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青少年講論語:積極生活
- 樊登
- 1501字
- 2023-09-19 15:42:09
快樂是一種奇妙的能力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dān)①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②,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注釋:
①簞:古代盛食物的竹器。
②不堪其憂:不能承受這樣的愁苦。
這是對顏回生活的真實寫照——顏回過得清貧,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里。
看到顏回的人都覺得,這日子也太苦了,簡直沒法過下去,太慘了,太窮了。但是顏回依然開心,依然喜悅,依然自得其樂。
孔子說,顏回真是個大賢人啊!
孔子曾經對子貢說:“我和你都不如顏回。”從這句話就能體現出來,孔子自己都沒有像顏回一樣過這么苦的日子,他看到自己培養出來的一個學生,在極端窮困潦倒的境遇下,依然能夠一心好學,覺得無比欣慰。
在宋朝,學子們如果想上岳麓(lù)書院或者白鹿書院,理學家要對他們進行面試。面試中常常有這樣一個問題:分析一下孰為孔顏之樂?也就是問,孔子跟顏回兩個人到底在樂什么。
這個問題直到今天可能都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我個人覺得,顏回的快樂和孔子的快樂,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法喜充滿。
比如有人讀書,讀到某一處,覺得太好了,便雀躍起來。其實他也沒獲得什么了不得的好處,沒有掙到錢,生活也許還是一樣艱苦,但是在頓悟的那一刻,他覺得自己跟以往不一樣了,感到發自心底的喜悅和滿足!
孫悟空聽他的師父菩提老祖講經的時候,常常高興得從座位上跳起來。師父問:“你這猢猻(hú sūn),跳什么跳?”孫悟空說:“聽到了一個道理,覺得非常開心。”
這就叫“法喜充滿”。
“法喜充滿”是一種求知之樂,是一種出自生命本體的快樂,是一種正念之樂。
這種快樂是由內而外的,不依賴于外物。如果能夠擁有這種快樂,我們就會發現,似乎沒什么可煩惱的了。想一想,我們過得比顏回好多了,顏回都能那么快樂,我們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顏回雖然物質上匱乏,但他在精神上很富足。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物質享受上,當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時,他的內心就很容易受到影響。只有把快樂建立在自己的內心世界,才會感受到真正的快樂。真正有修養、有道德的人,他們的快樂不會因外界環境而改變。
這句話也能夠反映出顏回比子貢境界更高的地方。子貢曾問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意思是一個人貧窮但不諂媚,富有卻不驕慢,這狀態怎么樣?孔子說可以,但比這個境界更高的,是“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顏回就是這樣的狀態。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是一種擰巴的、使勁的狀態,要時刻提醒自己,約束自己;而像顏回這樣,在陋巷中也能發自內心地快樂,這才是孔子真正欣賞顏回的地方。
本節打卡小知識
如果我們把顏回和蘇軾對待生活的態度做一個比較,顏回是專注于道,不在意身外之物;文學家蘇軾則是無論境遇如何,都能投入生活、熱愛生活。兩者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生活態度。
蘇軾,世稱蘇東坡、蘇仙,他是北宋有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以及畫家。更令后人稱道的是,蘇軾在很多艱難困苦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著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即便蘇軾曾因“烏臺詩案”險些丟掉性命,后來又被貶去黃州(今湖北省境內),但他仍然寫出了那首著名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在這首詞中,他寫道“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意思是,即便現在我拄著竹杖,穿著草鞋,也感覺輕快得勝過騎馬,還有什么可怕的呢?我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遭到一貶再貶的蘇軾,直到將老才從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際,他回首這一路的貶謫生涯,吟出了兩句人生感悟“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他被貶到的惠州(今廣東省境內)已經是陸地的盡頭了,新黨還未死心,再將其貶到儋州(今海南省境內),而蘇軾對那樣一個蠻荒瘴癘之地的生活的總體評價是“茲游奇絕”,這真是一種大胸懷、大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