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三代人的亂世輝煌

東漢末,一個宦官,一個宦官養(yǎng)子,一個宦官養(yǎng)孫,性格不同,夢想各異,卻最終成就了一個皇帝。

一、亂世宦官,令人尊崇

歷史軌跡存在于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存在于合邏輯與不合邏輯之間。魏晉歷史便是如此。

東漢后,天下三足鼎立。東漢滅亡根源于外戚、宦官及世族門閥之間的斗爭。巧合的是,建魏代漢的魏文帝曹丕既是外戚,也是宦官后代,還獲得北方世族門閥一致支持。他通過所謂的禪讓形式取代了東漢,在數(shù)十年后,司馬炎也通過所謂的禪讓形式取代了魏國,在兩百年后,劉裕同樣通過所謂的禪讓形式取代了晉朝。這是魏晉時代基本的歷史軌跡,探究個中原因非常精彩。

曹丕能成為權(quán)勢熏天的外戚,獲得北方世族門閥支持,得益于他父親曹操,但追根溯源的話,得益于他的宦官曾祖曹騰及貪官祖父曹嵩一步步積累的人脈和家底。曹丕稱帝后,追封祖父曹嵩為太皇帝。他兒子曹叡稱帝后,進一步將高祖曹騰追封為高皇帝。公開將宦官追封為皇帝,曹叡是歷史上的唯一。作為宦官,能光明正大擁有皇帝稱號,曹騰也是歷史上的唯一。

曹氏家族的兩個唯一,是從宦官曹騰默默無聞奮斗開始的。宦官又稱太監(jiān),是古代專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奴仆。從東漢開始,宦官全部由閹人[1]充當。據(jù)說這樣,宦官在侍候后宮時,皇帝才能真正放心——不擔心宦官會淫亂后宮,不擔心宦官因有子嗣而心有旁騖。不過,閹人充當宦官,生理上遭到摧殘,心理也容易扭曲,容易做事不留后路,特別絕情。

東漢是宦官的黃金時代。東漢中后期,宦官深受皇帝及后宮器重。出于駕馭朝臣和外戚的需要,宦官被允許參與朝政、封爵和收養(yǎng)兒子,還可將爵位和財產(chǎn)傳給后代。

宦官親近皇帝,對皇帝及后妃的喜好了然于胸,容易得到皇帝及后宮寵信。他們可以參政,可以封侯,可以收養(yǎng)子,可以將爵位和財產(chǎn)傳承下去,卻不像士大夫那樣長期讀書,受禮教束縛,導致他們?nèi)菀咨伲菀椎虏慌湮弧;鹿僖皇軐櫍俾殹⒎饩簟⒇敻弧⑵拮印B(yǎng)子接連蜂擁而來,很快會形成勢力網(wǎng)。尤其是宦官養(yǎng)子,是東漢中晚期的一大毒瘤,他們常常仗勢欺人,胡作非為。因為愿意做宦官養(yǎng)子的人,基本上不是讀書人,更容易得勢便狂妄。

曹騰是歷史上唯一被授予正統(tǒng)王朝皇帝稱號的宦官。在宦官胡作非為的時代,他的一舉一動顯得格外與眾不同。東漢中末期,皇帝遭宦官和外戚輪流控制,朝廷內(nèi)黨同伐異。東漢從四海賓服劇變?yōu)槲C四起,在大規(guī)模農(nóng)民起義后,不可避免地走向分裂。曹騰經(jīng)歷多次劫難,目睹朝廷腐化衰敗,但始終為人胸懷寬廣,不結(jié)仇,不記仇,管束好養(yǎng)子及親信,保全自己,尋機達到人生頂峰。最終,他獲得善終,為養(yǎng)子養(yǎng)孫積累了大量資源。他養(yǎng)子曹嵩雖沒大本事,但一直做高官,不斷升遷;他養(yǎng)孫曹操入朝廷屢犯禁忌卻安然無恙,到地方則如魚得水、如龍入淵。

曹騰見證了東漢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卻最終成為那個混亂時代的受益者,為子孫發(fā)展壯大夯實了基礎,與他淡然自若、審時度勢有關。

永元四年(92),東漢第四位皇帝劉肇聯(lián)合宦官掃滅外戚竇氏集團,實現(xiàn)親政。宦官開始參與朝政。劉肇親理政事,每日臨朝聽政,深夜批閱奏章,從不荒怠政事,十分體恤百姓疾苦,多次下詔理冤獄、恤鰥寡、矜孤弱、薄賦斂,告誡上下官吏反省天災人禍的發(fā)生原因。他還多次下詔納賢,主張寬刑,大膽授權(quán)班超等人在西域重新設置西域都護,平定西域諸國,降服南匈奴。到元興元年(105)時,東漢國力達到鼎盛,人口和土地都達到巔峰,開創(chuàng)永元之隆。在這個盛世,宦官參政的危害已悄然播下種子。宦官曹騰也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延平元年(106),劉肇死去,他剛滿百天的小兒子劉隆繼任皇帝。半年后,劉隆死去。掌控朝政大權(quán)的鄧太后與車騎將軍鄧騭密謀,迎立清河孝王的兒子、十三歲的劉祜為皇帝,即漢安帝。當時,曹騰出任黃門從官,對應后世八品官,是不知名的角色,但已開啟人生發(fā)達之路。因為漢安帝與外戚鄧氏的矛盾和斗爭越來越激烈,宦官干政條件逐漸成熟。

永寧元年(120),漢安帝與鄧太后多次博弈后,被迫同意立劉保為太子。鄧太后下令選年少溫謹?shù)狞S門從官伺候太子讀書。曹騰年輕、謹慎、厚重,被選中,深受太子寵愛。曹騰默默努力數(shù)年,終于獲得賞識和重用機會。不過,這個機會充滿殺機。

在劉保當太子同年,郎中杜根上奏請鄧太后歸政。鄧太后怒殺杜根,使得朝內(nèi)外嚇得膽戰(zhàn)心驚。漢安帝不敢吭聲,但從此恨上鄧太后及鄧家子弟。建光元年(121),鄧太后死后,漢安帝親政。漢安帝借助中黃門李閏、江京為首的宦官集團消滅了奉公守法的外戚鄧氏集團。朝廷內(nèi)外有正義感的人非常不滿。漢安帝根本不在乎,更寵信李閏、江京等得勢宦官,將江京封都鄉(xiāng)侯、李閏封雍鄉(xiāng)侯。

楊震等朝臣上疏請求漢安帝約束和懲戒飛揚跋扈的宦官。漢安帝根本不理會。李閏、江京為首的宦官集團反過來造謠誣告楊震等人。漢安帝卻下令徹查。楊震被逼自殺。從此,朝中大臣無人敢提出約束和懲戒宦官。李閏、江京等宦官為所欲為。

宦官在朝廷作威作福,還將勢力延伸到后宮。閻皇后多年不育,鄧太后逼漢安帝立宮人李氏所生的兒子劉保為太子。閻皇后鴆殺李氏,擔心太子將來會報殺母之仇,見漢安帝無條件寵信宦官,便與江京、樊豐等宦官串通一氣,慫恿廢除太子。漢安帝寵信宦官,也寵愛閻皇后,便不顧朝臣反對,強行廢黜劉保太子之位,封他為濟陰王。

作為太子伴讀宦官,曹騰一下子看清了宦官專權(quán)的本質(zhì)——任人唯親,為所欲為,非友即敵。他一下子從大紅人變成邊緣人。好在他人緣好,得勢宦官江京、樊豐等人并未對他動手。曹騰只好埋頭潛伏,等待時機。

延光四年(125)四月三十日,漢安帝突然病死。皇后閻姬和外戚閻顯及江京、樊豐等宦官搶先擁立劉懿為皇帝。閻姬晉升皇太后,臨朝攝政,車騎將軍閻顯掌管朝政,江京、樊豐等宦官繼續(xù)位居高位。濟陰王劉保因被廢黜,與皇權(quán)無緣。

半年后,劉懿病重,閻顯和江京等人又密謀冊立新皇帝。因劉保被廢而失勢的宦官中黃門孫程等十九人,趁機發(fā)動政變,合力斬殺江京、樊豐等飛揚跋扈的宦官,將濟陰王劉保接到宮里擁立為皇帝,即漢順帝。一個宦官集團成功替代另一個宦官集團。人緣好的曹騰迎來新的機會。

借助宦官的力量,漢順帝將閻顯、閻景、閻晏及黨羽全部殺掉,把皇太后閻姬遷到離宮居住。孫程、王康等十九個宦官被封侯。曹騰不在這些人之中,但也成為受益者——他沒封侯,但升官了。

為了回報宦官,漢順帝不僅將朝政大權(quán)交給宦官,還史無前例地允許宦官養(yǎng)子給宦官養(yǎng)老,繼承宦官的財產(chǎn)和爵位。孫程等十九個封侯宦官紛紛收養(yǎng)子。一些投機取巧的人紛紛給宦官做養(yǎng)子,狗仗人勢,壓榨百姓,魚肉鄉(xiāng)里。曹騰將這一切看在眼里,默默關注著局勢的發(fā)展,尋求封侯機會。

陽嘉四年(135),漢順帝想利用外戚勢力來平衡宦官集團,任命梁皇后的父親梁商為大將軍,掌管朝政。梁商德才兼?zhèn)洌瑘?zhí)掌朝政可圈可點。他兒子梁冀不學無術,無才無德,卻強行繼任大將軍,與宦官勾結(jié),弄權(quán)專橫。東漢政治更加腐敗,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曹騰繼續(xù)低調(diào)謙和。無論是外戚、宦官,還是朝中大臣,他都盡力保持友好關系。

建康元年(144)秋,漢順帝死去。他剛滿兩歲的兒子劉炳繼位,是為漢沖帝。梁太后臨朝聽政,大將軍梁冀掌握朝政大權(quán)。一年后,劉炳死去。朝臣們想立年長有德的清河王劉蒜當皇帝。大將軍梁冀和梁太后卻強行擁立八歲的劉纘為皇帝,即漢質(zhì)帝。漢質(zhì)帝年幼而聰明,對梁氏把持朝政不滿,公開指責梁冀為“跋扈將軍”。結(jié)果,不到一年,漢質(zhì)帝就一命嗚呼。東漢必須再次冊立皇帝。

此時,朝臣們跟梁冀已水火不容。朝臣再次要求冊立清河王為皇帝。梁冀主張冊立劉志為皇帝。雙方互不相讓。在一場血腥的斗爭即將爆發(fā)時,人緣不錯的曹騰等七個宦官站出來,調(diào)解大將軍梁冀和朝臣之間的矛盾。結(jié)果是,大部分朝臣和梁冀一致同意冊立劉志為皇帝,劉志許諾娶梁冀小妹妹梁女瑩為皇后。李固和杜喬堅持己見,但已經(jīng)變成少數(shù)派。

劉志即漢桓帝。劉志當皇帝后,梁太后繼續(xù)垂簾聽政,大將軍梁冀繼續(xù)執(zhí)掌朝政,梁女瑩成功當上皇后。曹騰因定策有功,被封費亭侯,升任大長秋[2],加位特進[3]。隨后,曹騰從曹氏家族中選曹嵩做養(yǎng)子,與他結(jié)成對食[4]的吳氏也變成貴夫人。因養(yǎng)父曹騰的關系,曹嵩自動獲得做官資格。

曹騰在宮里供職三十多年,經(jīng)歷六任皇帝,目睹過多次政治事件。宦官干政、外戚干政,他見怪不怪,但獨行特立,與外戚、士大夫、宦官同時搞好關系。

當時,士大夫受外戚和宦官雙重壓制,很難出人頭地。曹騰雖與外戚梁冀是同盟關系,但也重用和賞識士大夫,推薦了不少天下知名人士擔任重要職務。虞放、邊韶、延固、張溫、張奐、堂溪、趙典等杰出人物,都是曹騰所推薦的。在宦官飛揚跋扈時期,曹騰逐漸在士大夫及世族門閥中樹立了良好口碑。

曹騰努力平衡各方勢力關系,難免遭人誤解。不過,他胸懷寬廣,不記仇,不借權(quán)勢打擊誤解他的人。蜀郡太守托送計簿的官吏送禮物給曹騰。益州刺史種暠在斜谷(今陜西終南山)附近查獲書信,上書奏告蜀郡太守,趁機彈劾曹騰,請求將曹騰交給廷尉問罪。漢桓帝沒怪罪曹騰。曹騰也不計較種暠彈劾,反而在漢桓帝面前稱贊種暠能干。宮內(nèi)外都贊美曹騰。種暠后來當了司徒,對別人說:“我能今天位列三公,都是曹常侍的恩德!”

位列三公的司徒都宣揚曹騰的美德。在宦官權(quán)勢熏天的時代,作為得勢的宦官,曹騰能這樣,非常難得。后來的歷史證明,曹騰經(jīng)營的人脈資源,是其子孫的避風港和進一步發(fā)展壯大的堅實基礎。

二、宦官蔭庇,福及子孫

漢桓帝登基后,梁太后臨朝聽制,大將軍梁冀把持朝政,曹騰等宦官升官封爵,唯有漢桓帝本人并不快樂。他只是傀儡,朝中大權(quán)在梁冀手中。對梁冀,他不得不極盡尊崇。梁冀窮奢極欲,搜刮財富,修建豪宅,殘忍貪暴,民憤極大。作為皇帝,他看到這些也無能為力。

令漢桓帝不安的是,梁冀仗著一個妹妹是皇太后,一個妹妹是皇后,對皇帝、皇后、皇太后都不恭順。皇帝心里不爽,皇后心里不爽、皇太后心里也不爽,都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轉(zhuǎn)移到宦官身上,拉攏宦官,尋求安慰,甚至想制約梁冀。

曹騰是大長秋,常年在后宮,看出端倪后,便以年老多病為借口,辭職回家養(yǎng)老。因為他是宦官,又是別人眼中大將軍梁冀的盟友,可能成為各方攻擊的目標。功成名就,告老還鄉(xiāng),遠離政治斗爭,成為他最明智的選擇。

和平元年(150),梁太后臨死前宣布歸政給皇帝,希望漢桓帝與梁冀都“好自為之”。漢桓帝明白梁太后的想法,她不想親自下令殺死哥哥梁冀,也不期望皇帝和梁冀相互殘殺。當時,漢桓帝完全被梁冀控制。梁太后這明顯是在警告梁冀。只是,梁冀根本不在意。

延熹二年(159),一直沒生孩子的皇后梁女瑩憂憤而死。梁冀妻子孫壽推薦鄧猛女為新皇后。漢桓帝寵愛鄧猛女,封鄧猛女母親為長安君。梁冀嫉恨長安君,公開欺壓她。長安君跑到漢桓帝那里訴苦。漢桓帝再也坐不住了,決定除掉梁冀。

漢桓帝雖名義上親政,但朝臣幾乎都是梁冀親信,一舉一動都在梁冀掌控中。依靠誰奪回權(quán)力呢?他將目光轉(zhuǎn)向宦官。宮中有權(quán)勢的宦官,即使不是梁冀同黨,至少也不會反梁冀。漢桓帝決定,先找跟梁冀不一條心的宦官。他借上廁所名義跟隨從宦官唐衡聊天,得知中常侍單超、徐璜、具璦、左悺等人與梁冀不和。于是,漢桓帝與單超、徐璜、具璦、左悺等人密謀,一舉除掉了梁冀集團。

誅滅梁冀,單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功勞巨大。漢桓帝將他們封侯,世稱“五侯”。單超出任車騎將軍,位同三公,掌管車騎軍。朝政和軍權(quán)落入宦官手中。徐璜、具瑗、左悺、唐衡得勢后,大量收干兒子。他們派干兒子、侄子、兄弟到各地做官。那些人的官職來得容易,仗著有靠山,貪污勒索,為所欲為,專門坑害百姓。后來,漢桓帝也擔憂他們太過火,慢慢地限制徐璜、具瑗、左悺、唐衡——重用侯覽等宦官分奪他們的權(quán)力,借口殘害百姓懲處他們。

新被重用的宦官上臺后,也同樣殘暴專橫,魚肉百姓,甚至危害百姓的舉動有過之無不及。曹騰沒參與那些事,與那些作惡宦官比起來,誰令人厭惡,誰令人尊重,朝野都心里清楚。

曹騰養(yǎng)子曹嵩為人處世圓滑得體,不像其他宦官的養(yǎng)子那樣跋扈,受到朝內(nèi)外好評,一路升官到司隸校尉。相比曹騰,曹嵩做官并不清廉,時常因權(quán)導利,悄然積累財富,不知不覺富甲一方。

利用養(yǎng)父積累的人脈和聲望,曹嵩不聲不響地收斂財富,跟當時東漢的政策有關。

延熹三年(160),羌族燒當、燒何等部起義。中郎將皇甫規(guī)采用鎮(zhèn)壓與安撫相結(jié)合的方法平息了起義。事后,朝廷面臨巨大財政虧空。為維持糜爛奢侈的生活和減輕國庫財政支出,漢桓帝下詔減發(fā)公卿百官的俸祿,借貸王侯的一半租稅,同時以不同價錢賣關內(nèi)侯、虎賁郎、羽林郎、緹騎營士和五大夫官爵。

不問才能品德,只要有錢就能買官做。皇帝公開賣官,朝政腐敗公開化、合法化。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無論是為自己,還是為子孫,曹嵩都有足夠的撈錢動力。他不追求其他宦官養(yǎng)子那種飛揚跋扈,更在乎實際利益,喜歡悶聲撈錢。

延熹八年(165),皇后鄧猛女死去,城門校尉竇武的女兒竇妙當上了皇后。竇武傾向支持士大夫,被卷入與宦官爭斗的黨錮之禍中。

延熹九年(166),張汎、徐宣等宦官黨羽故意在皇帝大赦前犯罪危害百姓。他們企圖做壞事后“合法地逃脫懲罰”。成瑨、翟超、劉質(zhì)、黃浮等人不畏權(quán)貴,在大赦后,仍然按律殺了張汎、徐宣等人。有宦官向漢桓帝誣告成瑨、翟超、劉質(zhì)、黃浮等人藐視皇權(quán)。漢桓帝聽信一面之詞,重處成瑨、翟超、劉質(zhì)、黃浮等人。

這件事引發(fā)朝臣強烈不滿。太尉陳蕃和司空劉茂一同向漢桓帝進諫,請求不要處置成瑨、翟超、劉質(zhì)、黃浮等人。漢桓帝不高興。劉茂不敢多說。陳蕃繼續(xù)上書勸阻,引經(jīng)據(jù)典為受罰官員辯解,請求盡早清除宦官亂政的不正之風。漢桓帝不理他。宦官嫉恨士大夫集團,大加報復。朝中大臣、地方官員及民間讀書人紛紛指責宦官亂政,為非作歹,排斥忠良。漢桓帝震怒,大批官員或者被免,或者死在獄中,或者逃亡外地。

后來,李膺處死故意在大赦前殺人的張成的兒子。在宦官的支持下,張成上書誣陷李膺等人“結(jié)黨誹謗朝政,禍亂各地風俗”。士人與宦官之間的矛盾公開爆發(fā)。結(jié)黨營私是皇帝的最大忌諱。漢桓帝大怒,詔告天下,逮捕、審理黨人。杜密、陳翔等重臣,陳寔、范滂等士人,都被通緝。

竇武同情和支持士大夫,在延熹十年(167)上書求情。負責審理此案的宦官王甫等人也為黨人的言辭所感動。而李膺等人在獄中故意供出宦官的養(yǎng)子。部分宦官害怕牽連自己,也向皇帝進言,說天時到了大赦天下的時候。漢桓帝宣布改元永康,大赦天下。黨人獲得釋放,放歸田里,終身罷黜。

建寧元年(168)初,漢桓帝死,竇皇后冊立劉宏為皇帝,以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竇武出任大將軍,陳蕃出任太尉,胡廣出任司徒,一起掌握朝政。名士李膺、杜密、尹勛、劉瑜等人重新被起用。東漢出現(xiàn)重用賢人趨勢。

不過,宦官勢力依然強大。曹節(jié)、王甫等宦官諂媚侍奉竇太后。竇太后非常寵信宦官,在宦官慫恿下,多次亂下命令。陳蕃、竇武等人認為,宦官根本就不該干涉朝政。他們私下商議后,上書竇太后,請求革除宦官參政。竇太后卻認為,宦官參政是前幾朝皇帝時都存在的,再正常不過,宦官有惡劣行為,可以殺掉,但沒必要禁止宦官參政。竇太后反復衡量,處死了表現(xiàn)惡劣的管霸、蘇康等宦官,同時保護了曹節(jié)等人。

竇武等人不滿意,準備先斬后奏,搶先殺掉曹節(jié)、王甫等人。沒想到,宦官蒙騙漢靈帝,殺掉山冰等宦官,搶奪印、璽、符、節(jié)等,脅迫尚書令假傳詔令,劫持竇太后,追捕竇武、陳蕃等人。這次政變后,宦官完全控制朝廷,牢牢壓制著滿朝文武。

宦官完全掌控朝廷后,與宦官有關聯(lián)的人便鴻運當頭。曹騰沒參與,但他的親信參與了。事后,那些宦官回報曹騰,將他養(yǎng)子曹嵩升任大鴻臚,位列九卿,給予他十幾歲的孫子曹操做官資格。

熹平三年(174),曹操被舉孝廉,奉命入京都洛陽為郎。孝廉是漢朝察舉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東漢時,察舉被世族門閥壟斷。他們互相吹捧,弄虛作假,只有世族門閥子弟才會被舉薦,非世族門閥子弟,無論多有才干,都沒機會。有童謠:“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曹操被舉孝廉,連他自己都不相信。因為曹操年幼時非常另類,很小就在長輩面前使詐。他機智警敏,有隨機權(quán)衡應變能力,且任性豪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yè),喜歡飛鷹走狗,游蕩無度。

曹操叔叔多次打小報告,要求曹嵩管教曹操。曹嵩并不理會,認為那并不是多大的事。曹操憎恨叔叔背后打小報告,便設一計,讓他從此閉嘴。

有一次,曹操在路上遇到叔叔,假裝眼歪嘴斜流口水。叔叔感到奇怪,關心地問:“你怎么了?”曹操說:“我中風了。”叔叔慌忙去告訴曹嵩。曹嵩很驚愕,過來看曹操時,發(fā)現(xiàn)他一切正常。曹嵩問曹操:“叔叔不是說你中風了嗎?這么快就好了?”曹操委屈地說:“我沒中風,可能是叔叔不喜歡我,才會那樣說。”曹嵩產(chǎn)生疑心,從此不再相信弟弟說曹操的事。

曹操小時候的另類舉動,傳到很多人耳中,引起大家的爭議。大部分人認為曹操是會折騰的紈绔子弟,沒什么特別才能,長大后不會有什么大出息。橋玄、何颙、許劭卻認為曹操是非凡的人。尤其是許劭的評價,簡單、明了、易記——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很多人認為這些評論是炒作曹操,飯后談資,并沒放心上。

當時的人都深信曹操長大會做官,不過沒想到曹操做官,不是憑蔭庇,而是憑舉孝廉。得知曹操被舉孝廉,很多士大夫不屑,認為他只不過沾宦官爺爺?shù)墓舛选A钏腥艘馔獾氖牵@得做官資格的曹操卻并不想混官場,而要立志實踐所學兵法,憑個人能力拯救漢朝。

曹操敢作敢為,進入官場后,能否實現(xiàn)夢想呢?

三、有志青年,不畏挫折

相比爺爺曹騰當官小心翼翼搞好各方關系,相比父親曹嵩當官悶聲發(fā)大財,以舉孝廉身份進入官場的曹操完全是另外一種面孔。他有夢想,有氣魄,不畏權(quán)貴,有擔當。當然,他有先輩蔭庇,遇事能逢兇化吉,有資本在一次次挫敗后東山再起。

曹操舉孝廉,入京都洛陽為郎。郎是帝王的侍從官,只有皇帝非常信任的官僚子弟或功勞巨大的士兵才有資格出任。曹操出任郎,也僅僅是鍍鍍金。沒多久,漢靈帝就任命他為洛陽北部尉,負責管理洛陽城北部治安。

洛陽北部尉級別不高,但管的是皇親貴戚聚居的地方,接觸的是達官貴人。很多世族門閥子弟都不愿出任洛陽北部尉。曹操不嫌洛陽北部尉官小麻煩多,想借機會實現(xiàn)治理腐敗的夢想。

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制造十根五色大棒懸掛在衙門左右,宣稱有違反禁令的人,無論是誰,都用五色棒打死。一時間,洛陽城內(nèi),無論是貴族士大夫,還是平民百姓,都大吃一驚,靜待曹操究竟敢不敢懲罰違令的皇親貴戚。

當大家等著看笑話時,卻驚訝地發(fā)現(xiàn)曹操捅破了一個大婁子。皇帝寵幸宦官蹇碩的叔叔仗勢欺人,明目張膽地違禁夜行。正在值班的曹操遇到了他,毫不留情,親自用五色棒將他打死。

蹇碩向漢靈帝哭訴,要求懲罰曹操。大鴻臚曹嵩也慌忙求見漢靈帝,替曹操求情。曾經(jīng)當紅宦官的孫子處死如今當紅宦官違法的叔叔,雙方都請皇帝出面主持正義。漢靈帝左右為難,不知道偏向誰好,便征詢左右及朝臣意見。曹嵩的人緣明顯要好過蹇碩。不過,蹇碩是皇帝最寵信的宦官。大家誰都不敢得罪,建議和為貴。蹇碩見支持曹家的人更多,自己叔叔又不占理,只好和為貴,不了了之。

事后,洛陽的皇親貴戚及宦官都收斂了不少,沒人敢在洛陽北部違法亂紀。曹操一時間成為名人。一些權(quán)貴心里不是滋味,礙于大鴻臚曹嵩的面子,只好明升暗降,攛掇皇帝調(diào)曹操出任頓丘縣令。

光和元年(178),曹操堂妹夫濦強侯宋奇被宦官誅殺。宦官趁機做文章。曹操受到牽連,被免官。曹操不想待在洛陽無事可做,回到家鄉(xiāng)譙縣閑居。在閑居期間,他一邊讀書,一邊思考無法實現(xiàn)治理腐敗夢想的原因。

沒多久,曹嵩由大鴻臚改任大司農(nóng)。經(jīng)過曹嵩一番打點,光和三年(180),曹操又被征召為議郎。議郎是皇帝顧問,在皇宮里輪流當值,負責守衛(wèi)門戶等,有參與朝政的權(quán)力。曹操隱居期間思考的結(jié)果,是朝廷腐敗源于皇帝寵信的宦官一手遮天。他是宦官曹騰的孫子,不好出面奏請殺宦官,便上書為被宦官陷害而死的竇武、陳蕃等人平反。黨錮之禍是漢靈帝親自定性的,他不認為那件事做錯了,因而沒理會。曹操又多次上書進諫。漢靈帝偶爾回應一下,大部分不搭理。曹操逐漸發(fā)現(xiàn)單憑他無法匡正朝政腐敗,只好隱忍待機懲治那些不法分子。

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爆發(fā)。漢靈帝趁機讓曹操出任騎都尉,命令他與皇甫嵩等人一起去鎮(zhèn)壓潁川黃巾軍。在朝廷當官受挫的曹操,在戰(zhàn)場上找到了用武之地。他們大破黃巾軍,斬首數(shù)萬級。因戰(zhàn)功,曹操升任濟南相。在濟南相任內(nèi),曹操治事如初,繼續(xù)盡力整頓吏治。

濟南國有十多個縣,各縣長吏多依附貴勢,貪贓枉法,無所顧忌。曹操之前的歷任國相對那些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置之不問。曹操到職后,大力整飭,一下奏免了十分之八的長吏。濟南國震動,貪官污吏紛紛逃竄。濟南國的貪官污吏沒有了,到洛陽向皇帝告曹操狀的人卻多了起來。

漢靈帝雖然很給大司農(nóng)曹嵩面子,也知道曹操是在為朝廷著想,但架不住告狀的人實在太多,于是下令先調(diào)任曹操為東郡太守,再將他調(diào)回朝廷當議郎。他認為,曹操做議郎后不斷上奏,給他惹的麻煩遠遠要比在地方任職時少。

皇帝明顯受權(quán)貴左右,曹操無法實現(xiàn)整治貪官污吏的夢想,出任議郎也郁悶壓抑,便托詞有病,請求回歸鄉(xiāng)里。漢靈帝順勢批準了曹操的請求。曹操再次回到家鄉(xiāng)譙縣隱居,春夏讀書,秋冬打獵,思考人生,與族兄弟們習武論道,遠比待在洛陽出任議郎開心。

天下紛亂,冀州刺史王芬聯(lián)合許攸、周旌等地方豪強,謀劃廢黜漢靈帝,立合肥侯為新皇帝。王芬等人邀請曹操入伙,遭拒絕。不久,王芬事敗自殺。曹操置身事外,繼續(xù)對外擺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架勢。

年紀輕輕的曹操隱居,他父親曹嵩卻仍然在官場上積極進取。曹嵩襲承曹騰爵位,也為官多年,一路升職到大司農(nóng),但內(nèi)心依然不滿足。中平四年(187)十一月,太尉崔烈被免職。趁此機會,大司農(nóng)曹嵩賄賂中官,主動向西園捐一億萬錢,換得太尉之職。太尉位列三公,僅次于大將軍。曹嵩當上太尉,志得意滿,達到政治生涯最高峰。

好事不長久。中平五年(188),黃巾軍余部再度起義,有星火燎原之勢。東漢朝廷不斷派軍鎮(zhèn)壓,各地黃巾軍此伏彼起。為鎮(zhèn)壓起義,同年三月,漢靈帝接受太常劉焉的建議,將部分刺史改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擔任,讓州牧掌握地方軍政大權(quán),以便加強地方實力和控制地方,有效鎮(zhèn)壓黃巾軍殘部。

此政策一出,原本游離于士大夫集團和宦官集團之外的勢力——地方世族門閥獲得空前壯大機會。他們掌握強大財力和人力資源,無論誰擔任州牧,都需要足夠重視他們。那些在朝廷擔任要職的世族門閥弟子,不僅容易當上州牧,還容易成為一方諸侯。軍政權(quán)力下放給州牧,地方軍擁兵自重,逐漸成為時尚。他們以鎮(zhèn)壓黃巾軍為名,悄然發(fā)展壯大勢力。當利益發(fā)生沖突時,群雄互相攻擊,最終無視皇帝,想攻打誰就攻打誰。各諸侯都注重發(fā)展勢力,重視人才。被赦免的黨人、民間底層讀書人、武夫,各級官吏,都獲得重用機會——只要有本事,都有機會實現(xiàn)夢想。這也給了曹操發(fā)揮才干的機會。

對曹操來說,新形勢是機會,對曹嵩來說,它卻是劫難。曹嵩剛剛當了五個月太尉,就被當作朝廷替罪羊罷官。花費一億萬錢得到的太尉之位,曹嵩尚未坐熱就被免職,非常郁悶,心灰意冷地回到譙縣(今安徽亳州)老家。

曹嵩走回老家,賦閑在家的曹操卻再次回洛陽。軍權(quán)下放到地方后,黃巾起義浪潮得到遏制,東漢覆亡危機化解。一些有野心的將領或官員趁機擁兵割據(jù),對朝廷形成隱形威脅。為震懾各地方勢力,同時防止黃巾軍再次死灰復燃,大將軍何進策劃了洛陽大閱兵。

洛陽大閱兵后,為分大將軍何進的兵權(quán),漢靈帝下令設西園八校尉,任命宦官蹇碩為上軍校尉,袁紹、鮑鴻、曹操、趙融、馮芳、夏牟、淳于瓊七人為校尉,歸上軍校尉管轄。不僅如此,司隸校尉以下將領,包括大將軍,也歸上軍校尉統(tǒng)率。漢靈帝明知道曹操和蹇碩是冤家,卻安排曹操做蹇碩的直接下屬,明顯有讓他們相互監(jiān)督、互相牽制的意味。不過,令曹操心安的是,袁紹也是八校尉之一。袁紹是堅定的反宦官派,是曹操對付蹇碩的天然盟友。

大將軍何進忙活半天,最終弄了個宦官蹇碩做頂頭上司,內(nèi)心極其不服氣。蹇碩深知何進不服氣,對他又害怕又妒忌,便與其他宦官一起勸皇帝,派何進率軍去鎮(zhèn)壓邊章、韓遂所部反軍。何進看穿其陰謀,借口要等袁紹鎮(zhèn)壓徐州、兗州黃巾軍返回后再出兵。

光熹元年(189)年初,漢靈帝死去。蹇碩計劃在何進入宮時將他殺掉。何進事先得知消息,稱病請假。蹇碩沒除掉何進。劉辯當上皇帝后,何太后臨朝聽政,大將軍何進和太傅袁隗輔政,錄尚書事。

何進受宦官欺壓,等掌握朝廷大權(quán)后,就暗中布置誅滅宦官。因為宦官為天下人嫉惡,太傅袁隗侄子袁紹也勸何進盡快除掉宦官。何進認為滅宦官是民心所向。袁氏家族累世寵貴,四世三公,在朝野非常有聲望。袁紹喜歡養(yǎng)豪杰之士,手下有著名謀士逢紀、何颙、荀攸等人。袁紹認為,除掉宦官,是為天下士大夫主持正義,能提升聲望。

何進獲得袁紹支持,蹇碩惴惴不安,聯(lián)絡趙忠等人密謀搶先殺掉何進。中常侍郭勝深得何太后與何進信任,勸阻趙忠等人別聽蹇碩的,同時將消息告訴了何進。何進派人捕殺蹇碩,親自接管禁衛(wèi)軍,然后想趁機殺掉所有作威作福的宦官。何太后阻止何進采取行動,強行收回禁衛(wèi)軍統(tǒng)率權(quán)。袁紹又建議何進搶先將宦官全部殺掉。何進不敢行動。

得知消息的何太后猜忌何進,傾向于保護宦官。袁紹又建議何進秘密召董卓率軍進京,脅迫何太后同意誅殺宦官。曹操和陳琳努力勸何進此舉不可,但何進不聽勸諫,最終采納了袁紹的建議。

何進要殺宦官,人人皆知。宦官惶惶不可終日。不久,段珪、畢嵐等幾十個宦官襲殺了被騙進宮的何進。袁紹等人得知消息,借機率軍入宮追殺宦官。張讓和段珪劫持皇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xié)半夜出逃到黃河渡口小平津,遇到率軍朝洛陽趕的董卓。董卓率軍帶皇帝一起回洛陽,挾天子令諸侯,掌控朝政。

長期待在邊疆統(tǒng)兵的董卓不懂朝廷禮儀,自恃戰(zhàn)功,依仗涼州兵,野心勃勃,目中無人。他趁何進死的機會,收編何進舊部,派心腹呂布殺掉執(zhí)金吾,接管京城防衛(wèi)軍。

鮑信率先察覺到董卓有野心,勸袁紹趁董卓根基不穩(wěn)除掉他。袁紹懼怕董卓,優(yōu)柔寡斷,不敢采取行動。沒多久,董卓完全控制朝廷,權(quán)勢遠超皇帝。他廢皇帝劉辯為弘農(nóng)王,改立陳留王劉協(xié)為皇帝,親自出任太尉,掌管全國軍隊,又加任國相,掌握宰相權(quán),處理朝政大事。

董卓察覺手握實權(quán)的袁紹和曹操對己不利,想除掉他們。董卓試圖拉攏袁紹,遭到拒絕。袁紹與董卓針鋒相對,雙方手按劍柄,差一點當場打起來。當晚,袁紹逃離洛陽,到渤海郡避難。曹操識破董卓陰謀,暗中謀劃除掉董卓。在刺殺董卓失利后,他也連夜逃出洛陽。在董卓淫威逼迫和陰謀陷害下,朝中許多忠義之臣,不是被逼迫出逃,就是被消滅。

曹操逃出洛陽,回到陳留譙縣,將近幾年朝廷內(nèi)的重大變故告訴了曹嵩,說他要“散家財,合義兵”。曹嵩對局勢無能為力,也不反對曹操追求夢想,將家財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給曹操,另一部分給小兒子曹德。起兵有風險,曹嵩愿意給曹操大量財產(chǎn),但不愿意跟隨他征戰(zhàn),最終決定帶曹德及一部分家財?shù)浆樼鸨艿湣?

曹嵩當官時悶聲發(fā)大財,雖然當太尉時虧了一億萬錢,但長期積累起來的家財非常豐厚。曹操變賣了給他的那部分家財,帶著堂兄弟曹仁、曹洪、曹純及其他家族成員,與夏侯惇、夏侯淵兄弟及其家族,迅速組成一支三千人的軍隊。

初平元年(190),反董卓成為時代潮流,韓馥、劉岱、孔伷、張咨、袁紹等十余地方實力派起兵反董卓。曹操出任代理奮武將軍,率軍參加討董卓。反董卓聯(lián)軍盟主是袁紹。沒多久,曹操再次對袁紹失望。

董卓被聯(lián)軍擊敗,挾持皇帝遷都長安,搶掠和焚毀洛陽城。這些倒行逆施激起百姓的憤怒與反抗。這是反董卓聯(lián)軍進攻的大好機會。不過,孫堅所率先鋒軍遭挫后,反董卓聯(lián)軍懼怕董卓精銳涼州軍的戰(zhàn)力,無人敢向關西推進,都屯兵在酸棗(今河南延津)一帶。曹操建議聯(lián)軍趁機與董卓軍決戰(zhàn)。袁紹不聽。曹操率三千人追擊董卓所部,遭到伏擊,大敗而歸。他的士兵死傷大半,自身也中箭受傷。

滿懷夢想拯救時局的曹操帶傷率殘部撤回酸棗。在總結(jié)失敗教訓后,他建議諸軍各據(jù)要地,再分兵西入武關,圍困董卓所部。盟主袁紹不置可否,關東諸將也不聽從曹操的建議。曹操這才明白,諸軍名為討董卓,實際上各自心懷鬼胎,意在伺機發(fā)展勢力。

孫堅在洛陽廢墟中意外得到在混亂中丟失的傳國玉璽。諸將紛紛產(chǎn)生覬覦之心。諸軍之間發(fā)生摩擦,相互火拼。失望至極的曹操帶傷率殘部返回陳留,開始獨立創(chuàng)業(yè)。聯(lián)軍解散。諸將紛紛率部回各自領地,軍閥混戰(zhàn)開始。

這次討伐董卓聯(lián)軍的參與者或者其后代,大多成為逐鹿天下的梟雄,曹操、袁紹、袁術、劉備及孫堅兒子孫權(quán),無論如何都想不到,勁敵原來都是曾經(jīng)的盟友。當然,他們也不會想到,日后篡奪漢朝江山的人是曾經(jīng)拼盡全力保漢朝的曹操的后代。

注釋

[1]閹人,此處指割掉生殖器官的男性。

[2]大長秋是近侍官首領,宣達皇后旨意,管理宮中事宜,等級是二千石。

[3]特進,地位同三公。

[4]對食,此處指宮女和太監(jiān)結(jié)成掛名夫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明溪县| 益阳市| 富平县| 桃源县| 北票市| 封丘县| 丰宁| 房产| 琼海市| 拉萨市| 台北县| 扎鲁特旗| 扬中市| 赤城县| 奈曼旗| 浮山县| 广安市| 乐安县| 辽宁省| 白沙| 长宁县| 湛江市| 南乐县| 东源县| 秦皇岛市| 城步| 泌阳县| 河津市| 德钦县| 大连市| 红河县| 射阳县| 墨脱县| 沂源县| 屯门区| 宣恩县| 和林格尔县| 万全县| 石屏县| 霍林郭勒市| 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