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商品學的產生與發展

一、商品學的產生

商品學是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商品交換范圍的擴大和商人經商的需要,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商品生產的發展、商人的出現是商品學產生和發展的前提。

我國的商品經濟曾經比較發達,為商品學的誕生奠定了物質基礎。我國對商品知識的研究也有相當長的歷史。據記載,春秋時期師曠所著的《禽經》,晉朝時期戴凱所著的《竹譜》,都是我國較早的商品知識書籍。唐代是經濟繁榮、商業發達的時期,茶葉曾經是最主要的貿易商品之一。茶葉由江南傳到北方,飲茶習慣逐漸盛行起來,人們普遍需要了解和掌握茶葉的栽培、加工、飲用等方面的知識,這一情況引起了文人陸羽的極大興趣。陸羽大量收集茶葉的生產加工和品嘗消費等方面的知識,于780年前后寫成《茶經》一書。該書詳細論述了茶葉的種類、性能、生產加工、經營保管、引用評審等方面的知識,被一致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商品學專著。

商品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最早產生在德國。18世紀初,德國的工業迅速發展,進口原材料與出口工業品的貿易擴大,客觀上要求商人必須具有系統的商品知識以勝任貿易工作,并對當時的商業教育提出了講授商品知識的要求。在商人和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德國的大學和商業院校開始講授商品學課程,并開展商品學研究。

德國的約翰·貝克曼教授在其教學和科研的基礎上,于1793—1800年編著并出版了《商品學導論》一書。該書主要講述了商品生產技術、商品分類、商品性能、產地用途、包裝鑒定等知識。貝克曼在書中指出,商品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任務在于研究商品的分類體系、商品的鑒定與檢驗、商品的制造方法和生產工藝、商品的價格和質量、商品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和意義。該書創立了古典商品學的學科體系,明確了商品學的研究內容,貝克曼本人也被譽為商品學的創始人。他所建立的商品學體系被稱為貝克曼商品學。隨著國際商品貿易與學術交流的不斷擴大,商品學這門學科先后傳入了意大利、俄國、奧地利,之后又傳入日本和中國。1810年,莫斯科商學院將商品學列為必修課。1884年,東京商學院也正式開設了商品學課程。

二、商品學的發展

商品學自19世紀起相繼傳入意大利、俄國、日本、中國以及西歐和東歐的國家,商品學得到了迅速發展,商品學教育和研究也日益深入與廣泛。我國的商業教育始于1902年,商品學開始作為商業學科里的一門必修課出現。

19世紀中葉,由于自然科學和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少學者運用物理、化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開展了商品學的研究,把研究商品的內在質量、確定商品質量的標準、擬定檢驗和鑒定方法作為商品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奠定了商品學的自然科學和技術系統的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商品學的研究出現了新的發展,在西歐形成了經濟學體系的商品學,即從經濟或技術經濟的觀點研究商品與人、經濟技術、自然資源以及環境的關系,并把商品學歸于經濟科學的范疇,出現了銷售商品學、消費商品學、商品經濟學等分支學科。

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現代科技與經濟的高速發展,商品的“商”與“品”兩重性受到人們的同等重視,世界商品學開始步入技術型與經濟型相互交融的現代商品學時代。現代商品學強調從技術、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運用自然科學、技術科學與社會科學相關的原理和方法,綜合研究商品與市場需求,商品與資源合理利用,商品與環境保護,商品開發與高新技術,商品質量控制、質量保證、質量評價以及質量監督,商品分類與品種,商品標準與法規,商品包裝與商標、標識,商品形象與廣告、商品文化與美學,商品消費與消費者保護等技術和經濟問題。

三、商品學學派

商品學根據研究內容和側重點,分為三個流派:

技術派從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角度研究商品的使用價值,其研究的中心內容是商品質量,商品學成為自然科學的商品學或技術論商品學。技術派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商品分類、商品標準、商品質量、商品鑒定與檢驗、商品包裝、商品養護等。技術派被大部分國家認可。

經濟派從社會科學和經濟學的角度,特別是從市場營銷和消費需求方面研究與商品質量和品種相關的問題,稱為社會科學的商品學或經濟商品學。這一流派被德國、日本等少數國家認可。

綜合派既包括了自然科學的研究,也包括了經濟學方面的研究,兩者均包含在內。

【拓展閱讀】

商品屬性與經濟行為

人們交易商品看重的往往不是重量、大小等基本屬性,而是每種商品各自不同的獨特屬性,如食品的可口和營養、衣服的保暖和舒適、房子的堅固和遮蔽風雨等。這些獨特的屬性構成了交易的基礎,而對這類屬性組合的度量和測定,是達成交易的重要環節。遺憾的是,許多屬性的度量都是復雜和困難的,賣家要努力顯示他出售的商品的屬性及證明其屬性品質的優良,而買家則會不斷地權衡和考量其所需商品的屬性及好壞,雙方努力的程度不同會造成不同的交易安排和交易價格。一般來說,賣家更內行或更努力地證明了其出售的商品品質好,他就能索取更高的價格;相反,買家更內行或更努力地測度了商品的品質差,他就能以更低的價格取得商品。

來看具體的商品,我們發現最終的消費品,如各類食品、服裝及各種裝飾品,由于其屬性更多地涉及人們的主觀感受,對這類商品的屬性測度標準的差異很大,如個性化、小批量的生產更有利于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同時,利用廣告等大眾媒介影響人們的偏好,也是有利可圖的。耐用消費品,如家電、汽車和住房,由于其商品構成的復雜性及具有大量的專業知識,使得買方進行屬性和品質的甄別幾乎不可能。于是,品牌、企業形象和商譽、售后服務等一系列屬性顯示和品質保證的行為可以方便交易的完成,并帶來更多收益。

另外,我們發現,由于賣家長期銷售一種或少數幾種商品,因此賣家對這些商品屬性的知識要遠遠多于買家。在很多時候,買家很難對賣家的商品進行直接甄別,于是賣家提供的顯示屬性的信息就更為重要了,而賣家之間的有效競爭是保證賣家向買家提供充分有效的商品信息的最重要的機制。此外,隨著商品種類和數量的不斷增長,買家要對商品進行直接甄別的成本增長較快,于是買家將更多地利用品牌、商標、企業信譽等信息來間接地甄別,以降低交易成本,從而促進企業更注重品牌的維護和企業形象的樹立。

思維導圖

本章小結

商品是商品學的基礎,商品是指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其中兩個要點:第一,商品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具有有用性;第二,商品是為了交換的而生產的勞動產品,以進入流通領域為特征。

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二重性。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指商品的效用或者物的效能,即“物的有用性”。商品的使用價值構成了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反映了人的需要和商品屬性之間的滿足關系。商品學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的商品的使用價值理論。

商品有用性的物質基礎,或形成商品的使用價值的主導因素是商品的各種自然屬性,自然屬性為一切物品所共有,是指由商品自身固有的成分、結構決定的,與其事物發生關系時所表現出的性質、性能、形態特征或者特點。自然屬性決定了商品具有一定的用途和功能,決定了物品的使用價值或者物的效用。

商品的社會屬性是指商品滿足任何社會需要的特征、特性的總和。商品的使用價值由商品交換制約,其中包含了諸如商品美化、商品文化、商品信息等方面的要素,體現了商品被市場所接受,被社會和他人所承認的程度。

商品學的研究對象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具體體現為商品的質量。作為一門包含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內的多學科交叉的技術經濟應用科學,商品學應圍繞商品質量這個中心來研究商品質量的形成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商品質量的管理、監督、評價的各種手段,研究商品在流通過程中的質量維護理論和措施,研究經營管理商品以及有關商品研究的科學方法,研究商品對人類及其生存環境的負面影響等。

開展商品學研究的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促進商品生產的發展,開發新產品,指導使用價值的形成;確保商品質量的完好無損,監督商品的使用價值的實現,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促進商品的使用價值的實現。德國經濟學家教授、自然歷史學家約翰·貝克曼在西方被稱為商品學學科創始人;中國人陸羽的《茶經》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葉商品學專著。

本章重難點

1.商品的使用價值的判斷。

2.商品的社會屬性與自然屬性。

3.舉例說明商品的功能、商品體、有形附加物和無形附加物,并闡述他們之間的關系。

4.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思考題

1.你怎樣理解“商品”的概念?商品與一般商品和產品的區別是什么?

2.作為勞動產品的“病毒”,它有使用價值嗎?算不算商品?為什么?

3.試舉例說明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商品的屬性之間的關系。

4.試以實例說明“主體對客體的作用不是價值,只有客體對主體的作用才可能是價值”的論點。

5.商品的使用價值理論對你有哪些啟發?

在線測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鲁木齐市| 淮滨县| 石门县| 安图县| 都安| 页游| 平远县| 增城市| 灌南县| 肃北| 伊宁市| 杭锦旗| 隆林| 荆门市| 无极县| 新蔡县| 辽阳县| 宜宾县| 双柏县| 开平市| 慈利县| 晴隆县| 定州市| 海门市| 招远市| 塔城市| 宜都市| 泸定县| 康乐县| 大兴区| 铁力市| 濉溪县| 耒阳市| 九龙坡区| 藁城市| 临城县| 黄大仙区| 富锦市| 灌云县| 东丽区| 银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