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宴(1)
- 執掌大明:從解元開始
- 彩照斜陽
- 2057字
- 2023-12-14 23:55:54
這些圍觀者中,不少是今年鄉試名次三十名之后的舉子。
他們有人心里對王世興的為人嗤之以鼻,有人冷冷笑道:“‘不知《詩經》王世興’居然有臉邀請新科舉子?還只請了排名列前的三十人?我看今晚赴宴的舉子,定都是些貪圖權勢的小人,只是想攀附王撫臺。”
也有人暗暗惱恨王世興為何只邀請排名前三十的舉子,有人酸溜溜地道:“若是王世興來邀我赴宴,我定會當面拒絕。”
當然也有些明事理的說道:“聽說這王世興以為新科解元接風為名邀請的諸位舉子,若是不來,落的是新科解元的面子。來的倒未必都是些趨炎附勢之輩。”
也有人刻薄地譏諷那些說酸話的人:“就你?五十多歲了,參加鄉試也是第七次了吧?這次鄉試好不容易鐵樹開花也才一百多名,我看這王世興邀誰赴宴也不可能邀請你。”
人群正喧鬧不已,突然有人高聲喊道:“王世興到了!”
喧囂之聲仿佛被無形的手瞬間截斷,整個現場立刻變得靜謐無聲。
無數道目光朝外面看去,只見大街上一頂朱紅色的大轎徐徐行來。
前面是四個抬轎的轎夫,后面是兩個抬轎的轎夫,左右又各有一個抬轎的轎夫——竟是標準的八抬大轎。
大轎之上,金線織就的簾子半掩,轎身鑲嵌著精美的金飾和寶石,顯得十分煊赫。
這分明是巡撫出行才有的派頭!若是里面真是王世興,區區一個秀才出行用這樣的排場明顯是僭越!
不過眾人都知道王以祿向來溺愛他這個獨子,他讓王世興出門坐巡撫的八臺大轎,自己出行卻時常只坐四抬小轎。
因此大家都知道來人不是王以祿而是王世興。
轎子行到翠微樓門口,眾人下意識地四散開來,讓出了一條道兒。
轎停轎落,只見兩位婢女饞著一位短項肥體、肩膀寬厚的公子從轎中走了出來,一身錦繡華服,如此寒冷的天氣手上竟還拿著一副折扇。
正是王世興王大公子。
傳聞歷史上的嚴世蕃生活奢侈、荒淫無度,發明了‘玉屏風”“溫柔椅”“白玉杯”“香唾壺”等一系列令人惡心和不齒的東西。
這王世興在能力上遠遠不如嚴世蕃,但驕奢淫逸的程度比起嚴世蕃卻不遑多讓。
王世興目前不過二十六歲,但卻有四十多房姬妾,為了納妾,被他看的上的良家女子很多都被他弄得家破人亡,因此又有‘破家秀才’之稱。
當然,這‘破家秀才’的惡名傳播程度自是不如‘不知《詩經》王世興’的。
那幾位轎夫停了轎,立刻分作兩隊,左右各四人,手拉手地將眾人給隔開,‘多此一舉’地給王世興開出條道兒來。
王世興在兩位婢女的攙扶下不緊不慢朝翠微樓中走去,翠微樓早已接到了通知,將店里的客人清了空,還緊急雇人將闔樓上下打掃了一番。
按王世興的脾性,即是宴飲自然是少不了歌妓舞姬的,西安府各個青樓送來的十多名淸倌兒也早已就位。
但此時時辰將近,三十名新科舉子竟還一個未到——其實很多舉子已經到了,但卻不好意思進去,于是混在人群中暗自觀察。
畢竟王世興聲名狼藉,現在又有一堆人圍在門口,誰第一個進去做這出頭鳥,保準明天某某某攀附權貴的流言就會傳遍整個西安府。
王世興似是對這個情況早有預料,他瞇起他本來幾乎就是一條縫的小眼睛在人群掃了一圈。
然后淡淡地道:“行了,薛亨,下午才見過面,衣服都沒換,遮遮掩掩就以為我就認不出來了嗎?”
頓時被王世興盯著的地方人群‘轟’地四散開來,只留下一個以袖遮臉的書生,正是今科鄉試亞元薛亨薛道行。
薛亨尷尬地放下袖子,他是匠籍出生,明代匠籍可不是什么好戶口——匠人們沒有話語權,社會地位低下,為主流社會所排擠,還要負擔政府繁重的徭役。
出身決定性格,是以薛亨待人接物向來都是謹言慎行,但他又沒有左右逢源、長袖善舞的能力,因此每走一步都感覺是如履薄冰。
他當即勉勉強強對王世興拱手行了一禮,道:“在下見過王公子。”
王世興哼了一聲,也不理薛亨,而是留下一句:“既然來都來了,就別躲躲藏藏了,都進來吧。”
然后摟著兩個婢女轉身大步流星進了翠微樓。
有了薛亨這個出頭鳥,人群中頓時一下子涌出了約二十個舉子。
他們自然都是本次鄉試的前三十——本次宴會的邀請對象。
眾舉子當即上前與薛亨之間相互見禮,郭莊、趙應龍也在其列,不過不見了吳從周。
樓明其實也早就到了,但同樣也在暗中觀察,此刻見薛亨被王世興揪了出來,當即也隨這二十個舉人一起從人群中涌出來,跟著對薛亨見禮。
薛亨被眾人圍著,暈乎乎地一個個回禮,第一時間竟沒有發現樓明。
倒是郭莊、趙應龍眼尖,須臾就在人群中看見了樓明,當即對著樓明招呼道:“云逸兄!”
眾人聚在翠微樓前,大多正是沖著樓明這個尚未露面的新科解元來的,因此對樓明的表字敏感著呢。
郭趙二人話音剛落,樓明身邊頓時‘唰’地空了一片出來。
原本相互見禮的眾舉子頓時停了下來,都拿目光瞧著樓明。
樓明這種場景見得也算多了,當即不徐不疾拱手道:“安定縣樓明字云逸見過諸位同窗。”
當下眾人又一擁而上,跟著樓明相互見禮。樓明一時間哪里認得清這么多人,口里不斷重復著“幸會幸會、久仰久仰”,倒是一個人都沒記住。
眾人正相互見禮時,又有三四個舉子到了,此刻大約已是到了時辰,包括樓明在內一共有二十五名舉子前來赴宴。
沒來赴宴的幾人除了個別極度愛惜羽毛的,剩余的基本上都是官宦家庭——吳從周就是其中一個。
大家于是跟在樓明后面,但都稍稍落后樓明半步,眾星捧月般地擁著樓明進了翠微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