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涵泳玩味中獲得藝術體悟:《唐宋詞選釋》
俞平伯(1900—1990),名銘衡,字平伯,以字行。原籍浙江德清,生于江蘇蘇州,191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曾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任教,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著名學者和作家,著有十卷本《俞平伯全集》。
俞平伯在學術上最有影響的是紅學研究,以《紅樓夢辨》成為“新紅學”的重要開拓者。但他又是著名作家,新舊體詩詞兼擅,詞作編為《古槐書屋詞》。又精于古典文學尤其是古典詩詞研究,主要著述匯輯為《論詩詞曲雜著》。
詞學可稱其家學,其父俞陛云即精研詩詞,有《唐五代兩宋詞選釋》行世。早在北大求學期間,俞平伯即受小學、詞章兼擅的黃侃影響而喜愛詞學。20世紀30年代早期,他在清華大學中文系承擔的課程中便有詞、曲,今天清華大學檔案館民國二十年至二十一年度(1931—1932)“講義報告表”上,后來一再印行的《讀詞偶得》便赫然在目。由此可見他對詞體的關注和研究由來已久,本書的編撰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本書完成于1962年,原名《唐宋詞選》,有試印本,1979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正式出版時改為今名。
本書選入唐五代至兩宋詞人74家,無名氏2家(其中敦煌詞一組以一家計),共251首,分上中下三卷。俞平伯本人即為精于詩詞創作的大家,且對歷代詞人詞作及詞史甚為熟悉,故理解深,視野廣,取材寬,抉擇精。就所選一家論,能體現出該家的創作特色和藝術成就;就全書整體觀,能貫串起、勾勒出詞史的發展演變脈絡。
本書以敦煌詞開端,體現了對民間詞的重視和對詞體發生史的理解。唐五代詞人中溫庭筠、韋莊、馮延巳、李煜最出色,故選詞較多。兩宋詞人中蘇軾、秦觀、周邦彥、李清照、辛棄疾最出色,選詞亦較多。蘇軾、辛棄疾并稱“蘇辛”,為詞中圣手,詞作豪放、婉約、清曠、沉雄,風格多樣,所選詞作基本囊括了二家各種主要的風格。柳永詞兼具雅俗,所選棄俗取雅;吳文英詞兼明快與晦澀,所選多取明快。選家遴選作品總是有傾向性的,面面俱到,不能也不必。
本書“前言”中說:“選材方面,或偏于消極傷感,或過于香艷纖巧。”不同文體自有不同的文體特色,理想的詞選應當甄選出能夠體現詞體獨具之美的詞作。詞體的獨具之美,就是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的“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前言”中的自我否定是特定時代環境的產物。其所否定處,今天看來正是其值得肯定處。詞在古代被視作“詩余”,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主要就是因為詞作中普遍存在的“消極傷感”和“香艷纖巧”。如果改變了政治倫理和道德教化出發的狹隘觀念,對詞體這一特性就會有完全不同的審美取舍和價值判斷。全面賞讀《唐宋詞選釋》中的詞作,有利于從總體上認識、欣賞詞體特性和詞體之美。
閱讀本書,更應特別關注其注釋。老輩治文藝者多不屑于浮泛玄虛的抽象理論,他們樂于在對具體作品的涵泳玩味中獲得藝術體悟,并以得心應手的文筆表達出這種體悟。俞平伯先生學識淵深而又躬行實踐,其注釋之深切著明自非同于等閑之輩。除注字詮詞、數典征事、校勘辨證外,尤精于作法、結構、技巧、立意、內蘊、境界、風格等的藝術分析,注重體察詞人獨具之詞心。剝蕉抽繭,抉幽發微,不僅有益于鑒賞,有意嘗試詞體創作的人亦能從中得到啟迪。
(《清華大學薦讀書目》,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