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古大儒:王陽明
- 周明河
- 2500字
- 2024-01-12 15:24:17
在道觀忘歸的新婚之夜
陽明自從回到京師以后,漸漸懷有一種擔當天下的豪情壯志,這也是讀書人的本分。
當時,陽明眼見京畿不寧,以石英、王勇為首的亂民四處流竄;又有湖廣賊寇擾亂地方已逾二十載,一直未能徹底平滅。抱著為君父分憂、為蒼生造福的志愿,陽明欲效法班超投筆從戎、西域建功的事跡,遂決定上書向朝廷請纓。
陽明將這個想法告訴了父親之后,原以為父親會一如既往地支持自己,沒想到謹慎持重的王狀元立即表示反對。他認為兒子年輕識淺且羽翼未豐,為朝廷分憂之心固然難得,但不如先等幾年再說。
但陽明固執己見,他將已經擬好的奏章拿給父親過目,希望自己的赤誠可以打動父親。王華只好以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告誡兒子,兵危戰兇、國之大事,不可不慎,這回總算令少年輕狂的陽明有所收斂。
想那漢時,終軍還不到二十的年紀,便向當時的武帝自請長纓出使南越,其志節固然可嘉,然而終究是年輕氣盛了些,乃至功敗垂成、命喪南疆。陽明對此也不能不有所警惕,但正如父親所說,來日方長,報國的機遇總是有的,年輕人急不得,馬援還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人物呢!
自從陽明暫時打消了建功立業的念頭之后,他那過剩的精力只得由別處排解,而他的想法也愈加古靈精怪。就在前不久,一向重用宦官、搞得國是日非的明憲宗朱見深追隨他心愛的萬貴妃去了,繼位的是后來有“中興”之美譽的孝宗皇帝朱祐樘,次年改年號為“弘治”。
弘治元年(1488)的時候,陽明已經十七歲了,父親早就為他選定了一門親事,親家是王華的同僚、好友諸養和。那還是幾年前,諸養和在吏部負責主考事宜,有一天他到王家做客,當時小陽明就在一旁玩耍。諸養和一見就喜歡上了這個聰明的孩子,然后便對王華說道:“王公,你的這個兒子,就給我當女婿吧!”如此美意,王華自然無不欣然從命。
弘治元年,諸養和時任江西布政司參議,這時他從南昌忽然來信召陽明去成親。王華考慮到應該早早地讓兒子把心安定下來,擔起家庭的責任,于是便同意了親家翁的請求。
陽明雖然到了血氣方剛的年紀,但對于男女之事并不是特別向往,然而父命難違,再加上傳宗接代畢竟是大事,所以他只得帶著彩禮和幾個家仆乘舟南下,到南昌去迎娶自己未來的夫人。
陽明等一行人經由大運河,經長江過南京,西溯揚子江而進入鄱陽湖,再由贛江至南昌,一路也算順暢。南昌確是一處文化圣地,且不說唐初大才子王勃的《滕王閣序》陽明已經爛熟于心,便是那一望無垠的鄱陽湖,也足以令他浮想聯翩……
想當年,太祖皇帝(朱元璋)與偽漢天子陳友諒爭雄天下,雙方便是在鄱陽湖上進行了一場生死對決。陳氏號稱六十萬之眾,且憑借戰船高大的優勢,與不過二十萬眾且船小仰攻的朱氏一方,在湖上展開了長達三十七天的激烈交鋒(真正戰斗的時間實際上只有七八天)。最后,借助天時,朱家軍以火攻制敵,終于取得了鄱陽湖大戰的輝煌勝利,又在陳友諒突圍時將其射殺,從而一舉奠定了朱氏稱雄天下的牢固根基。
這場規模空前的水戰,不但決定了未來的歷史走向,也在鄱陽湖底留下了那一段段見證血與火的折戟斷刃。一百多年過去了,陽明尋訪故地,不知道能否有些意外的發現。
諸府上下對陽明的種種逸事早已有所耳聞,他們確實想見識一下這位狀元家的奇男子。而親家翁(王華)主持翰苑,身為帝師,將來入閣拜相,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所以諸府以非同一般的禮遇迎接陽明。
一到諸府,陽明就以自己的聰明好學贏得了諸府上下人等的尊敬,大家都喜歡跟這位沒有半點架子的少年公子交談。不過陽明也沒有閑著,在他岳父的官署中,多有上品的“文房四寶”,弄得他頓時有些手癢。
在王家的家譜上,就赫然寫著“書圣”王羲之的大名,陽明對這位先祖自是仰慕不已,故而平素他也特別著意于書法的練習。不過他練習書法的方式與眾人不同,他是觀摩得多、思考得多,實際練習得反而少。
此次,自他來到諸府,眾人并未見他整日臨池,不多天下來,卻已見其書法大進。不過由于常常技癢,陽明還是按捺不住要揮毫潑墨,官署中本來有好幾大箱子的紙,結果等到陽明于次年離開時,箱子都已是空空如也!而陽明的書法技藝,更是突飛猛進,愈加令人刮目相看。
眼看婚期就要到了,諸府上下張燈結彩,笙歌悠悠,不多日已賓客盈門,好一派喜氣洋洋。
就是在新婚的當天,陽明忽而覺得有些百無聊賴,他不太喜歡這種喧囂、鋪張的熱鬧,所以忙里偷閑去了當地著名的宮觀鐵柱宮一游。
鐵柱宮又稱萬壽宮,是為紀念道教“許真君”許遜而建。許遜是晉朝人,生于南昌,“雞犬升天”一詞就源出于他。許真君名氣很大,所以自兩宋以來,鐵柱宮都香火極盛。想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為征討陳友諒到了南昌,接受了南昌留守胡廷瑞等人的投降。在拜謁過孔子廟之后,朱元璋又行經鐵柱宮,在此盤桓許久。最后,他才出城開宴,在滕王閣與當地諸儒賦詩為樂。
陽明天生對道士、道教充滿好感,這當然要從他的出生講起,包括那一回相士當街攔住他說什么“結圣胎”的話。
那一天,陽明在觀里游逛了半天,天快黑時,香客們已經散盡了,他卻還意猶未盡。他一個人又來到了后殿,憑著微弱的光線,他突然看到一個神采迥乎常人的道士獨坐在一張榻上,神情非常安詳,陽明一下子就對他來了興致。他唯恐打擾了人家的清修,在那里呆呆地站立了半天,總算等到那道士睜開眼睛跟他搭話。
道士點上燈,他見是一位舉止文雅的十七八歲的少年,又見其眉宇之間透著一股英挺的豪氣,于是連忙給陽明讓座。兩個人就這樣交談起來,原來這位師傅并不是鐵柱宮的,而是由四川游方至此。
一經交談,陽明便發現老師傅學識淵博、談鋒機敏,不由得興味大增。二人由瑣事談及古今,又由古今談及養生,因為陽明馬上就要過上夫妻生活了,所以他對這個話題特別感興趣,也有意向高人請教。
這一交談不要緊,竟然令陽明俗事皆忘,以至于連結婚大事也給拋到了腦后。諸氏合府上下都找不到陽明的蹤影,眼看到了第二天早上,陽明自己興沖沖地從外面跑回來了,待他說明了緣故,大伙懸著的一顆心才放下。
但耽誤了良辰吉時畢竟不是一樁美事,陽明未嘗不感到內疚。七年后,岳父死在了山東布政使司左參政任上,陽明于是在致岳父大人的祭文中致歉道:“我實負公,生有余愧;天長地久,其恨曷既。”
但不管怎么說,這對郎才女貌的新人在當時還是受到了人們的熱切祝福。洞房花燭夜過后,也就成了陽明新生活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