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一個騎兵從永新縣城外疾馳而來,一路大喊“十萬火急”。東門處的清軍驗過文書,騎兵再次翻身上馬,直奔知縣衙門。
副將湯國柱霸占了永新縣衙,正在和部下飲酒作樂。聽說有緊急軍情,湯國柱起初不以為然。可看過急信,他大吃一驚,臉色一沉,不由自主地從座位上站了起來。
眾將見狀,知道大事不好。酒桌上的歌伎,也知趣地起身離開。
湯國柱這才說道:“吉安府城被奪了,據說是一股名叫赤軍的流賊。”
他把信件傳給眾將,眾將里頭沒幾個識字的,卻都湊了過來。但見信里的字很潦草,顯然事出緊急。
聽說是流賊,大家都松了口氣。
這個說:“一群流寇,有什么大不了的。咱們大軍一回,必殺得他們屁滾尿流。”
那個說:“咱們回到吉安,打敗這股流賊后,一定要大開殺戒,讓他們從此之后不敢輕舉妄動。”
湯國柱倒算冷靜,問使者道:“赤匪是什么時候占領吉安的?知府呢?現在何處?”
使者一臉悲戚,說道:“赤匪兩天前占領了吉安。府臺情急之下寫了這封急信,差我過來求救。此刻,他恐怕已經……”
情到深處,使者甚至擠出了兩滴眼淚。湯國柱與知府面和心不和,心里幸災樂禍,不耐煩地把使者打發到了一邊。
部將又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
“知府一死,協臺正好沒了掣肘。咱們收復吉安,朝廷怎么說也得封協臺一個總兵官。”
“咱們要變壞事為好事,一面向南昌方面發出急信,解釋事情原諉,一面立即收復吉安,免得有人從中搬弄是非。”
……
湯國柱原是金聲桓的部將,而金聲桓則是左良玉的部將。南明弘光朝,左良玉與江北四鎮內訌,起兵勤王,走到江西病死。
左良玉長子左夢庚繼統其軍,被江北四鎮打敗,投降滿清,被編入漢軍八旗。大將金聲桓就此駐守江西,成為江西總兵官。
明末清初的總兵官,是一省的軍事首長,含金量很高。湯國柱做夢都想升為總兵官,受部將攛掇,躍躍欲試,說道:
“傳令下去,收攏部隊,四更造飯,五更拔營,向吉安府城急行軍,務必于兩天內到達吉安。”
他根本就沒想到,剛才的使者其實是赤軍的斥候。沈赤心攻下吉安當天,便活捉了吉安知府,繳獲到了知府印信,逼迫知府寫下了求救信。
湯國柱熟悉知府的字體,亦熟悉知府大印,對求救信沒有起疑。
次日,湯國柱率領麾下五百清軍,一大早拔營趕赴吉安。永新距離吉安有兩百里路,正常情況下,至少要走三天才能到達。
湯國柱有鎮守吉安之責,急于回救吉安,下令兩天內趕到吉安。他自恃久歷戎行,部下多身經百戰,十分驕狂,恨不得立即趕到吉安,把赤軍一網打盡。
身為副將,與總兵只差一級。這一級,成為一道難以跨越的坎,也成為湯國柱的心病:
去年,金聲桓舉旗反清,困守南昌。湯國柱賣主求榮,導致金聲桓兵敗被殺。湯國柱雖被滿清方面升為副將,卻并不給他實權,手下仍舊只有五百親軍。
這次若能反攻吉安,平定赤軍,將對他的仕途大有幫助。因此,湯國柱帶兵頗為積極,親自帶隊在前,驅使士兵急行軍。
第二天下午,清軍沿著驛道,走到一處名叫風林坳的地方。此地顧名思義,是一處山坳,周圍群山環抱。過了風林坳,前面十里處就是瀘水。渡過瀘水,就能望見吉安府的城樓了。
清軍已經相當疲憊,湯國柱不為所動,下令繼續行軍,渡過瀘水后扎營休息。為鼓勵士卒,他允諾一旦攻下吉安,允許士兵搶劫兩日。
一聽說能搶劫,士兵果然兩眼放光,疲憊減少了大半。他們大多是身經百戰的老兵,最早在左良玉麾下打仗,從那時起,便一直在跟農民軍打仗。
湯國柱非常輕視農民軍,除了李自成的大順軍、張獻忠的大西軍,誰也不放在眼里。哪里突然冒出了個赤軍,吃了豹子膽,竟敢奇襲吉安府,真是豈有此理?
清軍開始爬坡,向風林坳坳口進發。道路狹窄,坡度漸漸提高,清軍行軍速度慢下來許多,隊形也變得十分混亂。
突然一聲炮響,風林坳坳口豎起一面赤旗。頃刻間,擂石滾木、銃炮弓箭,都如雨點般落了下來。
清軍猝不及防,人仰馬翻,當場死傷幾十人。緊接著,驛道兩旁的山坡上,埋伏已久的赤軍對著清軍交叉施放火器。
鳥銃、滾地雷、子母銃、噴筒、火箭紛紛開火,打得清軍哭爹喊娘。火器之強大,讓清軍誤以為遇到了明朝正規軍。殊不知,這些火器正來自吉安府城,繳獲自清軍的武備。
一輪火器施放完后,山坡上的赤軍殺將出來,向清軍猛打猛沖。
清軍驚慌失措,招架不住,紛紛抱頭鼠竄。沒想到,赤軍布置嚴密,在山腳下也埋伏有兩隊赤軍。
這兩隊赤軍全都騎馬,為的就是追擊清軍,不使一人漏網。
沈赤心已向全軍三令五申,規定赤軍最重要的作戰原則是:盡可能地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最大限度地削弱敵軍的戰爭潛力。
此次伏擊戰是赤軍第一次與清朝正規軍作戰,務求旗開得勝,提振軍心士氣。
沈赤心周密部署,抽調全軍一千人參與伏擊作戰。他親臨戰場,現場指揮戰斗,極大地鼓舞了士氣。
戰斗持續了半個小時,赤軍大獲全勝。清軍被斬殺二百一十三名,受傷、被俘的有將近三百人。
湯國柱本人亦被俘,他假扮成士卒,本想蒙混過關,卻被方世珍識破出來。
方世珍見到仇人,格外眼紅,罵道:“湯國柱,你枉為漢人,殘害義軍。多少義軍死在了你的屠刀之下,不把你千刀萬剮,何以安慰義軍冤魂!”
湯國柱還要向沈赤心求饒,沈赤心卻冷冷地說道:“赤軍優待俘虜,絕不會優待你這種作惡多端之人。拉出去,斬了!”
赤軍多敵視這批清軍俘虜,但沈赤心力排眾議,下令釋放被俘的清軍士卒。被俘軍官中,四品以上皆斬,七品至五品斬雙手,八品以下釋放。
沈赤心認為,軍官乃軍隊的骨干。摧殘戰俘中的軍官,即便釋放被俘士卒,他們也很能再組織起來對抗赤軍。
現在,赤軍成軍不久,沒精力精細化處置戰俘,只能對被俘軍官處以極刑。未來,等赤軍建立政權后,將細化完善俘虜政策,感化甚至吸收俘虜加入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