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場景化運用:物流供應鏈十二大創新科技及實戰案例
- 曾志宏等
- 13字
- 2024-06-28 17:13:44
第一章 供應鏈變革及發展機遇
第一節 全球供應鏈的變革與不確定性
一、技術引領變革
對于歐美國家的普通消費者來說,每到圣誕折扣季,沖向各大商店進行大采購,是其一年一度的家庭盛事。美國市場每年銷售近一億棵圣誕樹,其中81%是人造的,而85%的人造圣誕樹需要從中國進口。圍繞圣誕節,從圣誕樹、圣誕帽、賀卡、彩帶、裝飾燈,到圣誕樹下大大小小的禮物,它們并非來自圣誕老人的“故鄉”芬蘭的羅瓦涅米,而是來自中國義烏。這些商品被裝入一個個四四方方的集裝箱,經過1~2個月跨越數千或上萬公里,送到全世界的消費者手中,滿足了千千萬萬家庭的需求。
正是集裝箱這一項科技發明,促進了全球供應鏈的蓬勃發展,讓全球供應鏈的運輸成本得到指數級下降。今天,全世界約90%的貨物運輸是通過海運完成的,這在一百年前是無法想象的。
讓我們回顧一下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情形,那時海上貨物運輸成本高昂、速度緩慢且低效。后雖有了先進的發動機和更大的貨船,但港口裝卸問題一直是難以突破的瓶頸。進口或出口貿易的一半費用都與港口相關,且不包括裝卸效率低下導致的時間延遲與貨物破損。就在此時,集裝箱的發明人馬爾科姆·麥克萊恩(Malcom McLean)出現了。馬爾科姆·麥克萊恩看到了美國的陸上運輸擁堵不堪,海上運輸具有極大的潛力。他開始思考把拖車開上船,用大卡車在距離目的地更近的港口將貨物直接拉走。后來他有了更好的想法,直接把拖車的輪子卸下來,船的空間利用率會進一步提升。這便是集裝箱運輸的雛形。為此,麥克萊恩購買了郵輪“ideal-X號”,并對它進行了改造,專門設計了裝載集裝箱的甲板;馬爾科姆·麥克萊恩又購買了兩臺巨型起重機,并把它們改造成了可以起吊集裝箱的設備;他還定做了一組自己設計的33英寸第一代標準集裝箱,這些集裝箱用鋼鐵制造,加裝了防盜鎖及加固的邊角,可在不損壞邊角的情況下進行堆疊且尺寸一致,能最大化地利用船體空間。這些設計一直沿用至今。此后,他用了兩年時間說服了州際商務委員會的官員和海岸警衛隊。1956年4月26日,載著58個集裝箱的“ideal-X號”從新澤西州啟航,前往得克薩斯州(見圖1-1)。這次航程結束時,馬爾科姆·麥克萊恩計算出每噸貨物的裝船成本不到16美分,而散貨裝船的成本為每噸5.83美元,節約成本達97%。裝卸成本大幅下降,裝車時效明顯提升。ideal-X號的首航成功讓集裝箱運輸業蓬勃發展起來,促進了全球供應鏈的發展。

圖1-1 ideal-X號
資料來源:https://www.wired.com/2012/04/april-26-1956-the-container-shipsmaiden-voyage/。
ideal-X號的順利啟航,是全球供應鏈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開創了全球供應鏈發展的新紀元。近年來,隨著各領域科技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科技項目正在改變著全球供應鏈的格局,引領著全球供應鏈的發展趨勢。
二、不確定性沖擊全球供應鏈
集裝箱發明后,全球供應鏈得到了蓬勃發展。在過去的大半個世紀里,科技重塑了全球供應鏈。2019年,全球通過集裝箱運輸的貨物大約有1.52億TEU(二十英尺標準箱,1英尺=0.3048米),集裝箱運輸支撐了全球的貿易與經濟發展。但是,穩定是供應鏈發展的關鍵,各種“黑天鵝”事件嚴重沖擊著全球供應鏈的穩定。
1.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之“黑天鵝”
全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的突然出現,是全球供應鏈數十年發展過程中遭遇的最大一只“黑天鵝”。隨著疫情在世界范圍內快速蔓延,全球多個重要港口出現嚴重堵塞,難以保證貨物順暢流通。2020年11月前后,僅洛杉磯港和長灘港,就有上萬個集裝箱被滯留,港口貨運“接近完全癱瘓”。數據顯示,最嚴重時,全球集裝箱船平均在港停留時間達到370個小時,與疫情前相比延長了近9倍。2021年10月18日,全美最大的港口洛杉磯港及長灘港附近等待靠岸和卸貨的船只數量達到100艘,創下新的歷史紀錄;即使拜登政府下令延長工作時間“一周無休、24小時連軸轉”,情況仍在持續惡化;9天后的10月27日,仍有153艘船擠在雙港,其中有74艘在錨地或漂流區等待。全球港口擁堵,抵消了300多萬TEU的運能,相當于全球12.5%的運力,從而導致海運運費的飛漲。
集裝箱原本應在全球不斷循環流轉。例如,一個集裝箱從中國運到新加坡、歐洲、中東,再回到中國,完成對不同貨物的轉運。但是疫情打亂了這個“閉環”,歐美從中國進口的貨物,受疫情影響,人力和配套設施短缺,導致集裝箱無法正常流轉。
基于上述原因,2020—2021年集裝箱的海運成本大幅上漲。從中國運送一個40英尺的集裝箱到美國西海岸港口的平均價格,從2020年初的1500美元增長到2021年9月的2萬多美元(平均價格包括溢價和附加費)。到2021年底,價格開始下降,但仍高達1.5萬美元。
舉例來說,以前把中國制造的沙發運到美國的運輸成本為50美元,在疫情高峰期則超過500美元,貨物的落地成本增加到了讓人無法接受的程度。高昂的運輸成本也推高了很多國家的通脹水平。此外,擁堵和延誤使貨物到達美國倉庫的時間增加了一倍多,全球供應鏈整體運行效率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2.集裝箱船擱淺之“黑天鵝”
2021年3月23日,一艘名為“長賜號”的集裝箱重型貨船在蘇伊士運河新航道擱淺,導致運河堵塞,并使400余艘各類大型船舶滯留運河約一周時間,這是蘇伊士運河通航150年來最嚴重的擁堵事件(見圖1-2)。在埃及貫通蘇伊士地峽,蘇伊士運河連通了地中海與紅海,提供了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最近航線。自從1869年該運河修筑通航后,一直是亞洲與非洲、歐洲貨物往來的最主要通道,全球高達13%的海運貿易和大約10%的海上石油運輸均取道蘇伊士運河。每年有超過2.3萬航次的船只通過蘇伊士運河,運送的貨物總量超過14億噸。“長賜號”擱淺后,多艘挖掘機、拖船、挖泥船相繼投入救援工作,花費了差不多7天的時間,才使“長賜號”起浮并使航道恢復至正常。
該事件直接導致數百艘貨船的預定船期嚴重延遲,且迫使更多的船只選擇繞行數千公里之外的好望角。據估計,因運河堵塞損失的貿易額大約為每天90億美元,此次事件導致全球貿易總量的年增長率下降0.2~0.4個百分點。

圖1-2 在蘇伊士運河擱淺的“長賜號”
資料來源:搜狐新聞。
3.俄烏戰爭之“黑天鵝”
2022年2月,俄烏戰爭正式打響,俄烏沖突使全球供應鏈雪上加霜,亞洲到中東及歐洲的海陸空交通運輸受到嚴重影響。隨著俄烏戰爭的持續,運輸中斷的情況時有發生。據船運跟蹤機構的統計,敖德薩港口的關閉導致至少22艘油輪堵塞了刻赤海峽。刻赤海峽是連接黑海和亞速海的唯一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每年通過這一海峽的船只約有9000艘。報道稱,希臘經營著全球多達四分之一的油輪船隊,該國已經敦促船主將所有船只從靠近俄烏的黑海水域撤出,這一水域是一些關鍵大宗商品運輸的“咽喉”。作為谷物、金屬、石油等商品運往世界其他地區的重要通道,從烏克蘭港口出發的海運幾乎停止。在亞歐之間飛行的貨運飛機通常需飛越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領空,為了安全起見只能繞行更長的航線。此外,據航班追蹤服務公司Flighttrader24稱,迄今已有英國、波蘭和保加利亞等國禁止俄羅斯航空公司進入其領空。
沖突對很多行業的供應鏈產生了難以克服的影響,全球第二大鋼鐵制造商安賽樂米塔爾公司表示,船運中斷影響了當地的鋼鐵業務,導致該公司的一家巨型工廠既無法補充原材料,也不能出口產品。此外,向鋼鐵行業出口鐵礦石顆粒的大型出口商Ferrexpo PLC稱,該公司無法將貨物從另一個黑海港口皮夫登尼運出,導致奧地利、日本等國的全球鋼鐵制造商爭相尋找鐵礦石,但這并非易事。
汽車行業長期以來依賴全球供應鏈,是最先受到沖擊的行業之一。歐洲最大的電線電纜制造商萊尼(Leoni AG)關閉了其在烏克蘭的兩家工廠,并將大約7000名員工從烏克蘭撤離。隨后,大眾汽車公司表示,由于無法獲得在烏克蘭生產的電線系統,因此將不得不暫停德國東部茨維考和德累斯頓工廠的汽車生產。該公司還表示,在恢復生產之前,將不得不讓8000多名工人暫時休假。
“烏克蘭并不是我們供應鏈的核心,但我們突然發現,當某一‘零件’缺失的時候,它就成了核心。”大眾汽車公司的一位發言人說。據稱,烏克蘭有22家像萊尼這樣來自外國的公司,它們經營著38家為汽車行業制造商品的工廠,包括生產線套、電子產品、汽車座椅和其他產品。
與此同時,俄烏戰爭沖擊了一些“鮮為人知的商品”的供應鏈,如鎳、鈦、鈀等稀有金屬,包括半導體、汽車、航空等行業受到巨大沖擊。例如,制造飛機和航空發動機需要鈦,而鈀可用于制造汽車排氣系統、電極和電子產品,鎳可用于制造不銹鋼和電動汽車電池。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鈀金的交易價格上漲超過80%,鎳和銅等金屬的價格也一直飆升。為此,一些受其影響的汽車和飛機制造商開始接觸替代供應商。
俄烏戰爭嚴重影響了全球農產品供應鏈。根據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 AG)的數據,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的小麥出口量約占全球的三分之一,玉米出口量占全球的19%,而葵花籽油出口量占全球的80%,其中大部分經黑海港口運往世界各地。在芝加哥交易的小麥期貨價格已經飛漲到201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糧食價格的飆升引起埃及和印度尼西亞等發展中國家的擔憂,并可能產生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據悉,埃及和土耳其70%的小麥進口依賴俄烏兩國。
伴隨全球供應鏈的精細化分工與緊密聯系,各種“黑天鵝”事件的影響被無限放大并對全球經濟與供應鏈產生難以預見的影響。如何保障供應鏈的韌性與安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供應鏈的成本最低,將成為未來很長時間內國家與企業思考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