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很久之前,電視上常播放一則公益廣告:一個小男孩無意中看到媽媽給姥姥洗腳,某天媽媽下班,他端著洗腳水,說:“媽媽洗腳”,畫外音傳入“其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廣告。除了公益廣告之外,很多商業廣告也圍繞著親情或其他情感做文章,其原理是利用場景或臺詞引發共鳴來推廣商品,其中運用了由心理學家霍夫曼提出的虛擬內疚理論。所謂虛擬,也就是個體并沒有做出實質傷害到對方的行為,但認...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還記得很久之前,電視上常播放一則公益廣告:一個小男孩無意中看到媽媽給姥姥洗腳,某天媽媽下班,他端著洗腳水,說:“媽媽洗腳”,畫外音傳入“其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廣告。除了公益廣告之外,很多商業廣告也圍繞著親情或其他情感做文章,其原理是利用場景或臺詞引發共鳴來推廣商品,其中運用了由心理學家霍夫曼提出的虛擬內疚理論。所謂虛擬,也就是個體并沒有做出實質傷害到對方的行為,但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