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民主思想發展歷程
- 任軍等
- 5291字
- 2024-02-04 18:38:46
三 列寧對馬克思主義民主思想的發展
列寧在領導俄國人民奪取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民主觀與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深刻論述了在經濟文化落后、封建專制影響比較嚴重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民主的重大理論問題,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民主思想。
(一)蘇維埃政權是更高類型的民主
列寧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民主觀,認為民主是一種國家形式,民主本質上只能是階級的民主。
民主是國家形式,是國家形態的一種。因此,它同任何國家一樣,也是有組織有系統地對人們使用暴力,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民主意味著在形式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承認大家都有決定國家制度和管理國家的平等權利。[35]
這就說明,民主作為一種國家形態,在本質上只能是統治階級的民主,而不可能存在超階級的“純粹民主”。在此基礎上,列寧進一步論證了蘇維埃社會主義民主是新型的更高類型的民主,認為蘇維埃制度是供工人和農民享受的最高限度的民主制,它意味著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新型民主制即無產階級民主制的產生。
列寧認為,蘇維埃民主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掌握國家政權和管理國家的制度,是大多數人的、無產階級的民主。
蘇維埃民主即無產階級民主在世界上第一次把民主給了群眾,給了勞動者,給了工人和小農……世界上還從來沒有過向蘇維埃政權那樣的屬于大多數人的國家政權,實際上屬于大多數人的政權。[36]
列寧還指出,蘇維埃民主是:
受資本主義壓迫的勞動群眾享受的民主,因而是絕大多數人享受的民主,是不同于資產階級民主(剝削者、資本家、富人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民主(勞動人民的民主)。[37]
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列寧概括了蘇維埃民主即無產階級民主的基本特征。第一,選舉人是被剝削勞動群眾,沒有資產階級;第二,廢除了選舉上一切官僚主義形式的手續和限制,群眾自己決定選舉的程序和日期,有撤銷被選舉人的完全自由;第三,建立了勞動者先鋒隊,即大工業無產階級最優良的群眾組織,這種組織使勞動者先鋒隊能夠領導最廣大的被剝削群眾,吸收他們參加獨立的政治生活,根據他們親身的體驗對他們進行教育。……這就是在俄國實行的民主制的主要特征,這種民主制是最高類型的民主制,與資產階級所歪曲的民主制絕對不同,這是向社會主義的民主制和使國家能開始消亡的條件的過渡。[38]
(二)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
列寧不僅精辟地闡明了無產階級民主是新型的民主,而且認為民主與社會主義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實現民主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的基本條件和必然要求。1916年,列寧在《論面目全非的馬克思主義和“帝國主義經濟主義”》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論斷:“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這包括兩個意思:(1)無產階級如果不通過爭取民主的斗爭為社會主義革命作好準備,它就不能實現這個革命;(2)勝利了的社會主義如果不實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勝利,并且引導人類走向國家的消亡。”[39]這一論斷充分展示了實現民主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所具有的重大意義。
正由于列寧認識到民主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十月革命勝利后他在強調加強無產階級專政的同時,特別重視社會主義民主的建設,并努力探索擴大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的最好途徑,提出了一些初步設想和措施。如: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廣泛吸收人民群眾參與國家管理,對國家機關進行廣泛監督;改造國家機構,反對官僚主義;建立選舉和罷免制度,保障人民民主權利;實行中央統一領導下的地方分權制,充分發揮蘇維埃共和國和地方的自主權;建立健全集體領導和個人負責相結合的領導制度;實行黨政分工,正確劃分黨和政府的職權范圍;完善黨內民主制度,使黨內生活逐步走向民主化;等等。雖然由于歷史條件等原因,列寧在民主建設方面的設想和措施未能得到充分實現,但列寧在探索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所提出的民主思想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三)社會主義民主的實質是勞動群眾管理國家
列寧認為,蘇維埃社會主義民主這種新型民主制的實質或者“靈魂”就是由人民自己來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因此,他將勞動群眾管理國家作為人民民主的主要標志。列寧指出,在社會主義下,“原始”民主的許多東西都必然會復活起來,因為人民群眾在文明社會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站起來了,不僅獨立地參加投票和選舉,而且獨立地參加日常管理。[40]
為此,列寧要求蘇維埃政權通過日常的巨大的組織工作,從人民群眾中選拔出領導者和組織者,逐步做到使全體居民都來參加蘇維埃組織并擔任管理國家的任務。
然而,列寧在進行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過程中注意到一個問題,由于廣大工人群眾的文化水平較低,工人缺乏管理國家的經驗,俄國不可能一下子就實現所有勞動者參加國家的直接管理。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俄國,只能由無產階級的先進代表代替人民對社會和國家事務進行決策,代替人民對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進行間接管理。在1919年3月召開的布爾什維克黨的八大上,列寧在所作《關于黨綱的報告》中指出:由于文化水平這樣低,蘇維埃雖然按黨綱規定是通過勞動者來實行管理的機關,而實際上卻是通過無產階級先進階層來為勞動者進行管理而不是通過勞動群眾來實行管理的機關。在這種情況下,要保證蘇維埃政權的真正人民性,必須加強人民群眾對黨和國家干部的罷免權。因為不給人民以罷免權,就等于剝奪了人民的民主權。1917年11月,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就通過了關于人民罷免權的法令,規定了選民對其代表有罷免權,只有如此才能保證“人民的代表真正服從人民”。[41]
(四)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的關鍵在于完善監督制度
列寧非常重視人民群眾對國家機關的監督,以防止黨和國家的領導干部蛻化變質。他指出,正是蘇維埃同勞動“人民”的親密關系,造成一些特殊的罷免形式和另一種自下而上的監督,這些現在應該大力加以發展。例如,國民教育委員會,作為蘇維埃選民及其代表為討論和監督蘇維埃政權在這方面的工作而舉行的定期會議,是應該得到充分的贊同和支持的。如果把蘇維埃變成一種停滯不前的和自滿自足的東西,那是再愚蠢不過的。現在我們愈是要堅決主張有絕對強硬的政權,主張在一定的工作過程中,在履行純粹執行的職能的一定時期實行個人獨裁,就愈是要有多種多樣的自下而上的監督形式和方法,以便消除蘇維埃政權的一切可能發生的弊病,反復地不倦地鏟除官僚主義的莠草。[42]
為有效地發揮人民群眾對國家機關的監督作用,列寧親自制定了一系列監督法令和條例,并大力加強監察機關的組織建設。十月革命勝利后,蘇維埃政府于1918年4月就成立了中央監察委員會(后改為國家監察人民委員部)。1919年5月,在國家監察人民委員部下又設立了中央控告檢舉局,接受人民群眾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瀆職和違法行為的控告和檢舉。1920年,成立了工農檢察院。列寧希望通過工農檢察院來改善國家機關的工作,但很快發現它軟弱無力,實際上不能勝任。為加強工農檢察院的工作,列寧提議把工農檢察院與黨的監察委員會結合起來,使這兩個監督機構結合成一個緊密的集體,這個集體應該“不顧情面”,應該注意不讓任何人的威信,不管是總書記還是某個其他中央委員的威信,來妨礙他們提出質詢,檢查文件,以做到絕對了解情況并使各項事務嚴格按照規定辦事。[43]
列寧這些思想的核心就是要健全監督機制,努力克服黨和國家機構中的官僚主義。
(五)黨內民主對社會主義民主具有決定意義
黨內生活的民主化,是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前提和關鍵。黨內民主狀況影響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民民主發展水平。列寧高度重視政黨建設和黨內民主發展,并采取過許多切實有效的措施。
一是堅持民主集中制,保障黨員的民主權利。列寧是民主集中制的首倡者,雖強調集中之于政黨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但歷來都尊重黨員的選舉權、決策權、監督權、批評權、罷免權等民主權利。他特別重視黨員的批評權,主張從基層到最高領導機構每個黨員都能暢所欲言,自由探討和爭論黨的理論和政策。列寧主張,一切最重要的問題,必須在全黨展開廣泛的討論和爭論,充分自由地進行黨內一切批評,集體制定全黨性決議。[44]
他還認為,一個民主政黨必須保障任何少數和任何忠實的反對派的權利[45],允許不同意中央觀點的同志在代表大會上作副報告,以便把兩種觀點提交大會審議和評比,最后通過表決來定奪。
二是充分發揮黨的中央委員會和黨的代表大會的作用,增強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列寧晚年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如何使黨的領導體制更加民主,能更好地反對官僚主義,并且防止權力集中帶來的不良后果。1922年12月,當時列寧在病中口授了給即將召開的俄共十一大的信。信中說:
我很想建議在這次代表大會上對我們的政治制度作一系列的變動。……首先我建議把中央委員人數增加到幾十人甚至100人。……增加中央委員的人數,我想,為了提高中央委員會的威信,為了認真改善我們的機關,為了防止中央委員會一小部分人的沖突對黨的整個前途產生過分大的影響,這樣做是必要的。[46]
三是建立黨內監督體制,防止權力濫用。列寧深知,防止權力過分集中和濫用僅靠擴大中央委員會或個別的組織調動是很不夠的,根本的措施還在于加強黨內監督體制的建設。為此,在俄共九大上列寧提議:成立一個同中央委員會平行的監察委員會,由受黨的培養最多、最有經驗、最大公無私并能嚴格執行黨的監督的同志組成。[47]
俄共十大通過了《關于監察委員會的決議》,正式成立了黨的監察委員會,明確規定中央和各級監察委員會分別與中央委員會和同級黨委會平行地行使職權,分別由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各級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并向本級代表大會報告工作。對于黨的監察委員會的決議,同級黨委必須執行。如有不同意見可交聯席會議解決,如達不成一致意見,可由黨的代表大會或代表會議決定。還規定,在監察系統內部,實行垂直領導;監委會委員不得兼任黨委會委員;在任期屆滿前不得調任其他工作;等等。列寧這一思想就是要在黨內建立權力制約監督機制,保證黨內民主的發展。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03~704頁。
[2] 轉引自〔美〕R.A.戈爾曼《“新馬克思主義”傳記辭典》,趙培杰等譯,重慶出版社,1990,第189頁。
[3] 〔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80,第124頁。
[4] 〔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1980,第35頁。
[5] 〔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80,第125頁。
[6] 〔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80,第132頁。
[7] 〔美〕薩托利:《民主新論》,馮克利等譯,東方出版社,1998,第513頁。
[8] 〔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楊等譯,商務印書館,1961,第261頁。
[9] 〔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楊等譯,商務印書館,1961,第315頁。
[10] 〔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楊等譯,商務印書館,1961,第300頁。
[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94頁。
[1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93、96頁。
[1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82頁。
[14] 〔意〕康帕內拉:《太陽城》,廖東明譯,商務印書館,1980,第14頁。
[15] 〔法〕卡貝:《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李雄飛譯,商務印書館,1982,第55頁。
[16] 《溫斯坦萊文選》,任國棟譯,商務印書館,1979,第95頁。
[17] 《布朗基文選》,皇甫慶蓮譯,商務印書館,1979,第7頁。
[18] 《圣西門選集》第3卷,董果良等譯,商務印書館,1985,第203、204頁。
[19] 《歐文選集》第2卷,柯象峰等譯,商務印書館,1981,第242頁。
[2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39~40頁。
[2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685頁。
[2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15頁。
[23] 《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82頁。
[2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40頁。
[2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第588~589頁。
[2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74頁。
[2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677頁。
[2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5頁。
[2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00頁。
[3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393頁。
[3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95頁。
[3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96頁。
[3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5頁。
[3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8頁。
[35] 《列寧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第96頁。
[36] 《列寧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第295頁。
[37] 《列寧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第280頁。
[38] 《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04頁。
[39] 《列寧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第168頁。
[40] 《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17頁。
[41] 《列寧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第102頁。
[42] 《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06~507頁。
[43] 《列寧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第377頁。
[44] 《蘇聯共產黨決議匯編:第二分冊》,人民出版社,1956,第54頁。
[45] 《列寧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7,第201頁。
[46] 《列寧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第337頁。
[47] 《列寧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第2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