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公私二分:風險領域的公私法合作理論
- 宋亞輝
- 1280字
- 2024-04-08 18:59:22
一、從內部性到外部性的風險
異化及其法律意義 從風險發生的社會條件來看,傳統農業社會和簡單商品經濟社會的風險之所以被稱為“私人風險”,關鍵在于,風險行為通常發生在親緣、鄰里和簡單商品交易關系內部,被一條或明或暗的緊密社會關系或交易關系紐帶連接起來,除了具有廣泛影響的嚴重自然災害外,極少有超越緊密社會關系或交易關系紐帶而存在的私人風險。簡言之,私人風險大多發生在熟人社會關系內部。然而,現代工業化引發的公共風險卻完全不同,它具有廣泛的擴散性、蔓延性、系統性和全球性特征,其影響力遠遠超越熟人社會關系或交易關系紐帶的限制,能夠跨越時空界限,乃至人類代際邊界。致害事故往往是不可逆的群體性災難,幾乎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只要身處這個工業化的時代,所有人都無一幸免地暴露于公共風險之中。從風險的屬性來看,如果說發生在熟人社會關系或交易關系內部的私人風險具有“內部性”注9的話,那么,超越熟人社會關系或交易關系紐帶所涌現的公共風險則具有顯著的“外部性”注10特征。
風險行為的內部性和外部性差異,對于風險管控原理和風險立法具有決定性意義。在傳統農業社會,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熟人之間緊密的社會關系或交易關系紐帶,為人們識別私人風險奠定了經驗基礎。誰家飼養的狗咬人、哪輛馬車不穩、哪個商號的食品摻雜摻假等情況,在鄰里之間和簡單商品經濟關系內部均屬經驗信息,當事人之間行為謹慎程度的提高便可防控風險,而且私人風險所依附的緊密社會關系或交易關系紐帶為人們提供了談判空間和博弈籌碼,因而易于形成一套自發型的風險分配規則,任何背叛行為都可能在后續的生活聯系和頻繁互換位置的交易關系中遭到“報復”。恰如經驗研究所揭示的原理:“一個關系緊密之群體的成員為了把他們的日?;庸芷饋恚麄円话銜_發出一些非正式的規范,其內容是為了使該群體成員之客觀福利得以最大化。”注11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管控私人風險并非公法之責,私法自治已足矣。
但在環境、健康、安全、衛生等公共風險領域,緊密的社會關系或交易關系紐帶已然喪失,極具技術含量并跨越時空界限和人類代際邊界的公共風險,使得經驗主義的風險識別不僅不具備技術條件,而且也喪失了社會基礎,私人之間的監控與“懲罰”更是失去了談判基礎和博弈平臺。風險領域的社會關系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首要的變化是社會關系主體的角色分化:一方是有組織的風險制造者,他們擁有強大的組織優勢、技術優勢、信息優勢和談判地位;另一方是數量龐大但卻無組織的風險承受者,他們缺乏識別風險的能力、談判能力和自我防控能力,在公共風險面前的被動局面使之徹底淪為弱勢群體。所謂“無需法律的秩序”在公共風險領域已喪失社會基礎,單純依靠私主體之間的自治完全無法防控公共風險。再加上公眾非理性的風險認知、普遍滯后的風險溝通以及政府對社會穩定的高度關切,直接促成公共風險在當今社會的政治化。在此背景下,風險控制已然從純粹私人事務轉化為社會公共職責,須交由國家運用公法手段解決。這對風險立法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要求,立法者不得不超越私法自治的邊界,運用公法手段來管控風險,風險立法由此呈現出公法與私法的合流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