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煜提議回師奇襲紅旗水寇,鄧耀明確表示反對。他剛剛戰敗,心有余悸,說道:
“不妥,不妥。紅旗水寇三大寇剛被清虜招安,得到了總兵官之職。他們正思報效,作戰頗為賣力,先敗彥迪,又勝于我。敗軍之將,何以言勇?又何以反身奇襲紅旗水寇?”
楊彥迪有勇有謀,實力雖不如鄧耀,卻更有將略,說道:“將軍,我倒覺得老陶說得甚是。我們兩軍之敗,皆因互不照應。如果我們聯手,此刻過去奇襲紅旗水寇,必能得手。”
名義上,鄧耀和楊彥迪都算是南明的水師將領,楊彥迪還是鄧耀招撫來的。但實際上,這些以海盜投誠過來的水師,依然保持著相當大的獨立性。
朝廷依然防備他們,只賞賜他們一些官爵、禮物,不供應或只供應很少一部分的軍餉。將領之間也互不統領,為了保持隊伍,只得四處劫掠,或依賴更有實力的疆臣。
鄧耀知道楊彥迪能征善戰,便說道:“彥迪,你說說看。”
楊彥迪不假思索,說道:“紅旗水寇皆為積年大寇,說白了就是海盜。海盜的習性,我們都一清二楚,劫掠成性,見財忘義。
“你剛剛戰敗,損失了五十多艘戰船。依照海盜的習慣,往往會停止追擊,搶奪戰利品。搶到戰利品后,還要立即瓜分,下級要交出一半戰利品給上級,層層轉遞給首領。
“我戰敗時,紅旗水寇沒有乘勝追擊。你戰敗時,紅旗水寇也沒有追擊,原因便在于此。紅旗水寇自以為兵強勢壯,船堅炮利,根本就想不到我們敢返航偷襲他們。
“敵人疏于防備,我們就有初步的勝算。這是其一。其二,你我聯手,聲勢為之一振,只要我們配合緊密,就可以事半功倍。
“其三,紅旗水寇主要有梁標相、劉龍勝、徐國隆三大寇,彼此實力相當,互不服氣。清虜都封他們為總兵官,三人互相平級,臨戰各自為戰……”
楊彥迪說得頭頭是道,鄧耀聽過之后也頗為振奮,覺得他說得在理。
陶煜補充道:“還有一點。清虜圍廣州甚嚴,各地明軍都不敢前去援助。之前,咱們兩軍兩戰兩敗,廣州守軍士氣不振。咱們此時過去奇襲水寇,必可全勝。一來打擊紅旗水寇,二來提振守軍士氣。”
鄧耀在南明小朝廷中,依附于李成棟的東勛集團。他雖是海盜出身,卻頗講忠義,一聽可以為守軍提氣,立即來了精神。
于是,三人秘密謀劃,謀定而動。
當天下午,兩軍聯成一軍,開入伶仃洋,連夜過珠江口,次日一凌晨開到虎頭關。
虎頭關又名虎頭門,是珠江口上的一座孤島。島上有大虎、小虎兩座山峰,形如虎踞,故名虎頭門。到了近代,它有了個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虎門。
虎頭關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扼守珠江口,是廣州抵御外敵的第一道關口。
南明水師原本在虎頭關駐有兵馬。昨日,紅旗水寇與南明水師在廣州城南水域交戰。南明水師戰敗,鄧耀率部撤出,紅旗水寇則趁熱占領了虎頭關。
正如楊彥迪所料,紅旗水寇疏于防備,虎頭關只留下了少量戰船,海盜則上島休息。
鄧耀船大,航速慢,留在了虎頭島。他首先劫下紅旗水寇的船只,斷敵退路,然后派兵攻占炮臺,剿滅水寇。戰船則隱蔽在港灣中,隨時待命。
楊彥迪所部船小,航速快,越過虎頭關,繼續向廣州方向進發。他的戰船又小又少,卻敢深入敵后,令鄧耀深為傾佩。
鄧耀把軍中快船悉數撥出,調歸一員小將指揮,隨同楊彥迪一道奇襲紅旗水寇。
戰船沿著珠江水道深入敵后,經過黃埔島水域時,天已微微亮。黃埔島扼守珠江航道,地理位置同樣很重要。紅旗水寇在此布置了四艘戰船,同樣疏于防備。
楊彥迪膽大心細,留下四艘戰船消滅敵軍,保障退路,爾后下令繼續進軍。
明軍靠近廣州城南沙面島時,天色已經大亮。楊彥迪下令升起紅旗,假扮為紅旗水寇。戰船披著霞光,從東面逆水駛來。
紅旗水寇已經發現了他們,但由于逆光方向,船上又升著紅旗,水寇并未引起注意。最重要的是,他們經過連續兩場勝利,志驕意狂,又乘勝大肆劫掠,士氣早已松懈。
楊彥迪依然沉重冷靜,下令掌旗官揮動旗語,說明來意,偽裝成小股紅旗水寇。
沙面島附近集聚了上百艘水寇戰船,隊形相當密集,正是一個個活靶子。
原來,紅旗水寇軍紀敗壞,引起軍民側目。尚可喜特意下令,讓紅旗水寇集中戰船,泊于珠江北岸,責令三總兵嚴加管束。
直到敵船進入了射程,楊彥迪才下令座船升起一面黑旗,這正是進攻的信號。
瞬那間,明軍扯去了炮口上的蒙布,使用佛朗機炮、小口徑紅衣大炮猛轟水寇。又有幾百支火箭,像流星一般,嗖嗖地飛向水寇戰船。
火箭的精度并不高,但打擊密集目標非常有效。幾百支火箭,哪怕有一支火箭命中敵船,也會引起大火。
清軍猝不及防,三總兵根本就想不到,他們已經打得明軍大敗,明軍竟然還敢襲擊他們。很多水寇戰船還綁在岸邊木樁上,帆都來不及升起來。
明軍越戰越勇,有些戰船槳、帆并用,靠近敵軍戰船,近距離施放火器。
到了明末時,水戰已經主要依靠火器,接舷戰斗反而很少見了。明軍靠得越近,火器射擊越準,水寇損失越慘重。
過了兩刻鐘,水寇才反應過來,炮手開始操作火炮還擊。有些離得遠的戰船,已經起錨升帆,朝明軍這邊追了過來。
楊彥迪見狀,下令升起一面藍旗,又吹起海螺,示意全軍撤退。明軍戰船小,航速快,隨即調轉風帆,朝下游急駛而去。
紅旗水寇損失慘重,急于報復,收集剩余戰船,繼續追擊明軍。他們船多勢眾,有仇必報,吃不得半點虧。
中午時分,紅旗水寇追至虎頭關,看見明軍越過虎頭關,亦毫不猶豫地追了過去。
此時,水寇追擊過猛,已成分成了兩部分。小船快,在前,大船慢,在后,大小船之間已經脫節。
明軍放水寇小船越過虎頭關,楊彥迪率部轉舵回航,殺了一個漂亮的回馬槍。鄧耀率部在虎頭關等候已久,領船綴水寇之后,兩相夾擊,幾乎全殲水寇四十多艘小船。
勝利來之不易,明軍揚眉吐氣,土氣大振,轉舵反擊紅旗水寇的大船。
歷來海戰,大船慢、火力猛,小船快、火力弱,總要互相配合,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力。大船火力雖猛,卻要靠小船來回護衛。
眼見小船被殲,水寇急忙撤退。這時候,虎門炮臺也開火,打得水寇狼狽不堪。
明軍水師繼續追擊水寇,一直追到黃埔水域,才收兵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