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五次轉折
書名: 秦爭作者名: 樂極生歡本章字數: 2323字更新時間: 2024-02-27 00:03:17
士子聲音并不算太大。
卻顯得很突兀。
在滿堂奉迎中,顯得格外不適。
這便引起很多人的注意,眾人紛紛將目光投向桓澈,惠尹這邊。
“這位士子,不知是哪一國的名士,莫非對田君之言,不以為哉?”
“看這穿著,非士子貴族啊。”
“聒噪爾,田兄對當今天下大勢看的如此清楚,為吾等解惑,而這孺子懂個甚,好生聽著便是!”
“......”
大多數,都在斥責桓澈,當然也有人想請教請教桓澈的看法。
最好桓澈真的有些本事,能與田榆來一番唇槍舌劍。
他們也正好能看個熱鬧。
在這個時代,凡士子學子,最喜辯論。
每次辯論,往往都能留下膾炙人口的事跡,以供后人傳播贊頌。
而辯論的過程中,往往是極為激烈,你來我往,熱鬧非凡。
“澈,并無任何看法。”桓澈搖了搖頭道,他沒有興趣和田榆辯論什么,也不想著借助辯論而出名。
在他看來,這些都是虛的。
鬼谷派歷代前輩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縱然以口舌之利能左右國之興亡又能如何,若王上不喜,終難獲個善終!
張儀如此,蘇秦如此,公孫衍亦是如此!
桓澈并不想多言。
而對側桌案的田榆,卻不想放過這個機會。
如若真能辯論一場,壓倒桓澈,他的名氣將再度提高不少。
田榆看向桓澈,微笑道,“澈君不妨說說自己見解,田榆想請教一番。”
“既無視田榆學說,亦對田榆所說的天下大勢不以為然,想必澈君定有高見,還請澈君教我!”
田榆起身,緩緩行禮。
看起來很是彬彬有禮。
但桓澈能看出來,田榆所展現出的貴族氣度,完全是虛的。
和惠尹無法可比。
惠尹是堂堂正正,有何想法盡皆說出,心中不藏其他心思。
而這田榆,是想對自己發難,逼迫自己辯論,以成他虛名。
桓澈身旁,正靜靜品酒的惠尹,見田榆有些咄咄逼人,忍不住道,“澈兄不想多言,自然是有其道理,何必一而再、再而三請教?”
莽也開口了,“我說你這廝,嘮叨個甚!阿澈沒有時間理會你!狗屁學說,乃公聽著都感覺荒唐!”
莽脾氣可并不是很好。
莽雖性烈,卻不傻。
他也隱隱看出來了,這個田榆,是想為難阿澈啊。
看起來就不像個好東西!
況且之前從新鄭趕往焦城的途中,他與阿澈同駕馬車,期間聽了不少阿澈對天下大勢,對治國的看法,這田榆所說的和阿澈根本沒法比啊,現在也敢想和阿澈辯論一番?
“粗鄙莽夫!”看著莽氣勢懾人,田榆怒而甩了甩衣袖,也有些生氣了。
他看向桓澈,繼續道,“可笑,既無真才實干,也敢覷視榆的學說?”
“是啊,沒有本事就不要多言,省的引人發笑。”
“榆君可是聞名齊國的士子,不是我等可以肆加妄論的!”
“安安靜靜,老老實實聽著便是!現在可好,打斷了榆兄的發言,擾了榆兄的興趣,滿意了?”
一時間,桓澈這里竟成為眾矢之地。
桓澈搖頭,向著田榆拱手道,“澈本不想多言,奈爾榆君咄咄相逼,得理便不饒人!”
“榆君所說之天下大勢,可謂可笑,荒謬,堪稱曠古之謬論,滑天下之大稽,也只能在這酒肆客旅間,得人奉承罷了。”
桓澈的聲音剛落下。
田榆便忍不住了,雙手被氣的發抖,但憑借心中自認的名士涵養,臉上皮笑肉不笑的道,
“好,好,好!敢問澈君,田榆學說謬論,敢問先生可有言!”
薪夢居靜了下來。
在這里品酒的客人,悉數圍到田榆、桓澈的桌案前。
他們知道,一場精彩的辯論即將開始了。
起因為對天下大勢的看法。
不過雙方,身份卻天差地別。
一邊是齊國名士田榆,齊國王室貴胄。
另外一邊,沒聽說過。
當然了,沒人認為桓澈能有多高的看法,看著衣著冠領,就知其是庶人,能有何等看法?
看起來他還和那個身材魁梧的莽漢關系很好,與此等人廝混一起,恐怕字都未必認識幾個吧?
薪夢居的寂靜,并未持續多久。
桓澈平靜的看向田榆,緩緩道,“爾所說天下大勢歷經轉折,卻不知何為轉折!”
“自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天下進入戰國以來,天下大勢轉折多次!其一,魏國國相李悝編撰《法經》,后魏上將軍吳起二次變法,使魏國成為超強大國,雄踞六國之上!其二,列國變法狂潮到來,秦國以商子變法,以群臣合縱連橫,遂然東出,使強魏衰落,成西北強國!其三,楚國以屈子變法,成南方強國,其四,齊國鄒忌變法,成東方強國,彼時,魏國衰落...秦、齊、趙三大強國并立,三晉衰敗,抱團取暖!其五,趙國以胡服騎射變法,使得趙國成為第四強國,三晉以趙國馬首是瞻,魏韓得以幸存,免去滅國之危。”
“五次變法轉折后,四大強國縱橫,戰爭多矣,民不聊生,國之疲倦。諸國皆已疲憊,百姓厭倦戰爭,王侯將相皆想天下和平,百姓平民只想衣暖食足,諸侯不欲爭霸,百姓不欲戰爭,可見第六次轉折將到來,此次轉折,天下定于‘一’!七大戰國,終將合于一國,春秋戰國以來最終轉折,即將到來!”
桓澈平靜說著,滿堂早已寂靜,所有人額頭上浮現出汗珠,皆被桓澈的話震到了。
這番見識,打破了他們的認知。
戰國至今,已有五次轉折?
春秋戰國五百余年,諸國并立,最終要并于一?
而且,這番驚世轉折,即將到來?
也就是說,他們將面臨一個大時代!
“至于榆兄所說的天下大勢......”桓澈忍不住笑道,“自三家分晉,韓、魏、趙亦互生兵戈,內亂多于外亂,魏強時吞韓趙之地,魏衰落趙強盛時,趙亦吞魏韓之地,韓屢屢遭受魏趙欺凌,昔日申不害于韓國變法,韓國即將成為戰國小霸之時,便是魏國攻韓,使得韓國新兵盡損,韓國至此一蹶不振,成為諸國中最弱小國,本來將成為又一次戰國轉折的韓國變法終止,三晉豈能再度合為晉國?”
“南方楚國封君甚多,以至卿貴各族族兵,比楚王王兵更多,楚王尚不能號令所有楚君,楚國分裂是遲早的事情,若面對外敵楚國卿貴都未必能合兵拒敵,談何抗敵?”
“遼東燕國遠處偏遠地帶,鎮壓異族都為之不易,也就是齊趙無吞并之心,不然早已覆滅!”
“而東方大國齊國,數十年不動兵戈,君卿安于享樂,民生怠于耕戰,不遇戰事齊國安定,若遇戰事齊國必敗!”
“未來,必將是秦統于天下!榆兄,爾方才所說的天下大勢,堪稱謬論,到了秦國,恐怕不日便將會被趕走!澈勸榆兄,不如明日便返回齊國,省的入秦后自取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