不知道愛因斯坦的回答在多大程度上概括了相對論,但我們知道他的話概括了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現象,就是對時間的錯覺。時間有一個客觀的長度,可是在人的心里,它又有一個相對的長度,這個相對的長度往往和客觀的長度有出入。這就是由人心理的主觀性造成的。人的心理是復雜的,在不同的情緒和心態下,我們對時間的知覺會表現得過快或過慢,這種對時間的不正確的知覺叫做“時間錯覺”。

和美麗的姑娘聊天,當然是甜蜜的體驗,人人都希望它能長時間持續下去;相反,在熾熱的火爐邊烤著,分分秒秒都是煎熬,好像受刑,就希望它趕快結束。也許正是因為自己的主觀愿望和實際情況的差別,使我們產生了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時間錯覺。我們平時所說的“歡樂嫌時短”、“寂寞恨更長”、“光陰似箭”、“度日如年”,都是這種情況的表現。

那么什么時候人們感到時間快,什么時候又感到時間慢呢?一般來說,當我們做的事情內容豐富,能引起我們的興趣,讓我們愉快時,我們感到時間過得快;相反,則感到時間過得慢。這是因為前者的情況,你希望它慢,就覺得實際的快;后者的情況,你希望它快,就感到實際的慢。

第二次世界大戰快結束時,有個叫羅勃·摩爾的小伙子正在海軍服役,他曾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時間錯覺的感受。他回憶說:“1945年3月,我在中南半島附近6英尺海下的一艘潛水艇上。我們通過雷達發現了一支日本艦隊——一艘驅逐護航艦、一艘油輪和一艘布雷艦——朝我們這邊駛來。我們發射了5枚魚雷,都沒有擊中它們。突然那艘布雷艦直朝我們開來。3分鐘后,天崩地裂,6枚深水炸彈在四周炸開,把我們直壓海底。深水炸彈不停地投下,整整15個小時,我嚇得幾乎無法呼吸,不停地對自己說‘這下可死定了!’那艘布雷艦用光了所有的炸彈后才離開。這15個小時,在我的感覺里好像有1500萬年。”

瞧,恐怖的經驗制造了多么大的時間錯覺!

時間知覺還有一個特點是,在一個時間周期內,人們往往感覺前慢后快。比如,一個星期里,前幾天相對于后幾天感覺過得慢,而過了星期三,一晃便到了星期天。一段假期,前半段時間相對后半段顯得慢,當過了一半時間以后,便覺得越來越快。所以有人說:“年怕中秋日怕午,星期就怕禮拜三。”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在一段時間的前期,你覺得后面的時間還很多,就不著急,所以會感到時間慢;越到后來,你越感到時間所剩不多,就越感到著急,也就覺得時間過得快。

這個規律也體現在人的一生中,人在童年時代容易感到時間過得慢,就像歌里唱的“那時候天總是很藍,日子總過的太慢”,因為你覺得以后的時間還有的是。等到老了,尤其過了30歲以后,就開始感到時間不那么多了,于是便開始著急,也就覺得時間過得快了。歌里還唱到“總以為畢業遙遙無期,轉眼就各奔東西”,是說在剛進大學的時候覺得時間還很多,可是快到畢業的時候,會覺得轉眼就是。

總之,這個定律給我們的一個啟示是:時間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充裕。在任何時候,珍惜時間都是必要的。

如何戰勝“生命苦短”的感覺——陌生時長定律

我們大概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吧:到一個新地方、新街道,找一個目標,會覺得很遠,花費的時間很長;可是在回來的路上,我們卻覺得比去的路程要近,走的時間似乎也短了。這是怎么回事呢?

這種現象,我們把它叫作“陌生時長定律”。它的內涵是:人在陌生、新奇的地方,會產生時間長、時光慢的錯覺。

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呢?心理學家認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人們在去陌生地方的時候,為了應付可能出現的陌生事物或產生的新的困難,注意力會高度集中,因此能留意到許多信息,印象也比較深刻。這樣使人感覺好像經歷了很多事,因此有時間長的錯覺。而在回去的路上,因為這個路已經走過了、熟悉了,不用再提高注意力了,精神就放松下來,不再去留意很多事物,于是就感到經歷簡單,時間短。

第二個原因是,去的路上,你始終不知道目的地還有多遠,即使不走彎路,因為它對你是未知的,你也就會覺得遠;而回來的時候,目的地是已知的,是可見的,不給人渺茫的感覺,讓人覺得比較容易到達,因此顯得近。

人到外地出差也會有類似的感覺,出差才幾天,感覺上似乎已出來了幾個月。

從人的一生來講,也符合陌生時長定律。同樣活80歲,如果在與世隔絕的山村,每日生活單調、信息量小,80年的時光會給人一種匆匆而過的感覺。而對于四海為家、四處游動的人來說,要經歷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情和風俗,80年的光陰會顯得格外絢麗,豐富多彩,也就覺得生命挺長的。

這個定律告訴我們,為了戰勝“生命苦短”的感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自己的生命豐富起來,因為豐富的生命會顯得長一些。怎樣才能顯得豐富呢,那就要盡量多接觸新的事物。新的事物,就像陌生的旅程,會讓人感到時間很長。而舊的事物就像熟悉的回程,當然給人短和快的感覺了。

你看有些人,有一定經濟條件后,便去發展許多的業余愛好,從來沒有感覺無聊的時候。他們或旅游,或攝影,或聽音樂,或學習新知識,或探險,總覺得時間不夠用。這樣的人到了晚年回首一生時,會覺得生命過得很“值”,因為他們沒有浪費一分一秒,而是把生命過到最豐富的程度。但有的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一樣”,會覺得一生如白駒過隙,太短暫了。

想一想,我們更愿意選擇哪一種生活呢?

工作時開頭和結尾效率高——兩頭快中間慢定律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就是做一項工作時,往往剛開始和即將完成時的速度比較快,不感到疲勞,而在中間的一段時間里,操作速度較慢,人會感到疲勞。這是什么原因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安区| 友谊县| 赤峰市| 姚安县| 渭南市| 莎车县| 林芝县| 共和县| 兴安县| 修武县| 台江县| 嘉黎县| 呈贡县| 秦皇岛市| 桓仁| 汉沽区| 雅安市| 罗源县| 类乌齐县| 建湖县| 民乐县| 南靖县| 彭阳县| 肥东县| 霍山县| 尖扎县| 海伦市| 达尔| 新乡市| 公主岭市| 廉江市| 工布江达县| 安徽省| 河源市| 贵德县| 仁布县| 张掖市| 云梦县| 黔西| 靖远县| 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