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精益集成產品開發
- 梁開榮等
- 1633字
- 2024-04-25 18:14:15
1.2.2 大規模生產階段(1908~1930年):批量生產在美國
汽車工業大規模生產的形成歸功于亨利·福特創造的大規模流水線生產方式,而福特制誕生及其創新性的原動力就在于當時的技術創新以及巨大的市場需求。19世紀末20世紀初,合金切割工具、多功能機床以及電力傳輸裝置在加工業中的廣泛應用,為大規模流水線生產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其中,導致過去零件不能標準化的禍根就是金屬熱成形技術不成熟,這一問題得到解決之后實現了汽車零部件的標準化和統一性。汽車零部件通用性、互換性的加強大大減少了使用零件的種類,并簡化了組裝過程,從而節約了裝配時間。機械化、標準化的大規模流水線生產形式還使得汽車工廠對工人技能的要求急劇下降,尤其是減少了對高工資、技術熟練的裝配工人的需要,由此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也擴大了雇傭勞動力的挑選范圍。此外,由于組裝工人的專業化分工得到加強,工作變得簡單,既減少了出錯的概率,又提高了汽車的質量。
1903年,美國汽車大王福特創辦福特汽車公司,并提出“讓汽車成為大眾的需要”。1908年10月推出T型汽車,該車發動機排量為2.89L,最大功率為18kW(25馬力),四缸、四沖程,它以技術新穎、價格低廉、操作簡單而受到廣大用戶的喜愛。1910年,T型車銷量超過1萬輛,1912年產量達78440輛。1913年,福特在伊利·惠特尼(EliWhittney)發明汽車“標準化部件”的基礎上,發明出汽車“流水線生產”方式,通過這兩種方式把過程繁雜的汽車生產分解為若干簡單的勞動,在生產中實現標準化和大規模流水線生產。福特汽車公司在1914年年產量達到30萬輛,1926年達到200萬輛,直到1929年T型車停產時,總共生產出1500萬輛。
福特汽車公司實行流水線大規模生產方式,大大節省了生產工時,一輛T型車的生產時間從2小時35分鐘縮短到只需1小時33分鐘。而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和生產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使得汽車單價從850美元驟降到290美元,使得當時的農民和普通的工人都有能力購買這種汽車。這是汽車工業的一次偉大革命,它為汽車工業的大規模生產體制開辟了道路。福特T型車在美國得到了普及,讓汽車進入了美國的普通家庭。而福特汽車公司生產T型車的經驗不僅為美國,而巨為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由此福特汽車公司被譽為“汽車現代化的先驅”。
1929年美國平均不到五個人就有一輛汽車,汽車保有量達2670萬輛,汽車工業也成為美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從1915年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一直都是世界上的汽車生產大國。雖然歐洲是汽車的發源地,但是一直停留在手工作坊的單件生產的層次,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工業生產的破壞,歐洲的汽車生產被遠遠地甩在美國之后。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法國雪鐵龍公司才把福特制大規模的生產方式弓進到歐洲。在這一階段,汽車工業完全被西方發達國家所壟斷。各發達國家都推出了價廉、堅固的經濟適用車,例如福特的“T型車”、大眾的“甲殼蟲”、法國的2CV、英國的Mini轎車以及意大利的“FIAT500”等,并使得汽車工業成為各國的支柱產業。
從最初的手工生產階段到大規模生產階段,生產方式從單件生產發展成流水線作業,相比單件生產每年不超過1000輛產量、生產成本高以及產品可靠性和一致性得不到保障的特點,大規模流水線生產方式則能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單位生產成本,零部件的通用性得到加強以及有了細致的分工協作。大規模流水線生產方式的核心不在于移動的或連續的機器組裝線,而是零件要有互換性,而巨相互連接簡潔方便。正是由于在制造工藝上的這種革新,才使得設立組裝線成為可能,這樣一來單位時間內產品的生產數量增加,在當時供不應求的市場中,這種生產方式無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雖然大規模生產方式生產出來的汽車在數量和成本上具有優勢,但是在一味地追求產品數量的過程中,汽車車型較為單一的缺陷也暴露無遺。而消費者的需求又是多樣化的,尤其是不同地區的消費者對汽車需求是具有多樣性的,從而使福特制的汽車生產陷入了一種產銷矛盾之中??v使福特極力以低廉的價格來吸弓消費者的青睞,但是完全標準化的生產使它逐漸失去了吸弓新客戶拓展市場的能力,更為先進的生產方式必將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