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做輕松家長,玩轉親子時光
北京市東城區明城幼兒園
于曉婷
小恩是中班的小朋友,媽媽平時由于工作繁忙而疏于對小恩的陪伴。一天,小恩在玩圖形配對,媽媽則在旁邊用手機工作。
“媽媽,你看我搭得高不高!”“媽媽,別工作了,陪我玩一會兒吧!”“媽媽,怎么拼?媽媽!媽媽!”
“你怎么回事?就不能好好地玩玩具嗎?你看看恩熙、米萊,都和你一樣大,為什么人家都能安安靜靜地玩自己的玩具?為什么你就不能?你再這樣,媽媽生氣了!”
小恩耷拉著腦袋,又回到桌邊繼續玩玩具,可是沒過多久,“媽媽,媽媽”的呼喊聲又充斥在房間的各個角落。
像小恩這樣游戲時過度依賴家長的孩子,您家有嗎?
陪伴不僅僅是陪在孩子身邊,更多的是親子之間的互動。高質量陪伴,其實就是能夠讀懂孩子的心理需求,在孩子需要自己的時候,給予恰當回應。如此才能夠幫助孩子真正建立安全感,并為孩子未來走向外部世界,儲備足夠的心理資源。
但是在生活中,如何成為輕松的家長、玩轉親子時光,卻讓很多家長感到迷茫、束手無策。其原因有三:
首先,是思想觀念的偏差。絕大多數的家長認為陪伴就是陪在孩子身邊,看著或者帶著孩子一起游戲。在親子互動中大多數家長是游戲的主導者,幼兒則是被動的依賴者,當家長不參與游戲的時候,幼兒就會不知所措,出現過度依賴家長的情況。陪伴,不僅僅是陪在身邊,更重要的是引導幼兒自主游戲,當幼兒在游戲中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支持,培養幼兒主動游戲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家長對于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游戲材料的認識不深入,表現在對游戲材料玩法的認識停留在表面,沒有根據幼兒的興趣和特點引導他在游戲中發掘游戲材料的價值。在小恩兩次對游戲失去興趣的時候,我們通過觀察會發現小恩在游戲中遇見了問題,此時就應該分析是游戲過于簡單還是游戲超出了小恩的能力。
最后,家長對于幼兒的游戲觀察沒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幼兒玩游戲時,不僅要觀察到他的游戲狀態,還要看創造的空間,引導幼兒在游戲中發展能力。
真正高質量的陪伴,最好的方式不是“說給他聽”,而是轉化成孩子理解并能接受的語言——玩兒,去做給他看。這個“玩兒”,不僅僅是一種游戲的形式,更是父母與子女之間溝通的橋梁。孩子通過一起玩,去觀察和模仿父母,學會與父母、與他人相處的方式;而父母通過一起玩,可以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用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把你想表達的鼓勵、期望、界限、規則等信息傳遞給他,從而了解孩子的感受,走進孩子的內心,贏得孩子的信任。
那么,如何高質量地陪伴幼兒呢?
1.用心觀察,巧設情景
在案例中,我們發現小恩媽媽的關注點在于工作,對于小恩的游戲行為沒有進行針對性觀察。對孩子的游戲觀察要帶有目的性。在觀察之前,我們應該分析游戲材料,熟悉材料的玩法以及想辦法提高小恩的游戲水平。顯而易見,小恩對于這套游戲材料已經很熟悉,能夠在題卡的提示下,找到相應的卡片,放在對應的位置。其實這個時候,媽媽只需要增加題卡的難度,增加前后左右的空間概念,便可以再次吸引幼兒的游戲興趣。
2.適時地介入游戲進行指導
雖然我們常說家長要學會放手,給予幼兒充分的自由去探索游戲,但是適時的指導是必要的。例如幼兒對于力的作用很感興趣,正在探索浮力,可是當幼兒的知識水平、探索能力與游戲難度不能匹配的時候,適時的介入很有必要,但需要保持與幼兒是平行者的身份介入,用暗示或者提示等方式幫助幼兒進行思考,或者可以提出相關問題讓幼兒自行思考,從而找到解決方法。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兒對于游戲的興趣,也保證了幼兒游戲的自主性。
3.計劃前置,設定游戲目標
游戲中幼兒對家長的過度依賴,很大的原因在于幼兒游戲的盲目性,因此游戲計劃前置就顯得尤為重要。游戲計劃不僅能充分保證幼兒有自主的學習機會,而且對其成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首先,在游戲中我們可以通過語言幫助幼兒制訂和調整游戲計劃。例如在桌面建構游戲中,我們可以問一下幼兒:你想搭建什么?房子幾層?怎么支撐?房子的窗戶、大門怎么搭建?用什么材料搭建?請幼兒先畫出自己的想法。基于計劃,相信幼兒能很好地進行游戲。
其次,對于游戲中可能出現的困難,提前引導幼兒調動原有經驗。例如在拼圖中,圖形比較復雜,可以引導幼兒觀察畫面重點圖形的外形特征,從中心到四周進行拼圖。
最后,可以在計劃中設置難度,進行闖關游戲。
親子時光是一段共同成長的旅程。孩子從父母身上學習如何探索世界,父母也從孩子身上學習自我改善。真正高質量的陪伴,就是走進彼此的內心,一起陪伴,一起前行,一起成長。讓每一次陪伴都成為親子關系的橋梁,成為一次走心的旅程。
點評
遲芳
3~6歲是幼兒身體和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是性格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高質量陪伴,指能讀懂孩子的心理需求,并給以恰當回應,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為孩子未來走向外部世界儲備足夠的心理資源。真正高質量的陪伴,最好的方式不是“說給他聽”,而是轉化成孩子理解并能接受的語言——玩兒,在玩兒中做給他看。這不僅僅是一種游戲的形式,更是父母與子女之間溝通的橋梁。用孩子能理解能接受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感受,走進他的內心,贏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