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打過這樣一個比方,尋找配偶就像走過一片玉米地時摘玉米一樣,不過只能朝前走,不能往回退,就像人生那樣。當然每個人都想摘個最大的玉米。你走了一段路,發(fā)現(xiàn)了幾個比較大的,但是你猜測后面還會有更大的,于是就先不摘,繼續(xù)走;再走一段,發(fā)現(xiàn)了比原先大的,但你還是猜測后面還有更大的,所以仍然不摘,繼續(xù)走下去……就這樣若干次,當離玉米地的邊緣不遠的時候,你想,沒有多少路可走了,再碰到大的你就摘,可遺憾的是,再也沒有比原先大的了。你實際上已經(jīng)錯過了其中最大的。
人生的選擇也是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選擇是無限的,因為世間有的是人;可是從另一種意義上說,選擇又是有限的,因為你的青春有限,過了適婚年齡,選擇面將驟然變窄。所以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我們要做的是,讓選擇面既不過寬,也不過窄。對于擇偶來說,如果決定得太早,可能無法等到后面更好的;而如果決定得太晚,可能又會發(fā)現(xiàn)好的已經(jīng)沒有了。
所以說,人在做出選擇的時候一定要記住“選擇適度”這個定律,要在選擇面適度的時候作出選擇,選擇面既不能太窄,也不能太寬。
人們相信可以控制偶然的事物——控制錯覺
日本有一家保險公司,發(fā)行了一批頭獎為500萬美元的彩票。然后,將彩票以每張1美元的價格賣給自己的職工。其中有一半買主的彩票是自己挑選的,另一半買主的彩票則是賣票人挑選的。到了抽獎的那天早晨,公司專門派調(diào)查人員找到那些買了彩票的人,并對他們說自己的朋友想買彩票,希望他們能轉讓出來。那么,持有彩票的人會以多少錢的價格來出售自己的彩票呢?
最后的結果是:不是由自己挑選了彩票的人平均每張票的售價是1.96美元,而自己挑選彩票的人平均每一張票的售價則是8.16美元。這個結果說明,自己選彩票的人相信自己的中獎率會高一些。
這個事件,涉及心理學中關于錯覺的一個原理。對于非常偶然的事,人們卻以為憑自己的能力可以支配,這種感覺在心理學上稱為“控制錯覺”。這種錯覺的產(chǎn)生是由于我們平日的生活都是由自己來支配的,所以人們把這種錯覺擴展到了偶然性的事件上。
偶然性的事件是受概率支配的,它符合概率學的規(guī)律。因此,偶然性的事件也有其規(guī)律,這是不可否認的。比如,你扔1000次硬幣,正面和反面的概率一定都非常接近500次。但是哪一次會是正面,哪一次會是背面,這是偶然的、不可預測的,或者說它們的概率各為50%。這是不可否認的科學規(guī)律。
也就是說,偶然性事件雖然有概率的約束,但是具體每一次的結果并不能被控制。讓我們來看上面那個例子,其實別人給你買和你自己買,從概率上來說中獎的可能性是完全一樣的。大概人們也知道這個道理,可是到了實際操作中,人們就是執(zhí)拗地認為自己“精心挑選”的彩票中獎的可能性更高一些,你說奇怪不奇怪!
這大概是因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行為都能靠我們的努力和訓練加以控制,所以我們就錯誤地將其推及到所有事情上。但是,有些事其實是不可控制的,即那些偶然性事件。
比如擲骰子的賭博,勝負完全取決于當時的一擲,而這一擲與自己的技術和能力毫無關系。顯然,決定勝負的因素完全是偶然的。
有的人想擲出“雙六”的時候,心中就在想“六、六、六”,隨之也會小聲地念叨出來。同時,不知不覺中自己捏骰子的手也逐漸加力。其實,擲骰子的結果完全是偶然的,與這些附加的動作毫無關系。即使你使再大的力氣攥住骰子,結果也不見得能如你所愿。但是人們之所以有這些用力的表現(xiàn),就是因為潛意識里覺得自己越努力,結果越容易如愿。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試驗:給大學生一些錢,讓他們來做擲骰子的游戲。目的是想弄清楚,人們是在擲骰子之前下的賭注大,還是擲完骰子后沒有開寶的時候下的賭注大。結果,他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在擲骰子之前下的賭注大。學生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覺得在沒有擲骰子之前,靠自己的努力能使骰子按自己的意愿轉動。雖然這種邏輯根本沒有任何成立的理由。
正是控制錯覺誘使許多人投入賭博的游戲,甚至為此傾家蕩產(chǎn),難以自拔,這是需要我們提高警惕的。
要想甜,加點鹽——對比定律
小張和小王受雇于一家超級市場,他們工作資歷差不多,可是小張卻由領班提升為部門經(jīng)理。小王認為自己不比小張差,覺得總經(jīng)理對他很不公平,就憤而辭職,并在走之前向總經(jīng)理表達了他的不滿。
總經(jīng)理說:“你想知道你們之間的差別嗎?那么請你馬上到集市去,看看今天有什么賣的。”
小王很快從集市回來,匯報說剛才集市上只有一個農(nóng)民拉了一車土豆在賣。“一車大約有多少袋?多少斤?”總經(jīng)理問。小王又跑去,回來說有10袋。“價格如何?”小王再次跑到集市上。
總經(jīng)理望著氣喘吁吁的小王說:“請休息一會兒吧,再看看小張是怎么做的。”說完就叫小張去做同樣的事。小張很快從集市回來了,匯報說到現(xiàn)在只有一個農(nóng)民在賣土豆,有10袋,價格適中,質量很好,他帶回幾個讓總經(jīng)理看。這個農(nóng)民過一會兒還會弄幾筐西紅柿來賣,據(jù)他看價格還公道,可以進一些貨。他不僅帶回了幾個西紅柿當樣品,而且把那個農(nóng)民也帶來了。總經(jīng)理說:“請他進來。”
這時,小王一下子明白了他和小張之間的差異,感到很慚愧。對比的效果就是這樣鮮明,有時甚至比千言萬語更能說明問題。
人的心理有這樣一種特點,就是單獨認識一個事物時,不如把它的對立面也同時列出來進行比較,這樣效果就會更加明顯。就像俗話說的那樣,“有比較才有鑒別”,“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對比定律”。
從本質上講,世界上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是在和其他事物的對比中存在的,你給一個事物規(guī)定一種特性,必然是在其他事物的對比之下。沒有黑暗,就沒有光明;沒有苦,就沒有甜;沒有丑,就沒有美……
在認識一個事物時,如果把和它不同的事物也同時列舉出來,進行比較,會使它們各自的特點更加突出。用心理學家的話來說,這是因為形成對比感有利于被感知事物的差異或共同點從背景中分離出來,從而讓被感知者有效感知。兩個事物如果在大腦皮層中產(chǎn)生相互誘導作用,會在對比中加深印象,而單獨出現(xiàn)在大腦皮層中的事物,沒有誘導作用,會顯得平淡而不容易記憶。”
比如,老師在給學生講三角形分類定名時,如果講的是直角三角形,一般要同時講到另外兩種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這種對比會讓學生對三類三角形的本質特征理解得更加透徹;講平行四邊形時,就要同時講什么是不平行四邊形,它們的區(qū)別在哪里。
對比的方法在藝術中是常常使用的。我們都聽過“萬綠叢中一點紅”,在欣賞美術作品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畫家為了把物體從背景中突出出來,往往用兩種互為補色的色彩來表現(xiàn)物體與其所處的背景,比如把奔騰在草原上的駿馬畫成棕紅色,把草原畫成碧綠色。詩詞中同樣也有對比,比如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岳飛的“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等。
在飲食方面,對比可以使味道顯得更鮮明。一頓飯菜,如果所有菜都是相似的滋味,比如都是偏咸的,或偏酸的,就不容易引起食欲。宴請賓客時,讓一桌子菜有咸點的,有酸甜的,有肥膩的,也有清淡的,飯后再來個果盤,這樣各種風格雜陳,有了對比,滋味才相得益彰,整頓飯才比較可口。
此時無聲勝有聲——空白定律
中國畫里有一個術語叫“留白”,就是畫家在繪畫時故意留下一角空白,以使觀賞者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和不盡的遐思。作曲家作曲時也經(jīng)常在樂曲中間留下停頓,也能起到和“留白”同樣的作用。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這樣一段: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音樂于極致中戛然而止,給人留下的是無盡的思想空間,也起到了留白的作用。
這種留出空白的藝術表達方式,給人感覺更富有靈氣,更能啟發(fā)人的想象力,具有獨特的審美效果。留白為什么會起到這樣的作用呢?它是有其心理學依據(jù)的。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心理有這樣的特點:在感知世界的時候,如果感知對象不完整,便會自然地運用聯(lián)想,在頭腦中對不完整的感知對象進行補充,直至完整。奇妙的是,人們對經(jīng)過聯(lián)想去“補充”的感知對象,會產(chǎn)生更強烈的心理效應,不僅印象深刻,而且更容易記住。我們把這種現(xiàn)象叫做“空白定律”。
說到這里,我們大概會想起王家衛(wèi)的電影《花樣年華》。影片在寂寞、夢想、逃避的情節(jié)中慢慢地鋪開,但自始至終都沒有直接表現(xiàn)男女主角之間的戀愛場景,這就是要留給觀眾自己去想象的。
留白在很多領域里都有奇妙的作用。老師在講課的時候,利用空白定律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比如,老師朗讀課文《孔乙己》,當他讀完最后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就一言不發(fā)。課堂一片沉寂,學生們沉浸在思考中。過了一會兒,老師才開始講解這篇課文的內(nèi)涵,而學生因為經(jīng)過了自己一會兒的思考,就會更容易理解老師的講解。
在人際交往中,有時“無聲”會比“有聲”具有更大的影響力,這也是空白定律的表現(xiàn)之一。
穎穎半夜12點才帶醉而歸。她去參加同學聚會了,但是回來的時間超過了父母的規(guī)定,而且還喝了那么多酒,父母很生氣。媽媽開門的時候訓斥了穎穎說:“你趕緊向父親道個歉。”穎穎一下子清醒了,有種大禍臨頭之感。她以為嚴肅的父親會狠狠地批評她一頓,沒想到面色凝重的父親只說了一句:“你自己想想吧!”然后憤然離去。
那時穎穎真希望父親能批評她一頓啊。她覺得太對不起父母了。這種自責的心理讓她后來再沒出現(xiàn)過類似的情況。如果當初父親狠狠地批評她一頓,即使話是對的,出于自尊心,穎穎也會產(chǎn)生排斥和逆反心理。而那一句話倒比一籮筐的批評效果要更好!
在生活中,和親密的人相處,也要注意適當?shù)亓舭住1热绶蚱拗g,如果相互之間沒有距離,把對方看得太緊,恐怕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不利于感情的發(fā)展。相反,如果給對方一定的空間,彼此保留一定的神秘感,那點空白會使兩人更有走近的欲望。
想不出答案時,不妨暫時放一放——醞釀靈感
古希臘時,阿基米德奉國王之命,檢測工匠制作的金王冠是否摻有白銀。但當時并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他為此日思夜想,也沒有想出個好的辦法。
有一天,他在家里洗澡,當他跳進浴盆時,有許多水一下子溢了出來。這使他頓時意識到:當容器裝滿了水,再把物體放進去時,溢出的水的體積,和這個物體的體積是相等的。由此他聯(lián)想到,比金子輕的白銀如果要想達到同樣的重量,它的體積必然會超過金子。
于是,他想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他把與原先國王交給工匠的相同重量的金子和那頂金王冠,分別放在注滿水的容器中,然后比較它們各自排出的水的體積,就能夠知道答案了。這也是物理學上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的來源。
其實在科學發(fā)展史上,創(chuàng)造性活動往往就像阿基米德定律的產(chǎn)生那樣,是靈感突然迸發(fā)的結果。在冥思苦想下,阿基米德沒有找到答案,沒想到洗澡時的偶然現(xiàn)象提示了他,讓答案跳了出來。
每個人的思維恐怕都遇到過卡殼的情況。比如對一些比較艱澀難懂的知識,第一次學習時會感覺很難理解和把握;或者遇到一個難題,想破腦袋也想不出解決辦法。這種時候,繼續(xù)想下去,可能只是干耗時間,因為靈感似乎離我們遠去了,或許就是我們的路子不對。這時,也許我們暫時把問題放一放,不去想它,而是做點別的事情,把腦筋換一換,然后再回來想這個問題。有時甚至不用刻意地想它,只是等待靈感自己出現(xiàn),就真的能等到靈感。就像詩里說的那樣:“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這是因為,當我們遇到某個問題不能馬上解決的時候,即使暫時放下,不去想它,潛意識里也還是在不斷地對我們的知識結構進行整合、更新。當整合進行到接近解決問題的程度時,在某個點上,我們就會被突然觸發(fā)。這個暫停的過程叫醞釀,這種規(guī)律就叫“醞釀定律”。醞釀定律尤其對高難度的問題比較有效。
有一個心理實驗也說明了靈感的這種特點。心理學家給被試者提出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實驗中的三組被試對象都用半小時來解決問題。第一組半小時中有55%的人解決了問題;第二組在半小時解決問題的時間中插入半小時,讓被試者做其他事情,結果最后有64%的人解決了問題;第三組在半小時中插入了4個小時,結果有85%的人解決了問題。
在這個實驗中,心理學家要求被試者大聲說出解決問題的過程,結果發(fā)現(xiàn)第二、第三組被試者回來以后再解決問題時并不是接著已經(jīng)完成的步驟去做,而是像最初那樣從頭做起。因此,可以認為,醞釀效應打破了用不恰當?shù)乃悸方鉀Q問題的定勢,從而促進了新思路的產(chǎn)生。
讓我們分析一下靈感產(chǎn)生的過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