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抗御后金將領袁崇煥建成關外寧錦防線,并取得寧錦大捷。寧錦防線是寧錦之戰的防務依托,寧錦大捷則使寧錦防線得以鞏固。本文就寧錦防線、寧錦大捷及其相關諸問題,粗作分析,進行探論。
主持人王一鳴:改革與人類社會的進步相伴而生,也是我們發展的強大動力。總書記最近說,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2013年年底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進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會議審議通過的決定明確了今后一段時期的改革路線圖,也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深化改革的信心。我們在推進改革的進程中要以史為鑒,挖掘隱含在歷史背后的內在邏輯,為當代改革提供豐富的思想啟迪。今天,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了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閻崇年先生。閻老師在《百家講壇》做過很多次演講,今天到場的很多同志也都是慕名而來的,很多人還買了他的光碟。閻老師是著名的歷史學家,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研究清史、滿學,兼及北京史,出版專著數十部,發表論文百余篇,作品被翻譯成英、德、法、日、韓等多國文字,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了《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和《大故宮》等系列講座,在國內外具有廣泛的影響力,被譽為《百家講壇》的開壇元勛。我想大家都充滿了期待,下面我們把時間留給閻會長,讓我們用掌聲歡迎他為我們講解《明清痛失的改革機遇》。
閻崇年:從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開始,到最后一個皇帝宣統,共2132年,中間經歷了上百名皇帝。有人統計是219位,有人統計是350位,因為取樣不同,所以統計的數字不同。而建立了大一統的王朝,執政200年以上的只有4個:西漢、唐、明、清。這4個大一統王朝,漢和唐,離我們太遠;明和清,離我們比較近,可以借鑒的東西比較多。所以,我就選擇明、清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改革有哪些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思考,作為今天的主題。
我國有兩位著名的大歷史學家,很巧都姓司馬,一個叫司馬遷,另一個是司馬光。司馬遷用10個字給歷史研究的使命作了規定——“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就是為了當代的發展。司馬光在《資治通鑒》向宋神宗進書表里也說過一段話,概括來說是6個字——“考古今,知興替”,知道歷代王朝的興替,也是為了當下更好的發展。為了今天的發展,要研究歷史的興替經驗,研究歷代王朝改革的成敗經驗和教訓。明朝和清朝都經歷了一個發展、興盛、衰落和滅亡的過程,這個過程主要是內在機制發生作用。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所以,研究明清社會發展就要研究內在的原因怎么演變的。
一、明朝的興替與改革
第一,明朝的興起及貢獻。
明朝對中國歷史發展貢獻巨大。明朝有16個皇帝,歷經276年。這16個皇帝當中可以稱作雄才大略之君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另一個是明成祖朱棣。朱元璋17歲出家做和尚,碰上災荒,他就托缽游食、乞討要飯三年。他回到皇覺寺做和尚時,正趕上元朝末期民變四起,就從軍了。朱元璋起兵后,經過了16年的拼搏,于洪武元年(1368年)建立明朝,他又在位31年。加起來,他在政治舞臺上待了47年,接近半個世紀。
在這半個世紀的紛爭中,朱元璋做了很多事情,《明太祖實錄》大約68萬字就是講他的貢獻。但我個人認為,朱元璋的歷史貢獻主要就一條,就是“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這話出自《明太祖實錄》第26卷,這16個字意義重大。中國從北宋算起(北宋和遼是并立的),一共是167年;接下來是南宋和金的并立,共157年;之后蒙古取代他們,統治了98年,合起來算接近400年的時間,特別是在北方,契丹、女真、蒙古不斷更迭政權,當時老百姓最大的渴望就是“驅逐胡虜,恢復中華”,而朱元璋做到了。
分裂和戰亂自安祿山始,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在北京起兵,打到洛陽,打進了長安,從此唐朝衰落,出現藩鎮割據,以及后來的五代十國,再到朱元璋時(從755年到1368年),中間經歷了600多年,朱元璋把這個局面改變了,中國重新出現了統一。朱元璋說要立綱陳紀,就是要恢復到盛唐時期的典章制度。朱元璋做皇帝在位31年,還是在實踐這16個字。我認為,朱元璋這16個字概括起來說就是兩條:一是民族,二是民生。前8個字是民族——“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后8個字是民生——“立綱陳紀,救濟斯民”,讓老百姓生活得好一點。
永樂皇帝朱棣經過靖難之役后做了皇帝,主要有兩個貢獻:第一個是派鄭和七下西洋。這是中國航海史、交通史、文化史上的一個空前壯舉,也是人類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永樂皇帝還派亦失哈八次到奴兒干(現在黑龍江入海口廟街,俄國叫尼古拉耶夫斯克),其意義可以與鄭和七下西洋相媲美。因為派亦失哈到奴兒干并設立奴兒干都司,明朝的國土就一直擴展到黑龍江的入海口(包括庫頁島,即今薩哈林島),這個在明朝之前是沒有的。永樂皇帝在那兒建立了一個名為奴兒干都司的軍政機構,派遣官員視察,而且定期朝貢。所以,我認為永樂皇帝是雄才大略之主,既派鄭和七下西洋,又派亦失哈八下奴兒干。第二個貢獻就是遷都北京。原來明朝都城在南京,后來往北推了大約3000里,整個政治中心的北移,標志著中國的版圖向北方的拓展和鞏固。特別是遷都北京之后,天子守國門,皇帝親自把守國家的大門。盡管永樂皇帝犯了很多的錯誤,但就這兩個貢獻來說,永樂皇帝確實稱得上是雄才大略。所以,明朝朱元璋叫明太祖,朱棣叫明成祖,明朝稱祖的只有這兩個人。
第二,明朝的滅亡與改革的拖延。
明朝后來為什么會滅亡?原因太復雜了,如果從側面選一個點來說,我覺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制度上的缺陷。在講清朝十二帝之一努爾哈赤的時候,我認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既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種子,也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其實,講明朝,可以說朱元璋既播下了明朝強盛的種子,也埋下了明朝衰亡的基因。歷朝歷代基本都是這樣,所以需要改革。這個基因是什么?朱元璋埋下了后來明朝滅亡的基因是什么?努爾哈赤埋下了后來清朝滅亡的基因是什么?事情很復雜,我今天只舉兩個例子來做分析,明朝舉一個例子,就是分封藩王制;清朝舉一個例子,就是八旗制度。
先說明朝。朱元璋做皇帝后在總結歷史經驗時,他認為宋、元滅亡是因為宋、元時皇帝太孤立了,沒有把子孫分封建國,所以宋朝和元朝都先后滅亡了。他就反其道而行之,學習漢高祖劉邦的分封做法,分封諸王,以此來強固明朝的根本,這是朱元璋的本意。還有一個原因他沒說,就是讓子女生活得好一點,給個金飯碗。
分封藩王制埋下了明朝滅亡的一個禍根,因為這個制度有不可持續性。到洪武七年(1374年),開始分封藩王4年后,有人就看出問題了。這個人叫葉伯巨,官不大,山西平遙的訓導,相當于現在平遙縣教育局的干部,一個未入流的小知識分子。他怎么想起來給朱元璋提意見呢?當時正逢天變,星象有變化,朱元璋求直言,征求意見。一看朱元璋征求意見,葉伯巨便寫道,朝廷存在最大的弊病就是分封諸王,這事要研究、要改。上報后,朱元璋說了三句話:“此子間吾骨肉,速逮來,吾手射之。”你這小子離間我和我兒子的骨肉之情,馬上派人把他抓到南京,我親手用箭把他射死。當時的宰相還不錯,趁著朱元璋高興的時候,說這個人先關監獄里頭再說,就把葉伯巨關監獄里了。后來,葉伯巨死在了監獄里。朱元璋失去了這次改革的機會,問題越發嚴重。
明朝藩王分封制度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不合理性。我把這個制度總結為四個“請”和幾個“不許”:一要請名,王生了孩子,要有名字,報到北京,由皇帝批;二要請旨,才能結婚;三是人死了要請葬;四是出城要請示。結果導致有些王爺的兒子、孫子到了40多歲還沒有名字,不能結婚;王爺、郡王的女兒、孫女,有的都30多歲了,沒名字也不能出嫁。死了以后不能葬,尸體都臭了也不能葬。朱元璋還規定王子王孫不許為士、不許務農、不許務工、不許經商、不許從軍、不許教書,即不士不農不工不商不軍。這樣一代又一代,問題就層出不窮了。
有一個小王爺不念書,又不做工,做什么都不行,他沒事干,看上了他爸爸的妾,把這個妾給奸淫了,老王爺發現后,就打了兒子的老師,說因為老師沒有教育好,實際上等于殺雞給猴看。但小王爺不但不接受教訓,還想了一招毒計。八月中秋節,小王爺請老王爺來賞燈,他事先設好埋伏,老王爺以為自己兒子學好了,就去赴宴了。結果埋伏好的人手突然跳出來,把老王爺用錘子砸死了,又把尸體打掃干凈,換上干凈衣服,抬到大堂,說老王爺得急病死了,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心肌梗死,報到皇帝那兒,又哭又搞祭奠。后來,有人揭發了他,皇帝派人一驗尸,才發現真相。
還有的皇子王孫更瞎鬧了,拿彈弓打行人的眼睛,犯了法以后,知府、知縣都不能管,因為他是皇子王孫,享受法律上的特權。有一個小王子要選美,把城門關閉后,開始選了600個美女,又從中篩選剩下60個人,沒選上的不讓回家,讓家里拿錢來贖人。本來把人抓了去選美,就已經民怨沸騰了,再讓人家拿錢贖人,更激起民憤了。還有一個王爺看好旁邊一家民宅,他要占那房子,人家不同意;王爺就打算花很少的錢買,人家也不同意。于是,王爺就找幾個彪形大漢到這家去,既不打人,也不罵人,專等那人吃飯的時候把碗奪下來,一天三頓不能吃飯;喝水的時候把杯子奪了,不讓喝水;睡覺的時候躺在主人身子旁邊,不讓睡覺。這么折騰若干天,就把人給活活折騰死了。如果告他,他既沒打你,也沒罵你,也拿不出證據來。有的皇子王孫就這樣為非作歹。
到了弘治皇帝的時候,有一個叫倪岳的禮部尚書,提出分封藩王制度不合理,需要改進。由于他地位高,就報到皇帝那兒了。皇帝說,這事研究研究再說吧,就給拖下了。本來弘治皇帝比較強勢,對這個制度做點改革也還是可以的,結果一拖再拖,就沒辦成。
第三次是嘉靖的時候,皇子王孫吃飯成了問題。一個名叫林潤的御史,正式上奏疏建議改革藩王制度。他說天下財富,供京師的大米一年400萬石,光各個藩王每年給糧食853萬石,還有官員的工資、俸祿、軍隊的用糧。因此,他提出,藩王制度已經影響到國家政權,要改革。嘉靖皇帝看到奏折,讓禮部先討論并提出方案,禮部上報一個方案后,嘉靖皇帝又讓聽聽各個王府的意見。嘉靖皇帝還是不負責任,又將此事拖下去了。
嘉靖死后,他兒子隆慶皇帝繼位。機會又來了,有一個叫戚元佐的禮部郎中,上個奏章,這個奏章特別長,不算標點符號2303個字。他就講一個道理,說朱元璋的時候,親王、郡王一共49個人,公主當時才9個人。到本朝是28492位,比原來多了近500倍,祿米供不上,所以要改革。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祖制不敢擅變,祖宗定下的規定不能擅自改動。戚元佐就駁斥說,法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在理論上,在事實上他也拿出數據了。他說,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就變了,開始時親王5萬石糧食,供應不上了,減成1萬石;到永樂的時候減成2000石,永樂也在變;太祖、成祖當年也在變,他們如果活到現在也會變的,只不過他們作古了,所以我們也可以變。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辦法,比如說封爵的限制、祭祀官員的限制、親疏的限制、公主女眷的限制,等等,送到隆慶皇帝那兒。隆慶皇帝說這個辦法禮部先研究一下。禮部就專門開會討論,還找了一些其他相關部門一塊兒協調,討論之后覺得這個辦法可行,就又報上去了。皇帝讓把方案送到各個王府征求意見,王府就提困難,說,不行啊,過一段時間再說吧。就又擱下了。
過了一段時間,河南巡撫栗永祿又提出這個問題來,這人很大膽,上奏章說這問題不解決不行。他說查了《玉牒》(皇帝的家譜),現在有28924位,比上一次又多了,一年光祿米(糧食)供給王府的就是870萬石。國家在不鬧災荒的情況下征收一年是400萬石,邊境還要打仗,還有兵和官員的俸祿、糧餉,皇宮自己還要吃飯。他又提出了非常詳細的改革方案,共933個字,當時來說也很長了。但又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說,這是祖宗制定的,你怎么能變?栗永祿說,兩個祖宗(明太祖和明成祖,就是朱元璋和朱棣)那時候叫作“酌時通變”(用我們今天的話叫作與時俱進),所以我們也應該像祖宗那樣“酌時通變”。皇帝認為這個問題還是挺重要的,讓禮部負責召集相關的部門開會討論,聽聽大家的意見。這時候問題已經很嚴重了,討論完之后大家意見一致,就是這事還是要變。皇帝說,這事很重要,還是征求各個王府的意見吧,很快王府就全給頂回來了。改革就是動這些既得利益者,你要與虎謀皮那肯定不行,這事情又擱置下來了。
到萬歷的時候,當朝宰相張居正提出改革,他與李太后、宮內大太監馮保的關系很好。張居正改革主要有三條:第一條是政治層面的改革,主要是吏治,他的政令一直能下到基層,行政效率提高了;第二條是經濟層面的改革,就是丈量土地,把原來隱沒的土地、不納稅的土地清查出來,這樣國家的財富增加了;第三條就是財稅層面的改革,增加財政收入。這三條都有一定效果,但我個人認為,史學界還有其他學界對張居正改革估計過高。張居正改革的確難能可貴,初有成效,但是張居正改革的要害是省、州、府、縣,矛頭向下,而影響明朝生死存亡的國家層面的制度,張居正卻沒有觸碰。就是這么一點點改革,也觸犯了很多人的利益,即使張居正改革收到了一點成效,最后也失敗了。張居正改革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和當權的萬歷皇帝取得共識,所以萬歷皇帝反過來整治張居正。張居正死后,萬歷皇帝后來不郊不廟30年,就是不祭天、不祭祖30年,不上朝、不臨朝20多年。
這時候,滿洲興起了,已經威脅到了皇權,70多歲的大學士舉著奏章在宮門前頭跪了三個時辰,要萬歷皇帝在文華殿舉行會議,共同商議怎么對待女真興起的問題。萬歷皇帝不召見群臣,不討論對策,照樣不理政事,更談不到改革了。萬歷帝死了以后,他的兒子泰昌皇帝,在位一個月就死了,也談不到改革。再以后就是天啟皇帝,16歲做皇帝,在位7年,喜歡做木匠,不理政事,魏忠賢專權,23歲死了,那更談不到改革了。到崇禎這時候,改革也晚了,一邊是農民起義,李自成、張獻忠都起來了,一邊是滿洲崛起,沈陽、遼陽都丟了,皇太極后來改國號為清,內外兩邊全都打明朝,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總的來說,就王府分封藩王這一件事情,明朝至少有5次機會進行改革,但一次一次地失去改革的機會,最終滅亡。下面來說清朝。
二、清朝的興替與改革
第一,清朝的興起與貢獻。
清朝前期的貢獻,主要有三條,第一個貢獻是版圖。有人說中國版圖漢武帝時候最大,有人說唐太宗時期最大,都不能這么說。是清朝的版圖最大。清朝的疆域,北到貝加爾湖、外興安嶺、庫頁島(現在俄國叫薩哈林島)一線,東北到鄂霍次克海,西北到巴爾喀什湖,西到帕米爾,西南到喜馬拉雅山,東南到臺灣,南到曾母暗沙。有沒有根據?有,我們有輿圖。康熙的時候測繪了《皇輿全覽圖》,那個圖的特點是實測。那時候,外國向中央朝貢和往來的一共有86個國家和地區。因此,我一直認為南海諸島是我們中國的,是沒有問題的。輿圖證據、文獻證據和考古證據,都證明曾母暗沙等南海島嶼都是中國的。明清強盛的時候,國土有1400萬平方公里。現在我們的海域是300萬平方公里,海岸線18000公里。這是明清奠定的,主要是在清朝。
第二個貢獻是民族。我國當今有56個民族,當年都生活在中華這塊土地上。從秦始皇到明朝,民族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特別是蒙古問題沒解決。清朝把這道難題解決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時候把內蒙古(漠南蒙古)解決了,康熙把外蒙古(今蒙古國)解決了。后來,雍正、乾隆的時候,把漠西蒙古(厄魯特蒙古)解決了。所以,康熙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筑長城,我朝施恩于喀爾喀蒙古(今蒙古國),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這話說得對,歷來長城是防蒙古的,清朝時蒙古成為我們國家防御俄國等外來侵略的堅固的長城。我個人認為,從秦始皇到清朝,民族問題糾纏了我們2000多年,清朝是解決得最好的。所以,我覺得處理民族問題,還是要研究我們自己的民族問題的管理經驗,特別是清朝在這方面的管理經驗,既不能照搬蘇聯,也不能照搬西方的民族管理經驗。
第三個貢獻是文化。滿洲人的母語是滿語。現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傳統文化歷經3000年沒消亡的只有中國。古埃及文字中斷了,古印度文字中斷了,古巴比倫文字也中斷了,只有我們中華文明沒有中斷,是大家共同努力把這個文明維持下來了。清朝沒有中斷,修了《四庫全書》,編了《古今圖書集成》;還出了《五體清文鑒》,這是本漢、滿、蒙古、維吾爾、藏五種文字對照的大字典;包括前面提到的康熙時的《皇輿全覽圖》,等等,這些都是國家一統、民族協合、文化融合的表現。
第二,清朝的衰落與改革機遇的喪失。
清朝也存在問題,我舉一個例子——八旗制度問題。八旗制度是清朝根本的社會制度,前朝沒有,后世也無。清朝興也八旗,亡也八旗,八旗盛則清朝興,八旗衰則清朝亡。努爾哈赤制定八旗制度的時候,這個制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清朝定都北京后,多爾袞把八旗制度往全國推行。這個八旗制有12個“定”。
第一是定身份。現在,很多人都管在旗的叫旗民。我認為這么說不對,在清朝,旗是旗,民是民,是兩種不同的身份,他們叫旗人、民人(老百姓)。旗人身份不能轉成民人,民人身份也不能轉成旗人,特殊情況除外。所以定身份,世世代代都定了。
第二是定旗分。上三旗(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的永遠是上三旗,下五旗的永遠是下五旗。旗與旗之間的旗分是不能變動的(皇帝恩準的例外)。
第三是定佐領。清朝八旗制實行三級管理,基層叫作牛錄(佐領),中層叫作甲喇(參領),上層叫作固山(都統)。牛錄300丁,按照人數來說相當于現在一個營,我認為大體相當于現在一個團的建制。甲喇相當于一個師,固山相當于一個軍,說24旗相當于現在的24個軍。最基層的佐領大體相當于現在的團長,佐領主要有五類:勛舊佐領、優異世管佐領、世管佐領、互管佐領、公中佐領。佐領不僅是軍事首領,還是行政首領,同時是宗族的族長、總負責,其職務如互管佐領是世襲的。
第四叫定住地。北京北城是黃旗,東城是白旗,南城是藍旗,西城是紅旗,固定了,每一個胡同都定好了。
第五是定錢糧。旗人有錢糧,這個大家都知道。
第六是定土地。多爾袞率清軍入關的時候,跑馬圈地,都定好了每個人多少地。由于土地不能流轉,這問題就來了,不要說萬世一系,到入關以后的第二代——康熙年間,土地矛盾開始激化。
第七是定生計。八旗子弟跟明朝宗室一樣,不許做工,不許務農,不許經商,但是許當兵,并且當兵有指標,一家一個當兵,后來增加兵額到兩個。如果一個家庭有7個兒子,那剩下的5個也沒有辦法。
第八是定學校。哪兒的旗人,學校就在哪兒。
第九是定服飾。各旗有各自的衣服,配飾也是固定的。
第十是定婚姻,滿漢不通婚,但后來又變通了。
第十一是定法律。旗人、宗室犯了法,知縣、知府都不能管,由單獨的佐領來管,這就是法律特權,同罪不同罰。漢人和滿人發生沖突,漢人歸漢官判,旗人歸旗官判,旗人官員可以豁免或重罪輕罰。
第十二是定喪葬。死了埋在哪兒還得定。倘若你是福州將軍,派到福州死在那兒,還得把尸體運回來,埋到固定的營地。
到了清朝宣統時期,北京的旗人100多萬人,養活這些人口成為很大的問題。清朝后期,好多旗人沒飯吃,規定給的糧和米卻遲遲拖欠。就像明朝中后期,一些貴族開始當強盜,燒殺搶掠,還有一些隱姓埋名去當雇工,以謀生計。常說八旗子弟游手好閑,提籠架鳥。如果一個旗人如此,是家庭教育不好,如果一個胡同旗人如此,則是地域風氣不好,如果整個八旗子弟如此,那則是八旗制度所致。因此,要改革八旗制度。
第一次制度改革機會是在多爾袞執政時。清軍進入北京城后,面臨的形勢變了,掌握全國政權跟在關外不一樣,要考慮長治久安的問題。多爾袞照搬了他爸爸努爾哈赤和哥哥皇太極的辦法,在北京實行八旗制度。順治帝英年早逝,這個問題就要由康熙帝來解決。康熙帝在位61年,他登極20年之后全國局勢基本安定下來,連續41年中原地區無戰爭。從秦始皇到宣統的2132年中,只有康熙一朝40多年中原地區沒有戰爭。因此,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余年,中原地區也沒有戰爭,給我們的發展和改革提供了一個難能可貴的條件。
康熙帝看到了住房難的問題,就撥了款項蓋了2000間房子,旗人不勝感恩。但是2000間房子解決不了問題,于是把這個重任就轉給了雍正。雍正帝一登極就連著發了11道諭旨:給總督一道,給巡撫一道,給布政使一道,給知府一道,給知州一道,給知縣一道,給總兵一道,給提督(各省軍區司令)一道,等等。那時候,沒有電腦,只能手寫,每個總督一份,每個巡撫一份,當時1300個縣,給知縣的得抄1300份,都得事前準備好,正月初一這一天全發出去,雷厲風行。現在好多搞清史研究的說雍正帝是改革家,的確雍正帝做了一些改革。但是,他的改革還是矛頭沖下,總督要廉潔,巡撫要廉潔,知府、知州、知縣要廉潔,否則三尺俱在,嚴懲不貸。雍正在位13年,沒有觸動清朝體制的問題,特別是八旗制的問題。他雖然做了一點嘗試:移民,給旗人錢、地,搬到關外去生活,自給自足。但是,錢發了,有的人卻不去了。還有領了錢去了,馬上又回來的,所以這個辦法行不通。按道理,雍正帝這個強勢的皇帝可以推行一部分改革,但八旗制度最為關鍵的十二定,一條都沒改。
乾隆在位60年,大權在握,皇恩浩蕩。乾隆帝也發現了住房難的問題,很多旗人從順治、康熙、雍正,再到乾隆,已經第四代了,還住在南鑼鼓巷等地,院里住不下了。乾隆帝說蓋幾百間房子象征性地解決一下,結果也沒解決,特別是八旗制度這十二定,一條沒解決。明朝養的是朱元璋104個封王的皇子和他的家屬。清朝養的是八旗,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一共24個旗和他們的眷屬,人數就多了,全由國家包養起來。
嘉慶帝登極,白蓮教折騰了8年,花了2億兩銀子把這事平息下去了,也沒改。重任又轉給了道光。
作為皇帝,首要責任是怎樣填補制度上的罅隙、漏洞,但道光帝沒有。鴉片戰爭戰敗,道光帝不但沒有吸取歷史教訓,反而認為林則徐不好,把他發配到新疆伊犁,沒有真正地研究鴉片戰爭為什么失敗,該怎么解決,或者實行改革。歷史上,我們看不到道光帝改革。道光帝要承擔歷史責任,中國清代第一個和外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也是歷史上第一個割地賠款的,就是道光皇帝。
咸豐帝時期,內有太平天國,外有英法聯軍,咸豐帝顧不上改革,31歲逝于避暑山莊。同治6歲親政,實權很快掌控在慈禧手中。光緒帝家中母子不和、叔嫂不和,就更顧不上改革了。雖然想做一點改革,但遇到了戊戌政變。直到八國聯軍之后,慈禧逃到西安發現改革的重要性,再要改革已經晚了。
總的來說,清朝歷史有8次改革的機會,都喪失了。最后,清朝統治被辛亥革命推翻。現實是很痛苦的,清朝的大貴族、親王都要靠賣字畫、文物為生。一般的旗人沒法生活,拉洋車又沒體力。像德勝門、安定門里,一般的旗人,家庭妓院很多,就靠女性賣身來養家糊口,最后損害的還是八旗自己的人。
所以,明、清興盛的種子是明太祖、清太祖播下的,滅亡的基因也是明太祖、清太祖埋下的。清朝講究“祖宗成法”“率祖舊章”,即祖先定的章程一定遵循不能變。凡是祖宗說過的話,后來的皇帝都不能變;凡是祖宗定的制度,后來的皇帝都不能變。因此,矛盾越積累越深,社會問題越積累越多,最后連皇室自己的人都養不起了,那老百姓就更養不起了。明朝滅亡、崇禎自縊,這個墳墓是朱元璋開始挖的第一鍬,后來清朝宣統皇帝被推翻、清朝滅亡的墳墓是努爾哈赤挖的第一鍬,后來一代一代接著往下挖。因此,從明、清來看,改革既是社會發展的問題,也是明朝朱氏家族和清朝愛新覺羅家族自身生死存亡的問題,歷史是嚴肅的,不帶感情的。
附錄
提問
王一鳴:剛才閻老師作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演講,他抓了兩條線來說明、清。明朝分封諸王制,清朝八旗制度,一直想改,有方案,部門也討論了,但最后沒改動,利益格局沒有被根本觸動,最后喪失的還是自身的利益。下面把時間交給大家,與閻老師討論交流。
提問1:閻教授,您好,我有個問題想請教您。您曾經講過,當年皇太極進攻北京城的時候,他久攻不下,然后使了一招離間計,崇禎皇帝中計,把袁崇煥抓起來了,凌遲處死,老百姓就買他的肉,用一個銅板買一塊肉,這個史書上說叫啖其肉,也就是生吃他的肉。如果以這個事情為背景,您怎么理解“群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這句話?
閻崇年:關于袁崇煥的事情,現在有各種各樣的看法,我們能看到滿文材料、檔案,的確是皇太極用了反間計,崇禎皇帝中計,把袁崇煥殺了,這是直接原因,當然還有間接原因。另外,現在我們還能看到的滿文材料,是袁崇煥殺毛文龍,毛文龍私通后金講和的時候,因為這個事情背著朝廷是不可以的。當時,殺袁崇煥公開宣傳,理由就是他要投敵,要引敵進北京城,這當時激起了民憤。殺了袁崇煥,老百姓買他的肉,吃一口生肉喝一口酒。這個事情來自計六奇的《明季北略》,而且只有這本書記載了,其他的史書基本沒有看到這方面的記載。我對這條史料的看法,第一就沒有見到更多的材料來說這事情,可信度值得研究。因此,我在書里引了這條材料,說這個可信度還需要其他材料做旁證。第二,明朝從永樂遷都北京以來,第一次碰到滿洲軍隊打到北京城,有一種民族的憤恨。老百姓都認為這個事情是袁崇煥做的,把所有罪名加到他身上,所以民眾有這種激憤的情緒是可以理解的,特別是崇禎皇帝為什么非殺袁崇煥不可,他頭一年十二月初一把他抓了,到第二年八月十六才殺了,中間經過這么長的時間。中國明清皇帝,包括明清以前的皇帝,有一個慣用的手法,當老百姓對某個事情不滿的時候,找一個替罪羊,把所有不滿情緒加到他身上。嘉靖皇帝的時候,蒙古俺答汗率兵打到北京,先把兵部尚書殺了,因為你不好,所以出了這個問題,不作自我批評。袁崇煥的時候,皇太極打到北京,貴族的、太監的皇莊受到很大的損失,老百姓的利益損失也很大,所以崇禎皇帝決定讓袁崇煥來承擔這個歷史責任。多種因素加在了一起。我認為當時老百姓不了解真相。但是,仔細一想,剮刑我們沒見過,我只見過照片,太悲慘了,所以,肉一片一片地刮,鮮血淋漓,拿著酒一面吃肉一面喝的場面,我覺得不大合常理。寫歷史書的人,有人也是根據這個傳說記錄下來的,然而吃袁崇煥的肉這條史料,還需要考據。搞歷史的人有兩個毛病,第一個毛病是要查這個材料出處,出處有計六奇的《明季北略》。還有一個毛病就是要考據這個材料是否可靠,有沒有別的材料證明這個材料,這就屬于學術工作。
提問2:閻老師,您好,我想問一下,您在研究當中是如何處理正史和野史之間的關系的呢?
閻崇年:首先要明確什么叫正史,什么叫野史。傳統的觀點認為,官方正式編修的史書叫正史,民間寫的史書叫野史。《二十四史》都算正史,而一些筆記就算野史。據我了解,現在的清史學者就是將非官方的記載,如筆記、文集、刊本、正式出刊的稿本等作為史料來對待。對待這些史料要甄別,要考據。雖然這些材料是野史,不是官方記載的,如果有其他的材料可以互相旁證,這個材料可靠就可以用,沒有其他的材料旁證,也可以用,但要注明這個材料沒有旁證,只是一家之說,只是供大家參考,將它區別處理、區別對待。謝謝。
提問3:閻老師,您好,您剛才提到以八旗制和分封制為例,我記得您提到一個數據,就是您各統計了明、清分別有幾次改革的機會,請問改革的次數、時機您是怎么確定的?是根據一個單獨的歷史事件,還是綜合判斷?為什么他們的改革沒能更進一步?
閻崇年:每一次改革都有標志性事件。比如說康熙,八旗問題提出來了,他就解決幾間房子,沒有進行制度的改革。比如說開放,很多人都問,康熙帝如果像彼得大帝一樣,再進一步發展一下不就是發展資本主義了嗎?康熙怎么不往前走一步?康熙帝晚年封閉了,雍正帝就跟隨著康熙的腳步,沒有把這個機會擴大,沒有利用這個機會進一步發展。比如數學,康熙帝自己特別喜歡數學,數學水平很高,康熙帝的數學水平相當于當時的數學家的水平。所以,他跟大學士說,沒有人跟我討論數學,你們了解一下誰的數學好,我要跟他討論數學。大學士經過研究,說有一個人叫梅文鼎,他寫的數學書水平很高。康熙帝說好,找到他,我跟他談一談。康熙帝于是在南巡的時候跟梅文鼎進行了交談,有的書上說,兩個人談了三天三夜。跟一個大數學家談三天三夜,你得懂數學,否則你沒法對話。我怎么知道數學難呢?我認識一個人,寫了一本數學專著叫《四色定理》,送到中科院數學所(現在的數學院),沒有一個專家對他提出評論意見。專家們說他的書有錯也沒關系,因為幾個人看了,沒法對話。后來,20世紀80年代我作為訪問學者到美國去,他拜托我:把這本《四色定理》帶到美國去,請他們的專家看一看,給出評論,否定也沒關系,否定之后知道錯在哪兒。我說我是學歷史的,如何找數學家呢?他告訴我先帶著,有機會就談,沒機會就帶回來。碰巧我到了加州理工學院,他們請我吃飯,請了10個博士,美國的、英國的、法國的,我說我是搞歷史的就不參加了。他說你看看,不同國家的博士都是什么樣,恰好有一個人會中文,我就跟他說這個事。他告訴我芝加哥大學有兩個教授就研究四色定理,他們用計算機計算的,而且出了專著。他認識的那位先生是拿鉛筆算的。我問出了書可以復印嗎?他說可以,我們吃完飯已經夜里十二點多了,那邊圖書館是24小時開放的,他夜里就到圖書館去復印。大概凌晨三點多鐘,他通知我說,閻老師,我復印好了。我便把復印版本帶回來送給了那位先生。我告訴他,人家出書了,這是成果,您可以看一下。后來,這位先生再沒找過我,就說明對話要有一定水平才能聊到一起。如果當年康熙帝做出一個規定,科舉考試加一門數學,那我們今天的情況就不一樣了,但他沒有。為什么沒有?為什么把改革沒有再往前走一步?這之中是否有更深的原因。為此我最近寫了一篇文章叫作《森林文化之千年變局》,刊登在《遼寧大學學報》2014年第一期,文字較長,15000字,其中討論了您剛才問的這個問題,因為時間關系我覺得三兩句說不清,先說到這兒。
提問4:閻老師,您好,當前,我國電影電視作品特別喜歡和歷史相結合,歷史劇也特別火爆,如《甄嬛傳》《雍正王朝》等。這些影視劇對歷史有一些歪曲,但最后的結果又是驚人的相似。您如何看待歷史的正確傳播與電視作品改編之間的矛盾?如何才能讓民眾在娛樂的同時清晰地認識歷史、了解歷史,而不歪曲它呢?謝謝您。
閻崇年:記者經常問這個問題。第一,我認為一定要分開處理。歷史是科學,影視是藝術,這是兩個不同的門類。歷史作為科學來說,必須真實,只能正說,戲說就不是歷史。因此,這條底線一定要守住。史學界一直要堅守這個底線,我研究歷史,解讀歷史,盡我最大努力保持歷史真實性。然而,影視,過去叫聽戲看戲,現在叫看電影,是把戲用電影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影視劇要編故事、編情節,要塑造人物,而真正的歷史人物不能塑造,是什么人物就是什么人物,你需要做的是把材料集中起來,盡可能反映這個人物。這個界限要劃清楚了。
第二,《甄嬛傳》我雖然沒看,但我家里人看過,看完之后經常問我,電視劇里出現的情節有沒有?我說,沒有。雍正這個名字是真的,甄嬛這個人物卻沒有,他的那些后妃更是都沒有。那我們在看影視作品的時候該如何對待?我認為您就把它作為電視劇來看,別當作歷史來看,千萬別把電視劇當作歷史,這條底線要守住,那么看看也很有意思。家里人看,親戚看,大家聊起來津津有味,我告訴他們可以把它作為故事來看、作為戲來看,別當作歷史來看。謝謝!
提問5:閻教授,您好,您剛才提到,研究民族問題,應該研究清朝民族管理的經驗,您能不能給我們介紹幾條清朝解決民族問題的經驗?
閻崇年:謝謝。這個問題比較復雜,即使簡單介紹也需要2個小時,一兩句話也說不清楚。我只有一條要著重強調,我講《康熙大帝》的時候,我講了雅克薩反擊戰,其中有滿洲人、漢人、蒙古人、達斡爾人等參加這個反擊戰,為祖國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的尊嚴作出了貢獻,當時我自己覺得很全了,加了好幾個少數民族,還加了“等”字。后來,我去了鄂溫克,鄂溫克旗原來的一個書記,他說,閻教授,您的節目我看了,我有一個建議,希望您在“等”字前頭再加一個鄂溫克,我們鄂溫克人在雅克薩戰爭中也作出了貢獻,很多人犧牲了。他問我:“您為什么不加上我們鄂溫克族?您是不是不知道?”我告訴他我知道。他問我:“那您為什么不加?”我解釋說,電視臺給我32分20秒,所以用等字省略了部分民族名稱。他問我,是否有辦法補救。我告訴他,電視講座沒法補救,只能在中華書局出書再版印《康熙大帝》的時候,我把它加上。后來,我要求中華書局再版時加上鄂溫克這個民族的名稱。新書出版后,我把這本書給這位老先生寄過去了。他說,那好。他心理得到安慰,雖然他們民族很小,但他們作出貢獻了,所以我們也要考慮到。中華民族的歷史一定是各個民族共同創造的。國家發改委這個機構太重要,我個人覺得既要防止少數民族個別人的地方分裂主義,同時也要防止漢族里個別人的大漢族沙文主義,兩者都要防止,因為這兩個都不利于中華民族的統一。謝謝!
主持人:我想可能還有很多人想問問題,但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今天這個活動只能到此結束了。我們相信,也期待以后還會有機會邀請閻先生再來講座。最后,感謝閻教授的精彩演講,也感謝大家的積極參與,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來結束我們此次活動!
尊敬的閻崇年老師,您百忙中應邀參加我委第35期青年讀書論壇,在委內獲得了很好的反響,感謝您對論壇的大力支持!
祝您工作順利,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本文系2014年11月19日國家發改委機關黨委的講稿,后刊載于2014年2月28日在國家發展改革委青年讀書論壇(第35期);王一鳴為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