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方教學案例(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卞華主編
- 1177字
- 2024-06-12 18:15:13
葛根加半夏湯
【原文】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33)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二兩(切)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病機】風寒束表,內犯陽明。
【應用指征】發熱惡寒,頭身疼痛,無汗,下利或嘔逆,舌苔白,脈浮或浮緊。
【臨床應用】①原治太陽陽明合并下利、嘔吐。②現代本方應用于急性胃腸炎、胃腸型普通感冒及胃腸型流行性感冒,常出現下利、嘔吐、惡心等癥狀,這些癥狀有同時出現者,亦有先見惡心、嘔吐,隨之而來下利者,與本證相似,治療方法可視嘔吐輕重、出現時間不同,選用葛根湯或葛根加半夏湯。
【典型病案】陳某,男,45歲,1979年8月17日初診。患者項背強痛、胃痛嘔吐已5年。5年以來患者時常胃痛,每年春秋發病,去年經某院鋇劑造影診斷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近來胃脘偏右部疼痛較劇,反酸納呆,飯后1時許出現嘔吐,并有項強,惡風無汗,脈浮緊,苔白膩。方用葛根加半夏湯。處方:葛根12g,麻黃9g(去節),甘草6g(炙),芍藥6g,桂枝6g(去皮),生姜6g(切),半夏9g(洗),大棗12枚(擘)。日服2次,早晚各1次,分10日服完。服6劑,痛嘔皆止,飲食如常。陳明,張印生.傷寒名醫驗案精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8.
【辨證思路解析】
病證辨析:患者時常胃痛日久,反酸納呆,飯后1時許出現嘔吐,并有項強、惡風無汗,脈浮緊,苔白膩,與《傷寒論》第33條所述頗為相似,當診為風寒束表,內犯陽明導致胃脘疼痛之證。
病因病機分析:患者項強、惡風、無汗、脈浮緊、苔白,為邪在太陽導致營衛不和,經輸不利;胃痛、嘔吐、納呆、反酸、苔膩,為內迫陽明,所謂邪氣外甚,陽不主里,里氣不和,氣下而不上者,但下利而不嘔,氣上逆而不下者,但嘔而不下利。風者陽也,陽性上行,故合陽明胃中之水飲而上逆。
治法與方藥分析:病屬表邪不解,內迫陽明證。治當散寒解表、降逆和胃為主。方用葛根加半夏湯。該方即葛根湯加半夏而成。葛根湯,升劑也。半夏辛散,芍藥收陰,降藥也。以葛根湯外散風寒,發汗解表;加用半夏,合方中的生姜,為小半夏湯,意在和胃降逆。太陽、陽明兩經皆病,開闔失機,故以升降法治之。麻黃、葛根、生姜、桂枝其性皆升,唯其升極即有降,理寓于其中。又有芍藥、甘草奠安中焦,再加半夏以通陰陽,而氣遂下、嘔亦止,是先升后降之制也。
【參考病案】任某,女,21歲,1965年12月21日初診。昨日感冒,頭痛頭暈,身疼腰痛,惡心嘔吐,惡寒,并素有腹痛大便溏泄,浮數,苔白。證屬太陽陽明合病,治宜散寒解表,降逆和胃。方取葛根加半夏湯。處方:葛根12g,麻黃10g,桂枝10g,生姜10g,白芍10g,大棗4枚,炙甘草6g,半夏12g。服1劑癥大減,2劑證已。陳明,張印生.傷寒名醫驗案精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8.
- 科研思路與方法(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生理學(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科)規劃教材)
- 老年護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醫學影像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生物化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全國縣級醫院系列實用手冊:麻醉科醫生手冊
- 中醫神志病醫籍選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創新教材)
- 局部解剖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β-內酰胺酶和其它機制介導的細菌耐藥
- 中醫臨床辨治(全國高等院校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規劃教材)
- 外科護理學(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升本)規劃教材)
- 社區重癥識別與緊急處理(基層衛生培訓“十三五”規劃教材)
- 慕課·醫古文
- 行為醫學臨床培訓教程
- 推拿學習題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