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健康:運動、自信、韌性、同理心
有一個簡單的問題:你最渴望得到什么?
對大多數人來說,答案是“幸福”。所有人都夢想得到幸福,也希望孩子得到幸福。在一項針對48個國家的1萬多人的調查當中,幸??鞓繁徽J為是最重要的要素,比成功、智力、知識、智慧、人際關系、財富和人生意義等還重要。但是,幸福看起來虛無縹緲,我們要花很多的時間、精力、金錢去追求它。到底是什么搭建起幸福的人生呢?
我們對孩子寄予厚望,教育之路任重道遠。作為現代父母,我們都知道金錢買不了幸福,成功不一定快樂。我們可以教孩子擁有知足常樂的心態,但僅有心態是不夠的。那么,在我們教給他們生活技能的同時,在社交和情感技能上我們應該教給他們什么,來幫助他們通往幸福之路呢?
答案是成長樹頂端的星星:身心健康。哈佛大學的一項著名研究成果表明,最幸福的人并不是最聰明或者最有錢的,而是感覺到自己價值的人,有很多好朋友的人,和他人有最親密關系的人。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自信、樂觀,我們也希望孩子在不可避免的挫折面前有韌性。
運動
清華大學的學生都知道一句話,叫“無體育,不清華”,這是清華大學體育教授馬約翰先生提出的口號,也是清華大學多年來一直踐行的原則。清華大學這所綜合性院校,為什么把體育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用馬約翰先生的話來說:“體育對培養人的性格,勇氣、堅持、自信心、進取心和決心,培養人的社會品質,公正、忠實、自由、合作,以及獲得健壯的體魄都有重要的價值?!?/p>
“體育精神”也貫穿西方的精英教育,它代表了“榮譽、責任、勇氣、自律”,是成就偉大事業的必備品質之一。每一個學生都要有“我擅長的體育活動”,并且長久地堅持。每個學校學習的內容可能不一樣,但是都有三個場所:宿舍、教室、運動場。西方人認為,說教是無效的教育,而體育可以培養孩子優良的品質。
身體素質是應對社會挑戰的最基本條件。運動也能培養孩子的團隊意識,讓孩子學會配合、合作,學會贏,也學會輸。這本書會介紹許多實用的幫助孩子嘗試運動的方法(第二部分),探討如何發現孩子的運動特長并讓孩子專注于它們(第三部分),如何在青少年時期通過培養體育精神來鍛煉孩子的品格(第四部分),以及和運動、健康相關的孩子的睡眠等內容。
自信
自信是一種相信自己的積極態度,是成就事業的心態。自信不是覺得“我能行”,也不是覺得自己比別人強,自信的定義是無論順境逆境,無論獨自一人還是在人群中,一個人既不把自己看得過于強大,也不把自己看得過于弱小,他對自己有合適的、客觀的、積極的看法。自信心不僅對于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而且在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至關重要。
自信不是一個外在的表現,它是一種內在的品質,是對自己的判斷、能力的信心和對未來的積極信念。自信從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第三部分)開始出現,孩子開始懂得事情可以失敗,而人需要相信自己,才能做得更好。自信是和其他人平等相處的基礎(第三部分),更是高情商的表現(第四部分)。我們還會探討如何讓孩子避免對自我形象的焦慮和貧窮思維(第四部分),這些可能成為人一生的自我障礙。
韌性
J. K.羅琳說過:“生活不可能沒有一點兒失敗,除非你生活得萬般小心,不過那樣你可能也不是在真正地生活了?!焙⒆釉诔砷L過程中,一定不會完全一帆風順。一個班上,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所有不是第一名的孩子,是否都是失敗者?每個人在長大的過程中,都可能經歷失敗、病痛、事故、失去。我們都可能會搬家,換地方生活,受到歧視或者冷落。我們喜歡的人,不一定會喜歡我們。
熱衷于家庭教育的父母,往往會出于愛孩子的動機而過于保護孩子,溺愛孩子。你有沒有給孩子“買買買”?你有沒有在他后面撿他丟下的玩具?你有沒有幫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你有沒有讓家里人都圍著孩子轉?你知不知道,這些行動每次都會讓孩子變得更加以自我為中心,更加脆弱?
品學兼優的孩子不一定能經得起失敗,培養孩子經受變化、應對挫折的能力,才能保證孩子持久向前。孩子應該從小開始培養韌性,學會面對障礙,自己解決問題(第二部分),孩子還需要學會延遲滿足,做家務,培養毅力(第三部分)。從教會孩子享受艱難的樂趣,到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第四部分),培養韌性不是一個任務,不是一次說教,而是融合在我們和孩子的每日交流、每次共同行動中。
同理心
暢銷書作家丹尼爾·平克在他的《全新思維》一書中指出,未來世界將屬于具有高感性能力的族群:有創造力,具有同理心,能觀察趨勢,以及為事物賦予意義的人。綜觀大趨勢、跨越藩籬、結合獨立要素創造新的好產品的能力,是高概念和高感性技能。
同理心,是能夠站在他人角度看問題的能力,有同理心的人能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共情他人的快樂和痛苦。從小時候的禮貌待人、善良處世(第二部分),到理解他人的情緒和需求,尊重他人,學會感恩(第三部分),再到包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意見(第四部分),最終為改變他人的命運而努力,同理心可以說是一個人精神力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