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方教學案例(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卞華主編
- 1275字
- 2024-06-12 18:15:14
大青龍湯
【原文】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此為逆也。(38)
太陽中風,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39)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病機】風寒外束,兼陽郁內熱。
【應用指征】惡寒,發熱,身痛(或重),無汗,煩躁,脈浮緊(或浮緩)。
【臨床應用】①原治太陽傷寒兼陽郁內熱證。②現代本方應用于流感發熱、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合并感染、汗腺閉塞癥、蕁麻疹、痤瘡等疾病。
【典型病案】程某,60歲。一日忽發寒熱無汗,精神疲倦,神志較模糊。家人屢問所苦,才勉強答以自覺心煩,全身疼痛,難以轉側,有人認為是少陰證,須急用姜、附回陽。家屬猶豫不決,請我診治。該患者脈象浮而微數,兩足脛熱。方用大青龍湯。處方:生石膏30g,麻黃、桂枝、杏仁、生姜各9g,炙甘草6g,大棗5枚。水煎服。囑其將藥分3次溫服,每2小時服1次,如得汗出,即停服。杜同仿.沈炎南醫論醫案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辨證思路解析】
病證辨析:患者惡寒發熱,無汗,脈浮數,兩足脛熱,與《傷寒論》第38條所述頗為相似,當診為大青龍湯證。此外,雖然精神疲倦呈嗜睡狀態和大青龍湯證的煩躁不得眠有異,但這是老年患病,精神不支的緣故,故患者外表雖無煩躁現象,但卻自覺心煩。本病容易被認為少陰病,除上述精神疲倦可被誤認為少陰證之“但欲寐”外,尚有身體疼痛難以轉側的癥狀;但脈象浮而不微細,足脛溫而不冷,則和少陰病有很大區別。
病因病機分析:因風寒外襲,衛閉營郁,故寒熱無汗,身疼不能轉側,脈象浮。毛竅郁閉,陽熱內郁,故發熱而煩,兩足脛熱,脈象微數;老年患病,精神不支,故患者外表雖無煩躁現象,但卻自覺心煩,精神疲倦,神志較模糊。
治法與方藥分析:病屬風寒外束,兼陽郁內熱證。治當外散風寒、內清郁熱為主。方用大青龍湯。鑒于考慮患者年老體虛,發汗太過,可能導致虛脫,故如得汗出,即停服。該方由麻黃湯倍用麻黃,減杏仁劑量,加石膏、姜、棗而成。原方中麻黃六兩,較麻黃湯增一倍,故為發汗重劑,重用麻黃,佐桂枝、生姜辛溫發汗,外散風寒,以開祛邪之路;加石膏辛寒,以清郁閉之熱,使郁熱除,則煩躁止;炙甘草、大棗和中以滋汗源。諸藥合之,既能發汗解表,又可清熱除煩,為表里雙解之劑。藥后當以汗出表解而效,猶如龍升雨降,郁熱頓除之意。
【參考病案】曾治一人冬日得傷寒證,胸中異常煩躁。醫者不識大青龍證,竟投以麻黃湯。服后分毫無汗,胸中煩躁益甚,自覺屋隘莫能容。診其脈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龍湯加天花粉24g,服后5分鐘,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劉越.張錫純醫案[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結核病防治培訓教材
- 神經病學(第2版)
- 護理心理學(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規劃教材)
- 急診醫師核心能力建設系列教材:急診超聲分冊
- 中醫外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中醫歷史與哲學(英文版)
- 人體解剖學(第4版)
- 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新世紀第二版(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生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護理教育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社區重癥識別與緊急處理(基層衛生培訓“十三五”規劃教材)
- 循證醫學
- 口腔修復體制作·技能操作
- 寒冷地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護理防控監護手冊(試行第一版)
- 中醫藥統計學與軟件應用:新世紀第三版(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