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開亮
書名: 我在明末割韭菜:從割據(jù)四川開始作者名: 正心669本章字數(shù): 2174字更新時間: 2023-11-05 09:55:50
開飯前,馬腳子們按照藏人的規(guī)矩,先在周圍撿起幾塊石塊,堆在瑪尼堆上,然后繞著刻畫著各種真言以及佛菩薩的圣像的瑪尼堆念經(jīng)咒。
楊慶亮也跟著他們一起繞著瑪尼堆轉,雖然他不會念經(jīng)咒,但這并難不倒他,他直接念佛菩薩的名號來代替。
拜中國神話傳說所賜,佛菩薩的名號他還是知道不少的,什么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他一邊轉一邊念心里一邊想,其實大多數(shù)漢人并非虔誠的宗教信徒,不過這并不妨礙他們對各路神靈的尊敬,總是見廟就拜,正所謂禮多神不怪。
就這樣,馬吃草飲水,人燒水打茶和糌粑,馬吃料,人吃飯,很快就開梢完畢,然后馬腳子們就給騾馬挨個上馱子,準備上路了。
一切準備就緒,馱隊又井然有序地順著古道從山頂向下行去,山頂上孤零零的瑪尼堆只有呼嘯的罡風與它相伴。
當馬腳子們回首仰望時,似乎看到瑪尼堆也在眺目遠望,仿佛在期盼他們下一次的到來。
山頂那日漸增長的瑪尼堆見證了這條古道的繁榮。
馬幫漸行漸遠,終于看不到蹤影。當風吹過瑪尼堆的時候,發(fā)出嗚嗚的聲響,仿佛一位上了年歲的老人,一邊慢悠悠地喝著酥油茶,一邊用蒼涼沙啞的聲音講述著千百年來茶葉入藏的故事……
馬幫就這樣不緊不慢地走啊走啊,不停不息地走啊走啊,前方的路似乎永遠也走不完,永遠也沒有盡頭,一直走到太陽快要跌進蒼茫群山之間的時候,終于看到了關外第一站松竹坪。
楊慶亮才又聽到大馬鍋頭洪啟順那悠長的呦呵聲:“開亮啦!”
馬幫行話,開亮就是野營的意思。
疲憊的騾子自行停下腳步,安靜地等待馬腳子們將它們一匹匹地牽上松竹坪。天色很快就會昏暗下來,馬腳子們必須趕在天黑前埋好銅鑼鍋燒好飯,卸完馱子,搭好帳篷,否則就得摸黑吃飯了。
一路之上,并不是每個地方都適合扎營,馬幫每天都會按照規(guī)矩,到達每一個固定的“窩子”,這是許多年以來馬幫行走古道約定俗成的地方,都是一些比較平坦,燃料充足,取水方便,而且背風的好地方。
楊慶亮看到松竹坪前的那條土坡上依舊有那日血戰(zhàn)的痕跡,只是地上沒有了死尸。
他記得當日離開的匆忙,并沒有人去專門清理戰(zhàn)場,大概是路過的馬幫馱隊的人自發(fā)清理的尸體吧。畢竟附近只有松竹坪適合宿營,馬幫的人不會任由尸體在此處腐爛。
馬腳子們像螞蟻一樣開始分工合作,卸馱子的卸馱子,找柴的找柴,做飯的做飯,搭帳篷的搭帳篷。
中午開梢的時候,楊慶亮就問過他們,這些工作,他們都是輪流來做,避免不公平,除了一樣,刷碗洗鍋。后吃完的刷碗洗鍋,這是馬幫的規(guī)矩!
為了體驗馬幫的生活,一路之上,楊慶亮很少騎馬,像普通馬腳子那樣一路步行,很是辛苦。他捶了捶酸脹的大腿,望著前方那又遠又長的路,心里想著這樣的路還要再走十幾天,真心有點小憂愁。
大馬鍋頭洪啟順笑著問:“怎么?這就累了?”
“恩,有點兒。”楊慶亮回答說。
“第一次走這么遠的盤山道,一般都不習慣,過幾天適應了就好了。”大馬鍋頭洪啟順安慰他說。
楊慶亮笑著點點頭,停了一下,又問:“你們天天這樣走,會不會覺得辛苦?”
大馬鍋頭洪啟順嘆了口氣,意味深長地地說了一句:“我們這些馬腳子,上輩子欠了路債啊!”
楊慶亮一時無語。
馬幫野外煮飯的灶非常簡單,簡單到只有三塊石頭。楊慶亮看到負責煮飯的馬腳子從馬馱子一側的皮褡褳里取出一套銅鑼鍋,三四個大小不一的銅鑼鍋,一個比一個小,一個套一個地套裝在一起。
這些銅鑼鍋原本有些精致的花紋,但是因為使用的時間比較久了,一個個都被柴火煙熏火燎得黑乎乎的看不清本來面目,全都是凸肚圓形地的粗苯模樣。
楊慶亮又看見馬腳子先用銅鑼鍋給騾馬泡料、喂水,然后洗拭擦抹干凈,開始熬糖水喝茶水,又從褡褳的另一側取出打酥油的茶桶、過濾茶葉的茶篦子、舀茶水舀湯用的長把銅勺子以及糌粑口袋、鹽巴等物,開始準備人的吃食。
等到眾人端起飯碗的時候,天色已經(jīng)完全黑下來了。
馬腳子們圍著火堆,有的吃著米飯,有的吃著糌粑,有的喝著酥油茶,說著茶馬古道上永遠也說不完的見聞以及往后的憧憬,完全沒有把白日的辛苦掛在心上。
吃完晚飯后,大馬鍋頭洪啟順安排了值夜班的人員,眾人又圍著火堆說了一會話,便都早早歇息了。
第二天天不亮,馬腳子們就都起來了,吃過了簡單的早餐,就又開始上路了。
楊慶亮跟著馬幫就這樣辛苦地走了八九天,跨過青衣江的吊索橋之后,來到了二郎山腳下。
期間,他們也曾遇到過兩股較小的馬匪,不過當他們看到如此規(guī)模龐大的馬幫,又有鏢師護著,沒敢造次,只索要了點鹽巴、糧食、布匹和茶葉,便離去了。
其實按照楊慶亮的想法,完全可以不鳥這些小馬匪,畢竟義興茶莊的馬幫,光是護衛(wèi)的鏢師都比那些小股馬匪的人數(shù)要多出一兩倍來。
但是劉家和卻從生意人的角度,深刻剖析了其中的利弊得失。
如果動用隨行的鏢師護衛(wèi)的話,能嚇跑馬匪那是最好,如果對方強硬開戰(zhàn)的話,必然要有傷亡,鏢行的護衛(wèi)人員,每傷亡一名,馬幫都要給與相應的撫恤或是燒埋銀,最少也要數(shù)十兩,而剛才給馬匪的鹽巴、糧食、布匹和茶葉,加起來充其量也就十幾兩銀子,完全得不償失,還不如結個善緣,花錢買平安呢!
楊慶亮雖然承認劉家和算盤打得精,但是卻認為,如此一來便失了氣勢。況且,如果碰到飛天虎那樣的大股馬匪,索要很多的財物時,難道也到乖乖地把財物雙手奉上嗎?
劉家和說,大的馬匪一年三節(jié)都有贄敬,平常路過也有饋送,不會不識大體。
大馬鍋頭洪啟順則冷笑著表示,像飛天虎這樣喪心病狂的傻缺,幾十年也遇不到一個。
楊慶亮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