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樂記》的音樂理論是建立在“聲”“音”“樂”三分的基礎之上,但三者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勾連,既有并列的關系,也有遞進的關系。
《樂記》進一步區分了聽眾:“(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禽獸”“眾庶”“君子”正對應著“聲”“音”“樂”,意味著三者是有區別的,而它們之間尚有遞進關系,因為若要知“音”須從“聲”入手,若要知“樂”須從“音”入手,若要知“政”須從“樂”入手?!蹲髠鳌ふ压荒辍分姓f:“夫音,樂之輿也;樂因音而行……輿以行之,樂須音而行?!?
「樂歌是由物象引發而作,“物象”“心象”“樂象”三者有著較為復雜的關系。
一“樂由中出”——感于物而發于心
《樂記》開篇即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贝颂庴w現了這樣的過程,感物→人心之動→形于聲,即物象→心象→樂象。心動于物,然后于胸中成象,最后外化為音聲。可見“樂”“象”“意”三者的互動,其中“象”具有溝通、中介的作用。此外,“象”借助“聲”來顯現自身。當心與物分離,語言無法表達意義的時候,“樂象”就發揮其作用?!秴问洗呵铩ひo》曰:
非辭無以相期,從辭則亂。亂辭之中又有辭焉,心之謂也。言不欺心,則近之矣。凡言者,以喻心也。言心相離,而上無以參之,則下多所言非所行也,所行非所言也。言行相詭,不祥莫大焉。
《呂氏春秋》認為,語言與心意的關系是難以協調的,這表現在語言有時會欺騙心意,心里所想也常常無法言說。不能說的時候,人們可以保持沉默,這類似于無聲之“樂”,以無聲代替有聲。維特根斯坦說:“確實有不能講述的東西,這是自己表明出來的;這就是神秘的東西。”他還說:“我的語言的界限意味著我的世界的界限?!闭Z言是有局限性的,當無可言說之時,如果以“象”來呈現,可以作為語言的補充?!跋蟆笔且环N顯現,是事物自行的顯現。觀“樂”,就是觀其“象”,從而得知樂意。無論是作樂的人,還是述樂的人,他們首先關心的都是“樂象”本身。人的情感是易變的,容易受外界影響而發生變化。當“心象”外化就成了“樂象”,所以觀樂的人首先感受到的是“樂象”,自行顯現的“樂象”紛至沓來,從而人心產生了“心象”?!拔铩摹暋钡倪^程體現的是心與物的對映。對詩而言是“物→志→詩”的過程,對歌而言則是“物→心→歌”的過程。
心感物,而物動心。物感說發端于《樂記》,物是外物,它囊括了自然事物與人間事物。《文賦》曰:“遵四時以嘆逝,暗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心懔懔以懷霜,志眇眇而臨云。”四時引起了物象的變化,進而影響人的心志。鐘嶸的《詩品》也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
歐陽修說:“彈雖在指聲在意,聽不以耳而以心。”聽之以心的意思是虛其心,不隨便看,也不隨便聽,凝神精一而聽才能長久?!侗阕觾绕ふ撓伞吩唬骸坝锰裼溴2?,滌除嗜欲,內視反聽?!眱纫暿翘厥獾目?,反聽是特殊的聽,總的來說就是去除欲望,保持內心清凈。道教還有內觀之法,《太平經鈔壬部》曰:“上古第一神人、第二真人、第三仙人、第四道人,皆象天得真道意。眩目內視,以心內理,陰明反洞于太陽,內獨得道要。猶火令明照內,不照外也,使長存而不亂。今學度世者,象古而來內視,此之謂也?!眱纫暿怯^自身的一種方法,能入靜。
“樂象”是一種綜合的藝術,所以觀“樂”所需要的不僅是耳朵,還須運用“通感”的方法,可用鼻子嗅,用「舌頭嘗。《列子·仲尼》曰:“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笨簜}子用耳朵看,用眼睛聽,也就是用耳朵感知形象,用眼睛來感受聲音的“如在眼前”。這就是“聲”和“音”與“象”的化合,《長笛賦》曰:“爾乃聽聲類形,狀似流水,又象飛鴻,泛濫溥漠,浩浩洋洋;長矕遠引,旋復回皇?!遍L笛的聲音表現在形狀上,如同流水,又像是飛鴻,泛濫浩蕩,奔流到遠方,忽然又旋回,匯集在一起。人聽到的其實是“象”,這種“象”既是聲象又是形象,音聲的意義都“象化”了。
“象”存在于語言之中,伴隨著富有變化的語音、語調,還有豐富的表情與動作,它也存在于“樂”之中。
唐前“樂象”研究的音樂之旅與文化探尋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文化中,音樂始終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傳遞情感、溝通心靈的橋梁。近日,我深入閱讀了《唐前“樂象”研究》一書,仿佛踏上了一場穿越時空的音樂之旅,對唐前音樂文化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一、唐前“樂象”的歷史背景
《唐前“樂象”研究》一書,詳細探討了唐前時期音樂的形態、特點以及其在社會文化中的地位。在這個時代,音樂不僅是宮廷貴族的娛樂方式,更是社會禮儀、宗教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古籍的深入挖掘,我們可以窺見當時音樂文化的繁榮與輝煌。
二、音樂與文化的交融
在唐前時期,音樂與文化的交融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書中提到,當時的音樂家們不僅注重音樂的技巧與表現力,更關注音樂與詩詞、舞蹈等藝術形式的結合。這種跨界的藝術融合,使得音樂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表現力,也為我們今天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三、唐前“樂象”的現代意義
通過對唐前“樂象”的研究,我們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古代音樂文化,還能從中汲取智慧,為現代音樂創作提供借鑒。例如,我們可以借鑒古代音樂在旋律、節奏、和聲等方面的獨特之處,將其與現代音樂元素相結合,創造出具有時代感和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
四、我的思考與感悟
在閱讀《唐前“樂象”研究》的過程中,我深感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音樂不僅是時間的藝術,更是文化的載體。它跨越時空,將古人的智慧與情感傳遞給我們。同時,我也意識到作為現代人,我們應該更加珍視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讓它們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總之,《唐前“樂象”研究》一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古代音樂文化的大門。通過這本書,我們不僅可以欣賞到唐前音樂的獨特魅力,還能深入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文化與歷史背景。讓我們一起踏上這場音樂之旅,探尋古代文化的奧秘與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