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教育指導手冊
- 洪偉 李娟主編
- 1939字
- 2023-10-27 19:51:36
4 幼小銜接最應該做的事
北京市東城區回民小學
肖威
當您的孩子要去一個嶄新的環境開始真正的學習生活時,這對孩子和家長來說都是挑戰,說不擔心是不可能的。可能大家會羨慕家長是當老師的,覺得老師懂得如何教自己的孩子,其實不然,每個孩子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他們的性格特點都不一樣,每一個發展階段也有著不同的變化,當老師和做家長一樣,都是在不斷地學習中總結經驗,改善教育方法。所以我就想從在學校當老師和在家做家長的角度,和大家一起談談當孩子要上小學了,我們該做哪些準備。
在我做的幾次面向幼兒家長的幼小銜接分享中,我被問到最多的幾個問題就是:識字+閱讀、寫字、作息+時間管理,這類跟教學和孩子的生活實際相關的一些具體問題。其實真正難的是,要讓孩子了解“上學”是怎么一回事,真正的任務是讓孩子“愛上上學”。
對于孩子來說,小學一切的東西都是全新的,上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通過這樣的形式,找到學習的方法、跟他人相處的方法、跟自己和世界溝通的方法。
幼小銜接≠提前學習
如果孩子提前學習,上學時已經完全掌握一年級知識,那么等真正到了課堂上,他們會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了這些知識點,有可能會出現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甚至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等到了三年級,孩子在一年級入學之前積累的知識已經用完了,而又沒養成跟著老師循序漸進地學習的習慣,就會出現基礎薄弱、學習吃力的現象。
我想大家會深有體會,畢竟,誰會愿意重復學習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呢?
幼小銜接到底在銜接什么?
最近,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這份指導意見一共提出了四個方面的教育建議,包括身心適應、生活適應、社會知識、學習適應。我在這里給大家提煉了幾個重點,可以在幼小銜接階段準備。
1.培養規則意識和集體意識,學會與人相處
孩子終究會長大,終究會融入集體和社會,遵守規則才會讓社會生活井然有序地進行。好奇心和探索從來都不是規則的對立面,相反,所有的探索都必須建立在一定的規則之上,否則會帶來嚴重的后果。
所以在幼小銜接的階段,可以讓孩子多參與集體性的活動,比如讓孩子跟小區里的小朋友們一起玩,參加像足球、籃球這樣合作型的運動等。
三思后行,體諒他人。比如放學的時候,在班級門口排隊,有些同學會停下喝水,后面的人全部都要停下等他,這就是一個不好的習慣。我們應該告訴孩子先排好隊,等解散了再喝水。如果孩子不注意這一點,很容易和別人發生沖突,最后影響到自己的人際交往。
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我們要告訴孩子,說話做事都要先換位思考,如果別人說話做事讓自己不高興了,也不要太介意,不要耿耿于懷。也許別人不是有意的,也許并不是針對你的,退一步海闊天空。
樂于助人,學會分享。鼓勵孩子當好老師的小助手,為同學服務。如果有條件,可以引導孩子走上社會參加公益活動。很多一年級假日小隊活動,就有關愛老人的活動。我們要告訴孩子,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幫助別人的人也能得到別人的幫助。
2.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讓孩子愛上閱讀
閱讀這件事真的是太重要了,不僅僅是學校對孩子們的閱讀有要求,大量的閱讀也是孩子知識輸入以及表達輸入的基礎。家長們常常會建議老師開書單,其實很多公眾號上也有相關的推薦,我個人覺得只要孩子感興趣并且適合這個年齡段閱讀的就是最好的。
親子閱讀交流很重要,跟孩子親子共讀的過程就是一個分享的過程,這種過程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非常重要,既可以提高他的閱讀興趣,也可以讓我們發現孩子的內心在想什么。很多時候,并不是我們在教孩子,而是孩子教我們怎樣做一個更好的家長,怎樣去追尋更好的教育。
3.可以練習一些技能型的運動
健康的身體才是我們學習生活的保障,要培養孩子堅持鍛煉的習慣,擁有陽光的心態,在運動中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協調能力以及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精神。
小學階段,不同年級對體育達標項目有不同的標準和要求,可以提前練習一下跳繩、仰臥起坐、坐位體前屈等項目。常常運動的孩子,協調性和運動性表現都會好很多,即使不會某項具體的運動,學習起來也很快。另外,運動對身高和視力都有幫助。
教育,不單是為了讓孩子贏得一次考試或者考上好大學,更是為了培養他堅韌不拔、善于思考和勇于嘗試的品質。哪怕他日后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再大的困難,都不會是一個淺嘗輒止、輕言放棄的人。
點評
鮑宇紅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作為家長,如何消除焦慮、配合學校、幫助孩子做好幼小銜接,不論對幼兒、對家長,都是一次考驗。文章中特別提到了幼小銜接絕不是學科知識上的儲備,“到位”即可,不需要“越位”去做學校教育的事情。家長可以依照文章中的建議,培養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范及生活規則意識,讓孩子懂得集體生活及游戲的規則,學會關心他人和參加集體活動,養成閱讀習慣和練習一些技能性運動,就能逐漸培養孩子的入學意識。