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周朝的興起
現在讓我們離開想象,回到事實。
當商朝最末的一百年間,在渭水的流域,興起了一個強國,號為周。周字的古文像田中有種植之形,表示這國族是以農業見長。周王室的始祖后稷(姬姓),乃是一個著名的農師(傳說與禹同時),死后被周人奉為農神的。后稷的子孫輾轉遷徙于涇渭一帶;至古公亶父(后來追稱太王),原居于豳(今陜西邠縣附近),因受不了鬼方侵迫,率眾遷居岐山(在今陜西岐山縣境)之下。這一帶地方蓋特別肥沃,所以后來周人歌詠它道:
周原膴膴,堇荼如飴。
以一個擅長農業的民族,經過移民的選擇,來到肥沃土地,而且飽經憂患,勤奮圖存,故不數十年間,便蔚為一個富強之國。到了古公子季歷(后來追稱王季)在位時,竟大敗鬼方,俘其酋長二十人了。古公在豳,還住地穴,其時周人的文化可想而知。遷岐之后,他們開始有宮室、宗廟和城郭了。季歷及其子昌(后來追稱文王)皆與商朝聯婚,這促進了周人對商文化的接受,也即促進了周人的開化。
至少自古公以下,周為商朝的諸侯之一,故卜辭中有“令周侯”的記錄。舊載季歷及昌皆受商命為“西伯”,即西方諸侯之長,當是可信。但卜辭中屢有“寇周”的記載,可見商與周的關系并不常是和諧的。舊載古公即有“翦商”的企圖。蓋周自強盛以來,即以東向發展為一貫之國策。古公和季歷的雄圖的表現,于史無考,但西伯昌的遠略尚可窺見一斑。他在逝世前九年,自稱接受了天命,改元紀年。此后六年之間,他至少滅掉了四個商朝的諸侯國:
一、密 今甘肅靈臺縣西
二、黎 今山西黎城縣東北
三、邘 今河南懷慶西北
四、崇 今河南嵩縣附近
此外商諸侯不待征伐而歸附他的當不少。又舊載西伯昌曾受商王紂命,管領江、漢、汝旁的諸侯,大約他的勢力已及于這一帶。后來周人說他“三分天下有其二”,若以商朝的勢力范圍為天下,恐怕竟去事實不遠了。滅崇之后,西伯昌作新都于豐邑(在今長安縣境),自岐下東遷居之。他東進的意向是夠彰明的了。
文王死后第四年的春初,他的嗣子武王發率領了若干諸侯及若干西北西南土族的選鋒(中有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族類,其名字不盡見于以前和以后的歷史),大舉伐商;他的誓師詞至今猶存,即《尚書》里的《牧誓》。憑一場勝仗,武王便把商朝滅掉。戰場是牧野,離商王紂的行都朝歌(今河南淇縣)不遠。朝歌是他的離宮別館所在,是他娛悅晚景的勝地。這時他至少已有六七十歲了。在享盡了畋游和酒色的快樂之后,他對第一次挫敗的反應是回宮自焚而死。商兵潰散,武王等長驅入殷。商朝所以亡得這樣快,照后來周人的解釋是文王、武王累世積德行仁,民心歸向,而商紂則荒淫殘暴,民心離叛;所謂“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這固然不能說沒有一些事實的影子,但事實決不如此簡單。周人記載中無意泄露的關于商、周之際的消息,有兩點可注意。一說“紂克東夷而隕其身”。可見商人在牧野之戰以前,曾因征服東方的外族,而把國力大大損耗了;武王乃乘其疲敝而取勝的。一說“昔周饑,克殷而年豐”。可見牧野之戰,也是周人掠奪糧食、競爭生存之戰。武王是知道怎樣利用饑餓的力量的。
殷都的陷落和商朝的覆亡,只是周人東向發展的初步成功。商朝舊諸侯的土地并不因此便為周人所有,而且許多舊諸侯并不因此就承認武王為新的宗主。此后武王、成王、康王之世,不斷地把兄弟、子侄、姻戚、功臣分封于外,建立新國。這些新國大抵是取舊有的諸侯而代之,也許有的是開辟本來未開辟的土地。每一個這類新國的建立,便是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殖,便是周人勢力范圍的一次擴展。
但當初武王攻陷殷都之后,并沒有把殷都及殷王畿占據,卻把紂子武庚、祿父封在這里,統治商遺民,而派自己的兩個兄弟管叔和蔡叔去協助并監視他們。這不是武王的仁慈寬大。這一區域是民族意識特別深刻的“殷頑民”的植根地,而且在當時交通不便的情形之下,離周人的“本部”豐岐一帶很遠,顯然是周人所不易統治的。故此武王樂得做一個人情。但這卻種下后來一場大變的原因。武王克殷后二年而死,嗣子成王年幼,王叔周公旦以開國功臣的資格攝政。管、蔡二叔心懷不平,散布流言,說“周公將不利于孺子”。并鼓動武庚、祿父聯結舊諸侯國奄(今山東曲阜一帶)和淮水下游的外族淮夷,背叛周室。周公東征三年,才把這場大亂平定。用兵的經過不得而詳,其為艱苦卓絕的事業,是可想象的。于是周公以成王命,把殷舊都及畿輔之地封給文王的少子康叔,國號衛;把商丘一帶及一部分殷遺民封給紂的庶兄微子啟,以存殷祀,國號宋;把奄國舊地封給周公子伯禽,國號魯;又封功臣太公望(姜姓)的兒子于魯之北,國號齊(都今山東臨淄);封功臣召公奭(周同姓)的兒子于齊之北,國號燕(都今北平附近),都是取商朝舊有諸侯國而代之的。周公東征以后,周人的勢力才達到他們的“遠東”。就周人向外發展的步驟而論,周公的東征比武王的克殷還更重要。這大事業不可沒有一些藝術的點綴。舊傳《詩經·豳風》里《東山》一篇就是周公東征歸后所作,茲錄其一章如下: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鸛鳴于垤,婦嘆于室。灑掃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見,于今三年。
假如傳說不誤,這位多才多藝的軍事政治家,還是一個委婉的詩人呢!
先是武王克殷后,曾在豐邑以東不遠,另造新都曰鎬京(仍在長安縣境),遷居之,是為宗周。“遠東”戡定后,在周人的新版圖里,豐鎬未免太偏處于西了。為加強周人在東方的控制力,周公在洛陽的地方建筑一個宏偉的東都,稱為成周。成周既成,周公把一大部分“殷頑民”,遠遷到那里。從此周人在東方可以高枕無憂了。卻不料他們未來的大患乃在西方!周公對被遷到成周的殷人的訓詞,至今還保存著,即《尚書》里的《多士》。
武王、成王兩世,共封立了七十多個新國,其中與周同姓的有五十多國;但這七十余國而外,在當時黃河下游和大江以南,舊有國族之歸附新朝或為新朝威力所不屆的,大大小小,還不知凡幾。在這區域內,周朝新建的和舊有的國,現在可考的有一百三十多。茲于現在可考的周初新建國中,除上面已提到的宋、衛、魯、齊、燕外,擇其可以表示周人勢力的分布的十八國列表如下:

本節敘述周人的東徙至周朝的創業,本自成一段落。但為以下行文的方便起見,并將成王后康、昭、穆、共、懿、孝、夷、厲八世的若干大事附記于此。這時期的記載甚為缺略,連康、昭、共、懿、孝、夷六王在位的年數亦不可考(成王在位的年數亦然)。因此厲王以前的一切史事皆不能正確地追數為距今若干年。成、康二世為周朝的全盛時代,內則諸侯輯睦,外則四夷畏懾。穆王喜出外巡游,其蹤跡所及,不可確考,但有許多神話附著于他。夷王時周室始衰,諸侯多不來朝,且互相攻伐。厲王即位于公元前878年。他因為積久的暴虐,于即位第三十七年,為人民所廢逐,居外十四年而死。在這期間,王位虛懸,由兩位大臣共掌朝政,史家稱之為“共和”時代。厲王死后,其子繼位,是為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