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鳥集》漢譯七言詩
- 張湘平
- 1613字
- 2023-08-23 18:28:47
序一 保原文情調,傳譯著精靈
郭英劍
當看到《〈飛鳥集〉漢譯七言詩》時,我想到了我國近代文學翻譯的先驅、著名文學翻譯家——林紓(林琴南)先生。
我們都知道,林紓先生并不懂外文,但他依靠懂外文的口譯者,更仰仗他作為古文家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將四十余種世界名著譯介到了中國。由于他不懂外文,因而,人們很難拿原文與譯文進行對照去評價其翻譯,但今天的學術界大都承認林先生翻譯的特色在于保原文情調,傳人物之神——這,是文學翻譯之魂。
在我看來,林紓先生事實上從一開始就為翻譯界開辟了一條不追求語言對等的形似而向往文學精神通達的翻譯之路。后來,翻譯家們都在追求形似與神似相統一的這條看似完美的道路上狂奔,逐漸丟棄了林先生所開辟的這條道路。應該說,林先生的翻譯經驗不能復制,后來懂外文的人越來越多,他所開創的翻譯道路被人遺忘乃至遺棄在所難免。但我們也不能忘記的是,如果我們以他所追求的保原文情調、傳人物之神的境界為最高目標,那么用何種形式去表達,則自然降為一個次要問題了——雖然這也不是一個不重要的問題。
《〈飛鳥集〉漢譯七言詩》并非語言對等的翻譯之作,在我看來,譯者選擇了屬于林先生所開創的不求語言對等但求文學精神通達的翻譯之路,并在這條路上繼續開拓。
我們知道,《飛鳥集》是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一部英文詩集,全部為無題小詩,形式不拘,篇幅大都不過一兩行或兩三行。內容都是日常事物,如小草、落葉、飛鳥、星辰、河流等。作者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在這些只言片語中蘊含了豐富的思想、深奧的哲理,同時展現出了一種明快雋永的風格。
《〈飛鳥集〉漢譯七言詩》采用中國古代漢語傳統詩歌的體裁形式來翻譯《飛鳥集》,實際上是挑戰或開拓了當代文學翻譯之路。其無視漢語與英語之間的對等與對比是顯而易見的,但其努力追求兩者之間相通的精神境界也是有目共睹的。而且譯者的態度非常坦誠,不僅將泰戈爾小詩的英文原文附在后面,還將我國著名文學家、翻譯家鄭振鐸先生的散文詩式譯文放在后面,有時也附有其他翻譯家的譯文,讓讀者既可以看到原文,看到過去名家的名譯,自然也可以對照自己的翻譯。這份坦誠與自信,令人敬佩。
我以為,這部譯作,實際上向翻譯界提出了一個新問題:能否不去追求詩歌語言對等的準確,而采用我國古典乃至經典的詩詞表達形式,力爭達到譯文與原文在文學精神上的通達之路?
我并無意將譯者與林紓先生相提并論(如是,譯者想必也會感到惶恐),我想說的是,采用中國非常傳統的詩詞形式去翻譯如此現代的自由體詩,或許也不失為一種翻譯方法的新嘗試。
對此新生事物,大家都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2022年3月7日下午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