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2021年5月31日,隨著國家放開三胎政策,“生孩子”和“養孩子”這兩個問題受到社會各界更高程度的關注。對于父母們來說,生和養,可能養的任務更艱巨。畢竟,生孩子只要十月懷胎就可以了,而養育則是一個緩慢的、熬心費力的過程;不僅要耗費很長的時間,更需要正確的教育引導,孩子將來才能健康快樂有出息。養不好孩子,不僅耽誤孩子的成長與發展,甚至影響自己后半生的幸福指數。
我的處女作《好好過日子》出版之后,不少讀者和我溝通時說,對于有孩子的家庭來說,過好日子的前提就是在養孩子這件事情上不鬧心。這話很實在、很有道理。該書出版后,因為有意于本書的寫作,我更深入地調查研究與養育孩子相關的信息。近看之下,更加發現有關孩子養育牽涉的各種家庭、社會問題相當多,能生孩子還真的不等于自然而然就會養孩子。很多人都是在真正成為父母那一刻才愕然發現,原來我們并不比當年自己的父母更懂得教育,甚至我們依然在不知不覺中延續自己不喜歡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例如,沒有耐心,對孩子大吼大叫;給孩子報過多的興趣班,總擔心孩子在任何方面落后于人;依然用落后于這個時代的方法給孩子灌輸知識……我看著身邊不少為人父母的朋友在付出了諸多辛苦后,依然常常對養育下一代中存在的問題感到茫然、屢遭挫折,仿佛是被這個時代里傾瀉而下的洪流裹挾一般,狀況一個接一個無法停止。
因此,我決定要把“好好”系列繼續寫下去,這次就要專門寫一本有關養育孩子的書,總結我的所失所得和思考,與朋友們共勉。就這樣,經過接近一年的籌備、8個月的寫作,20萬字的《好好養孩子》原稿完成了!
如果說,過去我們讀育兒的書籍就像是給自己上一堂課,那么,我希望手捧這本書的您覺得,此刻,我們更像是朋友間一次輕松的促膝對談。而我只是分享我對孩子們的愛,以及一些我在教養之路上的真心話。此外,這本書中更多的是我對自己10多年來養育兒女體悟的總結:從主觀制訂培養計劃到不斷修正教育策略,我和先生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斷磨合、碰撞。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走過彎路,爭執和辯論過,也因教育客觀環境彷徨迷茫過。后來,我想起蘇格拉底說過一句話:“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最終,我們決定堅定初衷:以“全人素質教育”為養育方向,以打造生存能力、生活能力為基礎,以讓孩子有抗壓、自省、自救等最基本的社會生存所需的心理素質為養育目標,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多參加社會實踐,給予藝術和生活情趣的啟蒙,開闊視野、創新思維,體驗不同環境中不同的角色,以增強孩子自身學習、發展的內驅力。
經過十幾年的育兒實踐,我最深的感觸是:我們之所以會覺得養孩子太累,主要是因為急于求成。就家庭層面來說,孩子的養育要縱橫幾十年才能看出成效。孩子早期的身心成長,中期的學業、事業發展,后期的社會角色擔當,無一不體現孩子在原生家庭受到的感染和熏陶,原生家庭的影響力常常超過孩子所有成長階段學校對他們的作用力,這一點不容忽視。可原生家庭的作用力應當如何分布?在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父母如何介入?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力在不同階段用幾分合適?過度關注與缺乏陪伴之間的平衡點是什么?按計劃方案像造螺絲釘那樣養育孩子問題會出在哪里?……這些問題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幾乎沒有一對父母會做得毫厘不差。
我的原生家庭是五口之家,我上面有哥哥還有姐姐,父母從事的是教育工作。作為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總難以避免對孩子的成長指點籌劃。多子女家庭都面臨一個教育規劃問題,而我父母起初對我們三兄妹就有他們自認為很清晰的規劃:哥哥文學底子好,就好好念書子承父業,將來從事文學或教育工作;姐姐從小機靈,學業在我和哥哥之上,將來就考所好大學光耀門楣;而我作為家里老幺,在學業上看不出有什么“驚喜”,于是父母決定把我留在身邊發揮“小棉襖”的功能。
一切都計劃得那么完美,可如今再看:哥哥并沒有子承父業做文化教育工作,而是從商;姐姐最終也沒有考上父母心儀的大學,而是遠離家鄉自己去創業;我這個“小棉襖”最終也沒能發揮功能,反而在離家最遠的北方生活。我們三兄妹貌似完全偏離了父母當年煞費苦心計劃好的軌道。可終其結果來看,如今我們三兄妹都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都在自己的事業和家業上走出了一條自創、自認的通向幸福之路。
經常有朋友問我:
我們對不同階段事業發展和家庭管理的能力是從哪里來的呢?
我們的婚姻觀是怎么形成的?
面對人生變故和發展危機,我們的應變能力、自立能力又是怎么形成的?
其實,我們的家庭觀念和生活方式都深受父母的影響。就我個人而言,在那個物質匱乏、娛樂貧瘠的年代,父母營造的溫馨的家庭文化氛圍和家庭生活方式就當時而言是頗為超前的。它幫助我們形成發展事業、經營婚姻、管理家庭、應變、自立的能力,不少規則和方法在我們自己成為父母之后依然受用。
回憶我們三兄妹的成長過程,我發現,我的父母養育我們可以說是不急不躁的,沒有現在普遍可見的焦慮,也沒有給我們硬性設定特別“高大上”的目標,對我們的期待和要求也不局限在學習上。他們是要把我們培養成自立自強、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如今我們三兄妹在3座不同的城市,踏踏實實過著我們心目中認為很不錯的日子。其實,可以說,我父母的教育終極目標已基本達成。
而現在的我們要如何養育孩子,當然需要研究、關注時代背景下的各種新課題。“雙減”后如何制定教育策略?如何遠離“內卷”?如何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各種新問題不一而足,它們反映了當下這個時代的教育環境和特點。我謹以此書拋磚引玉,希望給“養孩子”這個樸素而永恒的社會話題帶來一抹色彩和一段韻律。您翻閱本書,就當多了一份不曾謀面的朋友的分享。多年來,我在兒童教育領域不斷鉆研,至今依然是個孜孜以求的研究者。若是您發現我的分享和領悟能與您養育孩子的思想碰撞出一些火花,那將是我極大的榮幸。
時間雖如流沙般從指縫中溜走,我對孩子的愛卻更加濃烈,在我創作本書的8個月以來,兩個孩子仿佛又長大了許多。我深深懷念那些晨起用音樂喚醒孩子的日子,懷念那些稍縱即逝的精油推拿的親子時光,懷念每一頓愜意的早餐和有儀式感的家庭溝通會,以及無數個和他們在一起的家庭節日聚會。看著他們從嗷嗷待哺的嬰兒成長為窈窕淑女和生氣蓬勃的少年,我想我是多么幸運。從他們出生時我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好好養育和陪伴他們。一路走來,我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生活和養育方式。那些陪伴的時光不只是惠及他們,更讓我的生活有了金子般閃亮的光芒。
原來,養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人生樂事。扎克伯格說:“愿你成長的世界,好過我們今天的世界。”而我要說的是,生了孩子,就要好好養育,這不僅是職責所在,更是對生命的敬畏之心!最好的成長,不是你已長大,我還未老,而是作為父母,我們有幸與孩子一起慢慢長大!
曹馬培昕
2022年4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