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核心穩定

1.2.1 如何不受別人負面情緒的影響

我身邊有一位朋友,她總是充滿正能量,積極向上,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好。起初,我覺得她有點過于完美,同時也好奇她是如何做到的?是真心實意還是故意裝出來的?但隨著了解得深入,看到她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都仍然保持這樣的態度,我開始相信她的確就是這樣的人。

然而,最近她開始變得特別愛抱怨,尤其是向我抱怨,可能因為我們有很多共同之處,她抱怨的內容我都能理解。于是每次見面,她都會向我抱怨。一開始,我沒有打斷她,還回應了她,有時甚至站在她的立場為她辯護,但后來聽得有些煩躁,我便嘗試轉移話題。終于有一天,我實在忍不住了,直接提醒她:“親愛的,你最近抱怨挺多的,是不是應該找個教練請教一下?”然而那天回家后,我明顯感覺自己的精神狀態很低落,提不起興趣做任何事,而她卻依然在線參加一個項目,狀態良好,似乎并未受到她所抱怨的事情的影響。

這讓我開始反思:“為什么我會容易受到身邊人負面情緒的影響?”

事實上,我確實是一個情緒敏感的人。如果自己的內心不穩定,就容易在無意間受到外界負能量的影響。雖然現在我有部分覺察能力,在回家后能注意到自己的能量狀態很低,但這屬于后知后覺。我需要做到的是當知當覺,甚至先知先覺。

情緒具有傳染性,他人的抱怨傳遞出不滿、煩躁甚至怨恨。我們會感知到他人的情緒,激起我們類似的感受,這本來有助于我們發揮同理心。然而,如果我們的內心不穩定,就會讓自己的大腦成為他人想法的跑馬場。

那么,如何讓自己的內心穩定,不被他人情緒影響呢?

在《第七感:心理、大腦與人際關系的新觀念》一書中,作者丹尼爾·西格爾(Daniel Siegel)提出我們需要整合自己的覺知力,覺知力就像用第三只眼在總攬全局的位置上,觀察當下發生的一切,同時讓我們與情緒保持一定的距離。

書中用“覺知之輪”來比喻這種心理過程(見圖1-2)。我們可以想象一個車輪,輪轂代表開放、接納性的心理內部,輪輻代表將注意力引導到邊緣的通道,邊緣則是注意到的外界的人、事、物(外界刺激)。覺知之輪可以幫助人們保持內在穩定性。我們可以待在開放、接納性的輪轂中,將注意力引導到外界的事物上,感受邊緣上的心理活動,而不被這些心理活動淹沒。

圖1-2 覺知之輪示意圖

通過運用覺知之輪的概念,我們可以更好地觀察和理解自己的情緒,從而避免被他人的負面情緒影響。當我們遇到他人的抱怨時,我們可以嘗試將自己置于觀察者的角度,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讓這些情緒影響我們的內心平和。

在生活中,我們觀察到有些人特別容易受到冒犯,有時候你無心的一句話,他就覺得自己被冒犯了,情緒激動起來。大多數人會選擇遠離這樣的人,因為不想惹麻煩。這些人也可能會與他人保持距離,讓自己免受傷害。然而,過度的自我保護可能讓一個人越來越固化,不利于擴展自己的忍耐限度。這樣,他始終處于自己的舒適區,他的地盤也就那么大。我們要敢于去拓展自己的界限,這也許正是讓自己突破固有思維的好時機。

每個人對外界的刺激都有一定的忍耐度。在這個限度內,我們能夠正常應對,保持接納的態度;反之,我們可能會變得被動,甚至失去控制。訓練覺知力有助于我們獲得更強大的內心穩定,從而提高忍耐度,變得更敏銳、更客觀、更開放,并因此獲得更強的復原力。

訓練覺知力的關鍵在于勇于面對自己的情緒,直視而非逃避它們。我們需要穿越和體驗情緒的洪流,去看見自己的需求,然后問問自己:“什么是我真正想要的?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當我們勇于體驗情緒、讀懂情緒背后的需求,并知道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么的時候,我們就能保持內在的穩定,不會輕易受到他人情緒的影響。這樣,我們就能拓寬自己的“地盤”。

我們的注意力決定了我們的認知資源投向何處,直接激活大腦相關區域的神經元放電。這意味著神經可塑性可以由注意力本身激活。這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我們關注未來的、積極正向的、進步的事物,就會擁有更多的積極情緒、創造力和行動力;如果我們總是關注問題、負面消息和自己的缺點,就可能會陷入情緒內耗,缺乏信心和行動力。

我們可以借鑒正念的方法訓練注意力,正念(mindfulness)指的是有專注感知的能力,有意識地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不受判斷的左右。科學研究表明,正念對調整情緒大有幫助。

訓練覺知力的做法

1. 內觀冥想——關注呼吸

坐在椅子上或平躺在地上,閉上眼睛,關注自己的呼吸。每當思緒漫游,迷失在想法、記憶、情感或擔憂中時,輕柔、充滿愛意地將注意力拉回到呼吸。每次只需幾分鐘。你也可以使用一些冥想引導詞幫助自己。

2. 身體掃描

坐在椅子上或平躺在地上,閉上眼睛,有條不紊地將注意力從腳趾移動到鼻子,暫停一會兒,體會身體各個部位的感覺。

3. 記錄覺察日記

用語言描述內心世界,將進入覺知的想法、感覺、圖像和情感寫在日記里。

4. 行走冥想

將注意力集中在鞋底或小腿,慢慢地在房間里走動。

在進行以上練習時,我們要保持觀察(感知自己如何集中注意力)、客觀(抽離,不卷入觀察對象)和開放(接受事物本來的樣子,不受評判的影響)的心態。

當遇到愛抱怨的人時,我們首先需要連接到自己內心穩定的核心狀態;其次,在對方抱怨時,保持距離——可以讓身體后傾而不是靠近對方,甚至可以站起來走動,然后從思維上抽離;最后,覺察一下:對方觸動了你的什么模式,你需要拓展的是什么?

當我們能做到以上三點時,我們就不容易受到外界負面情緒的影響,也能不斷地拓展自己的邊界。這意味著我們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因為我們聚焦于可以改變和拓展的方面。通過持續練習和提高覺知力,我們可以在面對他人情緒波動時保持內心的平靜,并更好地處理各種人際關系。

1.2.2 無意識的抱怨到有意識的轉變

公司新聘請了一名銷售員,他是從其他地方被挖來的,公司對他寄予了厚望。這名銷售員在加入公司的第一個月表現出色,幫助公司創下了有史以來的最佳業績。

然而,從第二個月開始,大家發現這名銷售員有個特點:當他能量充沛時,工作非常投入;然而在能量低迷時,比如領導不認可他的時候,他會突然陷入沮喪,表現出慍怒,甚至說一些難聽的話。此外,他還會和不同的同事抱怨,并讓這些抱怨在公司內傳播,導致公司內部氛圍緊張。最后,大家都避免與他接觸,因為一旦他開始抱怨,說上幾小時都不會停,雖然反復提到的都是那幾句話,聽的人很厭煩,但他卻津津樂道。如果沒有人制止,他會一直這樣抱怨下去。

在能量低迷時,也就是情緒被綁架的時候,人們容易產生無意識的抱怨,既消耗自己的能量,又耗費他人的能量。然而,我們無法事事稱心如意,有時有些事情會讓我們覺得不公平,心生抱怨和憤怒,想和別人傾訴。那么,如何既能表達自己的不滿,又能減少對自己和他人能量的消耗呢?

實際上,你可以有意識地“抱怨”。

如何有意識地抱怨呢?

第一,設定一個時間,告訴朋友“接下來我要吐槽半小時關于某某某的事情,我需要你傾聽”。

第二,吐槽完畢后,抖掉身上的負面情緒,甚至可以邀請朋友一起做,以表達對朋友的感激之情。

第三,接下來思考一下自己抱怨背后的需求是什么?這樣既能表達自己的不滿,也能減少對自己和他人能量的消耗。

如果沒有合適的朋友,也可以嘗試通過寫日記表達自己的抱怨。寫完之后,可以選擇撕碎日記,然后思考自己的需求。

正如那位銷售員,他本身是有能力的,但由于無法有效地掌控自己的情緒,在情緒失控時,陷入了無盡的抱怨,不僅給自己帶來負能量,還傳遞給他人。這真是雙輸的局面,非常可惜!

通常,這類人也很敏感,容易受到外界負面情緒的影響。

敏感的人尤其容易情緒化,可以嘗試記錄自己的情緒變化。通常有這樣幾種情況:當付出努力并得到他人的正向反饋和支持時,雖然會感到身體勞累但心情愉悅;但如果付出努力卻沒有得到反饋,尤其是遇到負面反饋時,疲憊感會迅速席卷而來,甚至在完成任務后,整個人只能癱軟在沙發上。

正向反饋會激勵我們前進,使我們更加努力和進步;但一旦得不到正向反饋,就容易感到失望、難過和疲憊。我們可以利用正向反饋的力量,積極爭取更多的正向反饋,從而激發自己的熱情和動力。

那么,如何克服負向反饋帶來的影響呢?

我們要明白,負向反饋也是一個成長的契機。如果能從負向反饋中吸取教訓,那便是一種突破。關鍵是要避免讓負向反饋影響自己的情緒,同時要客觀地看待問題。如果反饋是合理的、中立的,就要接受這個反饋并做出改進。然而,如果對方的反饋源于狹隘的理解,你需要做到僅僅是聽到這樣一句話而已,不被對方的負能量影響。

敏感的人往往在不自覺中就能感知周圍的情緒,并無意識地吸收這些情緒能量。吸收他人的負面情緒再加上自己的負面情緒,容易導致情緒化。

那么如何在保持敏感的同時,避免被他人的情緒影響呢?

要讓自己變得通透,就要學會保持內心的平靜和穩定。在《靈性成長》一書中,作者提到了我們要學會停留在自己的能量中心,保持平靜和回歸核心的重要性。同時,我們需要體驗周圍人的能量、想法和感覺,這樣才能保持通透。

那些容易激怒我們的人,恰恰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對象。我們需要學會在這些人面前保持穩定和平靜。當我們的內心變得穩定和平靜時,這些人將不再能影響到我們,而且他們在我們生活中出現的次數也會越來越少。

要變得通透,需要從不再對他人的行為產生情緒反應開始。當我們對他人的行為產生情緒時,就無法保持自身能量的通透。只有當我們能夠做到對他人的行為不帶情緒,以平靜的心態采取行動時,我們的行動才能帶來最大的成果。在這種狀態下,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周圍的人和事,從而為自己的成長和進步創造條件。

方法1:專注于他人行為中能保持和諧的一面。將焦點對準可以學習的部分,以及對方行為中的正向意圖。換句話說,不要關注低能量或令人不悅的部分,而是要關注高能量的方面。

方法2:想象用光環繞自己,讓自己的能量變得美好。敞開心扉,拒絕讓對方混亂的能量進入你的生活。選擇讓對方的情緒穿過你,就像它們是完全不同的頻率。與這樣的能量抗爭只會讓自己陷入他們的負能量陷阱。

與不同能量的人在一起時,注意自己的呼吸。觀察是否無意識地與對方的呼吸保持一致,從而陷入對方的情緒旋渦。如果對方能量較低,請關注內心,進行深呼吸,讓自己的呼吸緩慢且平和,回到自己的中心。

他人的情緒不會干擾你,除非你內心有類似的情緒,也就是說,你需要清理自己內心的“鉤子”。例如,當別人的恐懼干擾到你時,你需要找出自己內心的恐懼。當我們能夠駕馭自己的恐懼時,我們更容易識別他人的恐懼,但不會感受到他人的恐懼仿佛是自己的一樣。

我們要讓自己變得通透,不再受他人負面能量的影響,同時也通過別人的能量看到自己需要清理的部分,從而實現自我療愈。

1.2.3 當頭腦中響起無數批評的聲音

在做決定時,我們常常會擔憂:“別人會怎么想?”“他們會認為我愚蠢、自私、猶豫不決、心胸狹窄或拘束嗎?”這種擔憂源于我們對融入社群和獲得他人尊重、認可的渴望,因此,我們高度重視他人的觀點。從小到大,我們被周圍的人灌輸了諸多“應該怎樣”和“不應該怎樣”的觀念,這些觀念早已被我們內化,我們往往難以分辨這些觀點究竟是他人的教誨,還是我們自己的想法。因此,我們每天都似乎被腦海中紛繁復雜的聲音困擾,就好像有許多小人在爭斗。

然而,許多聲音實際上來自他人,反映的是他們的需求,而非我們自己的。當我們的需求與他人的期望發生沖突時,我們往往會感到困惑,并可能喪失內心的平衡與穩定。

小靜是一個特別關注他人,也易受他人影響的人。最近她注意到,她常常被別人的看法綁架,感到焦慮又不知如何變通,所以提出了一個教練議題:想要平靜、靈活的狀態。

我問她:“什么時候有過這樣的狀態?”

她回答,在獨處時她能保持平靜和靈活,但當有他人在場時,她便會在意他們的看法。她舉了一個例子:有一次參加同學聚會,她表示要早點回去休息。盡管大家勸她多待一會兒,但她還是堅持離開。然而,離開后她腦海里仍有一些聲音告訴她,她不應該那樣做。

我問她:“這些聲音分別來自哪里?”

她說有些是她自己的聲音,有些則來自其他人,如同事、朋友和親戚。這些聲音指責她不好,認為她不能替別人著想。接著,她回憶起小時候,她的媽媽經常這樣批評她:“你不懂得感恩,我這么辛苦,卻沒有人來幫助我。”

我邀請她想象手中拿著一疊便箋,將腦海中的聲音逐一寫下,每條內容對應一張便箋。接著將所有便箋分成三堆,分別歸類為來自她自己、媽媽和其他人(如同事、同學、親戚)的聲音。她保留自己的聲音,將媽媽的聲音暫放一旁,再想象將其他人的聲音便箋吹回給他們。小靜使勁吹了七八次后停下,抖了抖手,坐姿顯得更加挺拔。隨后,我邀請她設想媽媽在面前,小靜帶著愛與尊敬,將來自媽媽的聲音歸還給她。完成這些后,小靜感到輕松自在。這個過程讓她意識到,原來她曾認同許多他人的評判,導致無法聽清自己的聲音。

便箋是一個隱喻,將想法寫在便箋上,將無意識的想法提升至意識層面;將便箋分類擺放,便是設立界限,讓我們能夠分辨哪些是自己的聲音,哪些是他人的聲音;將他人的聲音“吹回去”,象征著重新獲得主導權,排除他人的聲音,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需求。

通過這種形象化的操作,我們整合了內心的思維,達到平靜和輕松,從而更加穩定。穩定不意味著僵化、不變通,而是具備韌性,如同鄭燮(世稱板橋先生)筆下的竹子,在巖石中扎根,表面光滑,經風雨不留痕跡。遇到狂風,竹子順勢變形,最終恢復原狀。同樣,我們需要具備心理彈性,無論處于低谷還是高峰,最終都能回歸平和。

竹石

清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汨罗市| 开原市| 云龙县| 呼图壁县| 大田县| 清苑县| 静海县| 屏南县| 成武县| 龙山县| 肇庆市| 黔江区| 揭西县| 遵义市| 平度市| 诸城市| 醴陵市| 江安县| 廉江市| 监利县| 封丘县| 抚远县| 斗六市| 大新县| 井冈山市| 和田县| 团风县| 达拉特旗| 兰坪| 武城县| 逊克县| 龙州县| 镇宁| 盐城市| 北辰区| 沛县| 屯昌县| 墨玉县| 抚宁县| 兰溪市| 防城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