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的加分
有一回,我帶兒子欣賞了一場音樂會。剛回到家,兒子就說:“爸,把音樂會的門票給我。”兒子以前可并無收藏門票的喜好。見我疑惑,他補充道:“音樂老師說了,只要聆聽一場完整的音樂會,平時成績可以加分,門票是憑證。”
兒子似乎沒有遺傳我對音樂的喜愛,但這回去聽音樂會,卻表現得意外積極,秘密原來在此。
加分,乃至獎勵小紅花、五角星,我們都太熟悉不過——利用孩子的特有心理,給予外部的刺激,施與某方面的動力,從而達到教育者的某種目的。但是,我們以前實施、接觸的多是紀律或學業成績方面的加分,像兒子的音樂老師這般的舉措,我還是頭一回遇著。
細細思量,越發感覺到老師這一做法的巧妙。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老師多次強調,家長要鼓勵孩子多聆聽,在不斷地欣賞中豐富對音樂的感性體驗,培養音樂的耳朵。聆聽音樂會,乃至欣賞優質音樂光碟,正是讓孩子與音樂耳鬢廝磨,在這一互動過程中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豐富內心的情感。更不用說一場高雅音樂會曲目之經典,藝術家表演之精湛,整體氛圍之動人,這些都給學生以超越課堂的體驗與見識。加分的背后,其實是老師的課程觀和教學觀。
這位老師不一般!我開始留意音樂老師的教學。
臨近期末,各科開始緊張地復習,我卻發現,兒子班級的學生們三三兩兩,空隙時間都在吹吹打打、唱唱跳跳。原來,班級學生大多學有一種樂器,每逢期末,老師就組織學生來一次才藝展示。少數學生未學樂器也沒關系,可以自由組合,排個小合唱或者小舞蹈。于是,期末,一臺班級音樂會儼然拉開了帷幕。人人上臺,個個展示,全都喜氣洋洋,自信自豪。
把檢測轉換成一次展示,變被動為主動,多好的創意!不,這背后更多的是對學習本質的理解,是對學生學習心理的深刻把握。身為語文教師,我不由思考:我的語文教學能夠從中獲得什么啟示?
于是,我在班級宣布,鼓勵觀看話劇、曲藝、朗誦會等演出,鼓勵參加社會機構組織的名家講座、參觀研討活動。語言的學習、文化的獲得都需要浸泡。當然,這些都會有相應的“加分”獎勵。漸漸地,班級的QQ群里,家長們除了交流孩子的學習情況,還不時地發布相關的演出信息。學生們的課余話題中也多了這方面的內容。期末,朗讀、背誦、演說,也都變成一次次展示。在這種任務與情感雙驅動的過程中,學生們獲得的或許更多。
我知道,這些只是簡單模仿,甚至有點東施效顰的味道,但是,教育的真諦與價值不正是這樣一點點摸索出來的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不正是這樣一步步探索施行的嗎?
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