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醫說調攝(全民閱讀中醫科普進家庭叢書)作者名: 楊思進主編本章字數: 781字更新時間: 2024-06-21 18:10:38
第四節 頭痛醫腳,見肝知脾
很多人都認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其實這沒有什么錯,比如出現頭痛會查腦電圖、腦部CT等頭部檢查,使用對癥的藥物可以達到緩解頭痛的目的。但是在中醫學上,頭痛時也會針刺或艾灸腳上的穴位,“頭痛醫腳”是很常見的事情,而這依據的就是中醫整體觀了。
《史記》中記載了一個關于漢代名醫淳于意的故事。一日,淳于意遇見齊王后的弟弟宋建,對他說:“您在過去的四五天里腰脅痛,小便不利,一定要盡快去治療,否則病當傳變到腎,到那時就難治了。”宋建覺得淳于意太神了,自己確實有腰痛、小便不利的毛病,便說:“我四五日前下著雨時因逞強搬大石卻未能舉起,后來的確有腰痛,而且不能小便。”淳于意之所以能知道宋建得了病,是通過觀察面色發現的,宋建的太陽區域色澤干澀,兩側腎區及上下部位干枯無光澤,因此可知他患了病。在診治疾病時,通過觀察面色、形體、舌象、脈象等外在的變化,可以了解判斷身體內的病變。這是中醫學的特色之處,無可替代。
人是一個有機整體,人體某一個局部的病理變化往往就與全身的臟腑氣血相關聯,同時也會在其他相關地方有所表現,比如眼睛的病變可能是肝血、肝氣生理功能失調的原因,經常便秘、臉上愛長痘可能是肺氣不足導致的,聽力下降可能與腎精不足有關,食欲下降、胃口不好不一定就只是脾胃出了問題,也可能是肝木克脾土所致,等等。《孟子·告子下》說的“有諸內必形諸外”,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各個臟腑之間在生理上協調統一、密切配合,在病機上相互影響,“頭痛醫腳”在歷史的長河中自然有跡可循。例如,《靈樞·終始》記載“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金匱要略》所言“見肝之病,知肝傳脾”指肝對脾運化功能的正常與否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同時與脾的升清功能有密切聯系,因為生理上肝主藏血,主疏泄,寄相火,主升主動,而脾居中州,主運化水谷,有生血統血之能,兩者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