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武少年做了京城游俠
自從到了京城以后,少年陽明依然頑性不改,經常被老師告狀到家里。但他有時候也會漸漸思考一些非常嚴肅、非常重大的問題。
一天,陽明正打皇城旁邊的長安街上經過,不巧卻被一位相士攔下。那相士糾纏了陽明半天,最后就請他記住一句話:“須拂頸,其時入圣境;須至上丹臺,其時結圣胎;須至下丹田,其時圣果圓。”
這大概是相士的故弄玄虛之言,但陽明很想弄明白其中的含意,回家后他就查了書。所謂“圣胎”,乃道士修煉內功之一,如孕育之有胎,故名。陽明猜想,那相士似乎是在暗喻自己將來會成為一代“圣人”吧,這也算一種討喜的吉祥話。
但陽明還是被這個問題給迷住了,他不禁思索:究竟什么樣的人才算圣人呢?圣人又該做些什么呢?陽明雖然小小年紀,但他從小在一個讀書明理、厚積賢德的家庭環境中耳濡目染,自然對此有所覺悟。但他還想聽聽別人的意見,看看大家是什么想法。
一日課間歇息,陽明便詢問自己的一位先生道:“請教先生,世上的事有千有萬,君子之行,不知哪件是第一等事?”
這先生苦讀了大半生,自然曉得“立德”是圣賢所看重的第一等事,但那不過是平時嘴上說說罷了,而今還有幾人當得真?于是先生笑著,如實回復自己的學生道:
“你們如今既身為學子,世上第一等事自然就是好好讀書,將來科舉奪魁,博個好功名!不但你們父母,就是我這做先生的,臉上也有幾分光彩!”
“那中試以后呢?”陽明有些不依不饒。
“就是好好做官,上對得起皇上和朝廷,下對得起百姓和自己的良心。”
不料陽明對先生的回答絲毫不滿意,他不禁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語道:“科舉、做官,未必是第一等事吧。世上第一等事,或許是學為圣賢。”
那先生聽了也不覺得奇怪,一個無知少年讀書讀傻了,自然會把圣賢的話當真,然而世間行得通那些大道理嗎?若行得通,豈還有那些貪官污吏的藏身之地?
果不其然,小陽明雖然曉得“學為圣賢”的大道理,但他畢竟還是一個孩子,愛玩愛鬧依然是其天性。很快他又迷上了下象棋,于是一天到晚地找人對弈。
做父親的實在看不下去了,他不能容忍兒子如此玩物喪志,結果一氣之下就把兒子心愛的象棋拋進了護城河里。小陽明沮喪之余,只好作詩一首來排遣心中的不快: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
經過父親、祖父的一番苦心教導,再加上陽明年齡漸長,沒多久他就變得專心、刻苦多了。
轉眼之間,陽明已經十三歲了。有一天,王華眼見兒子正在用功,做父親的倒有些心疼了,他這小小年紀,累壞了身子倒不好了,于是便決定帶著兒子去翰林院走一遭,讓他見見世面。
原來翰林院前些日子剛舉行了一場庶吉士的考試,王華作為考官參與了這次試卷的評閱。所謂“庶吉士”,本是由二、三甲進士之中以“文學優等及善書”的標準特別挑選出來的,他們往往既年輕,又有前途,所以被放到翰林院中繼續深造。庶吉士雖品級極低,但前途無量,時人稱之為“儲相”,意指這些人中不乏宰相(主要是內閣成員)的苗子。
顯然,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考試,甚至可謂是當時全國規格最高的考試,因為應試者中不乏大才、奇才,且皆有功名在身。而王華的用意,就是要讓兒子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少幾分傲氣,多幾分扎實。
不過,王華也不僅僅是讓兒子來學習的,他也想通過這些考試的答卷來考一考兒子的評判能力。還好初出茅廬的陽明并沒有畏難情緒,懷著幾分好奇,居然也當仁不讓起來。他固然佩服這些前輩長者的才識議論,但對于其高下優劣,倒也不乏幾分評判的能力。
結果陽明一連評判了十余卷,并寫下了一些工整的判語拿給父親看。那王華不看則已,看著看著居然一下子就被震住了,沒想到兒子小小年紀居然如此深得其心,一干判語可謂“高下皆當”!
此時的王華雖已有了四五個兒子,但資質卻沒一個及得上陽明的,想來紹承家風、光耀門楣,還真有可能要靠伯安這個嫡長子了。
自從王華對陽明刮目相看以后,對他的管教就少得多了,王華顯得越發開明。然而就在這個家庭和睦、事事順心的時候,一道晴天霹靂落在了王家。
由于不太習慣北方的氣候,加之思親情切,王華的原配夫人、陽明的生母鄭氏竟然一病不起,于這年末不幸辭世。鄭氏雖出身寒微,為人卻恭儉孝慈,陽明同母親的感情很深。突然遭此厄運的打擊,令這個才十三歲的少年悲慟不已,幾至心膽俱裂、肝腑俱焚!
好在少年陽明生性達觀,總算挺過了這一關,盡管他還會時不時在深夜里思念慈母,想到從前父親要責罰自己時母親總是護著自己,陽明怎能不暗自垂淚?閑暇的時候,為了排遣內心的悲傷,陽明便開始以讀史自娛,沉浸于故國之思中……
歷史上那些建功立業的先賢,此時又迷住了陽明,“少年心事當拿云”,“若個書生萬戶侯”?陽明的身體也在此時進入了生長發育的快速期,青春而富于活力,所以蠢蠢欲動的他,又開始將過剩的精力放到了學習騎射上,以備將來沙場揚名。
具有開明思想的王倫、王華父子,還是比較支持孩子的,此時大明帝國危機四伏、內憂外患,潛藏著一種不可知的氣運,縱然來日無法精忠報國,哪怕只是學武強身也是好的。于是他們便不惜本錢,專門聘請了一位武術師傅來教陽明刀槍、騎射的功夫。
由于陽明學習的勁頭十足,以致他很快就超越同儕,變得身手不凡起來。不久,出于對古代俠客的神往,陽明又開始對類似詩仙李白《俠客行》中描述的所謂“俠客”羨慕不已: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
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受一些俠客傳奇的影響,武藝漸精的陽明開始出沒于京城的四周,行俠仗義,結交同類,也開始過起了一種半游俠的生活。
除暴安良是俠士的天然職分,既然喜歡打抱不平,那自然就少不得闖禍。在這宦官當道、賢良受窘的年月,陽明等一伙人也常被一幫囂張的爪牙或公差追得四處躲藏。王華為此頗受了些麻煩,但又不能不對兒子的俠義精神表示贊賞。只是儒者的理想絕不是做俠客,那是墨家的理想之一,因此王華不能不對兒子加以引導。
《孟子》有云:“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陽明有感于此,也不能不有所收斂。然而,活潑好動、聰明機警的他,突然又有所頓悟:一個俠客不過只能拯救幾個小民,自己應該學習西楚霸王(項羽)曾經所向往的那種“萬人敵”的技藝——這便是兵法!
對兵法的初步學習,為少年陽明打開了一片新奇的天地,他突然發現,在大明帝國之內,事實上并沒有幾個真正懂兵法、諳韜略的帥才,這既是文武分途的必然結果,也是崇文抑武的世風所致。因此,即便有這種人,也多受壓制,很難嶄露頭角。
豪情萬丈之余,陽明于是更加用心,此起彼伏的內患尚且不說,當時大明的北部邊防也并不穩固,不知何時中原可能又要生出一場大的變故,家國因此再遭浩劫。因此,陽明十分希望自己能像前朝的兵部尚書于謙那樣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建立一番不朽的功業,也算真正盡了自己為人子、為人臣的本分!
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自然令他心馳神往,所以陽明便懷著崇敬和觀摩的心情,圍著北京城四周實地查看了一下當年的戰場。想當初,在明英宗被俘、大明上下群龍無首,而蒙古瓦剌部大軍進犯的危急形勢下,身為兵部尚書的于謙力排遷都南京的眾議,力主在北京城下與敵決一死戰,最終奇跡般地支起了大明的新一片天空,其英風壯采、奇勛偉績怎不令陽明膜拜!
在拜祭過于尚書的祠堂后,陽明更題下了這樣一聯:
赤手挽銀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忠骨,我來何處吊英賢。
但陽明明白,僅僅紙上談兵是不夠的,自己還需要實地去探訪山川形勢、地理險易,將天下藍圖都裝入胸中。
就在陽明十五歲這年,他在征得父親和祖父的同意后,帶著一位仆人風風火火地出了北京城。他們先是一路去了山海關,接著又出游居庸、倒馬、紫荊三關,陽明還沒忘探訪當地的一些有識之士,聽他們講述當年明軍出關作戰的輝煌事跡。此外,陽明又不斷地詢問關于諸夷種族及部落的詳細情況,還留心聽取大家對于防邊、備邊的各種策略。此時的他,已有經略四方之志。
之后,他又不顧家仆的再三勸阻,執意縱馬出塞。
居庸關不遠處已經是蒙古人經常出沒的地方,當陽明大膽向此地深入時,半路上他突然發現一個蒙古少年正騎著馬溜達,他頓時來了精神,準備會一會少年。結果當人家看到他飛馬過來時,竟嚇得倉皇而逃……
不過陽明對此還是很得意,因為這一帶的漢人幾乎都是談“虜”色變。話說就在幾天前,陽明還曾聽到這樣一件讓他氣憤難平的事:前一陣子,有兩個蒙古騎士,驅趕著擄掠來的幾百名漢族老幼和上千頭牛羊,從容地渡過結冰的黃河。附近戍守的數千大明將士站在城頭上觀看,居然無一人敢于主動出擊,生怕中了埋伏。
一個月后,當陽明回到家后,他就對著父親和祖父感慨道:“不是蒙古人的膽子太大,而是我們漢族人的膽子太小。假如這種事情讓我遇到,我一定不會便宜了他們。”
另外還有一件讓陽明興奮不已的事,就是在返京途中,他竟然夢到自己前去拜謁東漢名將馬援的祭廟。
馬援一生渴望建功立業,曾以“男兒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自勉。他一生南征北戰,為東漢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封為“伏波將軍”。他老當益壯,晚年還在為東漢的邊境安寧出生入死,最終他真的死在了南征的途中,實現了自己“馬革裹尸”的壯志。
馬援誠為一代名將,為此陽明后來便為自己的做夢一事賦詩道:
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
云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
想當年,自己的六世祖王綱身死增城,五世祖王彥達便綴羊革裹父尸以歸。盡管祖先死得那般悲壯義烈,但少年陽明還是甘愿繼承這種忠烈的家風。
為國為民,只要死得其所,縱是粉身碎骨,也當在所不惜;縱是如馬援身后受謗,但公道自在人心,何懼千百代之下無人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