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倪瓚
- 元曲三百首
- “學而書館”編輯組編注
- 788字
- 2024-01-31 18:31:28
〔黃鐘〕人月圓[1]
傷心莫問前朝[2]事,重上越王臺[3]。鷓鴣[4]啼處,東風草綠,殘照花開。悵然孤嘯,青山故國,喬木蒼苔。當時明月,[5]依依素影[6],何處飛來?
注釋
[1]人月圓:曲牌名。原為詞調,始于宋代王詵,因詞中有“人月圓時”句,取以為名。自金代吳激以此調作詞后成為曲牌,正格字數為四十八字。
[2]前朝:指宋朝。倪瓚等元代江南文人,多自認是宋代遺民,故常懷故國之思。
[3]越王臺:位于今浙江紹興。相傳是春秋時越王勾踐為復國而點兵處。
[4]鷓鴣:一種鳥,叫聲哀切,如言“行不得也哥哥”,常用以表達悲傷的情緒。
[5]當時明月:原指越王出兵時的明月,這里指作者心中宋代的明月。
[6]素影:月亮又名素魄,故素影指皎潔的月光。
〔雙調〕折桂令[1] 擬張鳴善[2]
草莽莽秦漢陵闕[3],世代興亡,卻便似月影圓缺。山人[4]家堆案圖書,當窗松桂,滿地薇蕨[5]。侯門深何須刺謁[6],白云自可怡悅。到如今世事難說。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杰。
注釋
[1]折桂令:曲牌名,又名“廣寒秋”“蟾宮引”“蟾宮曲”“步蟾宮”“折桂回”“天香引”,正格字數為五十三字。
[2]張鳴善:生卒年不詳,名擇,號頑老子,與倪瓚為同時期名士。
[3]陵闕:帝王陵墓。
[4]山人:作者自稱。古代隱居的文人常以山人自稱,意與廟堂相對。
[5]薇蕨:野生植物,可以食用。商周時期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隱居時采薇而食,最終餓死首陽山。作者借薇蕨之名暗指自己不與元廷同流合污。
[6]刺謁(yè):名帖,類似今天的名片。
〔越調〕憑闌人[1] 贈吳國良[2]
客有吳郎吹洞簫,明月沉江春霧曉。湘靈[3]不可招,水云中環佩搖[4]。
注釋
[1]憑闌人:曲牌名。原為詞調,后為曲牌,正格字數分兩種,一種為二十四字,一種為二十五字。此曲為二十五字。
[2]吳國良:倪瓚的好友,江蘇宜興荊溪人。
[3]湘靈:湘水之神,湘君、湘夫人。這里指湘夫人,其善吹簫。
[4]環佩搖:佩玉搖動,叮當作響。指湘夫人聽到吳國良吹奏洞簫,尋聲而至。沒見到本尊,卻聽到其來時的佩玉撞擊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