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屏障中原關盛衰——民族與邊疆問題的歷史思考

民族與邊疆問題是我們中國一個非常重要、非常突出的問題。我分三個方面做歷史思考,同諸位交流切磋。

一、民族問題的縱向思考

從公元前221年到1911年,2132年的歷史太漫長了,研究起來也比較困難。我個人把它分了一下,從中間切一刀,前一千年,后一千年。前一千年的歷史有很多特點,其中一個特點就是民族問題。大家知道,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做的一件工作就是把六國的長城連接起來。為什么?就是為了防范匈奴。也就是說,秦朝面臨的一個生死問題是民族問題。秦始皇讓大將蒙恬率領30萬軍隊鎮守邊疆,還是為了秦政權的生死存亡問題。秦之后是西漢,漢高祖劉邦帶領軍隊對匈奴作戰,劉邦差一點做了俘虜。漢武帝雄才大略,武功顯赫,但突出的問題還是民族問題。東漢時期這個問題也存在。東漢、三國之后,時間不長就出現了南北朝。南北朝的突出問題還是民族問題。南北朝之后,隋統治的時間很短,接著是唐,唐的突出問題還是民族問題。在西北是突厥,在東北就是高麗。唐太宗討伐高麗,打得不太好,戰死的將士很多,退兵到北京,興修憫忠寺(今法源寺),“憫忠”就是“悼念死亡的將士”。他要解決的還是一個民族問題。所以前一千年,民族問題是當朝者需要解決的尖銳的、突出的問題。后一千年,這個問題就更突出了。大家知道,遼、北宋、金、南宋、西夏、元、明、清8個朝代,90個皇帝。兩宋、遼、金加上西夏,5個朝代,47個皇帝,都沒有實現統一。兩宋、遼、金都是半壁江山,西夏是偏隅一方。這段時期,中國為什么沒有統一,突出一點就是民族問題。北宋要統一碰到了契丹——遼,南宋要統一碰到了女真——金。他們之后就是蒙古,蒙古把中國統一了。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但還是面臨民族問題。元之后就是朱元璋,朱元璋起義的口號是“驅逐胡虜,恢復中華”。胡是指蒙古人,所以說朱元璋起兵打的是民族旗號,推翻了元的統治,建立了明朝。朱元璋的子孫們傳了16朝,一直被蒙古問題所困擾。崇禎朝被推翻,清朝取代明朝。清是滿洲人建立的。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時以“七大恨告天”,矛頭指向明,還是一個民族問題。努爾哈赤沒想到,他的子孫傳到第12個皇帝溥儀,最后被孫中山推翻,孫中山的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還是民族問題。

前一千年的中國的政治中心主要在西安,但這一千年的政治中心不是一個,而是以西安為中心,東西擺動。大家知道,秦的都城在咸陽,西漢到了長安,就是現在的西安,東漢則到了洛陽,隋在大興(今洛陽),唐時又回到了長安。這樣有時東,有時西,基本上是在渭河、黃河這條線上東西來回擺動,但是它有重點,重點在西安。來回擺動的原因之一就是民族問題。后一千年,大家都知道,遼上京臨潢府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南,其南京就是現在的北京。金上京在阿城,就是現在哈爾濱市阿城區。金從上京阿城遷到中都,就是現在的北京。元開始在上都,后遷到大都,也就是北京。元之后是明,明都城原來在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南京到北京,即從南到北。清都先在盛京,就是沈陽,順治的時候遷都,遷到燕京,也就是北京,從沈陽到北京750公里,依然是南北擺動的。兩宋、遼、金、元、明、清都城的特點是南北擺動,中心在北京。為什么南北擺動?原因很多,有經濟的、民族的、政治的、地理的、軍事的原因等,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民族問題,直接影響到一千年的都城遷移,影響到幾個重要王朝的政權更迭。我想,我們中國帝國時期的歷史,前一千年也罷,后一千年也好,民族問題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民族問題開始重點在西北,后來的重點在東北。契丹、女真、蒙古都是從東北興起的,滿洲也是這樣的。為什么從西北轉移到東北,有多種解釋。比如說,清朝有位學者叫趙翼,他寫了本書叫《廿二史劄記》,他說為什么“紫氣東來”,從東北興起,因為東北有一種氣,這氣從西北轉移到東北了,這解釋也是可以的,但不是太科學。有些學者認為是因為氣候的變化。遼金時期、明朝后期、清朝前期的這段時間,地球逐漸轉冷,黑龍江、吉林及遼寧的北部地區氣溫比較低,人們生活很困難,就開始向南移,由此引起民族之間的沖突,還有其他原因使得東北的民族問題比較突出,這個問題今天不作專題討論。

縱向來看,中國的民族問題確實很突出,一直到清朝。元朝滅亡的原因是沒有處理好民族問題,所以朱元璋提出了“驅逐胡虜”的口號,用這四個字煽動民心,在政治上反對元朝的統治。明朝滅亡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也是民族問題沒有處理好。明朝多的時候有200多萬軍隊,怎么呼啦就倒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民族問題沒有處理好。我舉個例子,這個例子大家都很熟悉,萬歷皇帝錯殺了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崇禎皇帝錯殺了袁崇煥,這兩個人的死直接加速了明朝的滅亡。歷史現象雖然紛繁復雜,千頭萬緒,但是我們可以把它歸納到一點上,從而找出歷史的關節點。我們學習通史的時候都說,明朝滅亡的起點是農民起義,對此我不贊成。我認為明朝滅亡的信號比這還早,早到明朝萬歷十一年(1583年)。那一年,遼東總兵李成梁帶兵攻打女真人山寨。這個李成梁同蒙古軍隊作戰,一仗最多的曾經斬首1745級。這么大國的一個總兵帶兵攻打女真一個小山寨,卻傷亡慘重。因此,他惱羞成怒,攻破山寨后,下令屠城,見人就殺,結果努爾哈赤的父親被殺了。本來努爾哈赤的父親不是反對明朝的,卻在混亂中被殺了。在明朝萬歷皇帝、遼東總兵李成梁眼里,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殺了個遼東的草民,不算什么。可努爾哈赤不干了,找邊官討說法。邊官很傲慢,回答三個字:“誤殺耳!”誤殺了,怎么著吧?不行,賠你,賠你三十匹馬、三十道敕書(就是邊關貿易特許證)。明朝以為這個事完了,可是沒完。努爾哈赤以此為理由起兵,“七大恨告天”,要報仇。我說是萬歷皇帝和遼東總兵李成梁自己點燃了燒毀明朝這座大廈的火,而且越燒越大,沈陽丟了,遼陽也丟了,最后是廣寧(今北鎮)也丟了。后金的軍隊攻到了現在的遼寧興城。這時,明朝又出了個人叫袁崇煥,袁崇煥是來為明朝救火的,但崇禎皇帝又稀里糊涂地把袁崇煥給殺了。因此,明朝就沒救了。所以我說明朝滅亡的起點就是在民族問題上發生錯誤。另外,明朝又攻打蒙古,把蒙古人的統治推翻了,兩家成為仇人。努爾哈赤會做工作,跟蒙古人說,咱們兩個共同對付明朝,我們幫你們報仇,這樣就把蒙古人說動了。明朝的政策這時又出錯了。蒙古地區鬧災荒,沒糧食吃,明朝的政策是禁運,不給糧食吃。袁崇煥等人想不能餓死他們,因為他們沒有飯吃不能等死,就會到長城以里來搶啊打啊。那怎么辦呢,就是用馬換糧食吃,你蒙古人不是有馬嗎?用馬來換糧食吃,你有糧食吃,我有戰馬了,也可以用馬來抵抗后金軍隊。可崇禎帝說不行。結果是既不許賣糧食,又不能用馬換來糧食吃,你不是把他們推到死亡線上嗎?后金則比較聰明,跟蒙古人說你不用馬來換,我的糧食白給你。蒙古人一看,好啊,我困難的時候你給我糧食吃,不用錢,白給啊,明朝用馬換都不給,那好吧,我們滿蒙聯合對付明朝。女真一個拳頭,明朝還能招架;但現在是滿、蒙兩個拳頭,明朝皇帝就招架不住了。再加上李自成起兵,三個拳頭打向崇禎皇帝,明朝肯定招架不了,所以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就是在民族政策上犯了嚴重的錯誤。

康熙繼位的時候是順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帝是怎么處理民族問題的?他主要是化解滿漢矛盾。多爾袞實行了六條政策,我叫作六大弊政:第一剃發,第二易服,第三圈地,第四占房,第五投充,第六逋逃。

康熙帝怎么辦?康熙帝沒有用順治的辦法,也沒有用多爾袞的辦法,康熙帝就一條,緩和滿漢之間的緊張關系,盡量促使滿漢兩種文化之間的融合。康熙帝是皇帝,但有些漢族知識分子就不買他的賬。那康熙帝怎么辦?也有辦法。有“博學鴻詞科”,也叫博學鴻儒科,你不考試,別人可以推薦你,象征性地考一下你就可以做官了。而且官還比進士的大,級別還高。但是,還是抵制,不來,那就抬唄,把你給抬來。抬來之后,不下地走路,你們不能把我抬到太和殿吧。我不吃飯,絕食,還得給抬回去。有這么大的抵觸情緒。康熙帝就用一個辦法——寬容漢族知識分子。范文程說過一句話:“得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清史列傳·范文程》)士農工商,士為四民之首,士心得,士服你了,民心得矣,老百姓就服你了。

康熙帝不僅“抓”士,而且“抓”士里面的優秀者——名士,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是“抓住知識分子中的精英”。這些人“抓住”了,一般的知識分子就服了,老百姓也就服了。康熙帝南巡到了曲阜,進了大成殿,對孔子的塑像和牌位行三跪九叩大禮,并題了“萬世師表”匾。注意啊,漢族皇帝到孔廟行二跪六叩之禮,康熙帝為三跪九叩,這不是磕幾個頭的問題,是政治態度,是接受孔子的學說,和解滿漢之間的矛盾。從曲阜到杭州,從杭州過錢塘江到紹興大禹陵,康熙帝對大禹陵也是三跪九叩,他知道大禹是漢族的英雄人物。所以到康熙后期,朝廷與漢族知識分子的關系逐漸緩和:黃宗羲老了,讓他的兒子參加修《明史》;顧炎武老了,也同意他的三個外甥,一個狀元、兩個探花到京城做官。康熙還采取了其他措施,比如修《康熙字典》、修《古今圖書集成》、編《全唐詩》,等等。

這是同漢族的關系,再就是同蒙古的關系。大家知道,明朝276年,蒙古問題始終沒有解決,《明史·韃靼傳》《明史·瓦剌傳》將韃靼、瓦剌列為“外國”。大家都很熟悉,明英宗皇帝于正統十四年(1449年),做了蒙古瓦剌的俘虜。北京外城,前三門之外的外城,也是嘉靖為防范蒙古人而修的。蒙古有大漠,大漠之南是漠南蒙古,大漠之北是漠北蒙古(今蒙古國,以前習慣稱外蒙古,也即喀爾喀蒙古),大漠之西是漠西蒙古。努爾哈赤、皇太極的時候解決了漠南蒙古,將他們編入了八旗。漠北蒙古這個問題怎么辦?雖然皇太極的時候他們向清朝進貢,但是問題沒有完全解決。

康熙帝還是比較高明的。大家知道,外蒙古(今蒙古國)當時有三個汗,就是土謝圖汗、札薩克圖汗和車臣汗,其中的兩個汗之間鬧矛盾,土謝圖汗把札薩克圖汗給殺了。康熙帝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啊?他就在現在的內蒙古多倫縣舉行會盟,帶領大臣、貴族、首領都去參加。說你殺人了,寫個認罪書吧,寫完了給其他首領傳閱,看完后說既然他殺人了,我把他的汗給免了。札薩克圖汗那邊呢,弟弟接著做大汗,這樣氣就消了。對土謝圖汗這邊呢,康熙帝也有辦法,不是免了你的汗了嗎?也懺悔了,那就再恢復。三個汗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四個人受重賞,重賞后舉行大型文藝演出、閱兵盛典,看看清朝軍隊的強大,然后修廟。喀爾喀蒙古各部都服氣了,完全臣服了。所以康熙帝有句話:“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筑長城。我朝施恩于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清圣祖實錄》卷一五一)“明修長城清修廟”,清朝不修長城,修寺廟,對待蒙古,施以恩惠,較長城更加堅固。康熙帝這話我覺得符合事實。大家知道長城是防蒙古的,清朝不但不修筑長城,而且蒙古成了中國北方的長城。沙俄南侵,蒙古在那兒擋著。蒙古變成了中國北方的長城,一直到清末都沒有變。

西藏也是這樣。順治時候,達賴喇嘛到北京朝拜,帶的隊伍有3000人,跋山涉水,歷盡艱難,順治帝在南苑接見了達賴,在太和殿設宴招待達賴,并冊封達賴喇嘛。后來,康熙帝又冊封了班禪額爾德尼。所以,達賴、班禪正式冊封是在順治、康熙時期。康熙朝開始在西藏駐軍、設立駐藏官員。本來西藏的問題非常復雜,不同教派之間、西藏與蒙古的關系,以及蒙古各部之間的關系等。康熙帝比較聰明的一點就是,他把西藏跟蒙古人之間的關系逐漸剝離,使西藏問題比較單純,然后再處理。我看到的歷史資料是這樣的:整個清朝296年,西藏沒有要獨立,沒有說要脫離清朝。乾隆時候,又有《欽定西藏章程》,設立金奔巴瓶制度,靈童轉世的確定,在西藏通行清朝貨幣等問題都處理得比較好。

我覺得清朝皇帝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對藏傳佛教采取一種尊重的態度,對達賴、班禪是尊重的。安定門外的黃寺是專門為達賴喇嘛修的,西黃寺是為班禪修的。你信教,我尊重你,這一條很重要,這不是幾個人的事,是整個藏民族的問題。乾隆帝跟班禪和達賴完全可用藏語談話。所以,蒙古族的上層首領、藏族的上層首領,對康熙帝、乾隆帝可以說是心悅誠服。現在拉薩的布達拉宮還有壁畫,是順治皇帝接見達賴喇嘛的畫像,還供著“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的牌位。所以我想,我們中國從秦始皇一直到清朝,兩千多年,民族問題解決得比較好的是清朝,清朝民族是多元一體的,是民族和諧的。到晚期,雖然西方殖民者入侵,但是還沒有鬧到要分家、要獨立的程度。當然,清朝的民族關系也有問題,特別是滿洲特權,最后還是亡在民族問題上。所以,邊疆地區的兄弟民族其地位、其作用是特殊的、重要的,是屏障中原關盛衰的。

二、疆域問題的橫向思考

我算了一下清朝盛時的疆域,大約有1400萬平方公里,奠定了中華版圖。有人說漢武帝時候的版圖大。我說漢武帝和匈奴作戰,往西大體上到現在的甘肅西部,個別地方能到新疆哈密,那離天山南部還遠著呢,離天山西部伊犁河就更遠了。

還有人說明朝的版圖大。“文化大革命”期間,我曾經到北京圖書館查過古地圖,查的是北京圖書館善本部輿圖組珍藏的古地圖。根據明朝的地圖,當時長城以外的蒙古地區,包括內蒙古和外蒙古(今蒙古國),明朝是不能控制的。瓦剌部,也就是新疆這塊地方,明朝也不能有效地控制。朱元璋曾經派人去攻打過蒙古地區,東北打到貝爾池,也就是現在的呼倫貝爾的貝爾湖那兒。永樂年間往正北打,一直打到克魯倫河。但打完后守不住,也還是等于沒有控制。清朝則不同,清朝真正把現在的內蒙古、外蒙古(今蒙古國)及漠西蒙古,全部劃入自己的版圖。這些地區每年都要朝貢,皇帝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召見漢族官員,正月初二就要在保和殿擺宴招待各個民族首領、官員,包括蒙古王公貴族等。

往北看,現在的黑龍江入海口,俄羅斯稱之為薩哈林島,就是庫頁島,在清朝時是屬于中國的,當時的俄國還沒有到那里。再往西一點是外興安嶺,當時外興安嶺以南,所有黑龍江流域的領地都歸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雙方簽訂《尼布楚條約》,確定了中俄東段邊界,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以東到鄂霍次克海,所有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土地都是屬于清朝的。再往西是貝加爾湖,貝加爾湖以東以南地域是清朝的。再往西,天山南北地區,包括天山以西,一直到巴爾喀什湖地區,都是清朝的。

往東南就是臺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統一臺灣,翌年中央政府決定在臺灣設一府三縣——臺灣府和臺灣縣、諸羅縣、鳳山縣,隸福建省,臺灣從此真正地劃入了清朝版圖。光緒十一年(1885年)設臺灣巡撫,在臺灣正式建省。康熙年間纂修臺灣地方志書,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高拱乾分巡臺灣時修纂了《臺灣府志》。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知縣周鐘瑄開局編修《諸羅縣志》,越年成書。到康熙末年,臺灣、鳳山、諸羅三縣都修纂了地方志書。那時,臺灣舉子到北京參加會試和殿試。

往南是曾母暗沙。我曾經到過馬六甲,從馬六甲看曾母暗沙,曾母暗沙貼近赤道,還在菲律賓往南一點。這樣我們看,北起外興安嶺,南到曾母暗沙,東到大海,西到薩雷闊勒嶺,大約14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是屬于清朝的。

那么,當時的世界是什么樣子呢?我在江蘇演講時,有人就提問,說康熙的時候英國已經完成工業革命了,法國已經開始資產階級大革命了,美利堅合眾國也已經建立了,而清朝還是封建制。我說,請問,你是學什么的?他說,是歷史系的。我問,幾年級的?他說,是研三的。我說,在座的如果有不識字的提這個問題還可以理解,你歷史系研三的學生不應該提這個問題。英國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美利堅合眾國建立都是在康熙的兒子雍正、雍正的兒子乾隆時候發生的。康熙那個時代英國沒有工業革命、法國沒有大革命、美國沒有建立、德意志沒有統一、俄國沒有農奴制改革、日本也沒有明治維新,當時世界上領土最廣大、軍力最強大、經濟最繁華、文化最昌盛的,就是康熙帝國。

當時,資本主義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興起。有人經常會提到彼得大帝,說彼得大帝和康熙同時代,經歷差不多,年齡差不多,但是彼得大帝那個時候已經走向工業化了。可是,我要說,康熙王朝已經完成了一個過渡,由漁獵文明向農耕文明的過渡,如果他能再完成一個過渡——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那當然好了。但是,這個問題當時并沒有擺到康熙帝的議事日程上。那時候,這個問題還不成為問題。

清朝后期喪權辱國,割地賠款,這是沉痛的歷史教訓;但是清朝前期的疆域,是應當肯定的。功是功,該肯定的肯定,吸取歷史經驗;過是過,該否定的否定,借鑒歷史教訓,這才是科學的歷史態度。

三、民族邊疆的當代思考

我學習這段歷史,一直有個想法。怎么引起的呢?我到日本去,一個很深的感受就是,日本人強調大和民族。我有些日本朋友到中國來,到北京就住日本人開的賓館,請吃飯就吃日本料理。我不是籠統地排外,但是我深深地感覺到,日本人的大和民族精神是多么根深蒂固,又是多么鮮明強烈。日本不只是大和民族,也有華人、朝鮮人、美利堅人等,但最后都能融合成一個大和民族。

在美國,美國人里有白人、黑人,有英格蘭人、日耳曼人、法蘭西人等,但他們都以美利堅而自豪。在韓國,我也有同樣的感受。

這種民族精神值得我們思考。我們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所長,都應該發揮各自的長處,都對中華歷史作出過貢獻,但中華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更應該提倡、更應該發揚。

有一個美籍華人從紐約給我打電話,強調一定要把中華文化的共同性說一說。在國外的華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中華兒女。在國內,不管是蒙古族、滿族,還是漢族,都是中國人,都要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共同性,都應該強調中華民族的精神。

(本文原是應民族出版社禹賓熙社長之邀,以“康熙的民族與邊疆”為題,于2008年6月12日,在該社學術講座上所做的報告,后經修改和補充,以本題目刊載于《中國民族報》2008年8月1日第7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中| 潮安县| 五华县| 张掖市| 元阳县| 营山县| 应城市| 天柱县| 萍乡市| 永安市| 金秀| 平乡县| 天镇县| 金坛市| 什邡市| 迁安市| 和顺县| 沁阳市| 栖霞市| 喜德县| 连南| 凭祥市| 金平| 仪陇县| 瑞昌市| 禹城市| 扎兰屯市| 石家庄市| 牙克石市| 永胜县| 双鸭山市| 乌恰县| 沙坪坝区| 舞阳县| 沙洋县| 新兴县| 横山县| 隆昌县| 柞水县| 保定市| 罗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