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史綱
  • 張蔭麟
  • 2856字
  • 2023-12-04 18:48:19

第四節(jié) 周代與外族

夏、商、周三朝的遞嬗,代表三個民族的移徙和發(fā)展。大體上說,夏人自西而東,商人自東而西,周人復(fù)自西而東,他們后先相交錯,相覆疊,相同化,同時各把勢力所及地方的土族同化,在一千數(shù)百年間,這參伍綜錯的同化作用團(tuán)結(jié)成一大民族,他們對于異族,自覺為一整體,自稱為“諸夏”,有時也被稱并自稱為“華”。中華民國的“華”字起源于此。這自覺和自號很難說是哪一年哪一月開始,大約,至遲在公元前770年“周室東遷”的前后當(dāng)已存在。這劃時代的大變,一會就要講到。我們可用這時間做中心點,以敘述諸夏與若干影響重大的外族的關(guān)系。至于其他星羅棋布于今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陜西而與諸夏錯居的許多游牧或非游牧的種族(周人所泛稱為夷或戎的)以及他們不斷與諸夏互相龁而漸漸為諸夏同化吸收的經(jīng)過,這里不能詳及,現(xiàn)在也不能盡考。

(一)商末、周初的鬼方后來周人稱為玁狁,繼稱犬戎。此族在周初屢出沒于豐鎬以西和以北。成王時曾伐鬼方,俘人至一萬三千余,戰(zhàn)爭之劇烈可想。參加此役的盂國(近岐山)曾鑄鼎刻銘以記其事,至今尚存。穆王時又大敗此族,俘其五王,遷其部落若干于汾洮一帶。至厲王末年,玁狁乘周室內(nèi)亂,又復(fù)猖獗;以后四十余年間不時寇略西陲,甚至深入王畿,迫近鎬京,終為宣王所攘逐。這期間出征玁狁的將士的寫懷詩,至今還有留存(即《詩經(jīng)·小雅》的《采薇》《出車》《六月》《采芑》),茲示一斑(《采薇》六章,錄四章)如下: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暮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中略)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宣王死,子幽王立。幽王因?qū)櫰G妃,廢王后及太子宜臼。太子出奔王后的外家,即申國。王欲殺太子,求之于申,不得,王伐申,申侯求助于犬戎。于是犬戎攻陷鎬京,追殺幽王于驪山下。方鎬京陷落之時,魯侯、許公及申侯擁立宜臼于申(前770年),是為平王。及幽王既死,虢(當(dāng)是東虢)公又立王子余臣于攜(當(dāng)在東虢附近)。兩王并立了二十一年,而余臣為晉文侯所殺,周室復(fù)一。平王因鎬京及王畿的西半已為犬戎所據(jù),定都于成周,后來王室一直留在這里。平王把淪陷區(qū)交托給一個護(hù)駕功臣、原來承襲西垂大夫世職的秦襄公,許他若果能克服犬戎,便領(lǐng)有其地。襄公果然完成了他的任務(wù),在那里建立了秦國。而王畿的西半不復(fù)為王室所有了。經(jīng)這次打擊,王室日漸衰微,到后來只保存了一個共主的空名。史家稱東遷以前的周朝為西周,以后的周朝為東周(現(xiàn)存魯國史記《春秋》包括東周第四十九年以下的二百四十二年,史家稱這時代為春秋時代)。

(二)入東周后,從公元前662至前595年間,為諸夏禍最烈的外族,是犬戎的同源異派,當(dāng)時周人稱為“狄”的。狄有赤、白之別,又各分為許多部族。赤狄分布于今河北廣平至山西潞城、屯留一帶;白狄一部分在今陜北延安一帶,一部分在今河北藁城、晉縣一帶。但這時期的記載并沒有分別侵略者為赤為白,或其所屬的特殊部族,只籠統(tǒng)稱之為狄而已。大約來侵的狄人,赤狄占大多次數(shù),東方的白狄占小數(shù),而西方的白狄不預(yù)。在這期間齊受狄侵七次,衛(wèi)六次,晉五次,魯二次;邢、宋、溫、鄭、周各一次。衛(wèi)受摧殘最甚,被逼兩次遷都(衛(wèi)原都朝歌,在河南淇縣東北;一遷楚丘,在河南滑縣東,再遷帝丘,在河北濮陽),其國境大半淪陷,賴齊桓公之救始免于亡國。邢亦被迫遷都(邢本都河北邢臺,遷山東東昌),亦賴齊桓公之救始免于亡國。成周為狄攻陷,周襄王出奔于鄭,賴晉文公之救始得復(fù)國。結(jié)束狄患的是晉國,它于公元前593至前592兩年間,傾全國之力滅赤狄;繼于前530至前520年間滅東方白狄的大部分。經(jīng)這兩役,廣漠的狄土的邢、衛(wèi)的淪陷地皆入于晉,晉境蓋展拓了一倍以上。

(三)周代以前,中國歷史的主要地盤是在山東、河南、山西,而旁及河北、陜西的一部分。其時長江下游包括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的歷史,幾乎完全埋在黑暗之中。到了周朝,這一區(qū)域里民族分布的情形才有鱗爪可見。周人的拓殖已達(dá)到湖北漢水的東北,其漢水以西南,直至大江,則為楚人的領(lǐng)域。安徽境內(nèi)部族之可考者有群舒,在舒城至廬江間及六安、霍丘一帶;有徐戎,在泗縣以北一帶。在江蘇境內(nèi),江北有淮夷,以邳縣一帶為中心,其江南則為吳人的領(lǐng)域。吳地并跨浙江的浙西,其浙東則為越人的領(lǐng)域。越地并跨江西的鄱陽湖之東。

這些民族中,群舒的歷史,吾人所知最少,只知道他在魯僖公(前659至前627年)時曾與魯為敵,魯人歌頌僖公,有“荊舒是懲”之語,它們自前615年以后陸續(xù)為楚所滅。

徐戎當(dāng)周穆王之世,在徐偃王的統(tǒng)治之下,曾盛極一時;東方諸侯臣服于他的有三十六。他晚年力行仁義,不修武備;結(jié)果,楚人來伐,他一戰(zhàn)敗死,他的霸業(yè)也隨之煙消云散。徐戎每與淮夷聯(lián)合,以敵對諸夏,特別是魯。周公子伯禽初就封于魯時,這兩族便并起與他為難。厲、宣之際兩族又乘機(jī)憑陵諸夏,至勞宣王親征平定。《詩經(jīng)》里《常武》(《大雅》)一篇即詠此事,中有云:

王奮厥武,如震如怒。進(jìn)厥虎臣,闞如虓虎。鋪敦淮濆,仍執(zhí)丑虜。截彼淮浦,王師之所。王旅啴啴,如飛如翰,如江如漢,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綿綿翼翼,不測不克,濯征徐國。

后來魯人歌頌僖公的成功也說他:

保有鳧繹,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蠻貊。

淮夷受諸夏同化的程度,現(xiàn)在無征。徐戎至遲在東周時已采用了諸夏的文字。這有現(xiàn)存幾件徐國銅器的銘文為證,舉其一例如下:

隹(唯)正月初吉丁亥,徐王庚之淑子沇兒,擇其吉金,自作和鐘。中翰且揚,元鳴孔皇。孔喜元成,用盤(樂也)飲酒,和會百姓。淑于威儀,惠于明祀。 (吾)以晏以喜,以樂嘉賓及我父兄庶士。皇皇熙熙,眉壽無期,子子孫孫,永保鼓之。

徐戎于公元前512年為吳所滅。淮夷自前515年以后不見于歷史,其結(jié)局無考,大約非被滅于吳則被滅于越。

楚、吳、越三國有一重要的共同點:三國的王族都不是土著,而是從北方遷來的。傳說楚王族的先祖季連,其長兄昆吾為夏朝諸侯之一,國于今河南許昌;其后嗣稱昆吾氏。昆吾氏之國為成湯在伐桀之前滅掉。季連的事業(yè)無考。他的后裔衰微,散在中國和蠻夷。周文王時,有鬻熊,乃季連后裔之君長于楚地者,歸附于文王。鬻熊的曾孫熊繹,當(dāng)成王末年始受周封。吳國王族的始祖是王季之兄泰伯和仲雍(兄弟相繼),傳說他們因為讓國給王季而逃至吳地。越國王族的始祖相傳是夏禹之后。這些南向遠(yuǎn)徙的殖民領(lǐng)袖,怎樣犯難冒險去到目的地,怎樣征服了土人而君臨其上,現(xiàn)在都不得而知了。他們和他們的子孫既與本土隔絕,漸為當(dāng)?shù)匦U夷所同化。例如居吳越的便同土人一樣斷發(fā)(諸夏束發(fā),戎狄被發(fā),吳越斷發(fā))文身。但經(jīng)過了長期的隔離之后,當(dāng)這些國族的發(fā)展把他們帶到諸夏的世界時,同化的方向都倒轉(zhuǎn)了過來。楚和諸夏發(fā)生密切的關(guān)系最早,自西周初期以來,便是周室的勁敵;吳次之,入東周一八五年(前583年)始與諸夏有使節(jié)往來;越則直待前473年滅吳以后,始有機(jī)會與諸夏接觸。楚、吳、越的歷史續(xù)詳于第三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宽甸| 阳江市| 元阳县| 兴义市| 临汾市| 安仁县| 揭东县| 台湾省| 西乌珠穆沁旗| 江川县| 屏东县| 临西县| 漳州市| 祁东县| 高陵县| 白水县| 益阳市| 丽水市| 龙海市| 邢台县| 酒泉市| 和田县| 中宁县| 海晏县| 民县| 临澧县| 运城市| 福海县| 邵阳县| 恭城| 罗平县| 进贤县| 鄯善县| 喜德县| 厦门市| 中西区| 鄂托克旗| 甘谷县| 丰城市| 邢台市| 丹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