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永新佃變
- 南明1649
- 烏有大仙
- 2391字
- 2024-01-05 17:00:00
吃過白米飯,天色已經(jīng)破曉,時間已是卯時初。清軍尸體被綁上石頭,沉入贛江,客棧則被付之一炬。
接下來,該何去何從?李勝建議南下進攻驛站,說道:
“這邊鬧了這么大的動靜,驛站那邊很快就會有所反應。不如過去攻下驛站,一來殺人滅口,防止走漏消息;二來奪取驛站里的馬匹、糧草,以資軍用?!?
沈赤心搖搖頭,說道:“如今兵荒馬亂的,客棧出事,不會引起注意。驛站屬于官府,一旦出事,必會驚動官府。當前我們剛剛成軍,勢單力薄,應當避實就虛,先避開清軍再說?!?
周練孺附和說道:“大帥說得很對,當前清軍勢大,咱們應該避其鋒芒。耿仲明、尚可喜的軍隊正駐扎在吉安,處理過逃人案后,必將繼續(xù)南下。
“照常理,他們必會走水路,溯贛江進入贛州府、南安府,爾后改走陸路,翻越大庚嶺,進入廣東南雄府。咱們地處吉安府,位于贛西,應當向西走,避開清軍主力,到湘、贛兩省交界處尋求發(fā)展?!?
贛南、湘南多山,連成五嶺山脈,隔絕嶺南。五嶺之中,又以大庚嶺、越城嶺最為重要,是廣東、廣西向北溝通中原的必經(jīng)之道。
沈赤心想到這兒,毅然說道:“嶺南廣東廣西兩省,北有五嶺可作屏障,面向南海可以溝通海外,易守難攻,物產(chǎn)豐富,足可為霸業(yè)之基。
“我決定,帶赤軍向嶺南發(fā)展?,F(xiàn)在,咱們避開耿仲明、尚可喜的軍隊,向西進入湘、贛邊界,再折向南,到湘、贛、粵三省交界之處,擇機翻越五嶺。具體是去廣東還是廣西,等翻過五嶺后再作決定?!?
眾將紛紛附和。于是,赤軍不顧疲勞,繼續(xù)向西行軍。從清軍手中解脫之后,大家心情大悅,行軍速度也快了許多,一上午就走了二十五里路。
中途停軍吃飯,遇到一個十七八歲的青年,衣衫齊整,讀書人打扮。他見到赤軍之后不僅不害怕,反而主動迎了上來。
沈赤心的近衛(wèi)排長名叫沈赤庵,是他的族弟,對沈赤心忠心耿耿。沈赤庵把中年人訊問一番,才知道他叫方世珍,江西吉安府本地人,出身于縉紳之家。
去年,滿清江西總兵金聲烜歸正反清,各地縉紳紛紛響應,方世珍一家也召集義軍,奪占了吉安府永新縣。
事敗后,方世珍一家都被殺。方世珍僥幸活了下來,一直躲在永新。前不久,永新發(fā)生暴亂,方世珍呆不下去,準備前往永豐縣投靠親屬。
赤軍正需要一個熟悉本地情況的人,沈赤庵對方世珍的到來很歡迎,把他帶到沈赤心面前,說道:“元帥,這位兄弟名叫方世珍,本地人,家人都被滿韃子害死了?!?
他又對方世珍說:“這位是我們赤軍的元帥,料事如神,乃是彌勒下凡,明王出世?!?
方世珍對彌勒下凡之說本不相信,但義軍秩序井然,與他見過的其他義軍大不一樣。而沈赤心氣宇軒昂,不怒而威,雖然年輕,卻自有一番殺伐決斷的氣概,令他不由得產(chǎn)生了幾分敬畏。
他向前拱手作揖,說道:“在下永新縣生員方世珍,見到義軍后不勝欣喜,特來謁見大帥?!?
生員俗稱秀才,在明清兩代專指通過最低一級科舉考試,進入縣學、府學的人。盡管如此,生員已經(jīng)相當于半個縉紳,屬于州縣內(nèi)有身份的人了。
明太祖朱元璋推崇禮制,在明初制訂了復雜嚴格的禮法。到了明末,朝廷的社會的控制能力有所放松,禮法也有所松弛,但跪拜禮依然盛行。
沈赤心倒不怎么看重跪拜禮,赤軍中亦不提倡跪拜。一方面,他剛剛創(chuàng)立赤軍,人心尚未徹底歸附。另一方面,他打算倡行平等,以此號召底層民眾,自下而上推翻封建暴政。
沈赤庵等人見方世珍禮數(shù)不周全,不免為之側(cè)目。沈赤心卻不以為然,作揖回禮,說道:“我們是赤軍,昨晚與耿仲明的騎兵遭遇,殲滅了三十人。你看,這些戰(zhàn)馬兵器都是繳獲清軍的。”
方世珍大喜,一把扯掉腦后的假辮子,說道:“去年,金聲桓事敗,李成棟又北伐失利,江西境內(nèi)的義軍都偃旗息鼓。沒想到,某有幸在吉安遇到了赤軍。
“大帥膽略過人,敢在耿仲明眼皮底下伏擊清軍,某佩服之至。由是可知,大明后繼有人,中華復興有望了!”
沈赤心見他言語得體,又熟悉江西的形勢,便有心收降他,說道:
“小兄弟,你既然也是義軍出身,何不加入我們?我們從北方過來,正準備南下,到兩廣抵抗?jié)M韃子。怎奈人地兩生,為掩人耳目只得走偏僻小道。途中遇到小兄弟,豈非天意?”
雖是巧合,卻也在情理之中。畢竟,赤軍也好,方世珍也好,都要躲避官府,才會走偏僻小道。可在赤軍官兵看來,無疑是彌勒顯靈,給赤軍送來了向?qū)А?
古人普遍早熟,十七歲的方世珍已經(jīng)娶有妻子。只可惜,新婚燕爾沒多久,清軍就打了過來。妻子被滿人擄掠,不知所蹤。方世珍跟隨父兄加入了義軍,散盡家財,依然失敗,可謂是家破人亡。
他年紀輕輕無處可去,見到赤軍分外親切,欣然接受了沈赤心的提議。沈赤心把他安置在近衛(wèi)排,充當自己的親兵。
聊起吉安府的局勢,方世珍透露了一項重要情報,說道:
“在我的家鄉(xiāng)永新縣,前些天發(fā)生了一起暴動。農(nóng)村的佃農(nóng)涌入地主家中吃大戶,局勢大亂。此刻,我們不妨開往永新縣,從中召集人馬,收集物資。”
永新縣位于贛江支流禾水北岸,靠近湖廣高官沙府茶陵州。明朝時,湖南湖北不分家,合為湖廣省。走永新縣,與沈赤心定下的行軍路線偏離不多。
方世珍所說,實際上是封建時代一種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史稱“佃變”?!暗枳儭迸c“民變”有著明顯的區(qū)別。
佃變是農(nóng)村內(nèi)部的地主與佃戶之間的糾紛,通常不反官府,不反皇帝,目的在于獲得土地,或者逼迫地主減輕田租。民變則是典型的官逼民反,通常以武裝對抗官府為特征。
明末清初,江南一帶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佃變??杀氖?,佃變大多具有親清的性質(zhì)。因為明朝的田賦負擔特別重,佃民們幻想清軍來臨之后,會減輕他們的田賦負擔,便對清軍持以歡迎的態(tài)度。
江西處于明清對抗的前線,官府催糧催餉不斷,佃農(nóng)負擔特別重。永新縣的佃變,手段越來越激烈,逐漸開始向民變的方向發(fā)展。
沈赤心敏銳地意識到,永新縣發(fā)生佃變,赤軍正好可以借機發(fā)展壯大。佃農(nóng)們沒有認清滿清的罪惡,對清軍心存幻想,赤軍正好可以現(xiàn)身說法,幫助佃農(nóng)們認清形勢,認清滿清的本來面目。
同時,山區(qū)農(nóng)夫質(zhì)樸老實,是理想的兵源。既有佃變,必有走投無路的農(nóng)夫,正好吸收他們進入赤軍。沈赤心當機立斷,請方世珍做向?qū)В暑I赤軍開往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