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
…
李鴻章一行人結束了第一次會談,走出會談室時,接近下午四點半。
房屋外有一頂中國式轎子在等著。上轎時李鴻章還擠出微笑,但馬上又困倦了。坐轎子的只有李鴻章,陳龍、李經方等人分乘人力車。到阿彌陀寺町鎮守神社前的棧橋,距離才不過二百多米。
乘上汽船“小野田號”,駛向住所休息,等待第二天的會談。李鴻章和李經方等另外幾名官員由隨從抬上汽船,陳龍步行走上去!李鴻章年老體衰,倒還罷了,其他人正當壯年,根本用不著扶持,自己就能走上去。對此,當時報紙評論說:“這是大國大員的一種禮儀形式。”
他們的一舉一動都令人稀奇,觀者如堵。從碼頭沿途整齊地排列著警察和憲兵。
其實在會談中,日本并不著急,著急的應該是戰敗國,而日本是受降國。伊藤博文在第一次會談言行中表現出這種態度,但實際上,對這次談判最著急的是伊藤。事后,他表白了這一時期的心境:“想什么辦法誘使大清政府盡快地再派議和使臣,迅速結束戰爭,恢復和平。”因為他察覺到“歐洲形勢漸漸趨向不穩”。
不穩,意味著歐洲諸國有可能出面干涉。伊藤博文在東京同各國公使接觸,深感憂慮。
駐日德國公使哥特斯米德收到本國的情報—一些歐洲列強中已有國家決定干涉中日糾紛。
當然,他向日本政府轉告了此事:“日本如要求割讓中國本土領土,將成為惹起干涉之媒介。”
德國公使勸告日本,不要向清廷提出過分的要求,但日本政府已決定要求割讓遼東半島。
英國報紙《泰晤士報》報道:俄、英、法三國聯合,準備干涉中日戰爭。
德國也打算和英國采取同一步調,因為英國外交大臣提出了合作意愿。
英國認為,日本是想同中國建立一種排除列強的同盟關系。駐英日本公使青木周藏曾對英國外交大臣說過:“日本完全沒有滅亡中國的意圖,相反,倒是想努力再建中國。”英國最害怕中國發生混亂,那樣就沒法兒做買賣了。它在長江下游擁有巨大權益,還有一個貿易生命線——香港。一旦亡國,出現無政府狀態,會給英國以沉重打擊。
青木公使準確地抓住了英國的心病,保證說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然而,適得其反,他的話產生了副作用。
中日同盟一一東亞兩巨人聯合,這就是外交大臣所領會的日本意圖。英國政府認為:無政府狀態所產生的混亂,會阻斷通商,但那是暫時的,新政權恢復了秩序,就可以重新開放。而一旦建立起排他的中日同盟,就將強行禁止通商,更為可怕。
英國為干涉日中同盟的形成,想拉上德國,而德國也正想借日中糾紛之機同英國合作。
不過,沒多久,英國明白了青木公使的發言并不含有排他的日中同盟之意。《泰晤士報》曾援引日本官方的可靠消息:“在與小國通商方面,日本不打算得到超過其他國家的利益。”
在通商方面沒有了憂慮,下一步就該關心防止俄國勢力南下了。
為在東亞防止俄國南下,讓這個較強大的日本立足于中國大陸,豈不更好?英國改變了主意,認為完全沒必要干涉日本的所作所為。
德國剛想握住英國主動伸過來的手,英國卻把手縮了回去。
“除了維持現狀,英國什么也不關心。”駐英國的德國公使向本國政府報告。
于是,德國又向俄國伸出了友誼之手。這時俄國正同法國商談對日干涉問題。德國加進來,形成了三國干涉的萌芽。
歐洲的這些動向時刻抽打著伊藤博文的心。他害怕朝清政府首腦們知道,那他們就會拖延議和,越遲,干涉的可能性就越大,對大清政府也就越有利。
不過,從清廷的外交體制來說,它是不可能正確分析這種情報的。列強干涉,是李鴻章大人所企望的!
李鴻章在議和談判之前提出了“休戰”的要求。懼怕列強干涉,希望盡快收場的伊藤認為,這不過是追認現狀罷了,不如爽快地應承,做一個順水推舟的人情。但是,休戰必須尊重軍部的意向。由于連戰告捷,軍部一定會堅決反對休戰。
為使軍部能夠接受,就得給它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
于是,第二次會談中,伊藤博文提出休戰條件:一、把大沽、天津、山海關讓與日軍。二、該地清軍解除武裝,交出軍需品。三、天津至山海關的鐵路交日軍控制。四、停戰中軍費由中方負擔。
這些條件無疑是在首都北京的咽喉處插上一把匕首。日本軍部早就想這么做了,只是由于兵力和戰費不足,至今還無法實現。不流一滴血便得償夙愿,軍部當然會滿意,不會有任何異議。
使日本軍部滿意的條件,對于清朝廷來說,就是極其苛刻的條件。
李中堂以依據現狀附加上一條休戰條款就行了,不禁被這個苛刻的條件弄得瞠目結舌。
“太苛刻了,過于苛刻…超出根象的苛刻方案…”陳龍說道。
看了攤在桌上的日方條件譯文,李中堂大人嘴唇顫動,他的身軀突然變小了。在當時的中國人中,他屬于高身材,有一米七幾。他能當上淮軍領袖,恐怕也沾了高大的光。比起其貌不揚的曾國藩來,他在體格方面占了便宜。
李鴻章聲調也變了,比以往低沉得多,說道:“這次戰爭,緣起于朝鮮國內亂問題,日軍把朝鮮全土奪到手中,又進兵我國領土之內,如真正希望永久和平,日本不但要考慮自己的立場,還應當考慮中國的名譽,天津、大沽、山海關是我國國都的門戶。我認為這個方案太過分了。日軍在戰局上握有主動權,什么條件都提得出來,這一點,我們也明白,但是,物有極限,若一意孤行,則恐怕日本得和平之空名,也將有失掉實利。”
伊藤答道:“我倒不認為這些條件超過了限度。天津等處的占領,只作為一時的擔保,我們并不想破壞城鎮。”
“我們的目的是議和,不是休戰,伊藤閣下你不也這么想嗎?”
“是的,我們希望盡早恢復和平。停戰是貴方提出來的,為此,我們才提出條件。先休戰后講和,不過是中國的意向。至于日本,不休戰議和也行,休戰議和也行,現在提出了后者的條件,我們沒準備第二套方案。”
“那么,請拿出議和的方案吧。”
“貴方不撤回休戰問題,就不能拿出議和方案。而且,請注意,一旦撤回,休戰的事就不能再議了。”
“讓我考慮幾天吧。”李鴻章希望寬限時間。
“考慮倒可以,不過,兩國人民現在都注視著這次會談。盡可能快些達到會談的目的,是我們的義務,所以不能老這么拖延,三到四天為限吧。”
伊藤給了李鴻章三天的考慮時間。
返回住所,李中堂把日本提出的休戰條件電告總理衙門,并告知:“昨日電報所說去臺灣方面之五千日兵,或是開赴北方,望通告各地軍隊嚴加防范。”
三天后,舉行了新一輪第三次會談。中方拿出了答復的備忘錄:休戰問題撤回,希望立即進行議和談判。
中方代表要退出時,陸奧宗光對李經方說:“關于明天的談判,想預先商量一下事務性問題,您可否稍留一會兒?”
“好,為使談判成功,留多長時間都可以。”李經方用流暢的日語回答,然后用漢語向中堂大人講了陸奧的提議。李鴻章輕輕地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