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心理創傷和解
- (英)薩拉·伍德豪斯
- 7024字
- 2023-12-04 18:53:19
引言
這些年來我曾見過許多不同類型的心理咨詢專家。他們有些很棒,有些尚可,但還有些糟糕到令人擔憂。在我23歲那年,其中一位杰出的心理咨詢師這樣對我說道:
“薩拉(Sarah),就你所表現出來的癥狀和問題來看,我認為你現在仍受到創傷的影響。我發現,你極為恐懼過去發生在你身上的某些事情,并深受其影響,甚至這種影響到現在還未消除。”
我呆呆地看著她,不知道說些什么好。我生活在一個友愛的家庭中,也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雖說有些事情曾讓我掙扎過,但我并未覺得有哪些經歷給我遺留了創傷。
當我恢復冷靜后,我決定糾正她的觀點。“我想你完全搞錯了,”我堅定地說道,“我可沒有什么創傷。”
“好吧。”她回答道。然后我便離開了。
我以一種“你怎么敢這樣說”的防備姿態,反駁了心理咨詢師提出的觀點。實際上,這種回答只是一種我主觀上的否認。但同樣,這也反映出了一種更為普遍的、對于創傷理解的文化恐懼。在主流文化中,仍存在三則關于創傷的“虛假真理”。第一則,創傷是一種障礙;第二則,只有極少數經歷過極端事件或疾病的人才會承受創傷;第三則,創傷會持續危害我們,并讓我們的生活支離破碎。
這些錯誤理解導致我們中的多數人都害怕面對這個詞匯,竭力與其撇清關系。但實際上,我們需要走進創傷的世界,才能更好地認識它。
創傷其實是人類的一種自我保護反應,并不是一種功能障礙。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將一種更深層次的持續性創傷命名為“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盡管這個名詞駭人聽聞,但它不過是一個名稱而已。
事實上,無論程度劇烈與否,創傷都不過是一種反應(由于某些原因,專家們在20世紀70年代為其命名時并未注意這一點)。這類反應也許是因為某些極端的事情而產生,但同樣也會因為某些日常的瑣事而發生。也許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件我們當時可能并不認為它會對我們產生創傷的事情,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卻會發現這件事對我們造成的持續影響可一點也不小。無論程度的深淺,我們都曾有過各類創傷反應。這是人類構成的一部分——它使我們的生命變得完整。了解我們自身的創傷反應不僅不會讓我們徹底崩潰,還可能會讓我們產生一些極好的改變。當我們開始朝向我們一直在拒絕的事情前進時,我們才能掙脫束縛、重獲新生。
當我們意識不到創傷經歷對我們的影響時,我們就會沉浸在過去并與真實的自我斷開聯系。我們會被困在過去的反應、應對模式和自我限制性創傷信念里,痛苦不堪。
也許有時發生了一些讓你感覺不太好的事情,但你卻一笑置之;也許你并不記得實際發生了什么,但卻知道有些事情的確存在,而且你一直不敢回憶;你會樂于承認事情可能會好起來,但是“創傷”這個詞可能會讓你有些不舒服,因為它聽起來太過于嚴重了,而且在我們印象中這個詞常會用在退伍老兵的身上。
我也曾經對于這個詞抱有很長時間的恐懼,這份恐懼阻礙了我過上充實、自由、真實的生活。如果我們有勇氣去思考現今所遇到的困苦可能(只是可能)與過去的創傷有關,那么我們便會有意想不到的成長。一旦我們這樣做了,隨著我們認知水平的提升,我們便會有所改變,不再對過去感到恐懼,并能夠發現自己會被何種情況阻礙。我們能夠清楚地認識到,過去的經歷是怎樣影響著我們的自信、思想、感知、選擇,甚至是我們的身體。由此,我們將會不再感到困惑,清晰的認知會賦予我們自由與力量,助我們成長。
創傷經歷的決定因素
創傷經歷的決定因素要比你所想象的復雜得多。因為只有在我們表現出創傷反應的時候,一段經歷才會被稱為創傷。如果某段經歷讓我們感到不安,但我們并未因此產生創傷反應,那么這段經歷并不能算作創傷。我們的反應決定了某段經歷是否屬于創傷。
任何令你感到痛苦、被威脅或難以承受的經歷都會誘發創傷反應,尤其是那些發生在童年時期的經歷。有些經歷可能非常嚴重,令人極度不安,但也有些可能是經常被忽略的日常經歷,其中一些威脅到我們與社會聯結的個人需求(如感覺被忽視、無視或不被愛等)。這類經歷引發了我們身心層面的一系列反應,而這些反應又會產生其他連鎖反應。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因這些反應陷入某些關聯模式和循環里,被困在某些類似的情緒、感覺、思想、信仰和行為里。盡管這很痛苦,有時還會讓人泄氣,但這種停滯和重復也是在提醒我們要做點什么去治愈自己。
本書將會幫助你認識各個類型的創傷反應,從那些癥狀明顯、表現劇烈的,到某些更為“陰險狡詐”而難以被察覺的。你將學會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創傷,因為它與你的生活息息相關。事實上,只有你自己才能夠真正確定一次經歷、一段時光、一所學校、一段關系、一份工作、一段假期、一次談話是否是創傷性的。這些是他人無法替代你完成的,因為只有你自己才能挖掘出這些反應中所蘊含的真相。一旦你學會識別自身的創傷反應(后文中會提到),你便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過去。同樣,你也能夠更好地了解現在的自己,并清楚地識別出阻礙你前進的那些障礙。
無論你現在被怎樣的問題所困擾,這本書都會幫助你了解過去的創傷,辨別自己的創傷反應,從而脫離困擾。但對于某些具有嚴重癥狀或無力自行解決問題的人來說,我強烈建議這類人群尋找專業人士,進行面對面咨詢和治療。本書主要寫給那些能夠正常生活,但未曾察覺過往所受創傷對其生活有何影響的人,幫助他們擺脫困惑,并清楚地認識自身的問題;幫助他們從恐懼到希望,從重復到自察,從被迫到主動,從對創傷無能為力到重新掌控人生,從固執己見到自由與蛻變。
無處不在的創傷影響
在研究、學習創傷的10年里,我認為我發現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創傷的影響無處不在。這聽起來可能有些夸張,但我所言并未夸大。你只需要簡單瀏覽附錄(第187頁)中所列出的那些詳細的創傷癥狀列表,你就能明白我的意思了。
現今我們所了解到的與創傷直接關聯的癥狀、行為、情緒、應對機制、思想和感知的數量已極為龐大(該數量仍在持續增長)。除了已列舉出的與創傷直接相關的癥狀外,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將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問題與過往創傷關聯起來。
你聽過拉塞爾·布蘭德(Russell Brand)的那句流傳于社交媒體的話嗎?
大麻、酒精、尼古丁、咖啡因都不能算作誘導性毒品;創傷、童年虐待、性騷擾、忽視才是。
拉塞爾著重強調的是,童年創傷通常會給兒童帶來一系列消極的影響。研究表明,不良的(糟糕的、令人厭惡的、不公平的)童年經歷會增加兒童成年后出現某些健康問題的可能性,其中包括中風、肝臟疾病、慢性肺病、糖尿病、癌癥、頭疼、胃腸道疾病和肥胖癥等,這些對身體產生的影響令人震驚。此外,正如你所料,不良童年經歷和創傷同樣也會導致個體的認知、情緒、行為問題,以及學習和行為問題、抑郁、飲食障礙、焦慮、吸煙、創傷后應激障礙等各類精神障礙、危險性行為和性成癮,這些都與創傷性童年經歷有不同程度的關聯。
綜上所述,童年的創傷影響著我們的身心健康。一些人可能會認同這個觀點,因為他們可能已經遭受了我上述提到的消極影響。但我們當中仍有很多人忽視了這些令人不安的事實。對于許多人來說,他們的強烈否認導致其無法直面現實:“我在小時候沒有被人全然忽視過。我的肝臟沒什么問題。”我們否認、抵抗和回避這個話題,我們認為創傷是別人才有的事情。但事實并非如此,這是個關乎許多人的話題。這便是本書的重點。
一個無法逃避的現實是,如果我們曾經受過創傷(像其他很多人那樣),但沒有接受過任何治療,或是沒有做過任何功課,那么創傷可能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上述我所提到的研究不過是冰山一角,實際情況要比那些結果、癥狀和診斷更為廣泛。它關乎我們的日常生活,關乎我們能否體驗快樂、是否信任自己、是否有自信和自尊、是否感到滿足;它關乎我們的目標感,以及我們為何會在早上起床;它關乎我們能否活在當下,能否生活在笑與愛之中。
你認為你過去的創傷會影響什么?你的信仰?你的觀點?你對伴侶的選擇?對朋友的選擇?你的愛好(或是缺少愛好)?對職業的選擇?你的社交能力?你信任他人的能力?去愛,去承諾,去分享,去敞開心扉的意愿?學習的積極性?和男性、女性相處的方式?和父母相處的方式?擁有一份穩定工作的能力?愛自己的方式?發掘自我潛能的意愿?或許其他方面也會受影響?你過去的創傷是如何影響你的生活的?這便是本書的核心內容:活得真實,并讓生活變得更好。
堅定地做出有意義的改變
我堅信,我們會被生活中的某些特定事物吸引,比如某些特定職業、人種、國家、書籍、電影等,這些事物會在某種程度上為我們的精神和心理服務。我屬于那種會認為一切都有意義、生活中極少會有偶然事件發生的人,像我這類人會讓其他人感覺有些頭疼。我是一名科研工作者,而科研工作者常會發現規律與模式。如果我們的結論是凡事都是巧合、生活不過一團糟,那么我們的工作顯然完成得很差勁。研究吸引著我,因為我相信有邏輯地觀察生活能夠讓我們學習并成長。我們可以找到人類無意識或刻意賦予行為、言語和生活的意義。我的職業選擇對我來說有個人意義,并會在各層面為我服務。它能夠服務于我靈魂中需要服務的各部分,能夠治愈他人并助他人成長。從一個不那么開明的角度來看,這滿足了我作為完美主義者所需要的外部認可的需求。意義和動機確實存在,盡管某些時候來看,它們并不總是那么純粹。
還記得我在23歲時見到的那位心理咨詢師嗎?那位直言我有創傷的咨詢師。在我們結束那次談話后,我做了件我最擅長的事情:我將問題理智化了。我辭了職,轉向學習心理學,專攻心理學的某一領域。猜猜是哪一領域?是創傷!我并沒有開玩笑,我的確這樣做了。當能夠進行統計分析的時候,為何還需在乎個人感受以及能否直面現實的問題呢?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攻讀理學碩士,通過思維如何影響創傷癥狀的研究獲得了一等榮譽。在康復中心工作了幾年,并在完成了幾個不同研究項目(顯然都是有關創傷的研究)后,我申請了博士學位。我對創傷進行了10年的學術研究,一心致力于找到答案。
我并未夸大其詞,也不是講出來取悅你們。誠然,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否認和潛意識動機便是我如此選擇的真相。有人說我仍受創傷的影響,但我并沒有選擇直面這個問題,相反,我決心通過自己的方法找到問題的答案。這并未奏效,而且我得承認,也許在統計分析的某方面,我需要一些幫助。雖然我并未像年輕時那樣崩潰,但我意識到某些事情不太對勁。我時常發現友誼或愛情令人困惑和痛苦;如果在社交中感到不適,我會感到恍惚,并感覺自己輕飄飄的;我常會感到焦慮不安,我會因為日常計劃中的一點小變動而倍感壓力、不知所措。我一次又一次通過節食來應對這些問題。這段時期同我23歲的那段日子相比,主要區別在于我身處在一段真切地想長久維持的關系中。而且老實說,我真切地知道除非自己能做出有意義的改變,否則我想要的生活并不會朝我走來。
我又找到了那位我在23歲時見到的心理咨詢師,與此同時,我還針對我的飲食障礙制訂了一個計劃。我開始改變,敞開心扉,并將自我重新與身體進行聯結。盡管有些猶豫,但我漸漸意識到,也許統計分析并沒有給出所有我想要的答案。
自那之后,我花費了幾年時間,從其他杰出的咨詢師和從業者那里獲取咨詢。特別是其中一位咨詢師(她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有耐心的女性),和她溝通的這段經歷改變了我。完成本書需要時間和勇氣,這也是我并未選擇申請經費開始另一項科研的原因。毋庸置疑,我已經在我自己身上進行了足夠多的研究,而現在,這些研究數據將會被轉化成更有意義且更為直觀的文字——帶我重新體會當時的感受,回顧自己毅然前行、走出創傷的歷程。
作為一名經受過創傷、經歷過各種治愈之旅(看起來有些艱苦卓絕)的個體,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我作為人的一部分,這些經歷讓我能夠真切地明白自己在講些什么。我不僅是一名通過文獻綜述和科學假設得出結論的研究人員,而且還是一名有著獨屬于自己的創傷之旅的人。我和你們一樣。
直面回避、否認與阻抗
“阻抗越強,轉變越大。”你之前聽過這句話嗎?這是一種很美的說法,其中包含著許多智慧與真理。順便一提,雖然這并不是我原創的,但它卻是我最喜歡的有關痊愈的說法之一。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最顯著的個人轉變,是通過邁向我們最為抗拒的方面而實現的。我們的自我告訴我們不要試圖另辟蹊徑去找尋并嘗試新的解決辦法、不要讓自己離開舒適圈、不要讓自己變得脆弱、不要到那里去……我們的自我受創傷驅使,希望我們能夠待在原地、不做改變,因為它認為這樣做是安全的。但事實上,這是錯的。
在我23歲的時候,我的阻抗讓我拒絕接受咨詢師的治療,于是我便離開了。這個例子中的阻抗并不難發現,對吧?但并不是所有的阻抗都如此顯而易見。以我對親密關系和承認脆弱的阻抗為例,這里的阻抗就以各種隱蔽的方式出現了。無論我的情緒如何,我都需要被人取悅,因為我需要它。當我同一個心胸寬廣、充滿愛心的男人分手時,這種感覺就出現了,并且它太過強烈、太讓人感覺窒息了。這也是我在感覺內心掙扎時并不會打電話給朋友的原因。我會等到自己能夠以幽默的態度面對這件事的時候,才打電話給她們。坐下與他人面談時,我會選擇移開視線,因為與他人對視的感覺令我非常不適。當然了,我對親密關系和承認脆弱的阻抗,同樣也是我選擇遠離那位咨詢師的原因之一。那讓我感覺太過親密、被人洞悉一切,太讓我有那種“我知道你在想什么,薩拉”的感覺了。
但某些時候,我會選擇不情愿地走向我所抗拒的事情,以及它們所蘊含的真理。我所說的“不情愿”,指的是多年來的阻抗、回避和否認所帶來的情緒。我和你見過的那些人一樣固執。不過更糟的是,我還會假裝自己并不固執,因為我知道固執是無知的體現。我是一個固執的、會假裝隨波逐流的控制狂!所以在我開始接受并審視那些我所抗拒的事情前,我想過或者說過很多類似的內容:“我百分百能搞定它,所以你走開吧。”我會通過貶低、推開、過度補償或假裝看不到等方式來應對那些我所抗拒的事情。我會產生防御或變得自以為是,我會找借口、猶豫或是開玩笑般去面對。上述這些表現都源于我的阻抗,源于我恐懼被改變的情緒或想法。我會做些許改變,然后停下來;我會自欺欺人,假裝一切事情都被我搞定了。
我所描述的這些行為,都是人們面對改變和成長時所出現的常見心理。人們每天都在重復這樣的事情,這是人類組成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想要成長起來,就不得不正視它并對其進行思考。改變勢必會伴隨著阻力,這兩者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別想著能夠跳過治愈創傷的過程。有時我們會跛足前行,有時我們會坐下休息一會,因為克服阻抗以及改變所需的能量實在是太多了。所以別讓健康改變所帶來的阻抗主導你的人生。正視它、感受它,如果需要的話,還可以痛快地罵一場或者哭一次來宣泄情緒,然后將阻抗用于合適的位置上。
我的創傷是我做出巨大改變的跳板,所以我相信你也可以。稱其為“創傷”,給予它死亡般的凝視,你會變得比想象中的自己更為強大。你會展現出你的韌性,獲得自由并茁壯成長。
開啟你獨一無二的治愈之旅
很多人聯系我,詢問我他們如何才能治愈創傷。這是我被問到的最多的問題,也是我決心創作此書的驅動力。人們初次了解真相,稱其為“創傷”時所感受到的解脫,常常會被意識到治愈創傷是一門相當含糊不清的藝術時所產生的情緒而替代。我無法隱瞞這一事實。創傷關乎我們所有人,這點毋庸置疑,但我們每個人的治愈之旅卻是獨一無二的。這并不是指我們在孤軍奮戰。多年來助我療愈的所有人,從互助小組的成員到咨詢師、醫務工作者、教練等,據我統計總共超過160人。這份統計至今仍未截止,因為我還在不斷接受他人的幫助并向他人學習。這就是我療愈、成長、提升的過程與方法。
因此,我并不是說我們需要獨自療愈自我,而是說我們從一開始就應該意識到并沒有絕對正確的治療方法。雖然通過多年與他人的交流發現彼此的治愈之旅中的一些環節存在相似之處,但同樣,我也注意到不同旅途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一些人通過眼動療法(眼動脫敏與再加工治療,縮寫為EMDR)進行治療,而另一些人則通過認知行為療法(CBT)得到了治愈;一些人通過舞蹈進行深層治療,而另一些人依靠瑜伽得到慰藉;一些人接受著長期心理治療,而另一些人通過短期軀體療法(Somato Therapy,ST)便有所舒緩;一些人可能需要藥物治療,而另一些人可能并不需要;一些人通過精神覺醒找到了深層治療的方法,而另一些人通過日常鍛煉和生活便找到了;一些人通過思考,而另一些人則是通過鍛煉;一些人通過療愈小組的幫助,另一些人則是通過靜修活動;一些人(事實上是大部分人)會使用適合自己的獨特方法和療法組合……有無數種療法,重要的是原理,而不是治療的細節。
盡管沒有絕對正確的治療方法,但通常來說,有效的療法包含以下內容:
? 軀體療法能幫助我們聯結軀體,調節我們的身體和情緒反應。
? 通過加深我們的理解,轉變創傷思維和潛意識信念,溫和處理過去的經歷來治愈心靈。
? 擺脫自我限制性行為、創傷應激模式和生活模式。
? 重新聯結我們牢不可破的核心、更高的自我和本能。
軀體、心靈、行為和重新聯結就是我所指的原理。無論迎接怎樣的旅途,無論將前往何方,在做好準備、決心出發時,我們都需要給予這4點充分的空間與關注。
本書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將會教你認識創傷和創傷反應;第二部分將幫助你了解創傷是如何在各個領域影響你生活的,如人際關系、健康和工作;第三部分將會講述我們應該如何向前看,會提到韌性、掙脫束縛和重獲新生等內容。如果你和我有部分情況相似,你會想直接跳到本書的第三部分,找到答案并進行自我“修復”,然后開始閱讀下一本自助書。但是,真正的成長源自學會發現創傷反應。所以我建議你放慢節奏,翻到第一部分,從頭開始閱讀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