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妃的突然薨逝,在偌大的紫微城引起了無數(shù)暗地里的臆測與流言。賢妃自潛邸時侍奉,獲封保林。及今上榮登大寶,累進(jìn)修媛,昭儀,終列四妃之位。如今一索得男,正當(dāng)春風(fēng)得意時,何以奄然謝世?
嫏嬛自入宮以來,與賢妃只有過一面之緣,隔著太監(jiān)宮娥隊(duì)伍遙遙相見,只覺得她生得明媚鮮妍,如日照香川,風(fēng)動綠波。與艷冠群芳的貴妃相比,卻又顯得恬靜和寧,宛如幽蘭。她乘著翟輿代步,身上的粉色地斜萬字三多紋錦裙寓意著“多福,多壽,多子”。步搖上的仙人乘鶴振翅欲飛,耳邊的花絲嵌珍珠耳環(huán)搖搖欲墜。她并未留意到跪在一側(cè)宮女隊(duì)里的嫏嬛,就這樣目不斜視地從嫏嬛面前飄然而過。
這僅有的一次遇見,在嫏嬛聽到賢妃薨逝時不由地浮現(xiàn)在眼前。書房中的梅花花事漸了,半落桌臺半落書中。一片花瓣恰巧跌落在她纖細(xì)的手掌間,使她的心緒無端被觸動。花開了,花落了,便是花的一生。明年枝頭再開的花,卻不是眼前的這朵花了。
已經(jīng)到了呵氣成冰的時節(jié),嫏嬛擔(dān)心嬤嬤們年紀(jì)大了受不了寒氣,特命人給她們房里多加了個炭盆。蕊滴將賢妃薨逝的消息說與慎徽堂眾人聽時,蘇嬤嬤正瞇縫著眼睛一瞬不瞬地盯著炭盆,聞言幽幽地道:“這出戲唱完了,又一出戲該上演了。”三足銅盆里的炭輕微爆起幾顆小火星,聲音在這寂靜的早晨里聽來格外響亮。
她的話讓蕊滴摸不著頭腦,只道是嬤嬤年紀(jì)大了混說的一些子胡話。又囑咐了各人幾句,便徑直走到嫏嬛這邊。嫏嬛隔著碧紗櫥遙遙問道:“太醫(yī)院可有什么說法?”蕊滴斂了翠眉,屏聲回道:“說是生產(chǎn)時耗盡心力,傷及根本。只是當(dāng)時眾人都未曾發(fā)覺異樣,竟至回天乏術(shù)。皇上大大地發(fā)了脾氣,將負(fù)責(zé)為賢妃娘娘診治的幾位太醫(yī)革職查辦。”
這倒奇了,嫏嬛一邊暗自尋思一邊換上素淡的衣裳,免了平日里的簪環(huán)首飾,只在鬢邊戴了枝銀的竹節(jié)簪,卻是向蘇嬤嬤借來的。聽簃春講皇帝因賢妃故去而輟朝五日,又道侍奉賢妃的侍女寶兒因傷心過度,昨夜睡下了便再也沒有醒來。恰在此時皇后派人來請,便帶了偲好匆匆出門了。一路盡見太監(jiān),宮娥,穿了素服縞袂。偶爾風(fēng)聲掠耳,傳來幾句低聲的嘆息:“賢妃娘娘素日寬仁待下,待咱們極好。真不知為何老天竟不加以庇佑。”
待宮中各處上了燈火時,嫏嬛方才回到慎徽堂。便命慧巧潤了筆墨,偲好攤開宣紙,將自己關(guān)在了書房里。不多時便成一篇,裝于木匣內(nèi),呈于皇后面前親覽。皇后看了又看,頻頻拭淚不止。又將此文呈于皇帝面前以供御覽。御前太監(jiān)于公公見了皇后,忙忙地叩下頭去。往日在皇帝身側(cè)服侍的翟婉侍,王柔婉等人卻都不見了蹤影。乾清長興宮內(nèi)冷冷清清,只余一盞燈火照明。影子將皇帝的身影拉得老長,長長地映在墻上。兩只銅鍍金仙鶴分列寶座兩端,各銜一朵蓮花,花心中燃著“東閣云頭香”。可嘆賢妃一縷芳魂渺渺不知何處去了,便是喚來葉法善踏上云頭也追不回倩影離離。
皇后道:“賢妃妹妹猝然撒手,臣妾痛心疾首。惟愿妹妹淑靈未遠(yuǎn),保佑皇上龍體康健。素日姊妹情深,如今竟成永別,臣妾欲訴賢妃平生德行,自恨辭不及班姬,賦不及左嬪,只好請后宮內(nèi)人有高才者為臣妾代擬賢妃妹妹墓志銘并序文,略盡蘋蘩之意。”借著燈火的微光,皇帝只見紙上寫著:
夫國朝進(jìn)賢哲,佐王化而著雍熙;宮壸納邦媛,詠麟趾而振螽斯。故而江漢之滸,匪疚匪棘;關(guān)雎之德,在淑在賢。德才并美是為賢,作配人君是為妃。是以賢妃之徽號,可褒美于千秋矣。
妃姓韓,諱鳳臺。汶陽人也。其家屢代冠冕,累世簪纓。祖乃國之重器,直上凌煙;父可席上稱珍,立身紫宸。妃幼承庭訓(xùn),長奉箴規(guī)。鑒誡圖史,凜遵女則。容止嫻華,心性端方。天姿靈秀,蘭蕙不足以喻其芳;器宇非凡,金玉不足以掩其光。其時儲闈潛龍,筑臺引鳳。爰妃詔命,進(jìn)賢于將笄之年;作嬪青宮,升序以翚翟之華。及太子嗣奉大統(tǒng),妃率禮蘭掖,來儀椒庭。繼而超拔九御之聯(lián),榮陟四星之位。
時中宮玉體違和,妃親嘗湯藥,夙夜匪懈。稟椒房之令德,問安東朝。翊坤寧之式誨,佐宣內(nèi)治。有奉案上食之孝養(yǎng),無險诐私謁之告請。逮事君上,恪婉順以承天;布化群下,惟安貞以應(yīng)地。中宮見而笑曰:自我之后,宜當(dāng)立伊。妃惶恐伏地,叩頭稱罪不已。帝后贊其德行,六宮摹其芳型。是以徽聲丕著,恩寵日隆。
承璽六年,已承金印之寵,冊為賢妃。十三年,更聞玄鳥之祥,誕育皇子。方當(dāng)華軒弄璋之慶,忽聞玉樓上仙之召。未幾,薨于麟趾宮。春秋三十有七。昭昭秦女,吹簫乘鸞兮別鳳臺;皎皎嫦娥,折桂騰云兮赴蟾宮。六宮哀極,挽華袂而難留;九嬪同悲,痛鳧舄之不追。嗟乎!期長生而求西母,長生無藥;祈返魂而央東父,返魂無香。
皇帝的目光停了片刻,讀到中宮玉體違和之句,想起當(dāng)時情狀,忍不住長嘆:“如今賢妃仙去不返,思來寧不令人傷懷?”又讀了下去,忽道:“不錯,不錯,只是此二句措辭未能盡美,當(dāng)改之。”于是抓起案頭的湘妃竹留青花蝶管紫毫筆,揮毫寫道:“洛嬪乘龍,怨人神之道殊兮;嫦娥奔月,棄世事之樂往焉。”
中宮軫悼,愿后宮之懿范長存千古,使賢妃之淑德刊載金石,于是爰命小臣,乃做銘曰:
穆穆賢妃,皎皎無邪。來嬪我皇,進(jìn)秩崇階。淑姿清華,令德溫婉。光被后宮,宸居帝掖。
夢熊有兆,桃李先結(jié)。明月忽沉,玉樹奄謝。正逢良時,俄歸大暮。鳳闕一別,人寰永訣。
仙鄉(xiāng)傳訊,靈驂來迎。今生已過,別路難逢。郁郁青松,長掩佳城。千年萬歲,永憶蕙風(fēng)。
皇帝點(diǎn)了點(diǎn)頭,“此文一出,倒令朕方才看過的那篇顯得不堪入目了。”皇后取過案頭攤開的紙,飛快地掃視了一遍,念道:“天不矜善,椒風(fēng)遂止;神不佑人,薤露未晞。這兩句倒也算得上實(shí)話實(shí)話了。”她想起韓賢妃素日情狀,聲音忽然哽咽了起來:“賢妃妹妹這一去,尚留稚子在襁褓。臣妾想著臣妾身為嫡母,理應(yīng)親自撫養(yǎng),以慰賢妃妹妹在天之靈。”
皇帝深深地看了她一眼,無限柔情浮上唇邊:“朕何嘗不知你與賢妃情誼。母后憐你素來身弱,怕是不堪重荷,故而昨日便將那孩子抱入慈寧長樂宮交由幾個太妃太嬪一同撫養(yǎng)了。”皇后低頭略沉思了片刻,便道:“有母后與眾位太妃照看,臣妾自然放心。只是母后早該頤養(yǎng)天年,這般勞累她老人家實(shí)在不應(yīng)該。知道的說是太后疼惜孫兒,不知道的卻以為咱們仗著太后慈愛便不敬不孝呢。”
皇上怡然微笑,“話雖如此,到底是母后的一番舐犢之情。”笑容并沒有停留很久,很快便如云煙一般散了。皇后低低地道:“母后是心疼貴妃妹妹了。”
貴妃入宮第四年便有孕在身,朝臣中有人因此請立皇貴妃,以為嘉獎。言出之日后宮人人震驚,都道本朝開國百余年,素?zé)o此號。此號超然眾妃之上,直逼皇后之下。分明是要讓貴妃地位更上一層樓。然而圣旨還未下,貴妃忽然流產(chǎn),差點(diǎn)落得珠胎毀月,瓊萼凋春的下場。太后對此頗為動容,更是心疼那個流掉的男胎,雖并未令她晉為皇貴妃,卻也讓她享了副后之禮。太后素來禮重皇甫氏,可惜受庇佑的卻不是她皇后皇甫蘭那。今日這般為子孫計(jì),其實(shí)也只撫慰昔年貴妃失子之痛。
她當(dāng)時不知道是該暗自慶幸貴妃流產(chǎn),還是該替貴妃心疼那個孩子。為后多年,她始終也沒有自己的孩子,于是盡量對六宮中其余嬪妃所生的孩子視如己出。但每每捫心自問,自己真的能做到對貴妃所出毫無芥蒂嗎?于是她悠悠嘆了口氣,知道自己終非圣人。
許多年的宮闈生涯,已教她把什么都看透了。但什么都不能說,不能說。皇后于是另起話頭,道:“賢妃妹妹的謚號可擬好了?”皇帝道:“禮部擬定了恭順,莊靜,榮靖。貞定幾個號,你來替朕瞧瞧,選哪個好。”皇后接過禮部奏折一看,只見上面工整地羅列著十余個謚號。皇后指著“端昭”二字道:“守禮執(zhí)義曰端,容儀恭美曰昭,端昭二字,正宜彰賢妃之淑德。”
皇帝點(diǎn)了點(diǎn)頭,他手中的紫毫筆輕輕擱在湖石山子筆架上:“皇后與朕果然一體同心,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這個‘端昭’。謚號端昭賢妃,便算是給她的一生定下最后的評語了。”
三十多個春秋,端昭于世。賢妃的故事是完結(jié)了,可是其他人的日子還是會照常過下去。皇后想起了殉主的寶兒,因而向皇帝說道:“侍奉賢妃的侍女寶兒,思慕成疾,以身殉主。無論如何也該給個封賞,以慰其在天之靈。”
皇帝想了想,道:“聽聞從前皇祖父宮中和貴人薨逝,服侍她的宮人苗氏亦自縊殉主。皇祖父大為驚嘆,于是追贈她為正八品‘承和良侍’,以譽(yù)其忠。既有先例,不妨也追贈寶兒為正八品‘承惠良侍’。”皇后雖不知此事,然則宮中歷來嘉獎忠勇之輩,倒也并不令人驚異。
國朝后宮女官敘列,雖已多番更改,仍然令人眼花繚亂。六局二十四司每局皆有二位主管,右為夫人,左為御侍。有承帝恩者,則另賜嘉稱,以示榮寵。其中以尚宮左右夫人,宮正夫人,尚儀夫人,尚服夫人,尚寢夫人,尚食夫人,寶華夫人,欽圣夫人,資明夫人為正五品。尚正御侍,尚儀御侍,尚服御侍,尚寢御侍,尚食御侍,寶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為正六品。司正御侍,寶符御侍,司儀御侍,司符御侍,司寢御侍,司飾御侍,司設(shè)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藥御侍,仙韶使,光訓(xùn)良侍,明訓(xùn)良侍,遵訓(xùn)良侍,從訓(xùn)良侍為正七品。典儀御侍,典膳御侍,典寢御侍,典飾御侍,典設(shè)御侍,典衣御侍,典藥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為正八品。掌儀御侍,掌服御侍,掌寢御侍,掌飾御侍,掌設(shè)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藥御侍,仙韶掌音,祗肅良侍,祗敬良侍,祗愿良侍為正九品。諸色名目,花團(tuán)錦簇。
皇帝幽幽地嘆了口氣,道:“賢妃的墓志,本該不納女史手筆,由朝中文臣擬定。可是朕看了此文,皇后與賢妃的情真意切躍然紙上。思來想去,這撰人頗能描摹,朕竟是可以叫朝臣擱筆了。”他容色微動,”朕有意令此文刊于金石,使千古之后仍得以見皇后之薦賢,聞賢妃之淑行。”
他一句話既贊了皇后進(jìn)賢之德,又贊了賢妃讓德之行。使皇后微哂,神色亦是頗為動容:“眼下之事尚不能辨的明,千古之事誰又能說的定呢?臣妾不過為了自己的心,不敢把虛名留于石上,讓千古之后的人論斷。墓志乃是嫏嬛女史所撰,臣妾焉敢掠美?”
“哦?”皇帝從書案上抬起眼睛,眼中充滿了好奇:“若果然是此人,倒的確是個才女。頗有蔡女門風(fēng),想必來歷不凡。”
皇后正色道:“能從小小一篇文中窺見撰者來歷不凡,臣妾認(rèn)為皇上更是不凡。”她小小地恭維了一下皇帝,繼續(xù)說道:“若說起來,她父祖皆是股肱之臣,可惜時乖運(yùn)蹇,未能為國盡忠,真是國朝一大憾事。”
皇帝聽她這般說,便來了興致:“不知是朝中哪位大臣家的千金?”
“便是故丞相趙大人的孫女,她祖母年輕時曾經(jīng)封為后宮通尹侍奉太皇太后,她父親擔(dān)任文學(xué)館學(xué)士。真是謝庭蘭玉,興邦棟梁。”皇后說到興頭上,忽道:“嫏嬛女史有林下之風(fēng),皇上何不親自見上一見?”
皇帝目光一黯,語氣變得十分冷淡:“罷了。”他看皇后臉上露出迷惑不解的神色,“趙元光因朕而流放千里并死在嶺南,朕總是。。。。。。”他沒有再說下去,可是他的臉上分明掠過一絲愧疚。皇后的手輕輕覆在皇帝的手上,她方才說得興起,渾然忘了正是賢妃喪期。這時突然感覺一陣歉意涌上心頭:“臣妾險些忘了現(xiàn)下正是賢妃妹妹喪期,臣妾原不該提的。希望賢妃妹妹不會怨我。”這時月掛中天,如夜懸青鏡,就這樣靜靜地照著乾清長興宮里相伴的兩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