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第1章
抗通脹的公司
似乎每周都有新書上市,講述某種保護個人及其金錢不受通脹影響的可靠方法。但似乎沒有哪本書對保護公司給予過關注。然而,除非經濟體系中創(chuàng)造財富的資產(即公司)保持生產能力,否則個人的財富也不太可能保存下來。曠日持久的通脹使這種生產能力受到威脅,更不用說像當前全世界正在經歷的長期高通脹所造成的威脅。人人都已接受長期通脹,甚至包括那些“進步主義”的經濟學家,他們認為,相對其他危害而言,通脹的危害是相當小的。
公司(實際上也包括個人)不可能對通脹的危害完全免疫。但讓公司變得“抗通脹”是可能的,這樣一來,它就能對這種大流行病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和恢復能力。而且,這樣做所需的成本很低,僅需付出適度的努力。
要做的第一件事(確實是絕對的先決條件)是掌握事實。公司要根據通脹調整其數據(當前在美國只有少數公司這么做),不這么做就不能抵抗通脹,反而會成為受害者。不這么做的公司必然會做一些加劇通脹危害的事情,原因很簡單,其決策立足于錯誤信息和自我欺騙。如果缺乏根據通脹調整過的會計核算,公司一定相信銷售增加了,而實際上銷售減少了,市場地位也下降了。它們一定相信利潤正在超越先前的記錄,而實際上利潤下降了或完全沒有了。它們一定相信財務狀況強健,而實際上正處于資不抵債的邊緣,且無力抵抗通脹時期普遍存在的“信貸緊縮”和“流動性危機”。銷售和市場地位、應收款項[1]和存貨、折舊、資本與償債要求以及利潤都需要根據通脹調整后的數據不斷重述,從而使公司自身能夠抵抗通脹。
下一步是系統的資金管理。通脹時期不可避免的畸形現象之一是過度強調財務。在利率高達17%的情況下,一位不稱職或沒經驗的財務主管一周內損失的資金,可能比市場部門3個月為公司掙得的收入還多,此時巧妙處理資金會被視為比制造和營銷商品或服務更重要。但要抵抗通脹,一家公司需要做的不僅是巧妙處理資金和利率投機(唉,雖然在通脹時期這兩者都是需要的)。公司不得不設法同時滿足本質上不兼容的兩項要求。它不得不把貨幣貶值造成的損失降至最低,這意味著持有最少的現金和最多的短期債務。但與此同時,通脹時期公司需要高度的流動性。在任何通脹時期,“信貸緊縮”和“流動性危機”會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突然爆發(fā)。而且,與所有政客的承諾相反,通脹過后不會出現“軟著陸”,至少第一次通脹(即16世紀持續(xù)了100多年的世界性惡性通脹)以來,現代經濟史上尚未出現過。
因此,為了抵抗通脹,公司需要在過高流動性造成損失和過低流動性造成災難這兩種風險之間維持一種謹慎的、有原則的、長期的平衡政策。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特定的財務狀況,具體到某一家公司,它要支付多高的風險溢價才能安然度過流動性危機或信貸緊縮呢?通脹時期的財務恐慌猶如加勒比海上9月的颶風,通常很快就會平息下來。但這不足以讓人們感到安慰,因為或許船在受到第一次猛烈沖擊時就翻了。
最后,抗通脹的公司需要刻意避免下述愚蠢的行為(在通脹時期這種行為會被視為頭腦清醒的行為):專注于非常短暫的和眼前的事情。在通脹時期,這種專注是“合理的”。因為在17%左右的利率下,所有投資期限超過四年的投資物都是沒有現值可言的——如果遇到什么風險,未來投資的現值縮減至零的時間,會縮短至兩年左右。這意味著,在通脹時期放棄任何不那么“確定的”且?guī)啄旰蟛艜@得的支出收益,是“合理的”。剝奪未來成為“合理的”。但幾年前的環(huán)境危機告訴我們,這不是“合理的”,而是愚蠢的,是能想到的最浪費的、代價最大的行為。
在16世紀以來的每次通脹中,“聰明的家伙”都著眼于短期。他們曾經一度是“奇跡創(chuàng)造者”和“炙手可熱的人”[2]。但是,一旦通脹停止(哪怕只是暫停),他們往往聲銷跡滅。20世紀20年代德國惡性通脹的“魔術師”胡戈·斯廷內斯[3],在狂熱的三年時間內建立了歐洲最大、顯然也是最強的“企業(yè)集團”。1923年10月,德國馬克穩(wěn)定6個月后,斯廷內斯就破產了,他的帝國被清算。
幸存者都是為未來做準備的“傻瓜”。最典型的例子是德國的西門子公司。在德國通脹期間,西門子公司被認為“毫無希望”。但后來該公司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電氣設備巨頭,僅次于美國的通用電氣公司。西門子公司在歐洲的老對手AEG[4](也是德國的)在通脹期間“很聰明”,是證券分析師和金融作家的寵兒;在通脹結束之后其競爭實力從未恢復,反而越來越落后。西門子公司的所作所為很簡單。它的日常運營,包括資金管理,都是根據通脹的實際情況進行的。一切有關創(chuàng)造未來的事務,都像通脹不存在一樣地進行著。
為了讓公司抵抗通脹,創(chuàng)造未來的活動(科學和技術研究,產品和工藝的創(chuàng)新與開發(fā),工廠和設備的維護,市場開發(fā),客戶服務,專業(yè)人員、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開發(fā)與培訓)要像利率為3%時那樣進行,也就是不考慮通脹帶來的沖擊。在任何公司中,這些活動至少占總支出的1/10,在某些公司,它們的占比還會比這高得多。對抗通脹的公司而言,它們必須優(yōu)先于其他所有事務,除了為使公司能夠應對流動性緊縮壓力而預留所必需的現金流。
順便說一句,對個人來說,保持“財富創(chuàng)造能力”(也就是一個人的技能和知識)可能是抵抗通脹的最佳途徑。歷史經驗表明,所有遏制通脹的妙計(無論是投資房地產,還是投資鉆石、期貨、黃金、古董等)都值得懷疑,而它們卻都是當今的暢銷書言之鑿鑿予以宣傳的。政府總能找到辦法戰(zhàn)勝最聰明的抗通脹妙計。不過,盡管德國的農場主、小店主、工廠主在10年后仍未從1920~1923年的通脹中恢復(當然,這是希特勒得以崛起的主要因素),但是醫(yī)生、律師、工程師在馬克穩(wěn)定下來的6個月內就恢復了原先的收入水平。現在紛紛參加高級管理項目的專業(yè)人員,進修工程、會計、法律、醫(yī)學課程的專業(yè)人員,到頭來可能是唯一幾乎不受通脹影響的人。
(1981年)
[1]應收款項(receivables),德魯克在本書第11章“對資本生產率進行管理”中認為,應收款項是企業(yè)向客戶提供的信貸。——譯者注
[2]這段話中的“聰明的家伙”(smart boys)、“奇跡創(chuàng)造者”(miracle workers)、“炙手可熱的人”(hot pistols)都是當時美國大眾媒體上常用的詞匯。——譯者注
[3]胡戈·斯廷內斯(Hugo Stinnes,1870—1924),德國實業(yè)家,政治人物。——譯者注
[4]AEG,德國企業(yè),成立于1883年,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電氣設備公司。——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