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人怎樣感知外部世界和環境——認知篇(4)

工程心理學家經過深入研究,揭示了其背后的生理和心理原因。他們把工作進程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①達到最高產量前的產量遞增階段;②產生疲勞時出現的工作減量階段;③預知工作行將結束時的完工突擊階段。我們以上午9點至下午5點的工作進程為例,來說明這個理論。

在開工階段,職員經過一晚上的休息后來到單位,精力充沛,精神飽滿。所謂“一日之計在于晨”,這時候,他們的感知、思維和操作能力處于較高的水平,因此在經過較短時間的工作環境適應(一般為10分鐘左右,包括對工作場所、工作對象的適應,人與人之間的適應等)以后,操作速度和效率穩步上升,達到全天的最高水平,并持續到上午12點左右。

除了生理的原因,據心理學家分析,這一階段工作效率高的另一可能原因是:職員們主觀上意識到,反正這么多任務,與其到下班時趕著完成,不如趁現在精力充沛時多干些。也就是一上來就干勁十足。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工作量的遞增,職員的操作便進入了工作進程的第二階段。這時人們逐漸地感到了疲勞,意志力逐漸減弱,工作能力也隨之開始從最高點逐漸下降,操作速度開始變慢。這樣,注意力分散的次數就增多了,差錯也容易出現,操作不得不時常中途停止,于是導致了時間的浪費、工作效率的下降。

這一階段中雖有一段吃中飯的時間,似乎可以起到減輕疲勞感的作用,但實際上沒什么效果。因為吃飯時間太短,并且吃飯時大量的血液參與到消化的過程中,使肌肉和大腦的供血相應減少,反而使體力和腦力活動水平下降。所以這一階段可完成的工作量減少,時間從上午12點一直持續到下午3點。

在下午3點以后,職員的操作進入了工作過程的最后階段,工作效率開始回升,并持續到5點鐘的下班時間。這是因為出現了短時間的掩蓋疲勞效應,也就是人們意識到快到下班時間了,自己將很快從疲勞和束縛中得到解脫,同時在下班回家的鼓舞下,心情也逐漸興奮起來。這種興奮掩蓋和抑制了工作上的疲勞,使得工作效率出現一天中的第二次上升。

這一階段效率高的另一原因是,為了趕著完成當天的任務。這是完成任務的最后階段,如果完不成,就要推到明天了。處于這最后階段的職員就好像筋疲力盡的長跑運動員,因為看到終點就在眼前,一定會拼盡全力完成最后的沖刺,于是加快速度,拿出了所有的力氣。

這個定律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呢?其實中國的古語“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是很有道理的。誰也不能持續保持高昂的狀態,會休息才會工作,會松弛才會緊張。當生理上精力充沛、頭腦活躍的時候,就要抓緊時機趕緊工作。當感到疲勞、思維遲緩時,就可以順勢休息,而休息要盡量充分一些,才最有利于體力和腦力的恢復,才有利于以最高的效率投入下一個階段。其實中午的休息是很有用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有每天午睡的習慣,現在許多公司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把中午休息時間定得稍微長一點,以使員工得到更充分的休息。

醫生和地產商講的故事不一樣——注意的選擇性

一位醫生、一位房地產商和一位藝術家是好朋友,他們三人一同到共同的朋友一位醫生家吃晚飯。路上他們經過了一條繁華的街道。到了醫生家以后,醫生的小女兒請藝術家給她講個故事。

“今天,我沿著街道走,”藝術家說,“看見在天空的映襯下,城市像一個巨大的窟窿,暗暗的金紅色在落日的余暉中泛著微光,像一幅美麗的圖畫?!?

接下來小姑娘又讓房地產商給她講個故事。房產商講道:“我在街上看見兩個男孩子在討論怎樣掙錢,一個男孩說他想擺一個冰激凌小攤,并把地址選在兩條街道的交會處,緊挨地鐵的入口處,因為在那里,兩條街上的人和去乘坐地鐵的人都可以看見他。我發現這個男孩具有成為杰出商人的素質,因為他認識到了經營位置的價值?!?

接下來,小女孩又讓醫生給她講,醫生的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櫥窗從上到下都擺滿了盛放各種藥品的瓶子,這些藥品用于治療各類消化不良,一些人正在挑選??墒俏颐靼姿麄兯囊苍S不是什么藥品,而是新鮮的空氣與充足的睡眠。但是我卻不能告訴他們。”

……

這是一個帶有心理學意義的兒童故事。這三個人走的是同一條街道,看到的是同樣的事物,可是,他們眼中的街道卻如此不同。

這涉及心理學中關于注意的特征。

人們的生活環境,每時每刻都處在變化之中。只要你走出家門,就會在各處碰到或接觸到種種事物,比如大街上的商店懸掛著彩色廣告,晚上閃爍的霓虹燈吸引著人們去選購商品;街道上有一些交通標志,比如“慢”,“××街”,“停車場”,還有紅綠燈訊號,而行人必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當你走到公共場所時,會看到“嚴禁攀折花木”的標語;在汽車站、火車站、輪船碼頭時,你會聽到廣播告訴旅客們開車時間,等等。

一瞬間,外界會有無數的信息刺激著我們每個人,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都能被我們注意到。其中的絕大多數都被忽略掉了,只有一小部分被我們選擇并加以注意。

在前面那個故事中,藝術家、醫生和房地產商在同一條街道上,注意到了不同的事物。他們的選擇之所以不同,是因為他們受過的教育和訓練不同。其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這樣,他所從事的職業,會讓他更多地去注意該領域的信息。

教育本身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使人們選擇不同的刺激,即注意不同的事物。這種長時間的注意就形成了一種習慣,使人們對某個領域的事物更加關注,并獲得比較高的認識和技能。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給一些美國人和墨西哥人看兩類圖片,一類是美國人所熟悉的打棒球的場面,另一類是墨西哥人所熟悉的斗牛場面。實驗者把這些圖片快速地呈現給他們,讓兩類圖片交叉出現,也就是讓他們一會兒看到打棒球,一會兒看到斗牛。

如果乍一想,我們會以為墨西哥人和美國人都能同時看到兩種場面,但結果卻出人意料:84%的美國人只看到打棒球的場面,而74%的墨西哥人只看到了斗牛的場面。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認知者本人的經驗、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都會影響到他對事物的注意的選擇。

消費者的注意力就是財富——眼球經濟

在夜晚的北京,如果你乘車在北京市中心的街道上行走,會看到諸如摩托羅拉、三星等國際知名企業辦公樓上醒目的名字。每次從那里經過,這些企業的名字都會在你心中打下更深的烙印。

現在我們都對“眼球經濟”這個詞并不陌生。1996年,英特爾公司的前總裁葛魯夫提出:“整個世界將會展開爭奪眼球的戰役,誰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誰就能成為下世紀的主宰?!?

他的確概括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突出特征。有人說,這是一個推銷的世紀,推銷能力、宣傳能力在以往任何年代似乎也沒有在今天這個時代顯得重要。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工業文明形成生產過剩,導致競爭目標轉移?,F在發達國家的一個大汽車廠1年的產量,能夠滿足世界各國1年的需要。類似生產力過剩的情況還有很多。我國和其他某些發展中國家的生產力,也已出現了相對過剩,彩電、冰箱、布匹、自行車等的毛產量已超過了年需求的四五倍。

從不足到過剩,過剩的生產力同有限的需求的矛盾,導致了競爭的重點從商品的競爭轉移到注意力的競爭上來。誰要想賣掉商品誰就先得爭取大量的注意力。

我們都知道,這是個信息爆炸的年代,世界信息量以爆炸方式驟增,信息量如今已經過剩到難以量化。信息量的爆炸式發展導致了注意力的相對短缺。全世界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信息量的爆炸式發展和過剩打破了與原來注意力的比例,造成了注意力的相對缺少。缺者為貴,注意力當然就變得更值錢了。

這是一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你擁有一個產品,一項技術,它的質量再好,水平再高,如果沒有推銷出去,也只能沉在箱底,白白地錯過機會。相反,如果你的推銷、推廣能力很強,即使東西并不是一流的,可如果一流的東西沒有被推銷出去,那么“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人家就會以為你的東西是一流的,而又有誰知道你本來是二流呢?

所謂推銷、推廣、宣傳,說白了就是爭奪人的注意力。這也就不奇怪,在交通要道,在人多的路口,為什么會有大幅廣告牌豎立。這些廣告牌即使價格不菲,也仍然存在激烈的競爭,因為它是最方便的爭取注意力的方式。

而注意力,在心理學上是有規律可循的。成功的廣告商都是很善于利用注意力規律的人。

由于人們對近期發生的事記憶較深刻,所以注意力有一個特點,即近期獲得的經驗可能會引起注意的定勢。

在倫敦地鐵的某個出口處沒有電梯,只有一段陡峭的樓梯。在樓梯的臺階之間印有“供呼吸困難者使用”等字樣,每個經過的人都可以看到。當大多數人氣喘吁吁地奔上樓梯時,這則廣告一下子就觸動了他們的心,因為廣告里描述的正是他們的狀態?。?

同樣,不久之前的經歷也可以用來引起注意。那些所謂的時事廣告就屬于這個類型,比如在一部戲劇獲得巨大的成功之后,同名的書會暢銷,甚至相關的玩具也會熱賣。

如何把知識系統化記得更牢——記憶的系統性

我們每個人恐怕都有過忘事的時候。比如你在某場合見到一個認識的人,你知道你認識他,可就是想不起他(她)的名字,人家招呼你,你只能說:“哎呀,是你呀!”卻說不出人家的名字。如果人家不發現還好,一旦感覺到你沒認出他來,對你的印象一定會下滑,因為覺得你不重視他(她)。

在生活中記憶力是很重要的一種能力,它不僅可以讓我們避免社交中的尷尬,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我們掌握許多有用的知識。其實,一切復雜的高級心理活動的發展都必須以記憶為基礎,就像一位科學家說的:“一切知識歸根結底都是記憶。”

就內容來說,記憶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感知形象的記憶,語詞概念的記憶,情緒的記憶和運動的記憶。比如旅游過黃山,可以想起云海和迎客松,這是形象的記憶;對于抽象概念的記憶是概念的記憶;第一次聽到一首好聽的歌曲,記住了那種情緒所以記住了歌曲,是情緒的記憶;多年前學會打字、游泳,現在還都會,是運動的記憶。

那么怎樣記憶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呢?記憶不一定是下工夫越大,效果越好,它是有方法可循的。一般來說,死記硬背的效果反而不好。

有這樣一個人,他想要充實自己,想學習掌握整部百科全書。于是他從頭開始學,可是從“A”開始學到100多條的時候,就再也學不下去了。這讓他很苦惱,不知問題出在哪里。實際上,即使他繼續這樣學下去,也不會有多大效果,因為他違背了記憶的規律。

教育的基礎是所獲知識的體系,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要想最好地理解和記憶所學的知識,最好的辦法是把知識放到一個體系之中。有了相互的關聯和比較,知識才容易記憶。而百科全書是一種辭書,它不是按知識體系編排的,所以不好記。甚至因為枯燥,會讓人半途而廢。

有些人,知道得并不少,可是他們的全部知識在記憶里,只是一些死東西,當需要憶起某種東西時,卻總是忘記,而不需要的東西卻“浮上心頭”。還有些人,知識雖然可能少一些,但全部得心應手,并且能夠隨時在記憶里再現所需要的東西。這兩種人的區別就在于,前者腦子里沒有一個合理的知識體系,后者卻有。

我們在記憶的時候,從一開始,就不要隨隨便便地、泛泛地學習東西,而是在學習的時候同時建立起知識體系,在腦子里把知識和用這些知識的場合聯系起來。

或者說,材料在識記過程中應當被不斷地加以系統化。在這之中,從事物中找出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蘇沃洛夫建議道:“記憶是智慧的倉庫,但是在這個倉庫里有許多隔斷,因而應當盡快地把一切都放得井井有條?!蹦闷苼鼍褪沁@方面的高手,他說,一切事情和知識在他的頭腦里安放得像在櫥柜的抽屜里一樣,只要他打開特定的抽屜,就能取出所需要的材料。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也說過類似的話。

總之,使積累的知識系統化對于記憶很重要。

用的感官越多,記憶效果越好——感官協同

宋代大學者朱熹曾說過:“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慢朗誦讀,絕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矢,眼、口豈不到乎?”朱熹的這個理論在我國學術史上是很有名的,被后代的許多文人奉為學習的有效方法之一。

朱熹談的“三到”,包括了兩種感官的協同作用——視覺和聽覺。心理學研究證明朱熹的理論是正確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參與收集信息的感官越多,獲得的信息就越豐富,所學的知識也就越扎實。多種感覺器官一齊上陣參與記憶,要比一種感覺器官孤軍作戰單獨記憶的效果好。這種多種感官協同活動,提高感知效果的作用叫“協同定律”。

美國心理學家格斯塔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把智商相近的10個學生平均分為兩組:第一組所在的屋子只有5張椅子和5本《圣經》;第二組的室內除5本《圣經》之外,還有幾本宗教故事畫冊,并播放宗教音樂。然后格斯塔要求兩組學生都背誦《圣經》,結果他發現第二組的成績遠遠優于第一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沅陵县| 柳州市| 县级市| 宁都县| 呈贡县| 会泽县| 桐乡市| 绵竹市| 开封县| 呼和浩特市| 赤壁市| 富顺县| 南昌市| 勐海县| 宿迁市| 景宁| 辉县市| 嘉峪关市| 潮州市| 福安市| 吉首市| 临夏市| 霍州市| 永州市| 贵南县| 新绛县| 萍乡市| 双牌县| 桂林市| 蒲江县| 新乡县| 繁昌县| 耒阳市| 德钦县| 调兵山市| 铅山县| 福安市| 克拉玛依市| 赤城县| 合阳县| 九龙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