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吃大戶
- 南明1649
- 烏有大仙
- 2501字
- 2024-01-06 06:00:00
下午,赤軍又行軍二十里,遠遠看到一處田莊,里面炊煙裊裊,有人正在生火造飯。
方世珍介紹說:“此田莊名叫太平莊,莊主綽號劉大狼,為富不仁,是永新縣有名的土財主。去年,永新縣十三家縉紳起義抗清,檄令劉大狼繳錢繳糧。劉大狼十分吝嗇,只認繳了五十石糧、一百兩白銀。
“這家伙平時豢養有兩百多個家丁,又有太平莊以西的劉家莊建立寨壘,人稱劉家堡。劉大狼在堡內整備軍器,義軍對他無可奈何。清軍反撲時,劉大狼又認賊作父,第一個投降了清軍,甘作清軍的爪牙。”
既是土豪劣紳,就沒必要跟他客氣了。赤軍初建,正好可以拿劉大狼練手,從中補充錢糧物資。
于是,沈赤心令周練孺,帶著方世珍騎快馬前往太平莊偵察。
沒多久,周練孺和方世珍回來了,說道:“大帥,弄明白了,劉大狼田畝甚多,他兒子劉小狼平時住在太平莊。
“最近永新暴亂,太平莊的佃戶也趁機鬧事,劉小狼跑到劉家莊投靠劉大狼去了。佃戶們占了劉小狼的屋子,殺豬宰羊,正在吃大戶。”
一聽說有肉吃,赤軍眼睛都放光了。沈赤心自入獄起,一直喝粥續命,昨晚殺了清軍,才吃上了兩頓白米飯。
真是缺什么來什么,沈赤心當機下令:“周練孺,你帶領你們步兵一隊充當全軍先鋒,先行開入太平莊。進莊之后,注意保持軍紀,告訴佃戶我們是義軍,是來幫助他們的,不得傷害一人。”
雖然只是一個三百多人的小隊伍,沈赤心并不妄自菲薄,下達命令一板一眼,力圖給將士們做好榜樣。
周練孺是秀才出身,文武雙全,帶領隊伍闖進太平莊。佃戶們大吃一驚,正準備要逃命,見赤軍頭發散發,既不是清軍,又不像明軍。他們舍不得眼前的肉食,猶豫著沒有離開。
這年頭,兵荒馬亂的,真正有紀律的軍隊并不多。清軍也好,明軍也好,義軍也好,軍紀大多不佳。佃戶們處于社會底層,常被各路軍隊凌虐,見到赤軍之后自然不免有些恐慌。
赤軍雖然剛剛成軍,卻極為重視組織紀律。昨夜,有人想開小差,被斬殺于陣前,給官兵以極大的震撼。沈赤心彌勒下凡,料事如神,無疑也增強了赤軍的凝聚力。
周練孺對佃戶們大聲喊道:“父老鄉親們不要怕,我們是赤軍,專門為老百姓謀取福利。我們的元帥乃彌勒下凡,為世間百姓解脫痛苦。”
白蓮教之所以能在民間廣為傳播,是因為契合了老百姓的心理訴求。
在封建統治下,底層百姓始終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渴望幸福,渴望解脫。白蓮教宣揚末世,宣稱信奉彌勒者方得解脫,方得升入天界(天堂)。困苦的老百姓面對現實一籌莫展,只得以白蓮教為精神寄托。
佃戶們半信半疑,卻已經停住了步伐,不再逃跑。
方世珍用方言說道:“老鄉們,軍爺的話是真的。我是永新大族方家的長子方世珍。我向大家保證,軍爺的話千真萬確。”
周練孺則放出了終級大招,說道:“老鄉們,元帥說了,我們赤軍今天停駐太平莊,明日把劉大狼的土地平分給大家,讓每個人都有田可種,有飯可吃!”
封建時代,農民最大的愿望就是擁有一片田地,種自己的田,吃自己的糧。若有人分田產給他們,讓他們上刀山下火海都愿意。
佃戶們瞪大了眼睛,一臉的喜悅。有個膽子大的中年人,看樣子像是佃戶們的頭領,問道:“軍爺,田契都在劉大狼那里,拿不到田契,怎么分田?”
周練孺呵呵一笑,說道:“這還不簡單?我們赤軍元帥是彌勒下凡,法力無邊,要取田契還不易如反掌?只要元帥一聲令下,我們赤軍就攻破劉家莊,從中取走田契。”
佃戶頭領頗為狡黠,想了一下又說道:“軍爺,劉大狼那里有白契,也有紅契。白契自然好說,紅契官府里有備案,可該怎么辦?”
封建時代的田契,分為白契和紅契。所謂白契,是指沒有經過官府備案的田契,相當于民間私下交易。所謂紅契,是指經過官府備案,加蓋官府印信的田契。
紅契合法性強,受官府保護,但要額外負擔契稅。官府為了籌措費用,定下的契稅很高,疍吏又從中盤剝。到了王朝中后期,民間交易土地、房產大多以白契為主。
周練孺不以為然地說道:“這也好說,咱們央求元帥下令,以赤軍攻下縣城,不就好了嗎?”
佃戶們大喜過望,再次殺豬宰羊,迎接款待赤軍。
周練孺的差事辦得很漂亮。赤軍們來到太平莊后,佃戶們已經準備好了熱氣騰騰的白米飯,又有豬肉、羊肉、雞肉、魚肉、蘿卜、白菜等菜肴。
一個多月的牢獄之災,一個多月的稀米粥,赤軍的肚子里沒有半點油水。直到今天,大家才吃上了葷腥,連日來的疲勞一掃而空。
沈赤心連吃兩大碗飯,又吃了一盤豬肉、羊肉,心滿意足地打了個飽嗝。
官兵昨夜一夜沒有休息,今天白天又走了一整天,已經相當疲憊。沈赤心傳令全軍休息,他卻閑不下來,召集周練孺、方世珍、李勝等部將商議對策。
他說:“對付劉大狼,我有十成的把握。此刻我們必須考慮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赤軍以推翻滿清、為民謀利為目標。實事求是地講,滿清統治已固,明朝大勢已去。我們勢單力孤,要想推翻滿清,靠什么?憑什么”
此言一出,周練孺等人都無言以對。特別是李勝和楊國琛,都是武夫出身,以為沈赤心真是彌勒下凡,擁有無邊的法力,考慮問題并不深遠。
沈赤心自問自答,說道:“赤軍要學習李自成,走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當年李自成為什么能夠迅速成功,因為他提出了‘迎闖王、不納糧’、‘三年免征’等口號,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擁護。”
李自成起義多年,一直被明軍追著打,直到崇禎十五年冬才開始著手建立政權。
崇禎十六年,闖軍相繼提出“均田免糧”、“不納糧”、“三年免征”、“蠲免錢糧”、“平買平賣”、“追贓助餉”等政策,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
為了維持軍費開支,闖軍嚴刑拷打明朝官吏、宗室,從中征集錢糧,維持了“三年免征”的承諾。之后,闖軍勢如破竹,于崇禎十七年攻占北京,明朝宣告滅亡。
李勝、楊國琛都做過明朝邊兵,一個是遼東兵,另一個是大同兵,都曾與農民軍、清軍作戰過。
沈赤心說要學李自成,兩人都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闖軍的流寇作派,不由得眉頭緊皺。
李勝為人直率,直言不諱地說道:“大帥,李自成乃一流寇,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他早已身死國滅,部下一哄而散。咱們赤軍怎能學習流寇?”
沈赤心卻搖搖頭,說道:“崇禎年間,各地農民軍風起云涌。李自成能夠從眾多農民軍中脫穎而出,率領闖軍滅亡明朝,必有其過人之處。
“我們赤軍同樣以底層農民為主體,性質與清軍、明軍大不相同,與闖軍相似。闖軍雖有諸多不足,我們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中奧妙,容我向你們一一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