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地產下半場,粗放營銷一去不回
2018年,在萬科秋季例會上,“活下去”的口號被喊出來。
經濟增速放緩、少子老齡化襲來、國家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三道紅線”要求出臺……種種因素疊加,每個房地產從業者都知道,中國房地產行業必將停止高歌猛進的擴張。
彼時,多數人的感受還只是初秋微寒,覺得還有時間購置御寒衣物,儲備過冬食糧。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撥快了地產行業變革的時針。
2021年,地產行業走出了塌陷式的行情,但暴雷、降薪、裁員、失業……波及了無數從業者和他們的家庭。
2022年初,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先生說:“中國房地產行業已進入‘黑鐵時代’。”在中國房地產行業發展史中,這種民間表述直接跳過了“青銅時代”,足見行業轉變來得太快,大多數人都猝不及防。
作為一個地產營銷人,在這個快速下滑又接連塌陷的過程中,我聽到也看到了很多人的出局。有人為了還房貸和滿足家庭開支,兼職開滴滴、跑代駕,我認識的一位營銷總監,甚至利用每個周末跑到公園門口賣風箏補貼家用。
我還看到更多的從業者仍在局中。在甲方或乙方竭力戰斗,掙扎求生。只不過那份努力,在下行的勢能之中顯得蒼白無力。
在市場艱難的時候,地產營銷人有多少種苦?招不到優秀的置業顧問團隊,自渠團隊沒有活力,項目總下沉瞎指揮,營銷中心駐場瞎指揮,沒錢投廣告,沒錢做活動,渠道綁架……
我講一個真實的案例。某公司城市營銷總,被公司調入他負責的一個重難點項目擔任項目營銷總,他負責的其他項目則由集團營銷中心暫時托管。同時,集團要求城市總經理要下沉管營銷,集團營銷中心要派人駐場支援……
于是,這個項目就變成了城市總經理、項目總、營銷中心總監、營銷中心策劃總監、營銷中心策劃經理5個人,指揮項目營銷總、策劃經理、銷售經理3個人。
這樣一來,不僅造成了聽不見炮火的指揮一線干活的,更嚴重的是外行指導內行。各個非營銷部門的職能領導提要求、給建議,看起來完全貫徹了集團的方針,下指令的也都用心了。結果卻是一線工作一團亂麻,生不如死地做了一堆無用功。
兩個月后,那個原城市營銷總被離職,然后,換人,繼續;再換人,再繼續……
類似的情景我見過很多,我相信你也一定見過很多,甚至正在經歷著。
從什么時候開始,沒錢打廣告,沒錢做活動,團隊沒干勁,好用的人招不來的?是從被分銷綁架的那一刻開始的嗎?
我的理解是,這真怪不到渠道分銷頭上。這一切,怕是從行業開始“高周轉”時就埋下了隱患。我們太習慣“快”了,快到不喜歡深入思考,快到高壓之下公司不給營銷人扎實做事的時間,快到沒有時間讀書、聽課……
我眼里的地產營銷,多少是有一些“畸形”的。
比如廣告。最普遍的地產廣告,無論是文案,還是畫面,都無法從任何一本專業書里找到理論依據,只有對調性、高大上、高逼格的空洞追求。哪有什么大衛·奧格威,哪有什么杰克·特勞特,哪有什么華與華……
在下行的市場周期里,普遍存在著一種非常搞笑的現象:新項目入市,一定要拔高調性,高度直逼“我是全宇宙第一”。然后,銷售期畫風突變,直接變成“抄底特價6000元/平方米起”。廣告該做的事,一點都沒做。
“我知道我的廣告費浪費了一半,但不知道是哪一半。”每當我看見那些“宇宙第一”的廣告時,我就想說:“你不是浪費了一半廣告費,而是浪費了全部。”正是因為這樣的情況大量存在,才會有“廣告無用論”,才會有分銷綁架論。
這些“畸形”,大多是因為“快”到沒時間讀書、學習造成的。所以,有時候慢一點,反而快。
比如讀書,積累方法論很慢,但只有具備充足的理論基礎,才能獲得超越常人的認知洞察力。
比如OKR[1],就是一步一步突破瓶頸,直到達成目標,而這一步一步是需要時間的。
比如本書中會談到客戶訪談的重要性,要花時間找到項目中能跟客戶需求真正匹配的價值點。先瞄準,再開槍。但實際上,很多人都習慣了“干就完了”。
比如,總想一招制敵,一招不行再想一招,結果半年、一年都過去了,還是原地踏步;反而是扎扎實實做動作的,兩三個月就能脫胎換骨。
……
我們有兩家獨立運營的兄弟公司:圖靈營銷和金滿貫銷售。圖靈營銷致力于輔助項目提升銷售力的“超級案場”服務的打造;金滿貫銷售致力于難點項目的大包代理。
從2016年公司成立至今,我們成功地啃掉了一些硬骨頭,積累了一些經驗,踐行了一些科學方法在地產營銷中的運用,并挑選了其中的一部分,寫到了這本書中。
本書受艾利·高德拉特博士《目標》一書的啟發,也采用了小說體。
具體原因有三:一是能力有限,寫不出教科書式的嚴謹;二是小說體有故事情節,讀起來會輕松一些;三是案例不方便實名制,誰也不愿意當那個反面典型。所以,書中提到的兩個項目,是根據若干個真實案例藝術創作出的虛擬項目。我們將這兩個項目以故事的形式展示出來,試圖給出以下這幾個問題的參考答案:
1.陷入困局的項目,如何解套,進入正向循環?
2.如何充分挖掘、解讀、傳遞項目的價值?
3.廣告到底有沒有用,怎么做才有用,怎么做才能解綁分銷?
4.優秀的置業顧問不好招,能否通過其他辦法解決接待水平的問題?
與此同時,我們對很多所謂的“行業常識”提出了質疑,試圖表達我們的理解。我們認為營銷沒有什么大招,即便偶爾有一兩個例外,那真的是例外,可遇不可求。
營銷真正該做的是,扎扎實實把每一件事做對,就可以超越90%的對手,就可以跑贏市場。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在現實行業中,很多事都沒做對,根本就是錯的。
本書絕大部分內容的撰寫是由我的合伙人范世興完成的,公司很多同事也參與了審閱、建議、修改以及素材收集、設計等工作。
2017年,在老東家的年會上,吳老師講了這么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奮斗,就是每一天很難,可一年一年越來越容易;不奮斗,就是每天都很容易,可一年一年越來越難。”
彼時還沒有廣泛流行“長期主義”的說法,但我眼里的老東家,就是一直在踐行長期主義。即使離開后,我也將這樣的價值觀寫進了自己公司的企業文化中。
馮唐說:“在無能為力,不知道干什么的時候,就去讀書。”在此時的市場行情下,除了干好手頭的事,正是讀書的大好時機。讀書就是一件能夠體現長期主義的事,吳老師那句話,在讀書這件事上同樣適用。
李笑來說:“哪有什么知識變現,每個人都會的東西變不了現,只有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距,才能變現。”
愿讀到這本書的有緣人,能有些許收獲,能使用一些工具跑贏市場,幫企業多省錢、多賺錢。
我在實踐中發現,用好本書講述的方法論,是能夠跑贏市場,賺到認知差的錢的。如果企業運用方法論得當,收獲的必然是億元級的額外利潤。
此時,距3月28日上海市政府宣布全城封控剛好一個月,希望疫情早點結束,希望祖國昌盛、世界和平,希望百姓能好好做事,好好過日子。
楊濤
2022年4月27日
于鄭州濱河國際新村
[1]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標與關鍵成果法,是一套明確和跟蹤目標及其完成情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由英特爾公司創始人安迪·葛洛夫(AndyGrove)發明,并由約翰·道爾(JohnDoerr)引入谷歌使用。1999年,OKR在谷歌被發揚光大,之后在Facebook、Linke d In等企業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