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記 戲曲的烙印

江漢平原,豐饒美麗,浩浩蕩蕩的長江水川流不息。從小在這座江濱小城生活,筆直挺拔的水杉林,巍峨滄桑的城墻伴著我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總以為,我身上帶著湖北人與生俱來的浪漫,直到那個冬天的夜晚,和父親無意間的閑聊,才猛然發現,我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情結,那就是戲曲情結。可以說,在我的生活中,戲曲的影響無處不在。乃至于我的工作,都被深深地打上了戲曲的烙印。

與父親的那次閑聊,源自他的感慨:小時候我常騎在他的脖子上看戲,結果眨眼之間,我已長大成人,不知不覺間他也垂垂老矣。于是感慨光陰似箭,歲月無情,沒人能夠逃脫時間高舉的鐮刀。那個時候,我已經南下廣東打工,常年不在他身邊,他所以作此喟嘆。

(一)

我于2002年調入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實驗中學,那是學校開辦的第二年。老師們來自五湖四海,新學校,新老師,新氣象,學校為了促進年輕老師的成長,組織了南海實驗中學首屆青年教師教學比武,我當時選擇了何其芳的詩歌《秋天》,結果鎩羽而歸,在語文科組沒能出線。此事對我打擊頗大,當年心高氣傲,“落第無顏歸故里,天涯何處可藏羞”!整個學期都悶悶不樂,始終覺得抬不起頭來,現在看來其實真沒什么。

次年春天,我從湖北南返,在廣州芳村車站遇到了鄧娓娓老師,她也是過完春節后回校上班,我們在車上閑聊,她很坦誠地談起對我的印象:初見我時,覺得我朝氣蓬勃,后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身上的這股朝氣消失了,其間發生了什么事情她不清楚。然后鄭重其事地告誡我:年輕人不應如此。

她的話讓我默然無語,表面風平浪靜,內心驚濤駭浪,原來還是有人在關心自己。南國春來早,抬望眼,車窗外早已一片蔥郁。下車后,有一位阿姨推著三輪車在賣年花,應該是年前沒有賣完,現在減價處理。南國氣候溫潤,幾盆杜鵑開得正好,我看著火紅的杜鵑很是喜歡,于是挑了一盆帶回宿舍,希望在這個春天,能擁有一個好的心態。

開學不久,科組讓每位語文老師上報公開課課題,我拿出語文書,前后翻了一陣,看到了綜合性學習《戲曲大舞臺》,心中一動,從小喜歡戲曲,為什么不試一下呢?課題報上去后,備課組內熱鬧起來了,我們幾位年輕老師選擇的課題都很有挑戰性,除了《戲曲大舞臺》外,還有《漫話探險》《我也來追星》等等,主抓教學的領導很開心,鼓勵我們青年教師大膽嘗試,勇于創新。

和上學期的競賽課相比,我心態平和了很多,只是想把這堂課上好,讓學生對戲曲有初步的了解,算是一堂戲曲知識的普及課,希望孩子們能夠喜歡。回到宿舍,我又把教材仔細地翻閱了幾遍,對于如何把戲曲知識講得有趣,如何能夠讓孩子們對傳統的戲曲藝術感興趣,我始終不得要領。

無聊中打開電視,轉到戲曲頻道正放著一檔《過把癮》的節目,節目里有戲曲知識介紹,有戲曲動作模仿,很有意思,我的課《戲曲大舞臺》可不可以做成這種形式呢?心動不如行動,馬上拿出備課本趴在書桌上開始備課。先簡單理出課堂框架:“知識問答”“模仿秀”“名劇賞析”“討論”四大板塊。有了框架,教案很快就出來了。

第二天,我把教案拿給備課組的周秀麗老師看,請她提提意見。周老師看完教案后肯定了我的教學設計,并對戲曲知識問答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覺得問題過難過偏,不要說學生不清楚,估計老師也答不上來。聽了她的建議,我深以為然。既然教學設計沒有問題,剩下的細節繼續打磨即可。

(二)

那時,我住在學校,上完課就開始琢磨公開課的事情:一節課四十分鐘分為四個板塊,每個板塊必須控制在十分鐘之內,每個問題要精雕細琢,盡可能把知識點落到實處。想透這一點后,事情就很好辦了,于是重新設計了問題:

1.能說出你知道的劇種嗎?

2.能說出你知道的劇目嗎?

3.出示劇照,你知道他們的行當嗎?

4.知道京劇中曹操和關羽的臉譜各是什么顏色嗎?

5.知道在戲曲演出中,騎馬如何表演嗎?

問題1、2非常簡單,起暖場作用;問題3介紹戲曲的行當,解釋生旦凈丑的分類標準;問題4解釋臉譜的含義和起源后,接著播放視頻《說唱臉譜》,讓同學們對戲曲臉譜有更直觀的認識;問題5請同學表演,然后解釋戲曲表演中寫意和虛擬的特點,并引出下一板塊模仿秀。

電視里的模仿秀一般是專業演員在前面表演,然后挑選幾位觀眾模仿,最后由嘉賓點評。《戲曲大舞臺》畢竟是語文課,不可能完全設計成節目的形式,更不可能去請專業演員來配合我上課。只能自己買碟片把需要的片段剪下來,到底選哪個片段呢?京劇里的經典片段一個個在我腦海里面浮現:《昭君出塞》中的“趟馬”表演很精彩,難度太大,顯然不行;《打漁殺家》里的“劃船”程式也很好,但是我從哪里去弄“船槳”這個道具呢?最后決定選《拾玉鐲》中“轟雞”“做針線活”這個片段。

下班后,我到城市廣場的凌宇書屋買了一些戲曲光碟,有一張是劉秀榮、張春孝兩位老師表演的《拾玉鐲》。回到宿舍后,我放在電腦里從頭到尾地看了一遍,“轟雞”和“做針線活”連在一起,大概四分鐘,加上學生的模仿和老師點評,應該可以控制在十分鐘之內。

第三個環節,想安排經典片段賞析,進一步引導學生領略傳統藝術的魅力。課本中也介紹了京劇“四大名旦”的藝術成就和影響,我不如到時候播放“四大名旦”的經典片段,讓同學們猜一猜這些片段是哪位藝術家的代表作,電視里也常有這樣的游戲環節。我又找出其他的碟片,剪了《霸王別姬》《漢明妃》《春閨夢》《桃花村》的片段。

第四個環節安排討論:戲曲藝術在當下如何擺脫困境,走向新生。其實問題的答案很明確,戲曲走向衰弱是不爭的事實,沒有哪門藝術能夠長盛不衰,唐詩如此,宋詞如此,就算是如日中天的電視,在今天也敗給了網絡。不過設置這問題的目的在于引導同學們思考,同時訓練他們口頭表達的能力。

做完手頭的一切,松了口氣,看看時間,差不多午夜了。此時毫無睡意,走到陽臺上,夜風習習,月涼如水,遠處菜地里蛙鼓聲聲,歌唱著春夜的寧靜與美好,這真是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幾年后,我搬離了學校,教師公寓改建成了學生宿舍,菜地上蓋起了住宅樓,成了學區房。后來經過這片高樓時,偶爾還會想起那些枕著蛙聲入眠的夜晚。

(三)

第二天回到辦公室,我興致勃勃地和同事們說起教學設想,并把裁剪好的視頻播放給他們看。他們對《拾玉鐲》沒有異議,認為形式新穎活潑,能夠激起學生的興趣。但是對京劇四大名旦的代表作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認為節奏過于拖沓,特別是《春閨夢》,一唱三嘆,聽得人昏昏欲睡。

聽了他們的話,我陷入沉思。的確,讓從來沒有接觸過戲曲演出的初中生去辨別四大名旦的藝術風格,難度還是大了些。不要說是初中生,就算是普通的戲迷也未必能夠辨別出來。再說,讓學生連續觀看四個視頻,從課堂效果看,也單調了些,我們是語文課,不是鑒賞課,怎么辦呢?

這時,吳婕老師提醒我,不如降低難度,播放一些地方戲曲的經典片段,讓學生猜猜是什么劇種,可以采用搶答的形式,這樣更活潑一些。我眼前一亮,是啊,怎么沒有想到呢?自習課的時候,我來到教室做了一個簡單的調查,學生以本地生源為主,也有幾個來自外省。學生近距離接觸過戲曲的不多,但是有三個學生告訴我他們會唱戲,我聽了大吃一驚,居然還有會唱的人,我都不會,還真是藏龍臥虎。

這三位學生分別是余祎、黎偉健、陳安琪,我把他們叫了出來,詳細詢問具體情況,也想了解一下他們的水平如何。余祎在武漢長大,從小跟著奶奶耳濡目染,會唱的段子很多,她唱了一段《龍江頌》的“手拿寶書”給我聽,雖然不能和專業演員相比,但是韻味濃郁,一聽就是京劇,不是歌曲。黎偉健的媽媽每周都在粵劇的私火局里唱,他也會一些。陳安琪小學時學過一點粵劇。

了解情況后,我心中有數了,決定把第三個環節再作調整,將播放視頻改為師生演唱,讓學生辨析劇種,然后由演唱者介紹劇種的發源地。最后確定給學生展示四個劇種片段:黃梅戲《天仙配》(播放視頻)、京劇《龍江頌》(學生余祎演唱)、粵劇《帝女花》(學生陳安琪、黎偉健演唱)、豫劇《花木蘭》(吳婕老師演唱)。給演唱的同學布置了任務,讓他們周末回家再練一練,吳婕老師也很樂意地表示上課時盡量配合我。

演唱的環節落實好了,但戲曲表演是很講究的,《拾玉鐲》的片段還是有點困難的,我把光碟給學校的舞蹈老師張媚看了一遍,請她幫我找兩位女同學簡單排練一下,免得上課時表演得太不像樣子,她挑了曹穎儀和余祎同學。晚自習的時候,我們來到舞蹈室,我具體講了動作的含義,如開門關門,穿針引線什么的,張媚老師給她們講動作要領。兩位同學雖然沒有學過戲曲表演,但因為有舞蹈的基礎,學起來很快,兩遍之后,就能照葫蘆畫瓢,很是那么回事情了。

剩下的工作就是完善細節了,周末的時候,我重新梳理了課堂結構,寫好了每個環節之間過渡的語言,還是有點不放心,想請同科組周漢云老師幫我再看看教學設計。周老師看過之后,對教學設計還是很認可的,主要擔心課題太有挑戰性了,因為學生不了解戲曲,怕冷場。但是課已經成型,也不好再重起爐灶,我還是決定試一下。

(四)

很快就到了公開課的時間,吳婕老師為了讓課堂效果更好,抓緊時間練唱,周秀麗老師看了我的教學步驟后,笑著說她也會唱,問為什么不安排她演唱。我說來得及,上課前可以安排唱一段暖暖場!于是趁熱打鐵,敲定了周老師課前演唱《蘇三起解》。

周老師是級長,在學生面前總是很嚴肅的樣子,他們真沒有想到級長居然會唱京劇,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于是《戲曲大舞臺》就在熱鬧的氛圍中開場了,學生搶答,我解釋,學生模仿,我點評,課上得行云流水,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高潮部分是師生演唱環節,黃梅戲、粵劇、京劇、豫劇輪番登場,學生看得眼花繚亂,他們真沒有想到身邊有這么多的高手。最后針對“傳統藝術”何去何從的討論,學生的發言很熱烈,看得出,他們是真的對戲曲藝術產生了一定的興趣,也對戲曲藝術的衰落深感痛心。十八年后,我的學生馮耀鴻告訴我,他當年曾在課堂上表演過“趟馬”,看來這堂課真的沒有白上。

課熱熱鬧鬧地上完了,同學們意猶未盡,評課的時候,學校老師對《戲曲大舞臺》的評價很高,我接著又在其他班上了幾次。半年后,學校編著校本課程,又把這節課選了進去。接下來的幾年中,每到教學開放日,我都要執教《戲曲大舞臺》,加上試教,前前后后不下于二十次,上得我自己都厭倦了。

2010年,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面向全國征集課例,《戲曲大舞臺》錄像上送,后來獲得課例二等獎。同年,廣東省電教中心征集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案例,這節錄像課又獲得了一等獎。當年教師節開表彰大會,因為有教育部和省教廳的《戲曲大舞臺》錄像課獲獎證書,學校和教育局根據規定也給予了表彰,真是意外的收獲,當時上送錄像時根本就沒有想到會有獎金這回事。2012年職稱評定時,《戲曲大舞臺》的獲獎證書又派上了用場,這是后話了。

2010年后,我連續幾年都在初三帶畢業班,沒有機會再上這節課,后來教材改版,新教材刪掉了關于戲曲的內容。最近一次是2018年春天,學校舉辦教學開放日,我又重新翻出了這節壓在箱底的課。上課前,簡單地做了一個調查,悲哀地發現十幾年過去了,學生對戲曲越來越陌生。2003年第一次執教時,班上有幾位同學還會演唱,《帝女花》差不多人人都會,像流行歌曲一樣,而這次調查,發現能唱的人已經沒有了。

學生變了,心境也變了,增加了一些互動的環節,以前師生演唱的部分只能用錄像代替。那次因為是教學開放日,聽課的人不少,看熱鬧的人也很多。課上得平平淡淡,早已沒有當年的感覺,但《戲曲大舞臺》對我的職場生涯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不僅為我樹立信心,而且讓我在語文課堂結構的研究上,看到了另外一片天地,這一切,都源自《戲曲大舞臺》。然而課堂和戲曲之間始終隔著一層紙,直到2010年的上海之行,夏慧華老師用一句話才幫我捅開了。

(五)

2010年,世博會在上海舉辦,這年盛夏,我來到了上海。世博會盛況空前,每個場館都要排隊。在滬期間,恰逢上海京劇院青年演員集訓匯報演出,身為戲迷,與其在世博園排隊,還不如去劇場看戲。

那天下午在天蟾逸夫舞臺看戲,有藍天,隋曉慶的《武家坡》,高紅梅、熊明霞、李春的《百花贈劍》,還有一折《望兒樓》和武戲。《百花贈劍》是全本《百花公主》中的戲核,講述百花公主和海生相識相別的故事,這一折戲大致分為四個小節,第一節海生醉酒,誤入百花廳,被宮女江花佑認出是自己的弟弟,這是開端;第二節百花公主回宮,要殺海生,這是戲的發展;第三節,百花公主見海生英俊,送他出宮,戲進一步推進;第四節,海生去而復返,百花公主贈劍定情,是戲的高潮。

匯報演出時,劇場里坐滿了劇院的領導和戲曲界的專家。散戲時天氣尚早,我沒有急著走,就坐在觀眾席上,聽老師們總結。夏慧華老師是《百花贈劍》的藝術指導,她對學生的演出不太滿意,指出戲的節奏不夠緊湊,第三節演得拖沓。最后,夏老師語重心長地講道:“一折戲就是三刻鐘,老前輩們在舞臺上千錘百煉,時間不夠,觀眾不過癮,超過三刻鐘,觀眾容易疲勞!”

夏慧華老師的話讓我如夢初醒,三刻鐘就是四十五分鐘,我們一節課也是四十五分鐘,戲曲表演要求有內在的節奏和韻律,要想盡方法吸引觀眾,通過層層鋪墊,最后把戲的高潮掀起來,讓觀眾情不自禁地叫好。我們的課堂教學也需要吸引學生,要讓學生在四十五分鐘內集中注意力,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要享受到學習的快樂,最后情不自禁地愛上學習!課堂教學和戲曲表演其實是有很多相通之處的。

回到佛山后,我在備課時,思維和過去有了顯著的區別。以前備課關注教學目標和教學的重難點,現在備課,常常想起夏老師的話,一堂課就是一折戲,我如何亮相?這堂課可以分為幾個小節?課堂的高潮應該在哪里掀起?在哪個地方留點懸念,讓學生意猶未盡,然后再期待下次的語文課?雖然不是每一節課都很成功,正如演出一樣,也不是每一場演出都讓觀眾滿意。很明顯,我的課節奏開始變得鮮明起來,課堂里的笑聲多了,不知不覺間,往往一堂課結束了,學生依然意猶未盡。

而且時不時會有點小驚喜,上課時偶然的靈光一閃,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因勢利導,能夠跳出課本,最后又回歸課本,這樣的驚喜往往不能復制。每當出現這種情況,我就想起了梅蘭芳、俞振飛兩位大師的《斷橋》,白娘子用蘭花指數落許仙忘恩負義,勁道大了些,俞先生扮演的許仙控制不住身體,因而后仰,梅先生順勢一扶,臺下彩聲四起。本來是無心之失,但這一戳一扶,十分貼切地演出了白娘子的愛恨交織,從此就成了后輩演員的演出范本了。

這樣的課上得多了,我感覺到把握課堂的節奏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從此我備課的時候,往往從理清課堂的結構入手,教學也逐漸有了自己的風格。

(六)

2016年我帶畢業班,一天接到了通知,街道的語文教研員來視導學校的備考情況,順便要聽一節課,領導安排我上,那時候新課已經上得差不多了,可供我挑選的篇目并不多。

我把課本翻了好幾遍,目光停留在《變臉》上。這是巴蜀鬼才魏明倫先生的代表作,《變臉》作為川劇保留劇目蜚聲海內。因為中考很少考查戲劇知識,初三教學課時緊張,戲劇單元的教學總是草草而過,為什么不選《變臉》好好上一上?不僅能幫助學生完善知識體系,又能普及戲曲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選好篇目后開始備課,2015年到中山大學封閉學習后,我上課的思路有了明顯轉變。以前上公開課的時候,有很多的顧慮,總是站在聽課者的角度反復修改。在中大學習后,我豁然開朗,課是上給學生的,不是為聽課老師上的。學生有什么困惑,幫他們解決就好了,無非是讓解惑的過程更順暢美好而已。教研員的困惑是我們如何復習備考,學生的困惑是川劇如何變臉以及戲曲究竟是什么?

暫時不考慮教研員的困惑了,下午給學生留了作業:1.預習完《變臉》,文章中你不懂的地方有哪些?2.關于《變臉》你對什么內容最感興趣?當天收集到了一百多個問題,大致分為三類:關于時代背景的、關于文章內容的和關于藝術表現形式的。另外,學生對戲曲演員如何變臉特別感興趣。看到這些問題,如何上課,我心中有底了。

晚上下班后回家備課,針對學生的困惑,我打開電腦開始查閱資料,《變臉》曾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變臉》不僅有全劇的舞臺錄像,也有片段表演。我點開舞臺錄像的視頻,情節環環相扣,故事一波三折,唱腔引人入勝。其中狗娃的一段演唱催人淚下:

狗娃(唱)

千不該,萬不該,

不該錯投女兒胎!

不該生在窮鄉里!

不該遇上大水災!

被人拐,被人賣,

被人騎,被人踩……

……

幫腔人(應聲而出)

啊!

幫腔幫她說句話,

幕后走到臺前來!

滿場觀眾也悲哀,

要求老漢留女孩!(隱退)

水上漂(唱)

老漢心并非鐵石塊,

是留是丟幾徘徊……

我反復看了好幾次,這個片段共四分鐘,我決定把這段視頻截取下來,放在課的最后,讓學生充分領略傳統藝術的魅力。至于變臉的技法,我是外行,只能告訴學生有三種變臉的形式,至于如何變,那是行業機密了,需要勤學苦練。

第二天上午,兩位校長陪著教研員走進了教室,因為有校長聽課,上課紀律特別好,學生全情投入,跟著我的節奏走,課上得很順暢。最后五分鐘,我把視頻點開,告訴學生唱詞就在課本上,同學們把書翻到有唱詞的那一頁,好奇地盯著投影。

唱腔設計很好,以快板為主,幫腔部分很抒情,水上漂的“幾徘徊”三個字走高腔。整個唱段行云流水,毫不拖沓。學生聽得非常入神,狗娃演唱時,已經有女生拿紙巾擦眼淚了,幫腔人唱完,兩位校長和教研員也在拭淚。隨著“幾徘徊”響遏行云的唱腔,下課鈴響了,學生意猶未盡,因為課本上寫得很清楚,后面還有一大段唱。在學生的強烈要求下,我答應下次上課把剩下的唱段播完。果然唱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

如果說這堂課有什么不足,我覺得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當場錄像,再重上一次似無必要。成功的課例往往是不能復制的,沒有三位領導坐在教室后面壓場,學生未必能全情投入,學生不能全情投入,肯定無法感受戲曲藝術聲腔的魅力!

這次課也警示我,上課時如果覺得有必要錄像,一定要提前做好準備。這次經歷也給我以后做直播課埋下了伏筆。

附:教學實錄

《戲曲大舞臺》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戲曲的基本知識,鑒賞中國優秀戲曲片段。

2.引導學生對戲曲產生興趣,培養學生高雅藝術情趣。

3.以了解戲曲藝術為中心,培養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

二、教學準備

1.師生收集相關資料。

2.教師制作教學課件。

3.指導排演戲曲片段。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步驟

楔子:《丹青引》——導入新課

南昆北弋,東柳西梆,中華戲曲,源遠流長。每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民,每一方土地就會誕生一種戲曲。戲曲藝術是我們的文化瑰寶,也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有責任和義務來了解和繼承我們優秀的文化遺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戲曲大舞臺,去感受她獨特的魅力吧!

第一折:《龍虎斗》——戲曲知識大比拼

戲曲藝術雖然魅力無窮,但我們畢竟從小生活在一個自媒體時代,很少和戲曲藝術進行親密的接觸,不過也有不少同學表示自己接觸過。老師為了調查一下大家對戲曲知識的了解程度,要考考大家。按男女生分組,以搶答的形式進行,請看題:

1.中國戲曲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三百多個劇種,你能說出幾個呢?說出一個為你的小組加上一分。

明確:京劇 越劇 粵劇 雷劇 漢劇 豫劇等等

2.從小到大,我們接觸戲曲藝術的機會并不多,但也不完全代表我們完全不知道跟戲曲有關的知識,例如:咱們雖然看戲很少,但我們知道廣東粵劇就有《六國大封相》,京劇有《貴妃醉酒》等,你能說出你知道的劇目嗎?同樣,說出一個,為你的小組加上一分。

明確:《帝女花》《龍鳳呈祥》《花木蘭》《女駙馬》

3.看來,大家對戲曲還是有點了解的。其實戲曲在誕生之初,很少在劇場演出的,他們表演的主要場所在寺廟草臺,除了娛樂還有教化功能,為了讓臺下的觀眾看得更清楚明白,演員們的服裝大紅大綠,造型夸張奔放,有些演員的臉上還畫有各種圖案,今天我們把演員臉上的圖案稱之為臉譜。好,請看第三題:戲曲舞臺上,關羽的臉譜是什么顏色的?

明確:紅色

臉譜的顏色往往象征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戲曲舞臺上,紅色的代表忠義,如關羽;黑色的代表勇敢正直,例如張飛、包公等;白色的代表奸詐,例如曹操、秦檜等。因為戲曲臉譜有獨特的審美,后來藝術家還創作了一首關于說唱臉譜的歌曲,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歌曲欣賞:《說唱臉譜》

第二折:《沉香學藝》——戲曲片段音配像

看來同學們掌握的戲曲知識,要比老師想象的情況好很多,下面咱們來點難度大的,在戲曲舞臺上,騎馬怎樣表示?表演優秀,我們為小組加上兩分。

是男生示范還是女生示范呢?

讓我們來欣賞一段視頻吧!

《昭君出塞》

播放視頻:由此可見,騎馬有一整套的舞蹈動作,我們把它稱為趟馬,因為戲曲舞臺有限制,不可能有真山真水,所以在舞臺上的江河湖海,開門上樓,都通過演員的肢體表演來呈現,我們把這些約定俗成的舞蹈動作稱之為程式化動作。這些動作都是虛擬的。說到這里,我們再來進行一場比拼,請男女生各派一位代表,我會播放一段視頻,請你解釋視頻表現的內容。

播放視頻:《秋江》《花田錯》

說到虛擬性,我們也請了四位同學準備了一個小節目,京劇音配像《拾玉鐲》,有請!

學生表演《拾玉鐲》

第三折:《馬鞍山》——高山流水遇知音

大家剛才看得捧腹大笑,看來大家是看懂了。的確,戲曲藝術博大精深,南音婉轉,北音清越,每個劇種都有每個劇種的特點,老師播放幾段錄音,你知道它們是什么劇種嗎?看看是男生猜的正確,還是女生正確。

播放:《帝女花》《四郎探母》《紅樓夢》《天仙配》

明確:學生搶答

第四折:《隆中對》——戲曲發展之我見

我們的戲曲藝術盡管美不勝收,精彩絕倫,然而在它發展的過程之中,遇到了很大的挑戰,那就是觀眾萎縮、后繼無人的問題,最嚴峻的時候就是臺上演員多過臺下的觀眾。在文化藝術多元化的今天,我們要采取一些怎樣的辦法才能吸引觀眾重新走進劇場呢?請大家為我們的戲曲藝術獻計獻策,大家討論討論,談談自己的看法。

明確:學生各抒己見。

煞尾:《山后練鞭》——小結

同學們談論了很多,其實,對我們的戲曲藝術最大的支持,就是走進劇場去靜靜地欣賞一場傳統的戲曲演出,只要用心,你就能感受到它的美好。如果有這樣的機會,你會用自己的行動去支持我們的戲曲藝術嗎?每個周六下午,我們佛山粵劇院在佛山粵劇傳習所有“相約星期六”的演出,票價也不貴,希望大家有空前去捧場。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謝謝大家。

課堂剪影

學生表演戲曲片段

聽課學生和家長

學生心語

真的很幸運,被孫老師選中參加公開課《戲曲大舞臺》的表演,記得那天晚上,和兩位老師一起觀看了《拾玉鐲》的錄像,然后和張媚老師研究動作,緊急排練。課堂上的表演非常成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贊美。后來孫老師告訴我,說表演是課堂的一大亮點,讓大家更好地了解了戲曲表演的虛擬性和寫意性。18年過去了,如今回想起來還是印象深刻,這是一個美妙的過程,是我求學生涯中一段非常快樂的記憶。

——曹穎儀(南海實驗中學2002屆學生)

此前我對戲曲這項藝術十分陌生,也沒有強烈的欲望去了解它。孫宏老師善于運用生動的課堂語言,豐富的課堂內容循循善誘,調動我們學習戲曲的積極性。是《戲曲大舞臺》啟發了我,為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激發了我了解戲曲文化的熱情。閑暇之余,我也會欣賞戲曲頻道,細細品味,感受戲曲藝術之美。

——林靈均(南海實驗中學2017屆學生)

那是我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有幸聆聽了孫老師的公開課。課堂上,孫老師用生動幽默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很多有關戲曲的知識,讓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戲曲。從此,我知道了雍容高貴的京劇、典雅別致的昆劇、高亢悲涼的梆子戲、婉轉輕柔的越劇……課堂上,同學們一個甩袖猶如一陣和煦的春風,將京劇的氣息灑至操場的各個角落;一個邁步仿佛讓人身臨其境,掉入了京劇的大殿。我在老師和同學的身上看到了戲曲的魅力,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乏味,反而令人沉醉于此。

——邱林沨(桂江小學2017屆學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乐县| 随州市| 旬邑县| 雅安市| 洪江市| 靖边县| 太和县| 天气| 电白县| 康平县| 巴中市| 如东县| 曲水县| 四子王旗| 防城港市| 阿勒泰市| 龙江县| 页游| 崇义县| 靖边县| 榆树市| 海南省| 沧源| 建平县| 枣强县| 巢湖市| 莆田市| 阜新市| 游戏| 育儿| 波密县| 大同县| 莱西市| 邳州市| 天门市| 永定县| 金门县| 淳安县| 澜沧| 华阴市| 广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