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威脅
- 垂死病中驚坐起,列強竟是我自己
- 愛喝可樂的玉昆
- 2367字
- 2024-05-16 20:58:00
契格是社子里的長老,最有權威的那個長老,用南邊那些漢人的話來說,他是這個部落的酋長。
不過契格還是喜歡社子這個稱呼。
他的社子在一片開闊的平野上,南北兩條河流將社子圍在中間,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使得他的社子能夠養活眾多的人口——一千多人的規模,在這一帶,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了。
傳說,很久以前,在社子南邊的那條河里生活著一條大“龍”,它愛上了一個西拉雅女人,后來他們生了很多的孩子,這些孩子就在大“龍”生活的河畔修建屋舍,開墾荒地,慢慢就形成了社子的前身。
而社子的名字,順理成章地便以“龍”進行命名。
后龍社。
按照傳說,社里的人都是大“龍”的后代,契格對這個傳說深信不疑,因為只有大“龍”的后代,才能有最強壯的體格,最勇猛的勇士,最肥沃的土地。
而他,契格,則是社子里,蘊含大“龍”血液最多的人——也是社子里最魁梧的勇士。
五尺半的身高,可以比肩水牛后腿粗細的大臂,獨自一人打死兩頭成年野豬的驚人戰績,讓契格在社子里擁有著不可忤逆的威信。
后龍社對于擴張沒有什么興趣,總的來說,東番島上的大多數部落、村社,都對擴張沒有太多興趣。雖然幾百年來東番土人和遷移來的漢人接觸越發頻繁,耕作技術和相關的生產力水平得到了一定發展,但他們的社會組成形式,依然處于原始階段,部落酋長或者村社的長老對于社民擁有有限的管理權利,公共事務更是由部落成員中擁有較高地位的人共同管理,沒有賦稅和歷法文字。就連土地的邊界,也很模糊。
部落之間的接觸也很局限,除了必要物資的交換外,基本上就處于雞犬相聞之聲,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
哦,雞犬相聞可能也沒有,兩兩社子之間的距離比春秋時期的中原村落間遠了不知幾何,雞和狗的叫聲傳不到鄰村。
雖然沿海地區的村社和往來的商旅、漢人移民有了較多交流,也用動物皮毛、鹿茸、金沙等交換了許多東番不能生產的陶瓷、布匹、食鹽、銅鐵等物。
但對于契格來說,這些并不重要。
他擁有著強壯的體格,后龍社里最寬敞的房屋,一千多個彌麟(部落成員)都由他獎賞或者懲處,社子播種的糧食、打獵的收獲足夠所有彌麟填飽肚子,遠處的山上也有其他社子掌握著采鹽的技術——那么他們和那些外來者們有什么交流的必要?
農具?糧食要那么多干什么,夠吃就行,一把火下去,撒下的糧食就足夠了,根本就用不到那些外來人的器具。
武器?真正的勇士,哪怕赤手空拳,也能打死強壯的水牛,使用武器的,不過是一些膽小的懦夫而已。
在契格看來,那些往來的商人都非常的狡猾,他們用很少的東西換走彌麟們大量的積累,這種交換簡直就是掠奪。而那些上了岸就不肯離去,燒毀樹林和草地的外來者,更是在覬覦他們的土地,只有狠狠地教訓這些外來者,才能讓他們知道究竟誰才是這片土地的主人。
大約是三四個圓月之前,有彌麟告訴自己,北邊的海灘上來了一群漢人,大約有三四十人,他們焚燒樹林,建造屋舍,一副不打算走的樣子。
契格開始并沒有將這些外來人放在心上,從他記事起,他便聽他的阿爹講述不被大“龍”庇護的那些外來者們的悲慘遭遇。
后龍社附近的海岸,曾經也有在家鄉遭了災或者失去了土地的漢人移民渡過海峽前來屯墾,而且還不止一波。
但無一例外,他們都失敗了。
瘟疫、瘧疾、臺風、洪水,種種災害的加成之下,沒有像鄭芝龍這種強大勢力作為后盾,移民們很難在這片土地上站穩腳跟。
最多數月光景,便會損失慘重,有的丟下部分同伴的尸體,跑了回去;有的就近加入了土人的村社,成為土著的一員;有的則全部都淹沒進那幽暗的林蔭之中,甚至連枯骨都被野獸啃食了干凈。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福建百姓,對于東番充滿畏懼的原因。
在契格的視野中,這些外來者的下場,顯然是沒有獲得神靈庇護所造成的。
在他想來,那三四十個漢人也同樣堅持不了太久,就會和他們的前輩們一樣,消失在茫茫原野之中。
但事與愿違,從上個月圓開始,那些外來的漢人明顯多了起來,修建的房屋連成了一片,河水旁和小丘下日夜不停地冒著黑煙,轟轟的雷鳴聲在晴天響徹,遠在數里之外打獵的彌麟都能聽得見。
想到南方大肚社的傳聞,還有北方淡水那些社子的遭遇,契格有些慌亂。
天啟五年之后,荷蘭人、西班牙人、海盜不約而同地都盯上了東番這塊尚未開發的處女地——荷蘭人是因為在澎湖、閩浙沿海的擴張受到了明廷的打擊,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東番的南部建立據點,以作為日本——大明——東印度之間的中轉據點。而西班牙人在東番北部的據點,則更多的是為了從荷蘭獨占的日本貿易中分得一羹。
作為老牌殖民者,西班牙人和荷蘭人有著充足的殖民經驗,遠遠不是那些失去土地,或者在福建活不下去,自發而來的漢人移民所能比擬的。他們有著堅船利炮、手持火槍利刃的武裝部隊,據點附近的土著村社不是臣服便是被肉體消滅,或是被逼迫著向內陸遷徙。留下來的,只能乖乖地向這些西夷人繳納賦稅,提供勞力,響應征召。
而原海盜,現如今的大明官員鄭芝龍,他的據點雖然沒有像荷蘭人、西班牙人那樣,用火槍大炮去不斷吞并周圍的村社,對于有著足夠多的閩南災民作為人力資源的鄭芝龍來說,建設好現有的墾居據點,更有性價比。
但不主動向外擴張,不代表不擴張,也不代表和周圍的土著村社沒有矛盾沖突,連續三年數以千計的移民來到東番,必然會對周圍土人村社的生存空間進行擠壓,同樣有著堅船利炮的鄭芝龍,自然也不是這些土著們所能對抗的。
這幾年,無論是從南邊還是北方,都有逃難遷徙的社子從后龍社附近經過,他們都朝著自己認為安全的地方遷移。殊不知,他們的目的地,早已和他們的家鄉一樣,淪陷在了外來人的手中。
一開始契格對他們的傳聞是不信的,會噴火的鐵棍?能夠在晴天打雷?鋒利的砍刀?
笑話,自己作為大“龍”的后人尚且不會,那些個不被神靈庇護的外來者們,又從哪里學來的巫術?
在他看來,這些社子要么是惹惱了山神或者海神,失去了神靈的庇護,不得不向外遷徙,要么就是太過于懦弱——連一些喝了河里生水都會拉到虛脫的外來者都打不過,這不是怯懦無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