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投顧: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
- 本書編寫組編著
- 1354字
- 2024-03-28 20:07:35
第一章 智能投顧概述
第一節 智能投顧的定義
智能投顧(Robo-advisor)是一種新興的理財模式,起源于美國。2007年以來,SigFig、Betterment、Wealthfront等公司先后成立,此后技術公司、互聯網公司和傳統金融機構紛紛跟進,智能投顧在美國市場快速崛起,目前已經取得長足發展。
總體來看,目前智能投顧并沒有統一和明確的定義。概括而言,智能投顧就是用機器替代人工投顧,為客戶提供在線的投資顧問服務,其服務過程及操作管理基本是自動完成的。
各國監管機構對智能投顧的定義繁簡不一,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給出的定義是“基于網絡算法的程序,運用現代科技為客戶提供全權委托式的賬戶管理服務的注冊投資顧問”[1]。美國金融業監管局(FINRA)將在客戶畫像、資產配置、投資組合選擇、交易執行、投資組合再平衡(Rebalancing)、稅收損失收割(Tax Loss Harvesting,TLH)[2]等一個或多個環節使用機器替代人工的投資咨詢服務定義為智能投顧[3]。我國在2018年4月27日由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印發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銀發〔2018〕106號)(以下簡稱資管新規)中對智能投顧業務的相關表述為“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展投顧業務”。
咨詢機構認為,自動化是智能投顧的重要特征。例如,埃森哲公司將智能投顧描述為“基于投資者的需求和風險偏好,為其提供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的財富管理服務”[4]。普華永道對智能投顧的定義是“通過使用特定算法模式管理賬戶,結合投資者風險偏好、財務狀況與理財目標,為用戶提供自動化的資產配置建議”。
金融機構普遍認為,智能投顧是傳統投顧業務模式的標準化與數字化。興業證券認為,“智能投顧將人工智能等技術引入投資顧問領域,運用智能算法以及組合投資后的自動化管理技術,幫助用戶實現主、被動投資策略相結合的定制化投顧服務”[5]。東北證券在其報告中對智能投顧的定義是“利用大數據分析、量化金融模型以及智能化算法,并結合投資者的風險承受水平、財務狀況、預期收益目標以及投資風格偏好等要求,為其提供多元化、自動化、個性化的智能理財服務”[6]。方正證券認為,“廣義的智能投顧是指通過IT手段或人工智能的一些算法解決金融領域一系列關于效率的問題,從而提高效率和自動化水平;而狹義的智能投顧則是線下理財顧問的線上化,即把線下理財顧問的一系列工作線上化、互聯網化,尤其是自動化”。
本書認為智能投顧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層面進行定義。狹義上,智能投顧就是使用數字化手段協助用戶進行投資,即運用云計算、大數據、智能算法等數字技術,根據客戶不同的投資需求、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為其提供自動化、智能化、定制化的投資建議和自助式的線上證券投資服務。廣義上,智能投顧可以擴展到智能理財,涵蓋整個財富管理行業。傳統的財富管理模式是由人工財富顧問提供服務,主要工作由人工完成。智能理財是將數字技術應用在整個理財服務流程(包括客戶畫像、明確客戶需求、篩選投資產品等多個環節),為客戶提供智能化、自動化和個性化的資產配置、賬戶咨詢、理財規劃等與資產管理相關的各類線上服務。
智能投顧將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與金融投資理論(如資產組合理論)等相結合,依據客戶的投資需求、風險偏好和財務狀況等信息,通過算法自動生成個性化的投資配置建議并建立投資組合,同時根據市場波動及客戶投資目標的變化對組合進行跟蹤和調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