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執掌兵權,危機四伏
- 晚清民國風云人物列傳:袁世凱
- 傳奇人物編輯部
- 4051字
- 2023-08-28 15:50:16
朝廷的封賞下來了,袁世凱從一個原來的七品幫辦直接升為正五品大員,連升三級,這跳級似的升官惹人眼紅,遭到了軍營里很多人的不滿,特別是右營,因為袁世凱在平息政變當中帶領的先鋒隊都出自右營。
右營營長朱先民心想:“如果不是我營里的兄弟組成的先鋒隊,他袁世凱拿什么建功立業?”于是他找到吳長慶抱怨說:“大帥,我兄弟給別人建立了莫大的功勞,如今政變已平息,該讓他們回營了吧!”朱先民想把自己的兵調遣回來,給袁世凱找不痛快,讓他成為光桿司令。
吳長慶也知道朱先民心里委屈,便好言相勸道:“右營的兄弟們在這次行動中表現非常出色,我現在就讓他們立刻回營。”
這下,袁世凱手下又只有原來的那些稽查兵了。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為一個心懷抱負的軍官,手下無兵是最無奈的事情。袁世凱思來想去,現在沒有機會再借別人手里的兵,招募新兵更是沒有可能,想有一支聽命于自己的兵,眼下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老師張騫提出的為朝鮮訓練新兵。
朝鮮政局雖已穩定,但國力薄弱,內有亂黨沒有完全平息,外有日本一直虎視眈眈。只有擁有一批自己的精銳部隊,才足以保障朝局穩定。
想到這個,袁世凱立馬找到深得國王李熙信任的朝鮮官員金弘集,想讓他幫忙在朝鮮練兵這件事情上添一把火。
他向金弘集說道:“我大清皇帝已經下旨,讓吳大帥的軍隊駐扎朝鮮,保障朝鮮政局的穩定?!?
金弘集喜出望外的說:“感謝上國的恩惠,這樣我朝鮮的安全算是保住了?!?
但袁世凱卻露出深深的憂慮,說道:“我們在朝鮮駐兵,一定會力保朝鮮穩定。但說不定什么時候國內有事,駐兵就會被召回。從長遠來看,朝鮮還是需要有一支自己精銳的隊伍,來保障自身安全?!?
金弘集說:“其實這個國王早有考慮,但是朝鮮現在財務狀況捉襟見肘,拿不出足夠的錢來練兵。再加上要抵御洋人,一定要有洋槍洋炮才行,以前的兵器在洋人火器面前毫無招架之力?!?
袁世凱針對金弘集提出的問題,一一作了解答,說:“其實籌錢的辦法很多,貴國產五金、人參、牛皮、木材、絲麻等,大力發展這些產業,每年籌數十萬兩銀子,供養三四千精兵肯定沒問題。至于兵器問題,我大清可以給予援助,只要你幫忙向國王說明情況就好?!?
金弘集聽得一頭霧水,馬上追問道:“袁會辦此話怎講?”
袁世凱便做了進一步說明,講到:“如果督辦能夠向國王傳話,讓國王親自提出練兵這一要求,而且選擇與吳大帥親近的人來練兵,那大清自會伸出援手?!?
金弘集追問道:“向國王進言倒沒問題,只是由誰來組織練兵,會辦是否有推薦的人選呢?”
這句話正中袁世凱下懷,袁世凱立馬表明心跡說:“那我就來個毛遂自薦,練兵最重要的是紀律嚴明,我治軍嚴謹,軍中人盡皆知。而且我家長輩和吳大帥頗有淵源,我在軍里與吳大帥都以叔侄相稱。如果督辦大人在國王面前推薦我,我保證一能訓練出一批精干的軍隊,二能提供足夠的洋槍洋炮?!?
為了讓金弘集在國王面前多為自己說好話,袁世凱把自己從小熟讀兵書,投軍后如何整肅軍紀,包括在平復暴亂中如何帶領先鋒隊身先士卒,都詳細的告訴了金弘集。在金弘集臨走時,袁世凱還把自己的六輪手槍贈予他。
幾天后,袁世凱就受到了國王的召見,國王開門見山地問道:“聽說閣下治軍有方,對于我國練兵,閣下有何見解?”
袁世凱早有準備,條理清晰地說:“世凱認為貴國練兵,在精不在多,一來練兵太多,花費太大,二來貴國險關重重,易守難攻,可以以一當十。只要集中財力和精力,訓練一支三四千人的精兵,就足以抵擋亂軍或者外國的進攻。不過練兵不宜冒進,一開始可以先練幾百人,在有成效之后再擴大?!?
國王見袁世凱果然有兩把刷子,繼續問道:“日本人原來幫我國練兵時,出現新舊兵對立的情況,甚至直接導致朝局政變,閣下練兵如何避免出現這種情況?”
袁世凱回答道:“日本人練兵成效如何,世凱不敢妄言,但我認為日本人練兵有三項不妥。第一,新軍俸祿過高,舊軍卻連基本的溫飽都無法解決,所以造成兩軍對立。第二,新軍的操練口令為日語,引得舊軍和百姓不滿。第三,練兵的教練應當只負教練之責,指揮軍隊的權力應該由朝鮮軍官掌控,這樣才不會大權旁落?!?
國王對袁世凱的回答很滿意,于是便發出邀請說:“如果寡人拜托閣下幫助訓練新兵,不知閣下意下如何?”
袁世凱心中大喜,立馬答應道:“殿下吩咐,世凱受寵若驚,將來如果有訓練新兵的機會,定當竭盡全力?!?
在袁世凱的斡旋下,練兵這件事情朝鮮一方已經談妥,剩下只有吳長慶那邊。見過國王后,袁世凱馬上把和國王的談話向吳長慶作了匯報,只是沒有告知吳長慶自己已答應國王,而是把說辭改為聽從吳長慶的安排,并且爭取了練兵的機會。
在吳長慶向朝廷匯報朝鮮練兵事宜,等待回復的這段時間里,朝鮮國王得到了閔妃的消息。原來政變之時,閔妃假扮宮女,跟隨出身同鄉的一個官員夫人出宮回鄉避難,此時請求國王派人接她回宮。于是國王向清軍尋求幫助。
袁世凱因為和朝鮮官員走得很近,便第一時間得到這個消息,并告訴了吳長慶,而且自告奮勇,把護送王妃回宮的任務攬在自己身上。袁世凱深知朝鮮國王對王妃言聽計從,如果能借著這個機會得到王妃的信任,那練兵的事便可以說十拿九穩了。
在護送王妃回宮的路上,袁世凱緊跟轎子,寸步不離。王妃曾在宮中熟讀《春秋左氏》等歷史書籍,恰巧袁世凱對歷史非常擅長,一路上與王妃探討了很多歷史典故,王妃對他贊不絕口。
王妃回宮后不久,國王就召見了吳長慶和袁世凱進宮商量練兵事宜。吳長慶把清朝援助的武器清單給國王,國王看過后,激動地說:“貴國慷慨解囊,寡人不勝感激。武器的事情已經解決,還請吳將軍派得力助手幫助練兵?!?
吳長慶回復道:“我已經在挑選精兵能將,請殿下放心,一定為朝鮮訓練出一支精兵勁旅?!?
國王接著說:“那先謝過吳將軍,如果吳將軍能割愛,請袁會辦幫助練兵,那寡人不勝感激?!?
吳長慶一聽國王直接點名袁世凱,知道無法推脫,只能說道:“世凱在軍中猶如我的左膀右臂,如果讓他負責練兵,到時恐怕還要兼顧一下我軍的軍紀稽查?!?
國王聽完,說道:“這些都是小事,吳將軍盡管安排就是了?!比缓笈c吳長慶、袁世凱三人把酒言歡,練兵的事最終塵埃落定。
接下來,袁世凱便開始著手制定新軍章程,賞罰細則等,制定好這些后,袁世凱還學習了曾國藩挑選湘軍的辦法,沒有從舊軍或者漢城百姓里挑選,而是從農民里,選擇強壯、識字之人,組成新兵。
練兵一共有五項內容,包括洋操、射擊、軍械、洋炮、營規。在袁世凱的組織下,一個月時間,軍隊被訓練的有模有樣,袁世凱便托人請來國王檢閱軍隊。
閱兵時,軍隊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唱著袁世凱自編的《親軍歌》,在走過國王面前時,高呼口號:“保我國主,護我家鄉!”
國王看后大為震驚,向袁世凱說道:“才一個月時間,軍隊煥然一新,如此有成效,袁會辦果然教練有方,以后訓練新兵的事情全權交給袁會辦,寡人大可放心了。”
在袁世凱訓練新兵如火如荼之時,另一邊,朝鮮的親日勢力開化黨也在緊鑼密鼓的開展活動。雖說朝鮮國王和王妃閔氏之前主張親日,并且讓日本人幫助練兵,但經過大院君這次政變之后,他們便開始對清軍的支援滿懷感激,想法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特別是閔妃,由原來的親日完全轉變為和大清交好,一心維護和大清五百多年來穩定的從屬關系。
但不可忽視的是,日本經過明治維新的高速發展,社會取得極大的進步,所以國王李熙暗中培植開化黨,其中最活躍的叫金玉均。
金玉均曾經到日本實地考察,受日本人影響很深,他一心覺得日本人是真心實意地幫助朝鮮提升國力,實現獨立自強。在他的極力勸說下,國王對開化黨在朝廷上的一些變革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這些卻引起守舊派大臣的不滿,而且開化黨在民間強修道路,百姓也怨聲載道。
袁世凱發現這個情況,于是找來相熟的朝鮮官員詢問,才知道原來國王暗地里支持開化黨的行為。這樣一來,日本對朝鮮的影響必然越來越大,為了鞏固中朝關系,斷絕日本人占領朝鮮的野心,必然要讓開化黨遠離朝政。
袁世凱知道國王對王妃言聽計從,于是找機會向王妃稟明開化黨的種種不合時宜的行為。果然,很快,國王就把開化黨的官員發派到了偏遠地方或者送出國考察,金玉均則被貶到一個海島上。
袁世凱暫時解除了一大憂患,卻馬上又有了新問題。清朝政府此時正在抵抗法國的侵略,戰事吃緊,朝廷要調回駐扎在朝鮮的一半大軍,吳長慶也會回國主持戰事。
袁世凱聽到這個消息,急忙趕到吳長慶的營帳,問道:“大帥,聽說駐軍要撤回一半,是真的嗎?”
吳長慶回復道:“是真的,現在朝廷全力對抗法國入侵,山西、興化等地方已經陷落,需要軍隊支援。”
袁世凱進一步問:“可是為何不在國內調軍,非要把朝鮮駐軍調回?如今朝鮮暴亂剛剛平復,還在內憂外患當中,開化黨人更是蠢蠢欲動,此時撤軍,不是正好中了他們下懷嗎?”
吳長慶安慰他說:“朝廷已經下旨,不可能朝令夕改。而且剩下的一半軍隊,再加上你現在訓練的朝鮮新兵,足夠對付他們了。世凱,我相信你的實力,等我走后,我會把副營交給你帶?!?
剩下的駐軍有副營、后營和中營,副營是吳長慶的心腹,之前一直由陪伴他走南闖北的老將吳兆有帶,吳長慶現在交接給袁世凱,有交接衣缽的意思。袁世凱心里很高興,嘴上卻自謙地說道:“大帥,世凱資歷尚且,恐怕不能服眾,辜負您的期望?!?
吳長慶給他吃了一顆定心丸,說道:“走之前,我會親自說服副營的那些老將,讓你沒有后顧之憂。而且,我還會把整個軍隊的總辦交給你,管理軍營的一切大小事宜,這可是個重擔,你要扛得起來?!?
袁世凱聽到后,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感激地說道:“世凱感謝大帥扶持,必當竭盡全力,管理好軍營一切事宜,以報大帥知遇之恩?!?
至此,袁世凱成為清朝在朝鮮駐軍的統帥,但他面臨的局勢卻并不友好。原先帶副營的吳兆有被吳長慶安排做駐軍的分統,再加上他是朝廷一品武將,對袁世凱是極大的牽制,而且軍中很多老將雖有吳長慶親自囑咐,但依舊心懷不滿,所以袁世凱在軍中尚不得人心。
另一邊,金玉均明面上雖被貶,暗地里還依然很受國王的器重,在得知清軍撤走一半后,覺得正是推行改革的好機會。于是他伙同開化黨其他人,商定了兩個方案。第一,繼續說服國王推行新政;第二,如果國王因為閔氏阻攔,不肯下令施行新政,那就考慮發起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