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實用指南
最新章節
- 第10章 完善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領導保障機制
- 第9章 建設高素質的社會組織黨務工作者隊伍
- 第8章 拓展社會組織黨組織和黨員發揮作用的途徑
- 第7章 堅持以嚴的基調正風肅紀反腐
- 第6章 健全完善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組織體系
- 第5章 堅持以政治建設統領社會組織黨建工作
第1章 序言
我國社會組織,形式多樣,源遠流長。先秦時期就有朋黨、社邑等社會組織;隋唐時期出現了同年會、怡老會、行會等社會組織;北宋時期有合會、文社、義莊等社會組織;明清時期有善堂、會黨、公所等社會組織。近代以來,有協會、互助會、合作社、慈善堂、紅十字會、研究會、學社、哥老會、劇團、劇社、文工團、棋社、畫社等社會組織。
中國共產黨與社會組織有不解之緣。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中的上海的“中國共產黨”和北京的“共產黨小組”,分別是在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和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這些社會組織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成立起來的。黨成立后,也一直非常重視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啟了包括社會組織黨建在內的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指出:“幫助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迫切地需要建設這樣一個黨,建設這樣一個黨的主觀客觀條件也已經大體具備,這件偉大的工程也正在進行之中。”[1]黨的五大黨章明確:中央委員會經過黨團指示政府及其他社會團體之工作方針。在所有一切非黨群眾會議及執行的機關(國民黨、國民政府、工會、農民協會等等)中,有黨員三人以上,均須組織黨團。黨團的目的,是在各方面加緊黨的影響,而實行黨的政策于非黨的群眾中。這里的黨團工作,就包括社會組織黨的建設。黨的七大黨章明確:黨的基礎組織,是黨的支部。在每一個工廠、礦山、農村、企業、街道、連隊、機關、學校等等之內,凡有黨員三人以上者,即成立黨的支部組織。這里的“等等之內”,就包括社會組織。七大黨章還第一次將黨團修改為黨組,并對黨組工作作出了具體規定。毛澤東還專門論述了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工作,比如,在《關于健全黨委制》一文中,毛澤東指出:“今后從中央局至地委,從前委至旅委以及軍區(軍分會或領導小組)、政府黨組、民眾團體黨組、通訊社和報社黨組,都必須建立健全的黨委會議制度,一切重要問題(當然不是無關重要的小問題或者已經會議討論解決只待執行的問題)均須交委員會討論,由到會委員充分發表意見,做出明確決定,然后分別執行。”[2]這一時期,在黨的領導下,成立了邊區國防科學社、自然科學研究會、中國農協會、生物研究會等許多社會組織,頒布了《陜甘寧邊區民眾團體組織綱要》《陜甘寧邊區民眾團體登記辦法》,社會組織黨組織也逐步發展起來,奠定了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初步基礎。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的八大黨章在加強黨組工作的同時,明確:每一個工廠、礦山或者其他企業,每一個鄉和民族鄉,每一個鎮,每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每一個機關、學校和街道,人民解放軍中的每一個連隊和其他基層單位,凡是有正式黨員三人以上的,都應當成立黨的基層組織。這里的“其他基層單位”黨的基層組織,就包括社會組織的基層黨組織。毛澤東提出了“全黨都要注意思想理論工作,建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隊伍,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和宣傳”[3],“工、農、商、學、兵、政、黨這七個方面,黨是領導一切的”[4],“共產黨就是要奮斗,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為人民服務”[5],“不論黨內黨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就是說,都要認真實行民主集中制。要真正把問題敞開,讓群眾講話,哪怕是罵自己的話,也要讓人家講”[6]等重要思想。毛澤東還專門以中共中央的名義起草了《在文學藝術界開展整風學習》的指示,指出:“各中央局,并轉分局、各省市區黨委,各同級政府文化部門的黨組和文藝團體的黨組:(一)中央批準中央宣傳部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向中央所作的報告,認為這一報告是正確的。(二)請各中央局、分局、省委、市委、區黨委自己和當地從事文學藝術工作的負責同志都注意研究這個報告,仿照北京的辦法在當地文學藝術界開展一個有準備的有目的的整風學習運動,發動嚴肅的批評和自我批評,克服文藝干部中的錯誤思想,發揚正確思想,整頓文藝工作,使文藝工作向著健全的方向發展。為使這一整風運動獲得良好的結果,各中央局、分局、省委、市委、區黨委的負責同志和宣傳部負責同志必須親手抓緊對文藝界整風運動的領導,先將你們的計劃報告中央和中央宣傳部批準。”[7]這一時期,在黨的領導下,頒布了《社會團體登記暫行辦法》《社會團體登記暫行辦法實施細則》,社會組織得到了改造、規范和發展,20世紀60年代全國性社團近100個、地方性社團約6000個,大多數社會組織建立了黨組織,在曲折發展中探索了社會組織黨組織建設的方向和理論。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二大黨章在強調黨組工作的同時,明確:工廠、商店、學校、機關、街道、人民公社、合作社、農場、鄉、鎮、人民解放軍連隊和其他基層單位,凡是有正式黨員三人以上的,都應當成立黨的基層組織。社會組織黨的建設仍然包括在“其他基層單位”黨的建設之中。黨的十七大黨章,在繼承十二大黨章的基礎上,第一次明確作出了在社會組織中成立黨的基層組織的規定,明確: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社會組織、人民解放軍連隊和其他基層單位,凡是有正式黨員三人以上的,都應當成立黨的基層組織。鄧小平指出:“常委會的同志要聚精會神地抓黨的建設,這個黨該抓了,不抓不行了。”[8]江澤民指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創造性地運用于當代中國,圍繞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條件下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開創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面向新世紀,黨中央領導全黨正在繼續推進這個新的偉大工程,就是要把黨建設成為用鄧小平理論武裝起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能夠經受住各種風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領導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政黨。”[9]胡錦濤指出:“要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強化農村、城市社區黨組織建設,加大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力度,全面推進各領域基層黨建工作,擴大黨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面,充分發揮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以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帶動其他各類基層組織建設。”[10]這一時期,領導制定頒布《基金會管理辦法》《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社會組織得到爆發式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期社會組織達到100萬個,社會組織黨組織迅猛發展,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十九大黨章第一次明確:社會組織中黨的基層組織,宣傳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領導工會、共青團等群團組織,教育管理黨員,引領服務群眾,推動事業發展。黨的二十大黨章重述了這些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絲毫不能放松。要重點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提高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要高度關注基層政權組織、經濟組織、自治組織、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發展變化的特點,加強指導和管理,使各類基層組織按需設置、按職履責、有人辦事、有章理事,既種好自留地、管好責任田,又唱好群英會、打好合力牌”[11],“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社會組織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注重從產業工人、青年農民、高知識群體中和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中發展黨員”[12],“要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全面增強黨對各類各級社會組織的領導”[13],“要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探索加強新興業態和互聯網黨建工作”[14],“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黨的自我革命永遠在路上,決不能有松勁歇腳、疲勞厭戰的情緒,必須持之以恒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15]等重要論述,頒布了《中國共產黨組織工作條例》《關于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試行)》《關于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等重要文件,地方出臺了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實施意見,社會組織實現了從數量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轉變,社會組織黨組織從2013年底的11.5萬個增加到2021年底的17.1萬個,社會組織黨建工作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社會組織黨建工作還存在著不平衡、質量不高等突出問題。要推動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向縱深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深化改革開放,完整準確全面地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擴大內需,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等必須發揮社會組織作用,提高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質量。
為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本書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對黨的建設作出的戰略部署,認真貫徹落實《關于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試行)》,堅持問題導向,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闡述了加強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價值意義,社會組織黨組織的地位作用職責,社會組織黨的思想建設、政治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反腐倡廉建設,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建設高素質的黨務工作者隊伍,完善黨建工作的領導保障機制等問題,以期以高質量的黨建,引領社會組織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注釋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6頁。
[2]中共中央整黨工作指導委員會編:《毛澤東同志論黨的作風和黨的組織》,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8頁。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8頁。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8頁。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4頁。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8頁。
[7]《毛澤東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8頁。
[8]《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頁。
[9]《江澤民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2—43頁。
[10]《胡錦濤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57頁。
[11]《習近平在貴州調研時強調 看清形勢適應趨勢發揮優勢 善于運用辯證思維謀劃發展》,《人民日報》2015年6月19日。
[1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1頁。
[13]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2021年版)》,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237頁。
[14]《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 切實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 全黨努力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人民日報》2018年7月5日。
[1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求是》2022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