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2
- 李躍兒
- 1079字
- 2024-01-12 11:07:16
讓學生“亂”起來
為了能分析得徹底一些,我將逐字逐句地摘錄這篇文章:
教學公開課《小橘燈》正在進行,我在指導學生理解“小姑娘的外貌描寫”的有關內容之后,進入第二個教學重點:行動描寫及其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我先讓學生從文章中找出有關的詞語:“登上(竹凳),想摘(電話),爬下(竹凳),縮回(小手),(對我)點頭、搖頭……”學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務。
正當我準備讓學生討論這些詞語的作用時,有學生舉手要求發言。一位女同學大聲說:“我認為這些行動描寫表現了小姑娘的鎮定、勇敢、樂觀精神!”我感到很吃驚,她這脫口而出的可是正確的“標準答案”哪!如果就此為止,學生就只得到了一個現成的答案,這絕不是我教學的目的。
不滿足于標準的、唯一的、現成的答案,這是個很好的理念,該書之所以將這節課作為課例收入,主要就是沖著這個理念來的。《草原》那節課之所以上得不理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位老師沒有這樣的理念。
但是,理念是一回事,如何應用又是另一回事。或者說,獲得理念比較容易,在今天這樣的時代,看一本書,就能夠了解一些理念,但是要實踐理念就不太容易了。下面,我們看看這位老師是怎樣實踐這一理念的:
我不滿足于這種表面的流暢無礙,想打破這種平靜,讓學生“亂”起來。于是,我當即笑著問:“你很聰明!不過,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呢?跟大家說說好嗎?”
不滿足這種表面的流暢無礙,對;想打破平靜,也對;讓學生“亂”起來,就是要讓學生活躍,要激活課堂,這沒什么問題。想法都很好,可是實施起來就出問題了。他說“你很聰明”,這句話很老套,不真誠,是一種廉價的鼓勵。傳統的老師最愛說:“你怎么這樣笨!”現在要改革了,就反過來說:“你真聰明!”從一種套話轉向另一種套話。這樣就會造成其他孩子認為自己不聰明。如果這個孩子回答正確,老師應該說你答對了,而不應該說你真聰明。
就算是賞識教育也得實事求是,如果你的賞識脫離實際,孩子不但不領你的情,還會受到傷害。
看到這位同學微笑著沒有回答,我又讓一位同學來模仿文中小姑娘打電話的動作。再問:“為什么這些就能表明小姑娘的鎮定、勇敢、樂觀呢?你認為這些動作很特別嗎?”
我認為文章大體上有教授知識、傳達思想、提升智慧與凈化心靈這樣幾種作用,《小橘燈》屬于最后一類。這類文章最好的教學方法應該是讓孩子用心體會,而不是死摳詞語,將心靈感受拋在一邊。
所以,我認為,這節課從一開始就南轅北轍了。老師一上來就摳詞語,讓孩子從文章中找出“登上(竹凳),想摘(電話),爬下(竹凳)”之類的詞語,揣摩這些詞語在表現人物性格方面起了什么作用,這樣做是不正確的。這樣做,詞語是清楚了,心靈呢,被忽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