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禮儀就是競爭力
他山之石
據人民網2015年5月26日的報道。
2015年5月25日,李克強總理訪問智利,歡迎國宴在總統府舉行。根據事先安排,宴會大廳的音響里播放激昂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在樂曲播放到一半的時候,樂曲聲戛然而止。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令在場所有人都不知所措。幾秒鐘后,李克強總理微笑著說:“沒關系,我提議,大家用現場歌唱的方式來代替音響。”接著,他轉向中國代表團成員,領唱起來。不一會兒,大廳里的智利人受到感染,也跟著哼唱起來,唱完中國國歌,又唱起智利國歌。
歌唱結束,李克強總理微笑著說:“音樂沒有國界,我們都聽懂了對方的歌聲。”此話一出,大廳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這種關鍵時刻打破僵局,避免他人尷尬的細節,體現的正是難得的智慧與境界。
“禮出于俗,俗化為禮。”現代禮儀規則來自人們長期的生活實踐,目的是使人與人的關系更加和諧、交往更加高效。我們的人生經歷和身份不能作為是否了解禮儀規則的理由,但卻可以作為學習禮儀規則的動力:禮敬他人、圓通人生。
禮由心生
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商務場合中,穿著筆挺的西裝、锃亮的皮鞋,系著領帶,就此看來,好像很符合商務禮儀的著裝慣例,但這只是表面現象。人不是擺放在櫥窗里的模特,而是動態的社會人,還有社會交往。在交往過程中,僅靠著裝并不能為其賺得高分,還有“察其言,觀其行”的動態細節。
有良好的儀表,而沒有同樣合乎禮節的言行舉止,甚至會更讓人反感,覺得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交往效果適得其反。“心無禮”,再好的儀表充其量也只是花瓶,無濟于事。“心無禮”,難以真正有禮敬于人的表現。
一天,蘇軾和佛印禪師開玩笑地說:“我看你像牛糞。”佛印卻平靜地說:“我看你像如來。”蘇軾不解,這和尚怎么以德報怨呢?其妹蘇小妹說:“心存牛糞,看人都如牛糞;心存如來,看人都是如來。”
蘇軾和佛印禪師想必只是互相打趣而已。
言為心聲,語為人境。心中有禮,才會真正施禮于人(如圖1-1所示)。

圖1-1 言為心聲 語為人境
商務交往中,有些人在見面之初顯得彬彬有禮,但很快就會發現此人有太多讓人反感的細節:交談中,總是心不在焉或語氣敷衍;和你握手的同時與第三方說話;說話時,不是抖腿就是依靠在沙發里,并且腳向前伸直;用餐時,響聲大作,不是邊嚼食物邊說話,就是拿著筷子亂比畫或滿嘴食物喝酒……
相信無論誰面對這樣的人都會感到不舒服,但當事人或許自己不會發覺——可能已經成為潛意識里的個人習慣,而不一定是故意做出,但就是這些細節“出賣”了他。所謂細節見真章、飯桌見人品,很多細節早已暴露了你的“真身”。
馮鞏的電影《別拿自己不當干部》中,王喜和大老黑去郊區吃農家飯。大老黑吃粉條時發出很大的吸溜聲,嘴里像裝了一臺抽水機,使“領導”王喜忍無可忍,但即使再三提醒,大老黑也不承認,直至兩人較真時,大老黑又吸溜粉條,才發現自己真是這樣。
“心有禮”,才能自發地將禮儀細節轉化為自己的習慣,并形成律己敬人的性格。禮儀行為沒有絕對的對,也沒有絕對的錯。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新事物的不斷出現,也會不斷涌現出新的禮儀規則。即使對個別禮節不了解,交往中也能以“理解他人、體諒他人、尊重他人”為出發點,做出最合乎禮節的選擇。
所以,交往中做到“我的眼里只有你”,發自內心地體諒并在意他人感受,充滿善意,舉止言行才能得體規范、進退有度,從而成為有風度、有修養、受歡迎的人。
首因效應和暈輪效應
商務交往中,為什么強調要給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在此,不得不說到首因效應和暈輪效應。
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于1957年提出,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該理論認為,雙方在交往中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后交往關系產生深刻的影響,這也就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
為什么會產生首因效應呢?實驗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大腦在處理一連串的信息時,最先輸入的信息往往起到的作用最大。我們第一印象就相當于大腦中“最先輸入的信息”,所以作用大、影響力強。
雖然第一印象并不總是正確的,但卻是鮮明的、牢固的,并且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雙方交往的進程。如果一個人在初次見面時給人留下良好印象,那么人們就愿意和他接近,并會影響人們對他以后一系列行為和表現的解釋。反之,對于初次見面就引起對方反感的人,對方如在后期想對這種不良印象有所改觀的話,往往很難。
商務往來中,這一效應有著廣泛的應用空間。良好的第一印象,往往能幫助我們在商務交往中取得優勢,比如衣著整齊、舉止大方、談吐有度……從而更容易獲得對方的好感與支持。
顯而易見,這種效應難免有失偏頗,因為在這倉促之間并不能將一個人的內在完全展示出來,但人們往往依然以此作為判斷依據。
暈輪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于20世紀20年代提出,又稱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日暈效應,是指在人際交往中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
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特征一旦給人以好印象,在這種印象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特征也會給予較好評價。“愛屋及烏”“一白遮百丑”都是暈輪效應的具體體現;名人效應,是典型的暈輪效應。而時下流行的各類名人直播帶貨,就是利用了暈輪效應。暈輪效應的最大弊端就是容易以偏概全。
在商務往來中,我們怎樣利用暈輪效應呢?提升別人對自己的第一印象,打造受歡迎的人設(守時、嚴謹、禮貌,等等),同時避免對他人以貌取人。
暈輪效應與首因效應有很大區別。首因效應的“第一印象”是以儀容儀表、言談舉止為素材而形成的,帶有較多情緒色彩。受其影響,人們會喜歡或不喜歡與對方交往,但還不能明確地說出對方“是什么人”,但會影響將來是否有繼續交往的興趣或愿望。如沒有好的第一印象,往往失去了交往的機會,也就沒有“暈輪效應”的產生。
而“暈輪效應”是在與對方交往之后,因了解對方的某一特別突出的品質或自己感興趣的品質,并據此進行“故事化”的推理而產生的。這個認知要比“第一印象”更有深度,能“持之有據”地“斷定”對方是“好人”或“壞人”。
從時間上說,“首因效應”在前,“暈輪效應”在后。但在人際交往中,往往是“第一印象”仍在起作用的時候,“暈輪”也開始起作用了。這樣“首因效應”就會像“增效劑”一樣去增強“暈輪效應”。“暈輪效應”作用時間比“首因效應”要長,它往往持續到人際交往的全過程。
所以,商務交往中,我們不僅要有得體的儀表,還應有受歡迎的舉止、談吐。
禮儀就是競爭力
現代禮儀是社會交往的藝術,是表達理解他人、尊敬他人的一種手段。顯而易見,這種手段不是脫離現實的舞臺表演,而是要在交往中讓他人真切地感受到。
通過禮儀細節來展現自己的修養和交往誠意,能有效獲得他人的好感,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加深理解、促進合作,最終使交往更加順暢,獲得更廣的人脈,從而增強自己的競爭力。
無論哪個行業,競爭都很激烈。即使單位內部同事之間也有競爭。怎樣讓他人在與你的交往中對你留下良好印象?首先是工作能力;其次是交往藝術。不管是高管還是普通員工都不例外。
小趙是單位作為儲備人才引進的。但領導很快就發現,他是個不講究禮節的人。天天都是那一身衣服,不管見什么人或在什么場合;早上見到同事、領導,連個招呼都不打;和客戶的交往中,都是客戶主動找話題和他說話,否則,即使冷場也不知道調節氣氛。他代表單位的幾次接待或談判,不是以失敗告終,就是客戶方有意見。慢慢地,他成了單位的邊緣人。
商場大了,無奇不有。商務交往中,各種人都可能遇到。所以我們當然不能以個性行事,而應隨遇而安,盡可能和大家打成一片,能夠“同流”,能“同流”才能交流。處處顯得格格不入,不能“同流”,何來交流?不能交流,何來交心?不能交心,何談交易!我們需要有大格局,從大處著手,但卻必須從小處著眼,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古語有云:“人受一句話,佛受一炷香。”商務交往中,應放下身段去主動“拜佛、燒香”。你拘“小節”,不屑和他人融洽相處,他人憑什么在意你,主動與你結交呢?
大家見過這樣的“不粘鍋”嗎——請他喝杯酒,他說對酒精過敏,甚至懶得用茶水替代一下;請他喝杯咖啡,他說有咖啡因;請他打牌,他說不會;和他聊天,他沉默不語。那就讓人感到好奇了:你什么都不干,難道是來打坐的(如圖1-2所示)?這樣的人,一點兒交際技巧、人情世故都不懂,讓人覺得太無趣,誰都懶得和他見第二次面。這樣的人,何來人脈,哪有競爭力可言(如圖1-2所示)?

圖1-2 必須懂得交際技巧
商務合作中,我們都盡可能選擇自己認為可靠的人。那什么樣的人才會被認為可靠呢?無非就是對方形象得體、舉止優雅、談吐有度、誠實守信。
不注意這些細節的人,往往會被認為事事隨意,對待工作可能也不嚴謹。這樣的人,往往一開始就被否決,失去了和對方進一步交往的資格,更談不上體現競爭力了。即使你的企業產品或服務再優秀,也沒有進一步展示的機會。
“士為知己者死。”形象良好、舉止有度,并且時時體現出你對對方的理解、重視、贊賞,和他有共同語言,這在對方心目中留下的印象是十分良好的——你就是可靠的人,就是知己。這樣,“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對方當然就會認同你、支持你——你就是對方值得交往的朋友、可以信賴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