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敘畫之興廢

【題解】

本篇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概述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享有盛名的杰出畫家,并以此引出從漢武帝到唐德宗時期,中國歷代帝王設立官方繪畫機構,并收集、鑒賞散佚的繪畫名作的史實;還回顧了漢末宮廷珍藏名畫作品毀于天災人禍的歷史,闡述了繪畫名作從古至今,在流傳過程中可能遭到的巨大損失。張彥遠認為,帝王個人的喜好固然會刺激和促進繪畫藝術的發展,但也會為繪畫作品的流傳帶來意想不到和無法挽回的損失。張彥遠詳細記述了西晉至宋、齊、梁、陳、隋各朝更迭之時,戰亂、天災等是造成這些書畫作品損失的重要因素。同時,張彥遠還記述了宮廷鑒賞書畫的大家假借職權,摹拓制造假畫,以假亂真的事實,他認為這些都是藝術品流傳中的一大弊端。

在第二部分,張彥遠敘述了自己家族數代人收藏古代書畫的艱難經歷。他的高祖河東公、曾祖魏國公和祖父高平公以及叔祖們,不僅官居高位,而且雅好文藝,因擔心書畫珍品不能流傳于世而不遺余力地去民間購求收集。自古收藏,分為公、私兩大收藏體系。私人收藏往往會受到權貴的忌妒,而被強權者肆意掠奪,張彥遠的祖父等人也不得不向皇帝等權貴進獻一部分書畫,以求自保。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到張彥遠一代時,張家的藏品也都莫之能守,相繼散佚了。

張彥遠認為不管是官方收藏還是私人收藏,歷代眾多的繪畫藝術品,終究都無法逃避被毀損的命運。所以當世的評論家必須及時著錄、品評歷代名家名作,將繪畫珍品和著名畫家記錄于文字并編纂成書,令后世學者有跡可循,這是極有必要的。這也正是張彥遠撰寫《歷代名畫記》一書的初心。

圖畫之妙,爰自秦漢(1),可得而記。降于魏晉,代不乏賢。洎乎南北(2),哲匠間出(3)。曹、衛、顧、陸(4),擅重價于前;董、展、孫、楊(5),垂妙跡于后;張、鄭兩家(6),高步于隋室;大安兄弟(7),首冠于皇朝。此蓋尤所烜赫也(8)。世俗知尚者,其余英妙,今亦殫論(9)。

【注釋】

(1)爰:從,在。

(2)南北:指南北朝時期。

(3)哲匠:泛指有高超才藝的文人、畫家等。間(jiàn):偶爾。

(4)曹、衛、顧、陸:指畫家曹不興、衛協、顧愷之、陸探微。曹不興,本書卷四有傳。衛協,本書卷五有傳。顧愷之,本書卷五有傳。陸探微,本書卷六有傳。

(5)董、展、孫、楊:指畫家董伯仁、展子虔、孫尚子、楊契丹。以上四人,本書卷八有傳。

(6)張、鄭:指張僧繇、鄭法士。張僧繇為南朝梁人,此處作為隋朝畫家,似為張彥遠之誤。張僧繇,本書卷七有傳。鄭法士,本書卷八有傳。

(7)大安兄弟:指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二人。閻立德曾被封大安縣公,與弟閻立本同為唐代著名畫家,故稱大安兄弟。閻氏兄弟當時引領繪畫風尚,成為時代標桿。二人本書卷九有傳。

(8)烜(xuǎn)赫:昭著,顯赫。東漢荀悅《漢紀·成帝紀三》:“以言事為罪,無烜赫之惡。”

(9)殫(dān):盡,完。

【譯文】

繪畫藝術達到成熟,始自秦漢時期,這種說法是有文字記載的。魏晉以來,每個朝代都有優秀的名家不斷涌現。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名垂畫史的杰出畫家也時有出現。其中早期的曹不興、衛協、顧愷之、陸探微等人,當時的聲名已經超過前代;后期杰出畫家有董伯仁、展子虔、孫尚子、楊契丹等人,都有技藝高超的畫作傳于后世;張僧繇、鄭法士兩位大家,在隋代的畫壇上超群出眾;閻立德、閻立本兩兄弟,位列大唐畫壇的首席。這些畫家大概可以算得上是聲名顯赫了。除了這些為世人所推崇的優秀畫家外,畫壇上還有另外一些優秀畫家,現在也一并在本書中加以論述。

漢武創置秘閣(1),以聚圖書。漢明雅好丹青(2),別開畫室(3)。又創立鴻都學(4),以集奇藝,天下之藝云集。及董卓之亂(5),山陽西遷(6),圖畫縑帛(7),軍人皆取為帷囊(8)。所收而西,七十余乘,遇雨道艱,半皆遺棄(9)。

【注釋】

(1)漢武:即漢武帝,名徹,漢景帝第二子,前140—前87年在位。秘閣:古代藏圖書典籍之所?!稘h書·藝文志》:“于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碧祁亷煿抛⒁龂喝绱驹唬骸巴鈩t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則有延閣廣內秘室之府?!?/p>

(2)漢明:即漢明帝,名莊,漢光武帝第四子,57—75年在位。雅好:平素愛好。東漢張衡《西京賦》:“雅好博古,學乎舊史氏,是以多識前代之載?!?/p>

(3)畫室:漢明帝召集畫工繪制圖畫的場所。

(4)鴻都學:光和元年(178),東漢靈帝于鴻都門設立學校,專習辭賦書畫。學生畢業后,多給予高官厚祿,有入為尚書、侍中,還有封侯賜爵的。鴻都門學興盛一時,學生多達千人?!逗鬂h書·靈帝紀》:“(光和元年二月)始置鴻都門學生?!碧评钯t注曰:“鴻都,門名也,于內置學?!?/p>

(5)董卓之亂:董卓,字仲穎,東漢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人。東漢末年漢少帝時和漢獻帝初期,權傾朝野,位極人臣。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大將軍何進密詔董卓入洛陽,謀誅宦官。宦官既誅,董卓擅朝政,廢少帝、立獻帝,自為相國。曹操、袁紹起兵討伐,董卓挾漢獻帝西遷長安,自為太師。后為王允、呂布所殺。

(6)山陽西遷:指漢獻帝在董卓裹挾下由洛陽西遷長安事。山陽,即漢獻帝劉協,曹丕篡漢即魏帝位,廢漢獻帝為山陽公。

(7)縑(jiān)帛:用絲編織而成的絹或織品。這里指繪制在絲織品之上的書畫作品。

(8)帷囊:帷帳和囊袋。帷帳,古時圍在馬車上的帳篷。囊袋,用來裝東西可收束的布袋。

(9)“所收而西”四句:《后漢書·儒林傳》:“董卓移都之際,吏民擾亂,自辟雍、東觀、蘭臺、石室、宣明、鴻都諸藏典策文章,競共剖散,其縑帛圖書,大則連為帷蓋,小乃制為縢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裁七十余乘,道路艱遠,復棄其半矣。后長安之亂,一時焚蕩,莫不泯盡焉。”

【譯文】

漢武帝創置秘閣,用來收集存放圖書典籍。漢明帝平素愛好書畫,于是特意在宮中開設了畫室。東漢靈帝時,又設立了鴻都學,以此來網羅匯集天下的優秀畫家,于是天下的丹青高手云集于此。到了董卓叛亂,迫使漢獻帝將都城向西遷往長安,當時漢室所秘藏的圖畫典籍、絲質帛畫,被兵士們改做成帷幔囊袋。西遷時所收羅的物品,共裝滿了七十多輛車,因在運載途中遭遇大雨,道路難行,這七十多車的大半物品都被舍棄了。

魏晉之代,固多藏蓄,胡寇入洛(1),一時焚燒。宋、齊、梁、陳之君,雅有好尚。晉遭劉曜(2),多所毀散。重以桓玄(3),性貪好奇,天下法書名畫(4),必使歸己。及玄篡逆,晉府真跡,玄盡得之。何法盛《晉中興書》云(5):“劉牢之遣子敬宣詣玄請降(6),玄大喜,陳書畫共觀之?!毙。胃咦嫦仁龟跋踩雽m載焉(7)。

【注釋】

(1)胡寇入洛:指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劉曜、王彌、石勒入寇洛陽事。

(2)劉曜(yào):字永明,匈奴族。十六國時期漢趙開國皇帝劉淵之侄,后自立為帝,建立前趙。善屬文,工草隸。

(3)桓玄:字敬道,東晉沛國龍亢(今安徽懷遠龍亢鎮)人?;笢氐诹樱幸u父爵南郡公,世稱“桓南郡”。擅長撰寫文章,性格雄豪,為東晉時期權臣。元興元年(402),舉兵攻入建康,自稱太尉、揚州牧。元興二年(403)冬,桓玄威逼晉安帝禪位,建立桓楚,改元“永始”。元興三年(404),北府兵將領劉裕起兵討伐,桓玄被益州督護馮遷所殺。著有《桓玄集》二十卷。

(4)法書:指可作為范本的名家書法作品。

(5)何法盛:南朝劉宋人。官至湘東太守。著有紀傳體史書《晉中興書》。《晉中興書》:是一部記錄東晉史事的紀傳體史書。《隋書·經籍志》著錄有:“《晉中興書》七十八卷,(起東晉。宋湘東太守何法盛撰。)”唐劉知幾對其評價較高:“東晉之史,作者多門。何氏《中興》實居其最?!?/p>

(6)劉牢之:字道堅,東晉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據《晉書·劉牢之傳》:“曾祖羲,以善射事武帝,歷北地、雁門太守。父建,有武干,為征虜將軍。世以壯勇稱?!?/p>

(7)宋高祖先使臧喜入宮載焉:據《南史·臧熹傳》,桓玄逃離建康,劉裕即命臧熹入宮收集圖書器物,封入府庫。宋高祖,南朝時期宋武帝劉裕,字德輿,南朝劉宋王朝的開國皇帝,420—422年在位。時劉裕尚未受禪稱帝。臧喜,《南史》作“臧熹”。臧熹,字義和,東莞莒縣(今山東莒縣)人。以功封始興縣五等侯。歷官建威將軍、臨海太守、散騎常侍、寧朔將軍等。卒后追贈光祿勛。

【譯文】

魏晉時期,庫內所藏的書畫作品原本頗多,但是在胡寇入侵洛陽城時都被燒光了。宋、齊、梁、陳的君主們,也都向來喜好繪畫。然而西晉遭前趙劉曜的破壞,許多繪畫作品都被毀壞或散佚。東晉桓玄天性貪婪,喜好珍奇,天下的法書名畫,他必定要占為己有。到了桓玄篡奪東晉大權稱帝,便把晉朝宮中所藏的書畫真跡全部收入囊中。南朝劉宋時期的何法盛在《晉中興書》說:“東晉劉牢之派遣兒子劉敬宣去見桓玄,向桓玄請求投降,桓玄十分高興,于是陳列出搜羅的書畫與他共同觀賞?!焙髞恚感÷?,后來的南朝宋高祖劉裕進入都城建康,便先派大臣臧熹進宮將書畫用車運了出來。

南齊高帝科其尤精者(1),錄古來名手。不以遠近為次(2),但以優劣為差(3),自陸探微至范惟賢四十二人(4),為四十二等,二十七秩(5),三百四十八卷。聽政之余,旦夕披玩。

【注釋】

(1)南齊高帝:南朝時期齊創立者蕭道成,字紹伯,南蘭陵(今江蘇常州新北區)人,479—482年在位。科:此處為劃分等級、劃分品類的意思。

(2)次:編次。

(3)差(cī):次第,等級。

(4)范惟賢:南朝宋畫家,人物信息不詳。本書卷六有傳。

(5)秩:用同“帙”?!墩f文·巾部》:“帙,書衣也?!北疽庵赣糜谘b套的線裝書,后來指書畫外面包著的書套,書一套叫做“一帙”。

【譯文】

南齊高帝蕭道成將其中最為精妙的繪畫進行了等級劃分,并就此將自古以來的名家進行編排輯錄。他的編輯方法并不是依照年代進行編次,而是根據畫技的優劣排列等級,從首位的陸探微到最后的范惟賢一共四十二個人,分為四十二個等級,畫作共二十七套,總共三百四十八卷。蕭道成在處理完政事之后,便朝夕賞玩那些字畫。

梁武帝尤加寶異(1),仍更搜葺。元帝雅有才藝(2),自善丹青,古之珍奇,充牣內府(3)。侯景之亂(4),太子綱數夢秦皇更欲焚天下書(5),既而內府圖畫數百函,果為景所焚也。及景之平,所有畫皆載入江陵(6)。為西魏將于謹所陷(7),元帝將降,乃聚名畫法書及典籍二十四萬卷,遣后舍人高善寶焚之(8),帝欲投火俱焚,宮嬪牽衣得免(9)。吳越寶劍,并將斫柱令折(10),乃嘆曰:“蕭世誠遂至于此,儒雅之道,今夜窮矣!”于謹等于煨燼之中收其書畫四千余軸,歸于長安。故顏之推《觀我生賦》云(11):“人民百萬而囚虜,書史千兩而煙揚(12)。史籍已來,未之有也。溥天之下(13),斯文盡喪。”

【注釋】

(1)梁武帝:南朝梁政權的建立者蕭衍,字叔達,南蘭陵(今江蘇常州新北區)人。廟號高祖。502—549年在位。

(2)元帝:即梁元帝蕭繹,字世誠,自號金樓子,梁武帝第七子,552—554年在位。擅長佛畫、鹿鶴及景物寫生。繪有《職貢圖》,現傳世本為宋人摹本,藏于南京博物院。本書卷七有傳。

(3)充牣(rèn):充滿。

(4)侯景之亂:侯景,字萬景,北魏鮮卑化羯人。初仕東魏,后降梁,封為河南王。太清二年(548)舉兵造反,囚禁并餓死梁武帝,自立為漢帝。

(5)太子綱:南朝梁武帝第三子蕭綱,字世纘。于中大通三年(531)被梁武帝立為太子。侯景之亂,梁武帝被囚餓死,蕭綱即位稱帝,即梁簡文帝。在位二年被侯景所殺。他是宮體詩的倡導者,后人輯有《梁簡文帝集》。

(6)及景之平,所有畫皆載入江陵:據《隋書·經籍志》,梁元帝蕭繹平定侯景之亂后,盡收文德殿文書及公私經籍載入江陵,大凡七萬余卷。江陵,今湖北荊州,梁元帝定都于此。

(7)于謹:字思敬,南北朝時北魏、西魏、北周的將領。

(8)后(gé)舍人:官職名。指內廷的舍人,南朝時由宦官任之。高善寶:梁武帝朝任舍人。

(9)牽衣:拉扯衣服。

(10)斫(zhuó):砍。

(11)顏之推:字介,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間,所著《顏氏家訓》影響甚大。他的《觀我生賦》載于《北齊書》,為賦作名篇。

(12)兩:同“輛”。煙揚:灰飛煙滅之意。

(13)溥天之下:全天下。溥,普遍。

【譯文】

梁武帝蕭衍尤其將收藏的書畫作品視為珍寶,繼續搜求綴補,充盈府庫。梁元帝蕭繹向來才華橫溢,自來就擅長繪畫,對于古代的奇珍異寶,一一收納,充滿了內府。侯景作亂時,梁太子蕭綱多次夢到秦始皇又要焚燒天下書籍,不久之后,內府庫所收藏的數百函圖畫典籍,果然被侯景燒毀。平定侯景之亂后,宮中所殘存的書畫都運往了江陵城。當江陵被西魏將軍于謹攻陷時,梁元帝在投降之前,便將所收集的所有名畫法書及典籍聚集一處,共計二十四萬卷,派后舍人高善寶點火焚燒,梁元帝想要投入其中,與書畫典籍同歸于盡,嬪妃宮女們拉扯住了他的衣服,才得以免于一死。他于是拔出吳越寶劍,奮力向宮中的柱子砍去,直到寶劍折斷后才嘆息說:“我蕭世誠落得如此的地步,文藝風雅的傳統,到今晚也就結束了!”之后于謹等人在灰燼中搶出了四千多軸書畫,送至長安。所以顏之推在《觀我生賦》中說:“百萬的黎民淪為階下囚,幾千輛的書畫典籍化為灰燼隨風飄散。有史以來,從未發生過這樣的事。普天之下,崇尚文藝風雅的風氣就盡皆散亡了。”

陳天嘉中(1),陳主肆意搜求(2),所得不少。及隋平陳,命元帥記室參軍裴矩、高颎收之(3),得八百余卷。隋帝于東京觀文殿后起二臺(4):東曰妙楷臺,藏自古法書;西曰寶跡臺,收自古名畫。煬帝東幸揚州,盡將隨駕,中道船覆,大半淪棄。煬帝崩,并歸宇文化及(5),化及至聊城,為竇建德所取(6)。留東都者,為王世充所取(7)

【注釋】

(1)天嘉:南朝陳文帝陳蒨的第一個年號(560—566)。

(2)陳主:南朝陳文帝陳蒨,字子華,559—566年在位。

(3)裴矩:字弘大,原名世矩,因避唐太宗諱而去“世”字。生活年代約在南朝梁至唐初之間。高颎(jiǒng):一名敏,字昭玄,鮮卑名獨孤颎,隋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輔佐隋文帝楊堅建國。當政二十余年,政績顯著。后被隋煬帝誅殺。

(4)隋帝:指隋煬帝楊廣,隋文帝的次子。弒父后自立為帝,大興土木,造西苑,置離宮,開鑿運河,修建長城,四處招兵,百姓苦不堪言,南巡至江都時被大將宇文化及所殺。604—618年在位。起二臺:據《隋書·經籍志》,隋煬帝即位,秘閣之書,限寫五十副本,分三品,于東都觀文殿東西廂構屋貯藏之。又聚魏以來古跡名畫,于殿后起二臺貯藏之。

(5)宇文化及:隋代郡武川(今屬內蒙古)人。宇文述子。隋煬帝時任右屯衛將軍,大業十四年(618)發動兵變,殺死隋煬帝,自稱大丞相。后率軍北歸,被李密擊敗,退走魏縣(今河北大名),自立為帝,國號許,年號天壽。立國半年,次年被竇建德擊敗,擒而殺之。

(6)竇建德:貝州漳南(今山東武城漳南鎮)人。隋末唐初河北起義軍前期領袖。

(7)王世充:字行滿,隋新豐(今陜西西安臨潼區)人。隋末割據者之一。曾廢楊侗,自立為帝,國號鄭,年號開明。后歸降唐朝,最終被仇家所殺。

【譯文】

南朝陳天嘉年間,陳文帝肆意搜集前朝散失的書畫,獲得的數量不少。等隋滅掉陳后,楊廣令元帥府記室參軍裴矩和副官高颎攫取陳室所藏的書畫,共得到八百多卷。隋煬帝在東京觀文殿后面又建起了兩座樓臺:東面的稱之為“妙楷臺”,用以收藏古代的法帖;西面的稱之為“寶跡臺”,用來珍藏古代名畫。隋煬帝東游揚州之時,將所有珍奇書畫都帶在身邊,途中船只翻沉,大半書畫落入水中損毀了。之后隋煬帝被殺,剩下的書畫盡歸宇文化及所有,而宇文化及至聊城,被竇建德所殺之后,書畫也被奪去。留存在東都洛陽的一部分書畫,則被王世充奪取。

圣唐武德五年(1),克平僭逆,擒二偽主(2),兩都秘藏之跡(3),維揚扈從之珍(4),歸我國家焉。乃命司農少卿宋遵貴載之以船(5),溯河西上(6),將至京師。行經砥柱(7),忽遭漂沒,所存十亡一二。國初內庫只有三百卷,并隋朝以前相承御府所寶。太宗皇帝特所耽玩(8),更于人間購求。天后朝(9),張易之奏召天下畫工(10),修內庫圖畫。因使工人各推所長,銳意模寫,仍舊裝背(11),一毫不差,其真者多歸易之。易之誅后,為薛少保稷所得(12)。薛歿后,為岐王范所得(13)。玄宗弟,謚惠文太子。王初不陳奏,后懼,乃焚之。時薛少保與岐王范、石泉公王方慶家所蓄圖畫(14),皆歸于天府(15)。祿山之亂(16),耗散頗多。肅宗不甚保持(17),頒之貴戚,貴戚不好,鬻于不肖之手(18)。物有所歸,聚于好事之家(19)。及德宗艱難之后(20),又經散失,甚可痛也!

【注釋】

(1)武德五年:武德,唐高祖李淵的年號(618—626)。武德五年,即622年。

(2)二偽主:指竇建德、王世充二人。

(3)兩都:隋朝建立之初,隋文帝以西京(今陜西西安)為都城,隋煬帝時又營建了新都東京(今河南洛陽)。

(4)維揚:地名。今江蘇揚州。扈(hù)從:隨從。

(5)司農少卿:官職名。指司農卿副手。宋遵貴:人物信息不詳。時任司農少卿。

(6)溯(sù):逆流而上。

(7)砥(dǐ)柱:山名。在河南三門峽北黃河中。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p>

(8)太宗皇帝:指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年號貞觀,開創了貞觀之治。

(9)天后:指武則天,690—705年在位。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

(10)張易之:小字五郎,唐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白晳貌美,兼善音律歌辭,與其弟張昌宗均是武則天的寵臣。

(11)仍舊:依照原樣。裝背:裝裱書畫。

(12)薛少保稷:薛稷,字嗣通,唐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人。工書法,師承褚遂良,與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并列,稱為“初唐四大書法家”。善繪畫,長于人物、佛像、樹石、花鳥,尤精于畫鶴,能準確生動地表現出鶴的形貌神情,無作品傳世。本書卷九有傳。

(13)岐王范:本名李隆范,為避唐玄宗李隆基諱,改為李范。初封鄭王,后改封岐王。好學工書,喜好收藏書畫,所得皆珍品。

(14)王方慶:名,字方慶,唐雍州咸陽(今陜西咸陽)人。封石泉公,博學好著述。

(15)天府:朝廷貯藏物品的府庫。

(16)祿山:即安祿山,唐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人。藩鎮割據勢力之一。755年起兵反叛,建立燕政權,年號“圣武”。為“安史之亂”的禍首之一。

(17)肅宗:即李亨,唐玄宗的兒子,756—762年在位。

(18)鬻(yù):賣。不肖:不賢,不成材。

(19)好事:這里是指喜歡欣賞、收藏書畫。好,喜歡,愛好。

(20)德宗艱難:指唐德宗李適在位期間諸鎮之亂及涇源兵變,德宗出逃奉天、梁州。德宗,即李適,唐代宗的兒子,779—805年在位。

【譯文】

唐朝武德五年,平定了自封帝王的逆賊,擒拿了竇建德、王世充這兩個偽天子,東、西二都的秘藏書畫及隋煬帝隨身帶去揚州的珍品,收歸大唐所有。于是高祖皇帝命司農少卿宋遵貴將這些收歸的書畫船載,逆黃河西上,要送達長安城。船只行經砥柱山時,突然遭到流水沖擊顛覆沉沒,剩下的書畫不到十之一二。唐王朝建國之初,國庫內僅藏有書畫三百卷,其中包括隋朝御府相承下來的收藏珍品。太宗皇帝尤其喜好繪畫,又到民間去購買搜求。武則天朝時,張易之奏請廣集天下畫工,修復國庫內所藏圖畫。于是讓那些招募而來的畫工發揮各自所長,專心描摹復制,完成后按照原作品的風格進行裝裱,這些摹本和原作絲毫不差,真假難辨,而真跡多歸張易之所有。張易之被殺后,這些內庫的真跡便為太子少保薛稷所得,薛稷死后又為岐王李范所得。李范,是玄宗皇帝的弟弟,謚號為惠文太子。岐王起初并未將此事上報朝廷,后因害怕朝廷追責,便命人將這批珍品名畫燒毀。當時少保薛稷、岐王李范、石泉公王方慶家中所藏書畫,也都歸入朝廷內府。安祿山起兵作亂,書畫真跡散落遺失甚多。肅宗皇帝不怎么保存這些書畫,將它們頒賜給王公貴戚,那些王公貴戚對書畫也毫無興趣,就將書畫賣給不肖子徒。幸好物有所歸,這些書畫最終聚集到了嗜好收藏賞玩的人手中。等到德宗朝諸鎮混亂,戰火連天,這些書畫再次歷經了散失,這實在令人感到痛心!

自古兵火亟焚(1),江波屢斗,年代浸遠(2),失墜彌多(3)。倘時君之不尚,則闕其搜訪(4);非至人之賞玩(5),則未辨妍蚩(6);所以駿骨不來(7),死鼠為璞(8)。嗟乎!今之人,眾藝鮮至(9),此道尤衰,未曾誤點為蠅(10),惟見亡成類狗(11)

【注釋】

(1)亟(qì):屢次,一再。

(2)浸遠:漸遠。浸,漸漸。

(3)彌:更。

(4)闕(quē):缺少,缺失。

(5)至人:指潔身自好、超凡脫俗,德行上達到極高境界的人,屬于道家的理想性人物?!肚f子·齊物論》:“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風振海而不能驚。”《莊子·田子方》:“得至美而游乎至樂,謂之至人?!钡兰姨岢龅摹爸寥恕币灿许槕匀欢L壽的人,等同于“真人”,老子即被尊稱為“至人”。儒家孔子被尊稱為“圣人”,明代思想家呂坤在著作《呻吟語·圣賢》中曾將“至人”和“圣人”加以區別:“圣人一,圣人全,一則獨詣其極,全則各臻其妙,惜哉!至人有圣人之功,而無圣人之全者,囿于見也?!憋@然,呂坤以儒家的標準來評判道家的“至人”。這里“至人”特指在書畫鑒賞方面達到極高境界的人。

(6)妍蚩(yán chī):亦作“妍媸”,指美好和丑陋。西晉陸機《文賦》:“混妍蚩而成體,累良質而為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媸,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p>

(7)駿骨不來:《戰國策·燕策》:郭隗言于燕昭王曰:“臣聞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請求之?!z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谑遣荒芷谀?,千里之馬至者三?!彬E骨,駿骨之馬,謂千里馬。此處喻指書畫珍品。唐杜甫《畫馬贊》:“瞻彼駿骨,實惟龍媒?!碧圃 东I滎陽公》詩:“駿骨黃金買,英髦絳帳延?!?/p>

(8)死鼠為璞:《尹文子·大道》:“鄭人謂玉未理者為璞,周人謂鼠未臘(xī,曬干)者為璞。周人懷璞謂鄭賈曰:‘欲買璞乎?’鄭賈曰‘欲之?!銎滂?,視之,乃鼠也。因謝不取?!庇盟朗竺俺錇殍保髦敢约倜皞瘟由唐访俺湔尕洠仓敢源纬浜?。璞,未經雕琢的玉石。此處用“黃金買駿骨”“死鼠為璞”兩個典故,來表達名畫收不上來,只有以次充好的偽劣品之意。

(9)鮮(xiǎn):少。

(10)誤點為蠅:也有誤筆成蠅的說法。比喻繪畫技藝高妙,異常逼真,明明是誤筆留下墨跡,畫家卻能扭轉乾坤將其變成了一只蠅?!度龂尽菚ぺw達傳》注引《吳錄》曰:“曹不興善畫,權使畫屏風,誤落筆點素,因就以作蠅。既進御,權以為生蠅,舉手彈之?!边@個故事描述了畫家曹不興精妙絕倫的繪畫技能,令人嘆為觀止。另外還有一個版本流傳于世,即漢桓帝賞賜曹操一把名貴的九華扇,曹植曾為此寫了一篇《九華扇賦》,曹操請楊脩為此扇作畫。楊脩作畫時不小心掉下一滴墨點在扇面上,急中生智,便將墨點畫成了一只蒼蠅,曹操見了以為是真的蒼蠅,急忙用手去拍趕,結果那只蒼蠅卻紋絲不動。后來曹操俯身發現原來是一個墨點。

(11)亡(wú)成類狗:即“畫虎不成反類狗”之義。類,似,像。

【譯文】

書畫自古屢遭戰火焚毀,江河波濤屢屢沖激,年代漸遠,遺失愈多。倘若當時的天子不重視書畫,就會中斷搜尋工作;如果不是被在書畫鑒賞方面達到極高境界的人所賞玩的話,就不能辨識書畫的好壞;因此,真正優秀珍貴的作品往往收集不到,而把那些低劣的作品誤認為是珍品。唉!今天的人精通各種藝術的已經少之又少,書畫藝術尤其衰落。現今見不到像曹不興“誤點為蠅”那樣精妙的技藝,所見到的只是些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拙劣技藝。

彥遠家代好尚,高祖河東公、曾祖魏國公相繼鳩集名跡(1)。先是,魏國公與司徒汧公李勉。并佐霍國公關內三軍幕府(2),王思禮?;艄蕉▋删汗咭病N汗c汧公因其同寮,遂成久要(3),并列藩閫(4),齊居臺衡(5),雅會襟靈(6),琴書相得。汧公博古多藝,窮精蓄奇,魏晉名蹤盈于篋笥(7)。許詢、逸少,經年共賞山泉(8);謝傅、戴逵,終日惟論琴畫(9)。汧公任南海日,于羅浮山得片石(10)汧公子兵部員外郎約又于潤州海門山得雙峰石(11),并為好事所寶,悉見傳授。又汧公手斫雅琴尤佳者,曰響泉、曰韻罄。汧公在滑州(12),魏公在西川(13),金玉之音,山川亡間,盡緘瑤匣,以表嘉貺(14)。西川幕客司空曙賦曰(15):“白雪高吟際,青霄遠望中。誰言路遐曠,宮徵暗相通(16)?!睍r汧公并寄重寶,琴解及琴薦咸在焉(17)

【注釋】

(1)河東公:張嘉貞,猗氏(今山西臨猗)人。武后時為監察御史,開元中拜中書令。魏國公:張延賞,博涉經史,通吏治,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九有《張延賞傳》。鳩集:搜集。

(2)司徒汧(qiān)公:即李勉,字玄卿,唐朝宗室,曾祖李元懿為唐高祖李淵第十三子。幼通經史,沉雅清峻,頗有長名,官居高位,封汧國公?;魢杭赐跛级Y,高麗人。唐朝將領。以復長安、收東京功遷兵部尚書,封霍國公。

(3)久要:舊交。

(4)藩閫(kǔn):在外鎮守藩鎮的封疆大吏。

(5)臺衡:唐代宰輔大臣的別稱。

(6)襟靈:胸懷,心靈。

(7)篋笥(qiè sì):藏物的竹器,古代多用來收納衣物和書籍。

(8)許詢、逸少,經年共賞山泉:許詢常常與王羲之游賞山水,參與詩書雅集活動。《太平御覽》卷一百九十四:“王羲之初渡江,會稽有佳山,名士多居之,與孫綽、許詢、謝尚、支遁等宴集于山陰之蘭亭?!痹S詢,字玄度,東晉高陽(今河北蠡縣)人。有才藻,善屬文。逸少,指王羲之,字逸少,東晉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歷任秘書郎、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等職,又稱“王右軍”。本書卷五有傳。經年,全年,多年。

(9)謝傅、戴逵,終日惟論琴畫: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戴公從東出,謝太傅往看之。謝本輕戴,見,但與論琴書。戴既無吝色,而談琴書愈妙。謝悠然知其量?!敝x安本來是看不起戴逵的,只與他談論彈琴和書畫的話題,但戴逵卻沒有絲毫責怪謝安的神情,談論起琴藝書畫來反而更顯得精妙了,謝安由此知道了戴逵的雅量。本書卷五“戴逵”條亦有載。謝傅,指謝安,字安石,東晉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死后贈太傅,世稱“謝太傅”。戴逵,字安道,東晉譙郡铚縣(今安徽濉溪)人。著《戴逵集》九卷,已散佚。本書卷五有傳。

(10)羅浮山:在今廣東增城。

(11)汧公子兵部員外郎約:即李約,李勉之子。《因話錄》卷二稱其“雅度玄機,蕭蕭沖遠”,又有“山林之致,琴道、酒德、詩調皆高遠”。兵部員外郎,官職名。為兵部曹佐官。潤州海門山:即今江蘇鎮江焦山。

(12)滑州:州名。唐代治所在白馬縣(今河南滑縣)。

(13)西川:劍南西川,唐代行政區劃名。約為今成都平原以北、以西和雅礱江以東地區。

(14)嘉貺(kuàng):精美的禮物,贈品。

(15)司空曙:字文初,唐廣平(今河北永年)人。曾隨韋皋至劍南,為劍南西川節度從事、檢校水部郎中,后死于虞部郎中任上。

(16)宮徵(zhǐ):宮與徵,皆為“五音”之一。中國古代音樂分宮、商、角、徵、羽五音。

(17)琴解:琴譜。琴薦:琴墊,琴座。

【譯文】

我家世代喜好書畫藝術,高祖河東公、曾祖魏國公相繼搜集各家名作。此前,曾祖魏國公與司徒汧公李勉。一起在霍國公王思禮。關內三軍帳下任幕僚,安史之亂時,霍國公平定長安、洛陽兩都,得益于魏國公所獻的計策。魏國公與汧公李勉因為是同僚,于是彼此成為好朋友,二人又同列封疆大吏,一起居于宰輔之位。他們經常通過舉辦雅集進行交流會晤,從而彼此敞開心扉,享受琴棋書畫帶來的樂趣。汧公李勉博涉書畫金石鑒藏,又多才多藝,因而傾注全部的精力收集珍奇異品,魏晉時期的名作裝滿了箱子。如此志趣相投的二人之間的風雅交往與晉朝的許詢、王羲之相似,二人常年相邀共賞山水美景;他們之間的會晤又與謝安、戴逵一樣,終日撫琴論道、切磋畫藝。汧公南海任職期間,在羅浮山得到了一片奇石,汧公的兒子、兵部員外郎李約,又在潤州海門山得到一塊雙峰石,這兩塊石頭都為愛好此道之人所珍視,全贈送給了我先祖魏國公。此外,汧公還親自斫制古琴,最好的兩個分別命名為“響泉”和“韻罄”。汧公作為永平節度使任職于滑州,而魏國公作為西川節度使任職于西川,盡管相隔甚遠,但美妙的琴聲并未被山川所阻隔,于是汧公便將那兩把古琴裝在玉匣內,當禮物贈送給了魏國公。那時西川節度使幕僚司空曙作了這樣一首詩:“白雪高吟際,青霄遠望中。誰言路遐曠,宮徴暗相通?!碑敃r,汧公一并寄來了琴譜和琴墊兩樣寶貝,至今還保留著。

大父高平公與愛弟主客員外郎彥遠叔祖,名諗(1)。及汧公愛子纘、祠部郎中。纘弟約兵部員外郎,字存博。更敘通舊(2),遂契忘言(3)。遠同莊、惠之交(4),近得荀、陳之會(5)。大門請纘為判官(6),約與主客皆高謝榮宦,琴尊自樂,終日陶然(7),士流企望莫及也。繇是萬卷之書,盡歸王粲(8);一廚之畫,恒寄桓玄(9)。李兵部又于江南得蕭子云壁書飛白“蕭”字(10),匣之以歸洛陽,授余叔祖,致之修善里(11),構一亭,號曰“蕭齋”。王涯相倚權勢負之而趨(12)。太和末(13),為亂兵所壞,其“蕭”字本末(14),具余所撰《法書要錄》中(15)。

【注釋】

(1)高平公:指張彥遠祖父張弘靖,字元理。官至刑部尚書同平章事、盧龍節度使。《新唐書·張弘靖傳》:“(弘靖)家聚書畫,侔秘府。先第在東都思順里,盛麗甲當時,歷五世無所增葺,時號‘三相張家’云?!?/p>

(2)愛子纘(zuǎn):李纘,李勉之子,李約之兄。祠部郎中:官職名。掌祭祀、宗廟、醫藥等事務。更敘:繼續,維持。

(3)契忘言:謂結為至交。契,相投,投合。忘言,此處比喻默契中知曉寓意,不用言語即可了解。

(4)莊、惠之交:指戰國時莊周與惠施的交往。莊子性情孤傲不合群,生性豁達,而惠子為人隨和,能言善辯,兩人性情正好互補,相交成為知己。《莊子·秋水》里有一段莊、惠二人的著名辯論:莊惠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被葑釉唬骸白臃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5)荀、陳之會:指東漢時荀淑與陳寔(shí)兩家祖孫三代相約在許昌的小西湖會聚之事。荀淑素來傾慕陳寔的為人,他后來辭官回到家鄉,一日攜兒子荀爽、荀靖及孫子荀彧赴約與陳寔及其子陳紀、陳諶及孫陳群相見,雙方相談甚歡,怡然自得。荀,即荀淑,字季和,東漢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以品行高潔著稱。陳,指陳寔,即陳太丘,字仲弓,東漢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長葛)人。與同邑鍾皓、荀淑、韓韶等以清高有德行聞名于世,合稱為“潁川四長”。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正始中,人士比論,以五荀方五陳:荀淑方陳寔,荀靖方陳諶,荀爽方陳紀,荀彧方陳群,荀方陳泰?!?/p>

(6)大門:對人稱已故的祖父或父親。

(7)陶然:悠然自得的樣子。

(8)繇(yóu)是萬卷之書,盡歸王粲(càn):蔡邕收藏的萬卷書籍最終卻全部落入到王粲之手。繇是,由是,因此。王粲,字仲宣,東漢山陽高平(今山東微縣)人。“建安七子”之一。以博學多識著稱,年輕時即有才名,深得前輩學者蔡邕的賞識。尤以詩、賦見長,在“建安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高?!镀甙г姟罚ㄈ祝槠浯碜鳌?/p>

(9)一廚之畫,恒寄桓玄:顧愷之曾經寄存了一書櫥書畫作品在桓玄處,最終也歸于桓玄所有。恒,長。

(10)蕭子云:字景喬,南蘭陵(今江蘇常州新北區)人。為蕭嶷第九子。南朝齊高帝之孫。蕭子云從小勤學而有文采,26歲寫成《晉史》,30歲任梁秘書郎,后遷太子舍人,著《東宮新記》。飛白:書法字體。筆勢飛舞而筆畫中空,相傳東漢蔡邕見鴻都門泥水匠刷石灰在墻壁上成字,因創此體。

(11)修善里:東都洛陽城的里巷名。

(12)王涯:字廣津,唐太原(今屬山西)人。先后在德、順、憲、穆、敬、文宗朝任職,官至侍郎同平章事,后罷相。

(13)太和:又稱“大和”,唐文宗李昂的年號(827—835)。

(14)本末:從頭至尾。此指事情的來龍去脈。

(15)《法書要錄》:唐代張彥遠編撰的一部書法學論著總集,共十卷。輯錄了自東漢至唐元和年間的書法理論著作。

【譯文】

祖父高平公和他的愛弟主客員外郎即我的叔祖,名諗。及汧公的兒子李纘、祠部郎中。纘的弟弟李約字存博,是兵部員外郎。相互保持著兩家長輩們的舊交,后來也結交成了很好的朋友。這種關系遠的可與莊周、惠施的交情相媲美,近的則形同荀淑和陳寔兩家的交往一樣。后來,已故祖父高平公請求李纘做自己的判官,李約和張諗都辭去了高官,以操琴飲酒為樂,終日悠然自得,如此超俗的狀態是一般士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由于我們兩家的這種愛好,就好比蔡邕收藏了很多的書籍,但最終卻落入到王粲的手中;顧愷之一櫥的書畫長時間寄存在桓玄那里,結果落到桓玄手里一樣,于是許多書畫便集中到了張、李兩家的府中。李約又在江南得到了南朝梁侍中蕭子云的飛白體壁書“蕭”字,將它裝在匣子里帶回了洛陽,并將它贈予了我的叔祖,叔祖便將它帶到了自己修善里的家中,并為此專門建造了一個亭子,命名為“蕭齋”。后來“蕭”字飛白體壁書被王涯倚仗權勢奪走。至唐文宗太和末期,為亂兵所破壞,而有關“蕭”字壁書的來龍去脈,都在我所撰寫的《法書要錄》中。

元和十三年(1),高平公鎮太原,不能承奉中貴(2),為監軍使內官魏弘簡所忌(3),無以指其瑕(4),且驟言于憲宗曰(5):“張氏富有書畫。”遂降宸翰(6),索其所珍?;恬敳桓揖}藏,科簡登時進獻(7)。乃以鍾、張、衛、索真跡各一卷(8),二王真跡各五卷(9),魏、晉、宋、齊、梁、陳、隋雜跡各一卷,顧、陸、張、鄭、田、楊、董、展洎國朝名手畫合三十卷(10),表上曰:“伏以前代帝王,多求遺逸,朝觀夕覽,收鑒于斯。陛下睿圣欽明,凝情好古,聽政之暇,將以怡神。前件書畫,歷代共寶,是稱珍絕。其陸探微《蕭史圖》(11),妙冠一時,名居上品,所希睿鑒(12),別賜省覽?!庇謩e進《玄宗馬射真圖》。永寶府司馬陳閎畫(13)。表曰:“玄宗天縱神武,藝冠前王,凡所游畋(14),必存繪事。豈止云夢殪兕(15),楚人美旌蓋之雄;潯陽射蛟(16),漢史稱舳艫之盛(17)。前件圖,臣瞻奉先靈,素所寶惜,陛下旁求珍跡,以備石渠(18),祖宗之美,敢不獻呈!”掌書記、監察御史李德裕制詞(19)。手詔答曰:“卿慶傳臺鉉(20),業嗣弓裘(21),雄詞冠于一時,奧學窮乎千古,圖書兼蓄,精博兩全。別進《玄宗馬射真圖》,恭獲披捧,瞻拜感咽,圣靈如臨。其鍾、張等書,顧、陸等畫,古今共寶,有國所珍。朕以視朝之余,得以寓目,因知丹青之妙,有合造化之功,欲觀象以省躬(22),豈好奇而玩物?況煩章奏,嘉嘆良深?!逼鋾嫴⑹杖雰葞?,世不復見。其余者,長慶初(23),大父為內貴魏弘簡門人宰相元稹所擠(24),出鎮幽州(25),遇朱克融之亂(26),皆失墜矣。非戎虜所愛,及事定,頗有好事購得之。

【注釋】

(1)元和十三年:元和,唐憲宗李純的年號(806—820)。元和十三年,即818年。

(2)中貴:顯貴的宦官。

(3)監軍使:官職名。軍隊出征,代皇帝至前線監督軍事。唐開元以后,以宦官任之。監軍使位在節度使之下、州刺使之上,是地方使職系統中重要的一員。魏弘簡:唐憲宗朝宦官。

(4)瑕(xiá):指人身上的缺點或不足。

(5)驟言:屢次進言。驟,屢次。

(6)宸(chén)翰:稱皇帝的書信。宸,北極星所在的位置。這里指皇帝所居的地方,代指皇帝。

(7)科簡:衡量簡擇,挑揀。登時:立即,馬上。

(8)鍾、張、衛、索:鍾,指鍾繇,字元常,三國魏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書法家。據傳是楷書(小楷)的創始人,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并稱為“鍾王”。張,指張芝,字伯英,東漢敦煌淵泉(今甘肅瓜州東)人。書法家。擅長章草,有“草圣”之稱。北宋《淳化閣帖》中收錄他的《八月帖》等。衛,指衛夫人,名鑠,字茂漪,東晉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人。汝陰太守李矩之妻,世稱“衛夫人”。索,指索靖,字幼安,西晉敦煌龍勒(今甘肅敦煌)人。張芝姊孫。博通經史,工書法,擅章草。著有《索子》《草書狀》等。

(9)二王:指王羲之和王獻之。

(10)顧、陸、張、鄭、田、楊、董、展:指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鄭法士、田僧亮、楊契丹、董伯仁、展子虔。

(11)蕭史:《列仙傳·蕭史》:“蕭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臺,夫婦止其上,不下數年,一旦皆隨鳳凰飛去?!背烧Z“乘龍快婿”“龍鳳呈祥”典故也來源于此。

(12)睿鑒:為御覽、圣鑒之意,多用來稱贊皇帝的睿明。唐劉禹錫《夔州謝上表》:“伏惟,文武考德皇帝陛下,垂衣穆清,睿鑒旁達,三統交泰,百神降祥。”

(13)陳閎(hóng):唐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曾任永王府長史,與吳道子、韋無忝時稱“三絕”。擅寫真、鞍馬等,所畫帝王肖像被譽為“冠絕當代”。本書卷九有傳。

(14)游畋(tián):游獵。

(15)云夢殪兕(yì sì):西漢劉向《新序》:“楚王載繁弱之弓,忘歸之矢,以射兕于云夢?!遍?,殺死之義。兕,古代犀牛一類的獸。

(16)潯(xún)陽射蛟:指漢武帝射獲江蛟事?!稘h書·武帝紀》:“(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詫り柛〗H射蛟江中,獲之。”后詩文中作為頌揚帝王勇武的典故。潯陽,潯陽江,長江流經西九江的一段。蛟,傳說中的一種無角龍。

(17)舳艫(zhú lú):“舳”為船頭,“艫”為船尾,“舳艫”指首尾銜接的船只?!稘h書·武帝紀》:“舳艫千里,薄樅陽而出。”唐顏師古注引李斐曰:“舳,船后持柂處也。艫,船前頭刺櫂處也。言其船多,前后相銜,千里不絕也。”

(18)石渠:即石渠閣,西漢皇室藏書之處。漢丞相蕭何造?!度o黃圖·閣》:“石渠閣,蕭何造,其下石為渠以導水,若今御溝,因為閣名?!痹诮耜兾魑靼参鞅薄?/p>

(19)掌書記:官職名。唐代地方軍政長官的佐官,掌起草、擬定公文等。監察御史:官職名。負責考察官員政績、整肅朝儀等事務。李德裕:字文饒,唐趙州贊皇(今河北贊皇)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

(20)臺鉉(xuàn):猶臺鼎,指宰輔重臣。臺,星臺,即三臺。鉉,用來舉鼎的器具,以代鼎。星有三臺,鼎有三足,均有三公之象,故以喻宰輔重臣。

(21)嗣(sì):繼承。弓裘(qiú):謂父子世代相傳的事業?!抖Y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p>

(22)省(xǐng)躬:省察自身,檢查自身。

(23)長慶:唐穆宗李恒的年號(821—824)。

(24)元稹(zhěn):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今屬河南)人。歷官中書舍人、工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州刺史等職。擅詩名,與白居易并稱“元白”。

(25)幽州:州名。唐武德元年(618)改隋朝涿郡為幽州,治所薊縣(今北京西南)。

(26)朱克融:幽州(今北京)人。朱滔之孫,唐朝藩鎮割據時期任盧龍節度使。長慶初年受幽州亂軍擁戴領軍務,后軍亂被殺。

【譯文】

元和十三年,祖父高平公鎮守太原時,不愿奉承顯貴的宦官,為監軍使內官魏弘簡所忌恨,但魏弘簡又挑不出高平公什么差錯,于是就多次上表憲宗皇帝說:“張家私藏有很多書畫?!庇谑腔实蹅飨掠H筆書信,索要我祖父高平公珍藏的書畫。高平公惶恐驚駭,不敢再私自收藏,便精選了一批書畫進獻給皇帝。于是把鍾繇、張芝、衛夫人、索靖的真跡各一卷,王羲之、王獻之的真跡各五卷,魏、晉、宋、齊、梁、陳、隋等不知作者的書畫各一卷,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鄭法士、田僧亮、楊契丹、董伯仁、展子虔及出自當朝名家的畫作共計三十卷進獻給皇帝,并上表說:“實在是前代的帝王們多方搜求散失于各地的優秀書畫,且朝夕欣賞品玩,才鑒賞評鑒出這些作品。陛下智慧圣明,鐘情于古代遺留下來的珍品,在處理朝政之余,借此怡養心神。上述書畫,均是幾代人所珍藏的寶物,堪稱珍品絕跡。其中陸探微的《蕭史圖》是當時的絕妙佳作,一直被列為上品,望陛下在鑒賞把玩時,請特別留意這件作品?!备咂焦硗庥窒驊椬诨实圻M獻了一幅《玄宗馬射真圖》。此畫為永寶府司馬陳閎所畫。并上表說:“玄宗的神明英武與生俱來,才技更是前代君主所不及,每當外出游玩打獵,都會以繪畫的形式予以記錄下來。何止像楚莊王在云夢澤射死犀牛時,楚國群臣們贊美旌旗華蓋的儀仗隊伍雄壯威武;也不像漢武帝在潯陽江親射蛟龍時,漢朝史官只知稱贊船隊相連的盛況。這幅畫,臣將其視作先王之靈瞻仰供奉,一向小心珍藏,陛下廣泛征集天下珍貴的遺跡,用以充備石渠閣,這幅畫能夠展現先祖的神姿偉貌,我怎敢不呈獻呢!”掌書記、監察御史李德裕代為書寫的表文。于是憲宗皇帝親手寫詔書答復:“愛卿祖上三公之榮譽代代相傳,你現在也忠實地繼承了先祖的事業,雄美的文詞冠絕當時的文壇,淵博的學識可以究盡千古的學問。典籍書畫都有收藏,而且這些藏品兼具廣博與精深。此次進獻的《玄宗馬射真圖》,使朕有幸得以瞻仰拜觀,感極而泣,如同看見圣靈降臨一般。其中鍾繇、張芝等人的書法,顧愷之、陸探微等人的繪畫,皆為古今的珍寶,將得到國家的珍視。朕在臨朝聽政之余,得以觀賞,感知繪畫藝術之精妙,體悟與自然和諧一致的功用,朕想通過觀賞畫中物象來反省自身,這豈是出于好奇而玩賞書畫呢?何況又勞煩你上表奏文,我對你的行為深表嘉賞。”這些書畫都被收藏在皇宮的府庫內,今世從此再未見過。其余書畫,在長慶之初,祖父受到宦官魏弘簡的門人,即當時的宰相元稹的排斥,受命出鎮幽州,遭遇朱克融叛亂,致使這些作品全部散失。這些書畫作品并未得到北方戎虜的喜愛,待事件平息之后,散落的書畫多被喜好古玩書畫者所購買收藏。

彥遠時未齔歲(1),恨不見家內所寶。其進奉之外,失墜之余,存者才二三軸而已。雖有豪勢,莫能求旃(2)。嗟爾后來,尤須靳固(3)!宜抱漆書而興嘆,莫將棐杮以藩身(4)。聊因暇日,編為此記,且撮諸評品(5),用明乎所業,亦探于史傳,以廣其所知。后漢孫暢之有《述畫記(6),梁武帝,陳姚最、謝赫(7),隋沙門彥悰(8),唐御史大夫李嗣真、秘書正字劉整、著作郎顧況(9),并兼有畫評。中書舍人裴孝源有《畫錄(10),竇蒙有《畫拾遺錄(11)率皆淺薄漏略,不越數紙。僧悰之評,最為謬誤,傳寫又復脫錯,殊不足看也。如宋朝謝希逸、陳朝顧野王之流(12),當時能畫,評品不載,詳之近古,遺脫至多。蓋是世上未見其蹤,又述作之人不廣求耳。

【注釋】

(1)齔(chèn)歲:兒童換牙,一般指七八歲年齡。齔,兒童換牙。

(2)旃(zhān):“之”“焉”二字的合讀。

(3)靳(jìn)固:寶愛,珍愛。

(4)宜抱漆書而興嘆,莫將棐(fěi)杮(fèi)以藩身:此處借用杜林、謝履的故事,旨在告誡人們不要將自己的收藏作為加官晉爵的籌碼。《后漢書·杜林傳》:“杜林前于西州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常寶愛之,雖遭難困,握持不離身。”漆書,此處指經書。棐柿,指代書法作品。棐,通“榧”,一種樹的名稱,即“香榧”。《晉書·王羲之傳》:“見棐幾滑凈,因書之。”事后謝履將王羲之寫于榧木幾案上的書法作品贈予桓玄,他也因此被委任揚州主簿。杮,削成薄片后用以書寫。藩身,護體,護身?!蹲髠鳌ふ压辍罚骸柏浺苑?,子何愛焉?”

(5)撮:聚起,聚合。

(6)后漢孫暢之:應為南北朝時人,此處張彥遠的說法似乎有誤。北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將孫暢之改定為后魏人。俞劍華在注釋《名畫論》時也將孫暢之注釋為后魏人。劉汝醴在《再論孫暢之》一文中,根據《隋書·經籍志》考訂孫暢之應是南朝宋梁時期人?!妒霎嬘洝罚簩O暢之的代表作品。編錄了戰國至漢代的畫史故事以及漢、魏晉和南朝齊的十幾位畫家的小傳及繪畫藝術的資料,并對他們的畫作進行品評,是一部較早的畫品論著。現已佚。

(7)姚最:字士會,北周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姚僧垣之次子。博通經史,尤好著述。有《續畫品錄》?!独m畫品錄》,現只存目,原書實則已佚,僅在《歷代名畫記》中有所引用,俞劍華輯佚并收錄在《中國畫論類編》中。是對南朝齊謝赫《古畫品錄》的補充與發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畫學論著之一。謝赫:南朝齊時期的畫家、繪畫理論家。善作風俗畫、人物畫。著有《古畫品錄》,為我國最早的繪畫論著。

(8)沙門:梵語音譯?!吧健敝x。彥悰(cóng):隋唐時期高僧。著有《后畫錄》。

(9)御史大夫:官職名。掌彈劾糾察及重要文書圖籍。李嗣真:字承胄,唐趙州柏人(今河北隆堯)人。著有《詩品》《書品》《畫后品》《書后品》各一卷。秘書正字:即秘書省正字,官職名。掌詳定校正典籍。劉整:與周昉同時期人。善畫山水。著作郎:官職名。掌修國史和起居注。顧況:字逋翁,號華陽真逸(一說“華陽真隱”),晚年自號悲翁,唐蘇州海鹽恒山(今浙江海寧)人。貞元九年(793)辭官隱居茅山。有詩名,尤長于歌行。撰有《文論》及集序數篇。又善山水畫,撰《畫評》一卷,已佚。本書卷十有傳。

(10)中書舍人:官職名。中書省屬官,掌詔告侍從、署敕宣旨、參議表彰等事。裴孝源:字號不詳,唐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人。繪畫史論家,活動在唐太宗、唐高宗時期。曾任中書舍人、吏部員外郎、度支郎中等職。著有《貞觀公私畫錄》?!懂嬩洝罚杭础敦懹^公私畫錄》,成書于貞觀十三年(639)。此書記錄了自魏晉以來,宮廷、佛寺及私家所藏的前人畫跡,為唐代及唐前美術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史料,書中強調了藝術的教化功用。

(11)竇蒙:字子全,唐岐州扶風(今陜西扶風)人。竇臮之兄。書法家。官至國子司業,著有畫史《畫拾遺錄》。《畫拾遺錄》:一卷,亦散佚?!缎绿茣に囄闹尽罚骸熬硗??!睆垙┻h于本篇中言及此書,在《敘歷代能畫人名》篇中時引此書。此書亦是品評之作,但大多泛論高下,未指明畫人品級及各家位次先后等。

(12)謝希逸:即謝莊,字希逸,南朝宋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文學家,以《月賦》聞名。顧野王:字希馮,南朝梁陳間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歷任梁太學博士,陳國子博士、黃門侍郎、光祿大夫。博通經史,擅長丹青。著有《玉篇》。本書卷八有傳。

【譯文】

我當時還不足七八歲,很遺憾沒能看到家中珍藏的書畫。除了進奉皇帝的作品以外,在動亂中散失后余留的,保存下來的總共才二三軸而已。即使是當時有很大的勢力,用盡能力也難以找回來了。唉,你們這些后輩呀,尤其要珍愛這些書畫啊!應該像杜林懷抱著用漆書寫的《古文尚書》那樣慨嘆不已,不要像謝履那樣草率地獻出二王的真跡以求自己加官晉爵。我姑且利用閑暇時光,來編寫這部畫記,輯錄前人有關書畫的品評資料,用以彰明他們的成績,也探求史籍中的相關記事,增加后人對他們的了解。后漢孫暢之著有《述畫記》,梁武帝,陳朝的姚最、謝赫,隋朝的沙門彥悰,唐御史大夫李嗣真、秘書正字劉整、著作郎顧況等,都有畫評問世。中書舍人裴孝源著有《貞觀公私畫錄》,竇蒙著有《畫拾遺錄》,這些著作和品評大多都是一些粗淺簡略之作,篇幅較短且總結不全面,尤其是僧彥悰的評論,錯誤最多,在傳寫中又有脫文、錯行,實在是不值得一讀。然而,如南朝宋時的謝希逸、陳時的顧野王等人,均是當時畫壇頗有成就的畫家,但書畫品評中關于他們的評論品鑒卻不見記錄,詳察距今較近的畫家在這些著作中的記錄情況可知,遺漏的人非常多??赡苁鞘廊藳]能看到畫家本人和他們的作品,撰寫著作和品評的人也未能廣泛收集資料的原因吧。

嗚呼!自古忠孝義烈,湮沒不稱者曷勝記哉(1)?況書畫耶!圣唐至今二百三十年,奇藝者駢羅(2),耳目相接,開元、天寶其人最多(3)。何必“六法”俱全,“六法”解在下篇。但取一技可采。謂或人物,或屋宇,或山水,或鞍馬,或鬼神,或花鳥,各有所長。

【注釋】

(1)湮(yān)沒:沉沒,埋沒。曷(hé):怎么、什么。《尚書·盤庚上》:“汝曷弗告朕?”

(2)駢(pián)羅:羅列,陳列。

(3)開元、天寶:唐玄宗李隆基的兩個年號,開元(713—741),天寶(742—756)。

【譯文】

唉!自古以來即便那些忠孝義士,聲名湮沒而不為人們所知曉的,怎么能記載得過來?更何況是書畫家呢!我圣唐至今已有兩百三十年,這期間畫技奇特的畫家均被羅列,耳目相接,尤其是在開元、天寶年間,涌現出的書畫家最多。被載入史冊的畫家何必要將“六法”全部掌握,關于“六法”,下篇進行解說。我認為只要具備其中一技,便可列入記錄的范圍。或者人物,或者屋宇,或者山水,或者鞍馬,或者鬼神,或者花鳥等,各有一種擅長之處就非常了不起了。

自史皇至今大唐會昌元年(1),凡三百七十余人,編次無差,銓量頗定(2)。此外旁求錯綜,心目所鑒,言之無隱。將來者有能撰述,其或繼之。時大中元年(3),歲在丁卯。

【注釋】

(1)會昌:唐武宗李炎的年號(841—846)。

(2)銓(quán)量:衡量、度量的意思。

(3)大中元年:大中,唐宣宗李忱的年號(847—859),唐懿宗仍沿用此年號不做更改(859—860)。大中元年,即847年。

【譯文】

本書提到的畫家,自史皇時期到大唐會昌元年,一共三百七十多人,在他們的排列次序中我盡量做到沒有差錯,之后對他們的成就進行衡量評定。此外還廣泛探求錯綜復雜的線索,將眼睛所看到的和心中所品鑒的結果都毫無隱瞞地講出來。希望后世有善于著述的人們可以繼續編寫。此時為大中元年,即丁卯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城县| 榆林市| 尤溪县| 武宣县| 武平县| 石景山区| 霸州市| 腾冲县| 宜昌市| 石景山区| 嘉鱼县| 南城县| 湘西| 贞丰县| 天水市| 资源县| 且末县| 鄂尔多斯市| 奎屯市| 察哈| 洮南市| 胶南市| 灵宝市| 天长市| 虞城县| 竹溪县| 平舆县| 浏阳市| 左云县| 常州市| 铜陵市| 临邑县| 平顺县| 五峰| 锦屏县| 海林市| 南皮县| 镇安县| 鹿邑县| 棋牌| 遂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